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劉融 翁奇羽)「新起點、新理念、新實踐——2013中國與世界」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士新博士在研討中認為,中國和東協經貿關係總結起來是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存在。就是相互依賴性在增強,同時,東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這種相互脆弱性也在增強。
周士新介紹說,講中國的周邊環境和中國的周邊外交,從東協案例來看,東協國家還是比較高興的。從安全上來說,東協基本上是在東亞、亞太,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以它為核心,東協的夥伴國,部分夥伴國正在形成一個以東協為軸心的,以夥伴國為輔條的連成一片,包括東亞部分國家和南亞大洋洲一些國家的地區的自貿區。從政治上來說,東亞峰會也是以東協為核心的。所以,當其他國家在相互競爭的時候,東協國家從中間獲得了很大好處。
東亞合作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大的好處,周士新分析認為主要有幾方面原因:第一,東亞經濟合作有一個示範效應,當中國在2002年第一次提出與東協建立自貿區的時候,其他的國家後來就仿效中國,這對東協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好處。第二個就是疊加效應,在東亞合作中,不僅有東協+1自貿協議,還有東協+N自貿協議,還有東協+3,當然在談判過程中,這個相互之間並不衝突。它有兩個性質,一個是對內的包容,也就是說,不僅東協國家和它夥伴國之間的小多邊,雙邊的自貿區,相互之間也並不矛盾,比如中日韓可以自己談自貿區,中國和新加坡在2008年就開始實施了自貿區。還有一個就是對外開放,亞洲國家雖然在東亞經濟合作中比較積極,而且同樣和地區外的國家也可以參加合作,也並不妨礙東協的利益。但是,實際上我們中國的外交,包括對東亞的其他一些大國的外交,產生了一些矛盾,這些矛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且兩者一直都是在相互並存的。
周士新表示,總結起來就是,向心力和離心力同時存在。就是相互依賴性在增強,同時,東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這種相互脆弱性也在增強。具體表現為:首先,東協國家也擔心對其他大國會產生一種在產業鏈上的依附習慣。第二東協國家總體來說實力比較小,能力比較弱,而它的夥伴國實力比較大,能力比較強,所以就存在了一個領導能力不能滿足成員需要的矛盾。第三點,由於各個國家發展的模式不一樣,所以,對於任何國家來說,經濟外交,特別包括中國,難以發展出一個統一的經濟外交的模式,迎合你各方面的需要。第四,隨著東亞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或者說在中國全球經濟框架中的地位在上升,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如何平衡東亞經濟在我們全球經濟框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