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近400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奮戰在65萬個城鄉社區的疫情防控一線,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來,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大城市返程人員不斷增多,這給城市社區疫情防控帶來了一定壓力,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北上廣深這類超大城市。
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針對不同區域情況,完善差異化防控策略。其中對北京地區的防疫工作明確表述為——「要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
而作為北京疫情防控最前線——社區防控工作責任重大。那麼,在北京疫情防控最前線的北京各區社區防控面臨怎樣的不同處境?公布的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有什麼分布特徵?超大城市北京要如何做好社區防控?
社區成城市疫情防控最前線,各區面對難點有何不同?
疫情發生不久,北京就宣布了取消春節期間的廟會活動、停運省際客運、延遲開學、延長假期......不過,隨著節後800萬人陸續返京,北京的疫情防控迎來了新的挑戰。
北京333個街道、鄉鎮,所有社區、村是應對這一新挑戰的主要力量,也是最堅實的防線。
但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傳染病社區防控的壓力並不是均質分布的,各區、各街道防線受到的衝擊力道可能有差異,面臨的難題也各不相同,這一點從城市住宅小區分布的聚集、離散也能管窺一二。
根據居住服務平臺「貝殼找房」提供的北京全市10259個存量住宅小區樣本數據,從小區絕對數據來看,朝陽區小區最多,其次是海澱、西城、豐臺及東城。如果加入城區面積,計算城區小區分布密度,西城、東城小區分布密度要遠高於其他城區。
從宏觀角度看,二環外三環內居民小區分布密度最高,北三環範圍內小區集聚現象明顯,南二環至南三環之間也出現類似現象,東西沿地鐵1號線呈擴張趨勢。此外,通州、石景山也出現集聚分布。城市北部和東部集聚更為明顯。
進一步從小區規模戶數看,北京城市居民小區主要以中型為主,佔比約為43.9%,其次為小型和大型,值得注意的是,北京1000-5000戶的大型居民小區分布並不低,約為24.3%。分區看,中心區域東城與西城小型居民小區分布佔比較高,較外圍區域大興與順義大型居民小區分布佔比較高,昌平與朝陽超大型居民小區分布佔比相對較高。
而從常住人口及其分布密度看,東城區和西城區雖然常住人口總數不多,但是常住人口密度卻在全市非常高。
總體來看,全市居民小區以中型規模住宅小區為主,東城區和西城區住宅小區規模小但數量多,大興、順義、延慶、石景山這些外圍的區域,雖然住宅小區密度相對較低,但是大型、特大型住宅小區的分布佔比卻明顯要高於其他行政區。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超大城市內部,面對不同區域的小區特徵、常住人口分布特徵等,需要根據轄區特點,將阻擊傳染病傳播的社區防控工作有針對性地做得更細緻。
小區流動性有差異,封閉管理重點區域在哪兒?
對於大城市而言,除了上述住宅小區分布、人口分布這些大背景,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小區的流動性和封閉管理程度對戰「疫」態勢也有重要影響。
理論上,在春節期間租戶流動性比本地住戶流動性更高,貝殼找房平臺通過過去一年租賃交易數據,從而測算出北京各居民小區租戶數量,進行標準化處理,定義小區流動性指數,根據指數值將居民小區分為低、中、高三檔流動類型。
數據結果顯示,北京低流動性小區主要分布在中型小區,中流動性及高流動性小區主要分布在大型小區。從地理位置看,高流動性小區離散化分布,但在東五環,北五環至六環有較為集中的分布;如果計算單位環線間面積內中高流動性小區分布情況,三環至四環間分布密度最高,這些區域在節後外防輸入方面的壓力可能更大。
從2月5日至2月19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公布了15個批次93個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去除重複報告的地方為75個),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居民小區。
將這些地點投放到地圖上,繪製散點分布圖分析發現,從城市地理中心看,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場所在空間分布上離散化顯現明顯,越往外圍,離散化趨勢越明顯。這說明這些小區或場所周邊並未形成疫情擴散面。
距離城市中心5-10公裡範圍間,確診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分布密度相對較高,而這個區域範圍內小區分布密度是城市最高的,中高流動性小區分布密度也相對更高,這是北京社區防控地理上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外防輸入」還是「內防擴散」的難度都不小,進行嚴格的小區封閉管理也越發必要。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城市其他區域可以放鬆防控,對於傳染病的防控需要全城社區持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壓低疫情社會面影響。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就算小區內出現疑似或確診患者,也並不是全小區人員都是密切接觸者、小區就是疫情小區。根據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密切接觸者指的是跟病例發病之後有近距離接觸,但是沒有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人員。比如,在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直接照顧病例的人員,或者在電梯、活動室等同一場所內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娛樂的人員。
新京報製作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https://m.bjnews.com.cn/zhuanti/2020feiyan/?v=1582187834515),還提供了新發病例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查詢功能,可以幫助小區居民了解居所周邊疫情情況,及時了解疫情態勢加強防範。
北京社區防控如何應對?記者調查:大部署與小細節
從地圖上看,北京作為超大城市,社區防控有態勢、有急緩,各個小區的情況也可能不一樣,這是大城市社區防控的難點,也要求防控工作更為全面細緻來破解。
一張桌子、設一人專崗、進一人測一次體溫、外來人員登記報告......這些每個小區的標準動作,只是我們看到的整個北京社區防控的一角。
而從更大的視角看,北京市社區防控既有自上而下的大部署,對疫情防控「責任到人」,全面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和個人「四方責任」;各街道、社區根據自身情況也有更為細緻的適應性舉措。
早在1月23日武漢「封城」次日,北京市即啟動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組織街道鄉鎮參與防控,收集、報送相關信息。1月30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又增設社區防控組。2月10日,為應對開復工後社區流動性增大,北京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提出10條管控措施,全面嚴格實施社區封閉管理。2月14日,北京決定無論來自哪裡,所有返京人員都需要居家隔離14天。
而在基層社區防控第一線工作則更細緻,新京報記者調查採訪了北京一線社區的疫情防控情況,在一線有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黨員、志願者、物業人員、社區片警,還有下沉到社區的機關幹部,這些一線的防疫人員堅守崗位也發揮能動性,為一線防控工作添加了更多細節。
在北三環附近的海澱區小南莊社區,整個社區有五個院落,兩棟臨街開放的居民樓,共81個單元,常住戶1500戶左右,總人口4000餘人。截至2月18日外地返京人員480人,本周以來由於各企事業單位復工,進出人員數量劇增,每天在500人左右。面對大量的進出人員,社區組建了70多人的疫情防控小隊,對整個社區7個點位進行24小時執勤把守,還細心地在出入口地面鋪了噴灑了消毒劑的地毯,人員經過時自行將鞋底消毒。
在東四環外的朝陽區世紀東方嘉園,社區曾有兩名住戶2月8日被確診新冠肺炎,二人系夫妻,在被門口保安測溫時發現超過37.6度,後被社區逐級上報,並由南磨房醫院協助送往醫院,最後確診。對於有接觸史或身體有異常的住戶,則有社區工作者專人負責、監督。社區細緻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有效遏制了疫情傳播。
大部署之下有小細節,這是社區防控樣本城市北京的故事,社區疫情防控同時也保障了有序復工復產,今天,在北京城市社區之外,中關村、亦莊一批企業已開始有序復產, 國貿CBD各公司也在逐漸復工,錯時上下班、控制交通工具人流密度……社區防控在承壓,城市正在有序運行。
數據新聞編輯:湯子帥
貝殼找房數據分析師:閆金強
新京報記者:張靜姝 馬玉佳
設計:許驍 校對: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