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前,一則孩子接種B肝疫苗後死亡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開了。
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9月27日,深圳市龍華區一2月齡嬰兒接種第2劑B肝疫苗(大連漢信)後出現異常情況,30日凌晨因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夭折 。
根據患兒家屬的陳述[1](最早於10月2日在微博發布)以及官方10月4日的事件通報[2],我們可以確認以下事實:
• 28日晚,相關部門接報後即組織搶救,並指派專人到場跟進救治情況,與家屬保持溝通。同時派出當地疾控中心專家,聯合公安部門前往接種門診調查,並將情況通報藥監部門,上報深圳市衛計委。
• 29日上午,深圳市疫苗異常反應調查組專家會同市兒童醫院多個專科專家對患兒病情進行討論分析,確認疫苗不存在質量問題,接種操作沒有違規之處,初步意見:休克、先天性心臟病、多器官功能障礙,患兒病情與疫苗的相關性和因果性目前無法確認,需要進一步調查。
• 10月2日,龍華區衛計局委託南方醫科大學司法鑑定中心法醫進行了屍體解剖,死因鑑定結論待出。
• 龍華區衛計局2次組織召開會議,向家屬說明和溝通患兒病情和救治情況、衛生部門初步調查情況,傾聽家屬訴求。待鑑定結論明確後,按照有關規定依法處理。
官方的這次調查處置及時規範,既照顧到家屬感受,又能堅持以科學和法律為處理事件的準繩。這一切都無懈可擊,完全可以成為全國學習的優秀案例。
這件事,就等待屍檢後的專家組最終診斷。
其實,接種B肝疫苗後死亡的案例絕非少數。2013年12月中旬,媒體突然開始集中報導我國多地都有嬰幼兒接種深圳康泰的B肝疫苗後死亡的情況,引起公眾極度恐慌。
官方經過縝密的調查,於2014年1月3日發布通報:深圳康泰的B肝疫苗不存在質量問題,18名涉案患兒,無一確認是疫苗導致死亡[3]。關鍵性的邏輯和證據如下:
死因多樣化,包括重症肺炎、窒息、腎功能衰竭、重型小兒腹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胎糞吸入症候群、嬰兒猝死、先天性心臟病等,缺乏同一性;
病例分布在9個省18個不同縣區;除湖南省有2例死亡病例(死因分別為重症肺炎和嬰兒猝死)接種同一批號疫苗外,其餘病例接種的疫苗批號不同。報告病例的死因構成與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測系統報告的嬰兒死因構成無顯著差異。
在此之前的2013年12月24日,國家權威部門已經組織了一次媒體通氣會[4],對這次事件進行了相當細緻的分析解釋。
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也非常有力[5]:2000年到2013年12月,接種B肝疫苗後死亡的疑似異常反應病例上報188例,最終確定為疫苗異常反應僅18例。
也就是說, 接種B肝疫苗後死亡的案例中,僅1/10被確認是疫苗所致。
現在,幾乎每個嬰兒都會接種B肝疫苗以及各種其他疫苗。1歲以內,嬰兒需要接種的免費疫苗有14個劑次,再加上自費疫苗,可以說寶寶每月都會接種疫苗。
以2016年為例,我國的嬰兒死亡率是7.5‰,出生數為1786萬人[6],也就是說會有13.4萬名嬰兒在出生後1年內死亡。
每名嬰兒都有高頻次的疫苗接種,加上每年有多達13.4萬名嬰兒死亡, 疫苗想要避免與嬰兒死亡扯上關係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我們就能經常看到各種疫苗接種後死亡的新聞報導或自媒體發布,給公眾一種【疫苗經常出事】的錯覺。
好在,2013年的B肝疫苗死亡事件的調查結果經得起考驗,媒體和公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教育,知道接種疫苗後死亡≠因為疫苗而死亡。
請大家注意,已有數據表明接種B肝疫苗後死亡的孩子裡只有10%是疫苗所致,那麼普通情況下接種1劑B肝疫苗後致死的概率是多少呢?
2000年至2013年,我國每年出生人口按1500萬計算,14年一共出生2.1億人,每人接種3劑B肝疫苗,一共是6.3億劑。報告18人確認接種B肝疫苗致死,所以B肝疫苗導致的死亡率僅為1/3500萬劑。
以後還敢不敢放心接種B肝疫苗?當然敢了。
下面,我們來談談接種B肝疫苗的正確姿勢。
01
B肝疫苗的接種程序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B肝疫苗在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第1劑,1月齡接種第2劑,6月齡接種第3劑。如果媽媽是B肝攜帶者,還需要給寶寶在出生後同時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
但是,萬一寶寶推遲了第1劑的接種,比如3月齡才接種第1劑,那麼後續劑次必須按原來的間隔接種嗎?
可以按原來的間隔接種,即3月齡、4月齡和9月齡各接種1劑,但還可以用更快的程序來完成,即3月齡、4月齡和7月齡。
也就是說,如果推遲接種了,第2劑與第3劑的最短間隔可以是3個月,而不是必須5個月。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可以更快速地產生免疫力,及時保護寶寶。
實際上,B肝疫苗還有快速程序,包括0/1/2月程序(即3劑之間各間隔1個月)和0/7/21天程序[7]。這些快速程序都是為了趕在可能的B肝感染之前讓人體及時產生免疫力,當然其長期效果會略差一些,所以要求第12個月時再接種1劑。
02
不同工藝的B肝疫苗如何選擇?
雖然有點敏感,但我必須實話實說,目前所有B肝疫苗都是轉基因技術生產的,一般稱為基因工程疫苗。
轉基因技術在食品領域爭議頗大,但在醫學領域卻很少有爭議,因為如果沒有轉基因技術,患者很難有其他選擇。
我國的1億糖尿病患者要感謝轉基因技術給他們帶來了優質、便宜和安全的胰島素,否則他們中很多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
對於那些需要打生長激素長高的孩子,他們也需要感謝轉基因技術。有了轉基因技術,就能從225公斤大腸桿菌的發酵液中提煉出6萬個人的生長激素量[8],否則他們將一輩子成為侏儒。
基因工程疫苗已經有B肝疫苗、戊肝疫苗、輪病疫苗、宮頸癌疫苗、乙腦疫苗,這些疫苗都為人類健康做出了無法替代的重大貢獻。
目前,B肝疫苗轉基因技術的載體有3種:啤酒酵母(也就是普通酵母),漢遜酵母,CHO細胞。
我必須強調的是,這3種技術都非常成熟,可以說難分伯仲。漢遜酵母的B肝疫苗產量是普通酵母的10倍[9],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純度也更高些;CHO細胞是哺乳動物細胞,酵母是真菌細胞,前者生產的B肝疫苗會被糖基化,理論上其免疫效果會略好些。
我國免費給兒童接種B肝疫苗,通常沒必要自費接種。如果需要自費接種,則可以考慮一下漢遜酵母或CHO細胞的B肝疫苗。
03
B肝疫苗的劑量有講究麼?
B肝疫苗裡的關鍵成分是B肝表面抗原,通常以ug進行計量。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15年,我國主流的B肝疫苗是普通酵母轉基因技術產品。當時受到產量限制,兒童與成人B肝疫苗劑量一般是5ug和10ug。
但是,轉基因技術的特點不就是產量高麼?目前我國有多家B肝疫苗生產企業,產能充足。所以從2015年開始,我國將兒童免費接種的B肝疫苗劑量提高到10ug(這是酵母疫苗,CHO細胞疫苗是20ug),成人自費接種10ug或20ug。
一般而言,5ugB肝疫苗的保護率在90%左右,10ug的保護率達到95%左右。以前曾有一種說法,進口B肝疫苗比國產B肝疫苗效果好,那主要是因為當年進口B肝疫苗兒童劑量就是10ug,而國產B肝疫苗主要是5ug。
目前,如果要接種B肝疫苗,兒童建議選擇10ug酵母或20ugCHO細胞的產品,成人建議接種20ug酵母或CHO細胞的產品。
由於我國是B肝大國,國人對於B肝預防高度重視。雖然我國兒童出生後即免費接種了B肝疫苗,但整體上仍會有5%~10%沒有產生免疫力。
為什麼會免疫失敗?
導致B肝疫苗免疫失敗的因素很多[10],包括年齡大、肥胖、吸菸、愛滋病感染、遺傳和慢性病等。
為了給這些免疫失敗者提供保護,我國的B肝疫苗還有一種全球獨有的劑量,那就是60ugB肝疫苗(目前只有普通酵母疫苗,適用於≥16歲人群,不建議首次接種使用)。
對於接種過疫苗但沒有產生免疫力的人群,我國的慢性B肝防治指南2015版[11]建議再接種3劑20ugB肝疫苗(酵母或CHO細胞均可)或接種1劑60ugB肝疫苗,如果接種後還是沒產生免疫力,可以再接種1劑60ugB肝疫苗。
如果折騰半天還是免疫失敗怎麼辦?指南裡沒說,其實意思就是放棄。B肝並不是一種容易感染的疾病,只要不發生高危行為(主要是與B肝攜帶者有血液或性接觸),很少會感染上B肝。
04
國產和進口B肝疫苗,有區別麼?
目前國產B肝疫苗是「三種全會」,即普通酵母、漢遜酵母和CHO細胞工藝都有,主流是普通酵母,漢遜酵母次之。
進口B肝疫苗目前只有普通酵母的產品。如果以同等劑量(10ug比10ug,20ug比20ug)對比,進口疫苗與國產疫苗之間並無實質性差異,效果和安全性相當[12~16]。
所以,如果是孩子接種B肝疫苗,沒必要用自費的進口B肝疫苗去替代免費的B肝疫苗(免費的兒童B肝疫苗都已經是10ug產品)。成人自費接種,或者孩子再接種(這時不免費),選國產或進口B肝疫苗都一樣。
05
西林瓶包裝和預充注射器包裝,怎麼選?
B肝疫苗全部是液體劑型疫苗,其封裝時可以灌注西林瓶,也可以灌注預充注射器。
西林瓶的優點是成本低,體積小,運輸和儲存的成本也低;缺點是需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疫苗液後進行注射,效率低,而且由於抽吸過程中針頭穿刺橡膠墊變毛或有倒鉤,接種時可能增加局部疼痛感。
預充注射器的優缺點與西林瓶正好相反,無需抽吸疫苗,針頭保持銳利,注射時疼痛感最少,還可以減少76%的差錯[17]。
一般而言,預充注射器疫苗比西林瓶疫苗貴10元左右,但可以減少局部針刺的疼痛,如果不差這10元的話,建議優先選擇預充注射器疫苗。
· E N D ·
作者:陶黎納(網名:疫苗與科學),醫來er趣科普作者。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本科,公共衛生管理碩士,2016微博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曾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事疫苗接種管理工作15年,積累了豐富的疫苗接種安排及疫苗疑難問題解決經驗。
(完)
免責聲明: 本人的醫學科普,用於引導公眾建立對健康的科學認識,避免公眾被錯誤和謠言誤導。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