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生物技術 | B肝疫苗的「前世今生」

2020-11-24 藥葫蘆娃

11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因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聽到B肝,大家可能會想到我們都接種過的B肝疫苗。但對於「澳抗」這個詞,當下的一些年輕人可能比較陌生了。在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如果一個人被告知「澳抗」陽性,則無異於一聲驚雷,甚至意味著大禍臨頭,因為這表示他感染了B肝病毒。

那麼到底什麼是「澳抗」呢?


驚喜,「澳抗」的發現

自從20世紀40年代發現血液能傳播B型肝炎後,醫學家們就開始尋找引起B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仍沒有結果。1963年,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博士在篩選血樣時偶然發現,一位血友病患者的血清可以與一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清發生反應。於是他就把存在於後者血清中的這種神秘物質稱為「澳大利亞抗原」(Australia antigen,簡稱「澳抗」)。在當時,澳抗的實際意義尚不得而知。通過進行更多的試驗後,布隆伯格等人在1966年底發表論文,提出澳大利亞抗原與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間有密切關係,可能通過輸血傳染。由於這個發現,他與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一起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眾所周知,肝炎是肝臟炎症的統稱,可由病毒、細菌、化學毒物、酒精等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病毒性肝炎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目前已確定的肝炎病毒有五型,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現為慢性肝炎,並且可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澳大利亞抗原的發現為後來B肝疫苗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但當時的醫學界並不知道這種抗原屬於什麼病毒。那時候的人們,甚至根本不知道A肝和B肝的區別。

將B型肝炎從肝炎中區分出來的人是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科系主任索爾·克魯曼。1967年他通過對一個肝炎泛濫的精神病收容醫院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肝炎患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流行病學特點,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文章。這是人類第一次將A肝和B肝區分開來,為後來B肝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而將B肝和澳大利亞抗原聯繫起來的,則是紐約輸血中心的病毒學家艾爾弗雷德·普瑞斯。艾爾弗雷德·普瑞斯發現將含有澳抗的B肝患者血液輸給他人後,原本澳抗陰性的接受者血液中就可以檢出澳抗,他據此認為澳大利亞抗原和B肝病毒有關。這是人類第一次把澳大利亞抗原和B肝聯繫起來。

現在我們知道,所謂的「澳抗」即是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B肝「兩對半」檢測項目中的一種。當我們感染了B肝病毒以後,血液中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就會出現陽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澳抗陽性也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感染了B肝病毒。

中國曾經是個B肝大國,B肝病毒在中國的流行程度曾經令人觸目驚心。根據1992年國家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B肝病毒攜帶者近1.3億人,也就是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B肝病毒攜帶者。感染病毒的年齡越早,轉化為慢性B肝的可能性就越大。嬰兒慢性B肝患者中,有15%~25%會在成年時死於B肝導致的肝硬化和肝癌。


突破,血源性B型肝炎病毒疫苗的誕生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和同事提出了用澳大利亞抗原,而不是整個病毒做疫苗的全新設想。默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想法對疫苗的製備有重要意義,並於1971年從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所在的研究機構獲得許可,開始了B肝疫苗的應用研究。經過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測試,終於成功地從血液中提純B肝表面抗原並製備成B肝疫苗,該疫苗能提供高於90%的B肝免疫力。疫苗研製出來了,卻不被批准進行臨床試驗。原因很簡單:疫苗是從B肝感染者血液中提取的,雖然其檢測結果非常滿意,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仍然對其安全性深為擔憂,擔心有傳播B肝病毒乃至愛滋病病毒的危險。於是研究人員選擇從自己親人和公司內部員工身上進行試驗。試驗證明疫苗是安全有效的。這樣的結果最終說服了FDA,得到了進行臨床試驗的批准。此後進行的大樣本試驗證實:疫苗可以將B肝感染率降低75%。1981年,飽經磨難的B肝疫苗終於獲得FDA的上市批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商業化的B肝疫苗,也是人類對抗B肝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應該說中國的B肝疫苗研究與美國、日本幾乎是同步進行的。1975年,當美國科學家率先在雜誌上發布採自B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可製作血源B肝疫苗的信息後,中國科學家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理:用高速離心提純血液中的B肝病毒之後再滅活,就能得到使人產生抗體的血源疫苗。通過此方法,中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出了實驗用B肝疫苗。

在我國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科委設立了一個科研課題—B型肝炎血源疫苗研究及中試,由當時的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承擔。經過近5年的研究,於1985年底建立了一整套B型肝炎血源疫苗製造和質量控制的方案並進行了大規模生產。當時的衛生部立即組織全國具有疫苗生產資格的6個生產單位(北京、上海、長春、武漢、成都和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進行「大會戰」。很快在全國形成了B肝疫苗的生產高潮。B肝疫苗也在各個生研所成為拳頭產品,有些單位B肝疫苗的產值甚至佔全所總產值的80%,血源性B肝疫苗也很快在全國推廣。1992年起,我國將B肝疫苗接種納入免疫管理計劃。


革新,轉基因B型肝炎病毒疫苗

儘管B肝血源疫苗被研製出來了,但因原料有限其產量受到了很大限制。於是世界上的科學家就試圖尋找更好的辦法來製造B肝疫苗。隨著對B肝病毒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深入,B肝表面抗原蛋白基因被發現了。於是他們就試圖用基因工程的辦法來製造B肝表面蛋白。首先他們將B肝表面抗原蛋白基因克隆到大腸桿菌進行表達,發現表達出來的蛋白沒有B肝表面抗原的活性,他們又用另外幾個細菌系統進行實驗均沒有成功。後來他們發現,B肝表面抗原蛋白必須在表達過程中同時進行糖化才有活性,而大腸桿菌等原核生物是不可能生產出糖化蛋白質的。恰在這時,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Benjamin Hall等人在《自然》周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描述了他們發明的一個用酵母生產人類蛋白的模型系統。酵母為真核生物,它可能表達糖化蛋白。於是美國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員與Hall等人合作,成功地用酵母DNA重組做出人類B肝表面抗原蛋白。默克公司從此改用酵母DNA重組技術大批量生產B肝疫苗,並於1986年獲得FDA批准而投入市場。

1994年,默克公司總裁、執行長瓦傑洛斯同意將B肝疫苗技術以70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中國。1997年,利用酵母菌生產的轉基因B肝疫苗被中國政府正式批准生產。

中國投入大量資金,開始大規模免費接種和補種B肝疫苗。自2002年起,B肝疫苗被納入兒童計劃免疫以切斷母嬰傳播,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功:1987年,中國5歲以下兒童的B肝感染率為10.1%,到2006年,這一數字被降到1%以下,超過2億兒童得到B肝疫苗的保護;通過全面免費的B肝疫苗接種,1992年至2009年,全國有9200萬人得以免受B肝病毒感染,減少慢性B肝病毒感染2400萬人,減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萬人。而如果沒有B肝疫苗的大規模接種,中國每年將因肝硬化肝癌多死亡25萬人。

從澳抗發現到第一代B肝疫苗,用了17年,到第二代B肝疫苗則用了23年時間。疫苗在保障人類生命健康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對今年的新冠疫情,疫苗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戰勝新冠的終極武器。近來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不斷傳來好消息,我國的新冠疫苗被批准緊急使用已注射了數萬人。國外的mRNA新冠疫苗三期臨床中期評估效果良好,新冠疫苗若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被批准正式使用,則將創造人類疫苗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作者:藥葫蘆娃醫藥生物技術科普組

相關焦點

  • 醫藥生物技術 | B肝疫苗的「前世今生」,從「澳抗」到B肝疫苗
    11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因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 應該感謝美國公司低價轉讓B肝疫苗技術嗎?
    Roy Vagelos)的主導下,B肝疫苗的生產技術被以極低的價格送給中國人民。 例如,我的朋友、疫苗專家陶黎納醫生指出: 陶其敏研製的是血源B肝疫苗,和默克的轉基因疫苗不是一回事。能把B肝疫苗的成本降到3元/劑的,只能是轉基因技術。 你可能想問,血源疫苗和轉基因疫苗的區別何在?
  •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釋聖靜
    科學看待前世今生    作者:釋聖靜      從《物理》,以及《生物》《化學》,等綜合學科所新形成的《人類(      動物與其它具有生命狀態的物體,統稱生物!生物的構建外在的兩大分類,植物與動物!植物具備有極為粗淺的,不具有思想,情感,智商等形式與形態,但是據當代科學家說:植物有聽覺和情緒簡單功用,如:聽愉悅感的音樂,能促進植物的發育和提高植物的產量與質量和口感!但是科學家們,尤其是生物學家與營養學家們,還未形成普遍的共識!
  • 疫苗開發進入快車道 釋放生物醫藥產業潛能
    新冠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不僅給疫情防控帶來新希望,也為生物醫藥產業自身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行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生物醫藥產業卻是一個「異數」,成為疫情陰霾下「一抹亮色」。許多生物醫藥企業不僅助力抗疫,同時也實現了逆勢增長,展現蓬勃生機。以廣州為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廣州上市公司中盈利且同比增長的企業有39家,醫藥生物企業就佔了7家。
  • 到2025年 廈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元
    廈門生物醫藥港成長為區域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和對臺合作交流窗口,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競爭發展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2019年11月,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出爐,廈門生物醫藥產業榜上有名,成為全國首批入選的17個生物醫藥領域產業集群之一。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明昭課題組在治療性B肝疫苗獲得重大進展
    全球目前B肝病毒慢性感染者約2.6億人,每年接近100萬人死於慢性B肝導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儘管預防性B肝疫苗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迄今為止,尚無有效的治療性B肝疫苗上市。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
  • 打完B肝疫苗後孩子夭折?正確接種B肝疫苗的姿勢看這裡
    雖然有點敏感,但我必須實話實說,目前所有B肝疫苗都是轉基因技術生產的,一般稱為基因工程疫苗。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爭議頗大,但在醫學領域卻很少有爭議,因為如果沒有轉基因技術,患者很難有其他選擇。我國的1億糖尿病患者要感謝轉基因技術給他們帶來了優質、便宜和安全的胰島素,否則他們中很多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對於高通量測序而言也是一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環境中微生物的探索也從未終止過。先前依賴於傳統的平板純培養法,然而卻多達99%的微生物在現有實驗條件下無法得到培養鑑定。因此,基於非培養方法的高通量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 B肝新藥2020進展,治療性B肝疫苗HeberNasvac,即將迎來上市期
    B肝新藥2020研發進展,基於治療性B肝疫苗的代表新藥HeberNasvac已經進入第四期上市期。HeberNasvac也依然還有其他臨床試驗正在進行,CIGB,即古巴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自主研發的該B肝新藥。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在桐廬發布
    今天(1月12日),在浙江桐廬富春山健康城,富春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年度報告會暨2018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發布會成功舉辦,500位醫藥大咖齊聚桐廬,向業界及全社會展示了2018年度我國醫藥生物技的新進展、新成就。2018年1月桐廬被評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永久會址。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專家:治療性疫苗並非B肝特效藥
    日前,有媒體稱「治療性B肝疫苗已陸續完成二、三期臨床階段,即將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文號上市。」在醫學還沒有治癒B肝特效藥的今天,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給我國9300萬B肝病毒攜帶者、2000萬患者以莫大的希望。治療性B肝疫苗真的是對抗B肝的特效藥嗎?治療性B肝疫苗真的是人人適用?
  •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不過我想還是相信的成份多一些吧!那個網絡上流傳了很久的《前世今生催眠曲》我是最近才看到的,感覺很神奇,好多網友都說自己看到了前世!我也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前世,記得在網易裡測過自己的前世,是一個嬪妃,也測過說是皇后,但我都當做是娛樂,只是這一次,我在心裡潛意識的希望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前世。進行催眠最需要的是心靜,從昨天開始到今天,我試了很多次都沒能成功,因為我無法靜下心來。當聆聽著大師的指導和美妙的音樂時,我的頭腦中似乎有影像,但現實卻清晰地佔據著全部的心裡。漸漸地,模糊的影像也便消失了。
  • 雨生紅球藻產業的前世今生
    日前,在第十屆亞太地區應用藻類學國際會議雨生紅球藻應用創新國際學術論壇上,SDIC微藻生物技術中心主任胡強博士向與會嘉賓分享了雨生紅球藻產業的前世今生及當前發展的趨勢。雨生紅球藻的產業化從個體分析、生理研究到規模化培養,從生物原料、萃取藻油、藻粉及藻微粒等基礎產品,最終發展衍生出涵蓋化妝品、護膚品、營養保健品等一系列終端產品。目前全球雨生紅球藻產量每年約800噸,平均蝦青素含量4%(乾重),100%蝦青素產量大約12噸,由於產量的限制市場供不應求,價格處於高位,平均價格達到1000美元/kg(100%純蝦青素),到2025年,預計蝦青素的年增長率將超過12%。
  • 「人工血液」入選年度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
  • 土星宮位看出你的前世和今生
    今生的你不願意再重蹈覆轍,因而痛改前非,抱持著「執著」的態度。即使遭遇到困難和挫折也絕不輕言放棄,頗具使命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
  • 醫藥生物研發系列報告8:核酸疫苗技術在新冠疫苗研發中的應用,及...
    機構:華安證券主要觀點:總結核酸疫苗技術優缺點及DNA和 RNA疫苗研發概況.介紹了 DNA/RNA 在機體作用機制之後分別對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的研發、製備和工業生產情況進行細緻闡述,著重分析兩類技術的優缺點對生產的影響。最後列舉了重要 DNA 疫苗研發進展及對 COVID-19 研發的借鑑作用,概括當前 COVID-19 疫苗產品研發進展,並對相關產品臨床結果進行點評。
  • 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
    昨晚8點,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吳朝暉副理事長坐客白澤大師論壇,帶領我們「走近了細胞免疫治療」。下面,就讓我們回顧一下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吧。 目前臨床研究與應用的細胞免疫療法 DC腫瘤疫苗 不過,儘管阻力重重,細胞免疫治療卻是在不斷的發展。2010年,美國FDA批准了「以DC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的自體細胞免疫療法」上市。
  • 催眠:貪得無厭的前世,苦苦掙扎的今生
    ~01~今生她是一個18歲的小女孩,正面臨高考,發現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悲苦擾亂她的心神無法安心讀書。所以她就突發奇想,想去看看她自己的前世,她認為或許看過了自己的前世,可以對今生的很多事情釋懷。因為是遠程催眠,為避免對她有什麼影響,所以就把她帶離前世。而前世她的離世,是在前線作戰時被敵軍發現後殺死的。
  • 生物質石墨烯的前世今生
    本文就來追溯一下生物質石墨烯的前生今生。被稱為「黑金」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是從碳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或多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擁有非常優異和獨特的光、電、磁、機械等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質,被稱為「黑金」,作為「新材料之王」,科學家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生物質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