B肝早期進入抑制劑,到靶向NTCP,清除cccDNA成為可能

2020-12-03 小番健康

雖然,B肝病毒進入抑制劑這項靶點研究藥物已有1種進入到第3期臨床研究中,但該靶點在研藥物並非沒有任何開發難點,只是病毒進入抑制劑個中難點,多數已被科學家深入探索並攻克,比如說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內體病毒逃逸。

B肝早期進入抑制劑,到靶向NTCP,清除cccDNA成為可能

由於在其內吞作用後,被包裹的B肝病毒還會繼續沿著內吞途徑,最終到達細胞質的早期內質體、晚期內質體或內溶體,這主要取決於具有觸發和支持融合的適當環境線索隔間。對多數通過內吞作用內化的包膜病毒而言,它們對pH的依賴是觸發融合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對於B肝病毒,無論是病毒融合的確切位置還是觸發融合,以往都還不完全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圖爾大學的3位科學家Charline Herrscher、Philippe Roingeard、Emmanuelle Blanchard在Cells上詳細說明了這些問題。他們認為,在L蛋白中已鑑定出幾個融合域:分別是preS2區域的C端半部分(胺基酸殘基149到160的pH無關的融合域),S區域的N端部分(胺基酸殘基164到186的低pH依賴性融合域),preS1區域(低pH依賴),前S1區的N端部分(低pH依賴於胺基酸殘基9到24)。

然而,提高內質體pH值的氯化銨對HBV感染鴨模型沒有影響。法國研究人員介紹,最近的研究表明EGFR通過其內吞/分選途徑介導了NTCP結合的HBV的內化。EGFR的激活可以觸發HBV向晚期內質體/溶酶體的轉運。因此,這些數據都說明一個問題,HBV與EGFR和NTCP共同轉運到晚期的內體。然而,觸發與膜融合的線索仍然未知。

目前,科學家發現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s)是唯一獲得臨床應用批准的「進入抑制劑」。HBIGs,它是從混合的人血漿中提取的多克隆抗體,直接作用於S結構域內的AGL環。作用機制方面,它可以通過與循環病毒離子結合與中和,HBIGs可防止肝細胞感染。然而,科學家發現使用B肝免疫球蛋白治療還受到其成本和以下額外限制:

例如,供應有限,因為這些分子完全來自接種疫苗的人類捐贈者;純化過程耗時;以及(iii)它們對具有突變的病毒變體缺乏效力S域中的AGL。作為克服這些局限性的一種方法,目前正在開發針對preS1結構域的單克隆抗體,並在臨床前實驗中取得了有希望的結果。目前,這些抗體的應用僅限於預防性臨床應用,如防止感染患者肝移植再感染和防止母嬰傳播。

最新研究發現,通過靶向附著步驟來阻止B肝病毒進入幼稚肝細胞,已經被探索為1種可能的替代策略。例如,肝素、高硫酸化右旋糖酐、蘇拉明和帶負電聚合物等HSPG的天然或人工基質,已被報導可抑制HBV感染。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幹擾素-α能夠誘導可溶性因子與HSPG結合,從而阻止病毒結合。這項觀察揭示了幹擾素-α,作為1種有效的間接作用進入抑制劑的抗病毒作用機制。

還是回到正題,伴隨著NTCP作為HBV和HDV的真正受體,阻止這些病毒進入肝細胞的方法,已經成為1種現實可行的藥物治療選擇(法國圖爾大學研究人員原文點評)。研究人員解釋,通過靶向NTCP的途徑來抑制B肝病毒進入,可能將導致免疫系統清除病毒複製模板cccDNA,並通過自然肝細胞的更新清除感染(2020年6月18日 Cells 法國圖爾大學Charline Herrscher、Philippe Roingeard、Emmanuelle Blanchard)。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應用RNAi,靶向cccDNA,使抑制成為可能
    B肝在研新藥應用RNAi,靶向cccDNA,使抑制成為可能RNAi,實際上指的是基因沉默,最初這種現象是在植物和秀麗隱杆線蟲(一種無毒無害、可獨立生存線蟲)中被發現的,但後來被證實發生在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生物中。基因沉默機制,指的是可以通過mRNA降解或者抑制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小幹擾RNA(siRNA)、短髮夾RNA(shRNA)和微RNA(miRNA)來實現。
  • B肝抗病毒靶點新見解,cccDNA形成抑制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實,在HBV複製過程中,作為DNA病毒的HBVDNA會進入宿主的細胞核內,並在DNA聚合酶作用後,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分子,簡稱為cccDNA。我們都知道,目前只有強效抑制cccDNA或清除細胞核內cccDNA,才算是徹底根除B肝的慢性攜帶狀態,這也是醫藥學界在抗病毒的遠期目標。
  • 了解B肝創新藥靶點,靶向病毒生命周期,有望實現功能性治癒
    小番健康了解到,2019-2020B肝創新藥中的病毒進入抑制劑、B肝表面抗原抑制劑、衣殼抑制劑、RNA幹擾類藥物以及cccDNA抑制劑都屬於針對cccDNA的,它們在未來若能夠順利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則有希望實現治癒B肝。
  • B肝全球創新藥進展,指向cccDNA轉錄,404反義寡核酸進入2期
    總體而言,全球B肝在研新藥靶點目標表現積極,臨床試驗取得了良好進展,目前全球研究人員還在進行單鏈寡核苷酸聯合研究。小幹擾(siRNA)靶向B肝病毒轉錄物,進而導致其被RISC/Ago2複合物破壞,研究正在結合衣殼組裝調節劑應用於曾經使用過核苷類藥物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中。
  • B肝研究有了新突破,攻克B肝不遠了
    這篇文章指出他們確定了B肝cccdna的形成的關鍵成分,這一發現,對於完全治癒B肝有著重大的意義什麼是CCCDNA呢,cccdna就好比是B肝病毒的司令部,藏在我們的細胞核內,指揮著病毒的複製,不斷的對肝臟做出「小動作」,為什麼B肝難以治癒呢,就是目前的藥物暫時無法徹底性的清除CCCDNA。
  • B肝全球創新藥進展和指向cccDNA轉錄
    此前,研究人員也介紹了myrcludex B的2毫克劑量治療中,40%患者的B肝表面抗原濃度降低1 log。而在5毫克劑量聯合PEG-IFNALPA2A治療中,研究人員觀察到B肝表面抗原濃度下降1 log。需要長時間治療才能夠永久清除HDV-RNA,預計將在2-3年完成本項研究。
  • 2020年EASL:亞盛醫藥IAP抑制劑治療B肝病毒感染早期結果發布
    APG-1387是亞盛醫藥自主設計開發的、具有全球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高效特異性抑制劑,主要通過模擬內源性SMAC分子降解IAPs來誘導和加速細胞凋亡的進程。作為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IAP抑制劑,APG-1387目前正在進行針對慢性B型肝炎(CHB)、實體瘤的多項臨床研究。
  • 知識賦能——B肝病毒治癒:為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
    cccDNA是B肝病毒前基因組RNA複製的原始模板,雖然其含量較少,每個肝細胞內只有約5~50個拷貝,但對B肝病毒的複製以及感染狀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清除了細胞核內的cccDNA,才能徹底消除B肝患者病毒攜帶狀態,是抗病毒治療的目標。 目前絕大多數患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HBV的複製和肝臟疾病的惡化。
  • B肝在研新藥CRISPR,永久性使cccDNA失活,治癒感染
    目前,這種新技術正運用於抗腫瘤、白血病等領域開發新藥,而CRISPR/Cas基因編輯新技術,也有望在慢性B肝新藥研發方向帶來機會。簡單地講,基因編輯策略可能成為B肝病毒複製原始模板cccDNA形成抑制劑。
  • B肝難以治癒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B肝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樣,不是一個完整的細胞,自己不能獨立「繁殖」後代,只能感染到別的生物或動物細胞中,侵入別人的「地盤」,利用別人的物質,按照自己母體的形態進行「複製」,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首先,我們要認清B肝病毒。
  • B肝新藥研發難點,共價閉合環狀DNA難定位,未來NA聯用新藥方案
    在不斷更新2019-2020B肝全球在研創新藥期間,不禁要問,慢性B肝新藥研發難度在哪裡?眾所周知,B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硬化、肝癌(HCC)的主要原因之一,預防性B肝疫苗成為減少感染的關鍵。cccDNA全名為共價閉合環狀DNA,它是製造B肝病毒的源頭,普通的分子生物檢測技術都無法檢測到cccDNA,更無法精確定位受到cccDNA感染的細胞,解釋完B肝病毒和C肝病毒的重要區別以後,這是B肝短期無法徹底治癒的主要原因。
  • 【新藥進展】深度分析EASL2020B肝新藥治癒B肝的可能性!
    第二是通過安全清除受感染的肝細胞來治癒B肝,即通過誘導免疫調節來清除HBV感染的細胞。靶向宿主免疫的相關藥物應該是期待通過這條途徑來治癒B肝,但如何確定受感染肝細胞的清除?
  • B肝在研新藥ABI731,Ib期結果,可抑制cccDNA形成
    這是一個全球比較權威的抗菌藥物和化療期刊,11名研究人員共同發表了B肝病毒核心蛋白抑制劑ABI-H0731的臨床前特徵和特性研究。簡單介紹一下關於ABI-H0731,它是第一代的B肝病毒(HBV)核心蛋白抑制劑,人體臨床Ib期公布試驗結果如下: Ib期試驗中,ABI-H0731已證明對慢性B肝(CHB)患者具有有效的抗病毒活性,目前正處於第2期臨床試驗進一步評估當中。
  • B肝現實目標,徹底清除或需聯藥,測量肝內cccDNA是難點
    B肝現實目標,徹底清除或需聯藥,測量肝內cccDNA是難點 HBV 含有rcRNA的衣殼,也能夠在不分泌的情況下運輸到細胞核,從而有助於B肝複製模板cccDNA的進一步補充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病毒一般特徵有哪些?B肝病毒屬於B肝病毒科,他只感染人類和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肝細胞。B肝病毒在血液中,有幾種不同形式。感染型的Dane粒子直徑為42nm,包含一個部分雙鏈環狀DNA基因組,基因組與一個由核衣殼和3個被稱為大(L)、中(M)、小(S)表面蛋白的多聚酶相連。
  •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今年歐肝會上,公布了3種治療慢性B肝的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並提及治療B肝合併丁肝的計劃。這些靶向B肝病毒蛋白轉錄藥物,包含多種作用機制,屬於新分子藥物。
  • 亞盛醫藥-B(06855)IAP抑制劑獲2020歐肝會口頭報告,或為治癒B肝...
    由張小勇教授課題組完成的、此次口頭報告的臨床前研究進一步發現,APG-1387能夠通過獨特的凋亡誘導和免疫調節機制來清除多種慢性HBV攜帶小鼠模型中的病毒,IAP抑制劑的使用有望成為B肝功能性治癒的新型免疫治療策略。張小勇教授表示:「令人感興趣的是,除了誘導細胞凋亡,IAP抑制劑亦具有調控機體免疫系統的效應。
  • B肝新藥早期發現,PNAs/siRNA結合,可成未來開發工具
    B肝新藥早期發現,PNAs/siRNA結合,可成未來開發工具脂質,是另一種用於促進寡核苷酸進入細胞的傳遞系統。2020年12月21日發表於藥物化學和相關藥物科學的開放存取期刊Pharmaceuticals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幾種以脂質為基礎的寡核苷酸給藥系統。膽固醇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來改善siRNA攝取。有意思的是,膽固醇siRNA結合物可以到達特定組織,並抑制基因表達。
  • 亞盛醫藥-BIAP抑制劑獲2020歐肝會口頭報告 或為治癒B肝帶來新希望
    APG-1387是亞盛醫藥自主設計開發的、具有全球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高效特異性抑制劑,主要通過模擬內源性SMAC分子降解IAPs來誘導和加速細胞凋亡的進程。作為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IAP抑制劑,APG-1387目前正在進行針對慢性B型肝炎(CHB)、實體瘤的多項臨床研究。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目前,全球B肝藥物潛在靶點主要包括靶向HBV進入抑制劑、cccDNA形成抑制劑、cccDNA裂解或轉錄抑制誘導劑和表觀遺傳修飾劑、核心和衣殼抑制劑、或幹擾衣殼形態發生、RNA幹擾療法、B肝表面抗原相互作用和組裝或釋放抑制劑。此外,還有多種免疫調節劑包括toll樣受體激動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性疫苗、T細胞免疫工程和病原體受體激動劑等細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