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藍」繪出流動人口「顏色管理」圖 合肥流動人口管理樣本解讀

2021-01-15 搜狐網

  流動人口和散亂分布的出租房屋是城市治安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踐證明,對流動人口的管控已經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如何讓這張表「播報」得更加準確呢?以「顏色管理」為基調的合肥流動人口管理繪出了路線圖

  本報記者 李光明

  要評判合肥市在流動人口管理上做得好不好,看一看由亂到治的「城中村」沈小郢就知道了。

合肥市民這樣告訴記者。

  合肥市績溪路一側的沈小郢村以前因一個「亂」字出名:這裡曾發生過多起兇殺案、綁架案,賣淫嫖娼……警方雖多次打擊,但沈小郢的亂象卻如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生一茬。而現在,沈小郢則實現了由亂到治,它也因此成為合肥流動人口管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分水嶺。

  流動人口和散亂分布的出租房屋是城市治安管理最薄弱的環節,實踐證明,對流動人口的管控已經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如何讓這張表「播報」得更加準確呢?以「顏色管理」為基調的合肥流動人口管理繪出了路線圖。  

往日素描 「有錢就能租到房」

  狹窄的小巷橫七豎八,兩邊是各種店鋪:旅館、糧店、診所、美髮店等,小攤點見縫插針。不同口音的吆喝聲、詢價聲混雜在一起……出租屋集中,居住環境髒亂差,消防設施根本沒有。這是記者以往在合肥市一城中村的見聞。

  「這樣的亂還只是表面的,管不好會給社會管理帶來混亂,這才是頭疼的事。」合肥市蜀山區綜治辦主任毛炎冰說,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不斷湧入城市求生存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為城市建設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但同時因為沒有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管理,流動人口的增加加劇了城市的不穩定因素。

  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房屋出租要先填寫出租房屋申請呈批表,和轄區民警籤訂治安責任書,領取安全許可證後才能拿到出租屋的牌子,在對外出租後,必須讓房客填寫暫住人口登記表,並領取暫住證。

  「但以往沒有出租房主會去履行這一整套手續,實際上出租屋租賃的管理處於真空狀態。」一位社區民警告訴記者。為了讓房子及時租出去,不少房主根本不會去關注來租房的人是什麼樣的身份,從事什麼工作,會給當地治安帶來什麼樣的隱患。只要來人給的價格高就行了,最多也就是看看他們的身份證,籤一份不起任何作用的租賃合同。這就使得一些賣淫嫖娼的、流竄的逃犯、制假售假的、搞傳銷的能輕鬆地找到棲身之所。

  根據合肥市相關統計顯示,流動人口犯罪率佔重大惡性案件的70%以上,遠遠高於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落腳點主要是各種出租房屋,在管理不嚴的情況下,出租房屋很容易成為滋生違法犯罪活動的場所,以及犯罪分子藏匿的地點。  

模式更新 不管「房」管「人」

  「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數不清,管理和服務工作滯後,混跡其中的違法犯罪人員難以被及時發現,傳統管理模式已極不適應形勢,需要變革。」合肥市綜治辦副主任宋益群說。

  毫無疑問,房主必須知道租房戶到底在出租房屋中幹什麼,如果發現有這些違法行為,房主有責任有義務向監管部門進行舉報。合肥市綜治辦協調處副處長高國春說,「現在大約有八成以上的房主都忽視了他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消除出租屋不穩定因素的根本措施是要讓房主承擔起責任來。」

  高國春接著說,合肥市各區結合自身情況以基層管控創新為載體,推出了一些可圈可點的模式,這些模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管理者從管理出租屋轉向管理房主。

  樣本一:合肥市亳州路街道首嘗流動人員走社會化管理模式。該模式依託在街道社區設立的服務站、服務點、小區等場所,實行「街所齊抓、居警共管、房主直管、代表參與、群眾配合」,盤活社會資源參與管理。

  這種模式的延伸解讀是「誰出租、誰負責」、「誰經營、誰負責」、「誰用工、誰負責」的原則,使流動人口由以前的公安機關獨家管理走向房主、社居委、民警、協管員、服務站、服務點、流動人口代表等多方參與的社會化管理的道路。這種模式的核心是由房主自己直管出租屋和流動人口。

  亳州路派出所所長詹用倫說,此前亳州路派出所通過對轄區調研發現,流動人口呈現三個「70%」特點,即流動人口登記發證率不到70%,流動人口犯罪佔總數的70%以上,流動人口犯罪人員中暫住在出租房屋內的佔70%以上。而將房主與出租屋和流動人口「捆綁」後,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信息靈」。

  樣本二:合肥市蜀山區推出流動人口管理「西園模式」、「井崗經驗」。其中,對出租房屋實行「房主管理房客」的旅店式管理破解了屋主長期游離在管理之外的難題:每套房屋出租都做到人來登記,人走註銷,對流動人口中的高危人員由責任區民警建立一人一個檔案。

  蜀山公安分局副局長餘永海說,這就是寄望於通過強化出租人的責任意識,把對流動人口的治安管理「關口」前移。畢竟,房主只有掌握租房者的身份信息,才容易形成有效的監督管理,一旦流動人員犯罪,也可以為公安機關的偵破提供有效信息。

  樣本三:合肥市包河區進一步把流動人口管理提升為由政府牽頭。該區創出了「四網一體」流動人口工作法,織密領導網,輔之服務網、協管網、信息網。

  由於該區郊區範圍較大,又適逢合肥大建設的主戰場,流動人口的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因此,該局聘請了120名專職協管員,直接下沉到街道社區參與流動人口的管理,並對所轄區域的出租房主進行指導和監督。

  包河公安分局局長孔繁年說,突出民警在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中主體作用的同時,房屋出租者責任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強化。  

顏色管理 紅黃藍描繪主色調

  「合肥政法綜治部門通過對基層做法的整合、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流動人口管理辦法。」宋益群說,這個辦法的主線就是以社區警務室為平臺,依託公安派出所基層基礎信息系統,社區(村)負責整合、錄入並更新社保、計生、社區服務、人口管理、房產等相關信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根據流動人口的現實表現、日常行為等情況,對流動人口推行分類分層次管理。

  分類、分層管理即實行出租屋等級化管理、流動人口的層次化管理。合肥琥珀山莊派出所所長劉先鋒說,「因為每個類別和層次用不同顏色標註,我們基層把這種流動人口分層分類管理模式戲稱為"顏色管理"。」

  所謂的分類,就是把出租戶分成A等關注戶、B等一般戶、C等放心戶三個等級,實行A級重點管理,B級常規管理、C級放心管理。而分層則根據人口信息查詢結果,將流動人口按A級高危人員、B級一般人員、C級放心人員。哪些需要重點管理,社區民警只要從分類分層圖上紅黃藍不同的顏色標註中查找紅色,就能迅速定位重點管理對象租住地點及個人信息。

  這樣一來,紅黃藍就成了合肥流動人口管理的主色調。分類分層管理的最初藍本是蜀山公安分局的「西園模式」。該局局長魏常年告訴記者,「這個模式還有一個支點就是在城中村設立出租房、暫住人口管理服務站,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一舉解決了這些地區出租房、暫住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被動局面。」

  「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有效地改變了以往公安機關在出租房、流動人口管理工作中"重發證輕管理、鬍子眉毛一把抓"的狀況,提高了管理效率,減輕了民警工作負擔。只要對重點對象的管控摸準了、控住了,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解決了警力不足的困擾。」合肥市廬陽區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王前進說。  

角色轉換 「服務」替代「打擊」

  來自廬江縣白石山鄉的張某一家3口住在僅僅20平方米的房子裡,中間用帘子隔開,女兒睡在裡面,夫妻倆睡在外面。他們來合肥闖蕩6年多了,收廢鐵、送純淨水、販菜都幹過。老張說,在這兒雖然苦點,但怎麼也比在家收入高,只要能把女兒培養出去,再苦一點也值。「但是,在我們流動人口的內心深處,仍舊無法在城市中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

  「雖然一項統計表明流動人口犯罪佔到了70%,但同時也有近70%違法犯罪的受害者是流動人口。」孔繁年說。

  提高對流動人口的服務能力,或許可以從根本上破解治安狀況隨流動人口「起舞」的問題。包河區「四網一體」的流動人口管理辦法中就有一張獨立的服務網,立足於為流動人口提供子女上學、就業信息等服務。

  「一些基層在流動人口管理的新機制中突出了服務意識,他們希望通過服務來拉近這一距離,消除像老張這樣的流動人口心裡的陰影。」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思松說,應當充分利用當前加強社區建設的有利時機,把流動人口管理有機地納入各類社區工作範疇,大力推進外來流動人口管理社區化進程。

  「不僅對流動人口的管控要屬地管理,對他們服務也要屬地。」合肥市蜀山區委副書記張思揚說,整頓出租屋前提必須樹立「重在服務」的思想,關愛絕大多數租房人,與有房族相比,租房者仍然處於弱勢地位。因此,該區要求各街道應當充分調動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居民自治組織等力量,共同做好轄區內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及時解決或處理外來流動人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提供優良的社區服務,增強外來流動人口對工作、生活和居住社區的認同感,讓外來流動人口參與社區活動,融入社區。

  「服務替代打擊擔綱流動人口管理的"主角",意味著賦予流動人口城市新市民的平等權利,為他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務。」安徽道同律師事務所律師唐春飛說,把多數租房戶與極少數違法犯罪分子嚴格區別開來,強化服務,給他們送去溫暖,消除他們心中的陌生感,從而避免這一群體陷入過度被防範、被歧視的境地,這樣才能讓流動人口對寄居的城市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這本身也是實現權利公平與社會正義的必然要求。  

專家建言 流動人口應納入城市管理體系

  目前,管理住宅出租及流動人口所依據的法規主要是《租賃房屋治安管理規定》、《暫住證申請辦法》和《合肥市暫住人口管理規定》。「這些法規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制定的,已不適應現在的房屋租賃管理。」合肥市琥珀山莊派出所所長劉先鋒說。

  劉先鋒認為,政府要出臺一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出租房屋管理法規,要求所有房屋出租必須要經過相關部門(可以是轄區派出所)的審批;房屋租賃者必須持本人身份證和房主一起到公安機關進行登記,如果租房戶姓名不符的,或者是換了人之後不變更的,要對房主進行處罰;如果房主私下租房的,必須重罰並查處;同時,建立群眾有獎舉報制度等。

  安徽省社科院社會結構研究中心主任王開玉認為,流動人口對於城市,是資源,不是負擔。流動人口理應共享城市公共資源,平等享有憲法、法律賦予的人身、財產、福利以及民主等權利。政府部門在制度安排上也應該以此為最大的價值取向。在對待流動人口的權利確認、權利救濟等層面,應有著更高的要求,來真正給予其市民標準與待遇。這其實也是真正釐清流動人口、房屋出租人和城市管理者的角色關係,實現城市人口管理的權利化、合理化和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事實上,伴隨著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加以及年齡結構的明顯變化,對城市管理模式提出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很顯然,這種變化需求與現實的管理還存在碰撞。比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體系在目前中國仍是地區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僅僅限於本地戶口的當地人享有。一位專家說,不把流動人口納入到城市的政治、社會管理體系中,不納入到城市的福利與公共品分配體系中,中國因流動人口所產生的「傷痛」就不會徹底癒合。

  本報合肥9月5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面臨挑戰 制度二元性突出
    期間,人口流動的規模由小到大,由個人流動到家庭流動,由短期流動到長期流動,由近距離流動到跨省流動,不斷改變的人口流動形態帶來不同的人口現象和人口問題,不斷地衝擊著傳統的制度框架,對社會治安、勞動保障、計劃生育、基礎教育等公共管理與服務的職責部門提出了新的挑戰。於學軍說,概括地講,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制度層面還存在二元性。
  • 【楓橋湖影】打通管控服務雙通道 流動人口管理更精準
    2020年,湖裡公安分局緊密結合不斷發展變化的基層社會治理形勢和任務需要,堅持以信息化採集為支撐,推行網上網下相結合、服務管理同步走,實現了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精準化、  此舉在疫情防控期間顯現了成效,網格員、防騙宣傳員化挑戰為機遇,抓住機會全面排查登記,切實摸清了轄區流動人口底數和基本情況。
  • 人口流動出現「盆地效應」大城市人口嚴重「超載」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極大激發我國經濟活力的同時,也給城市的管理與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由此伴生的一系列問題如流動人口管理、戶籍制度、城鄉結合部等也逐步成為我國城市管理與發展的新課題甚至新難題,處置不當,甚至可能成為社會矛盾的爆發點、激發點。
  • 關注流動人口的「盆地效應」
    上海市內外環線之間是人口新集結地區,人口密度急劇上升,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數以百萬計。一些大城市流動人口過度集中,給這些城市帶來諸多問題:導致了社會資源緊張。大量流動人口使一些城市教育、醫療、土地、水資等社會源難以承受。
  • 北關街道辦: 「紅黃藍綠」四色管理讓防控工作更加科學精準
    漢臺區北關街道辦事處位於中心城區北大門,轄15個社區,總面積18.6平方公裡,居民6.3萬戶、近18萬人,總人口佔漢臺區約三分之一。轄區有漢中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等交通樞紐,駐中、省、市、區屬企事業單位177家,中小學、幼兒園、醫院30所,大中型市場10餘個。疫情防控面大、點多、線長,難度較大。
  • 安徽流動人口管理出新規 持居住證也能辦護照考駕照
    原標題:新版《安徽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辦法》出臺 明年2月起施行 流動人口辦理居住證簡明流程 據安徽商報消息,從明年2月1日開始,流動人口自辦理居住登記之日起滿6個月就可以去申領居住證了!
  • 2016.05:輟學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楊斯琪等)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中國城市、農村和流動人口居民收入調查數據,分析輟學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   關鍵詞:輟學;流動人口收入;傾向得分匹配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城鎮和農村人口數據,其中城鎮和農村人口數據採集由國家統計局完成,流動人口數據採集由調查公司執行。
  • 深圳居住證:人口管理第三條道路(圖)
    資料圖:火車站民工流「井噴」。 中新社發 邱海鷹 攝  深圳將從2007年8月起試行居住證,試圖通過漸進的方式,對1000萬流動人口進行選擇性管理。  「城市必須要有人口規模,才有自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深圳必須增加戶籍人口。」已在深圳市從事幾十年人口管理工作的高華友說。他現在是深圳市人口管理辦公室調研員。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協委員俞喜平就提案,深圳應一次性大批量批准戶口遷入,在兩三年內將戶籍人口數量提高到600萬人左右,夯實深圳的「根」。
  •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
    人口遷移、人口流動、人口移動三者是什麼關係?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教學問答答:中學教學不該玩太多概念,之所以明知故犯是因為,玩是為了不玩。想搞清三者關係,思路還是先搞清各自含義,就是下定義。人口遷移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在於,居住地變動。至於永久或半永久,時間長短並不統一。人口流動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遊、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但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地理學名詞》第二版)關鍵之處還是居住地(定居地),只是這裡未改變。未改變還離家出走,真是跪了。
  • 勞動力異質性視野下的人口流動
    目前我國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響著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導致經濟非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引導人口有序流動,促進人口合理布局」是我國人口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該如何引導人口流動?何為有序、何為合理?
  • 流動人口數量40強城市:深圳超北京,溫州超武漢
    2019年我國有41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100萬人,有22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200萬人,有13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300萬人,10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400萬人,5個城市的流動人口達到500萬人,以下為各城市流動人口數量:100~199萬人珠海、太原、榆林、烏魯木齊、哈爾濱、大連、貴陽、長春、台州、西安、福州、南寧、合肥、青島、中山、惠州、重慶、常州、無錫
  • 區域經濟失衡暗流下潛在多重隱患:流動人口、性別比例、執法成本
    而按照中國的人口規模,任何一個區域的概念裡,都是幾千萬到上億的人口總量。那麼我們如何讓大家能夠接受,從幾千萬到一億人的總群體中,挑選出小部分人先獲利呢?自然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通過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路線定位。但是,這裡卻有一個天然的BUG存在。
  • 算上流動人口,河南仍然是第一人口大省
    加上流動人口,河南仍是第一人口大省  記者:這次的人口普查為什麼只發布常住人口的數字,而沒有發布人口總數?長期離開戶籍所在地,在外地工作、學習和生活,這些人屬於流動人口。  這次公布的數據只有常住人口9400多萬,不包括長期流動人口(除半年以上流動人口外),隨著人口普查數據處理的繼續進行,其他數據以後還要公布。如果把這些長期在外生活、工作的人包括進來,人口肯定超過一個億,我省還是第一人口大省。
  • 開放人口自由流動宜循序漸進
    圖為2018年8月6日,北京地鐵4號線西單站人流擁擠。 視覺中國 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北京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黃文政2014年8月在「人口與城市化發展論壇」上發表了一個主題為「北京不應該控制人口規模」的演講。
  • 2015.10:中國人口的多邊流動與再分布均衡(曾相嵛等)
    另一方面,從流出地因素來看,房屋施工面積越大,居住條件越寬鬆,流出人口反而越多,這反映出我國獨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省際流動人口中農村戶籍人口佔80%,房屋施工面積更多表現為宅基地上建設的住宅面積,因而反映出農業佔比較高的特徵,因而房屋施工面積與流出人口正相關。
  • 廣深實際管理人口均超2000萬 哪些城市人口數被低估?
    這一差值不止存在於佛山,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至少包括廣州、深圳、杭州等在內的城市都曾披露過實際管理人口數據,遠高於常住人口數百萬。這一方面反映出,這些地方的人口集聚能力,可能超出了統計局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另一方面,這也對大城市的公共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哪些城市人口被低估?
  • 《流動兒童藍皮書》發布:珠三角對流動兒童友好度較高
    《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 珠三角城市更重視積分入學指標 從2001年開始,全國各地積極響應流動兒童可以在所在地就讀公立學校的國家政策,但其在各城市落實程度不同,呈現出較強的區域差異。
  • 智慧出租房管理解決方案,對人口普查有哪些幫助?
    全國人口普查目的在於全面查清中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城鄉住房等方面情況,而流動人口因其基數大、信息登記難等現狀,成為了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難點。缺少對流動人口管控的有效措施,不僅不利於人口普查工作的開展,更直接導致了流動人口的主要居住場所---出租房管理亂象頻發。
  • 發改委專家:人口流動是SARS時6倍 大城市面臨大考
    馮奎:相比較2003年的SARS,人口在空間結構上集聚的特徵是:中心城市、城市群人口加快集聚。「十三五」規劃的19個城市群,佔全國人口的75%。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鐵發達,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強,現在全國人口流動的規模大約是17年前的6倍。春節及返鄉及節後返崗又是推動形成了流動峰值。這個時候,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就成為聯防聯控的重點區域。
  • 美媒:人口普查為中國繪清晰人口圖
    美國《紐約時報》11月1日文章,原題:人口普查要為中國繪製清晰人口圖中國開始了2000年以來的首次人口普查。這項原本就很艱難的工作在實際展開後可能變得更棘手,因為需要統計那些在大城市中成千上百萬的流動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