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曾經描繪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把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可以描繪成這樣:國家不必太大,人口不用很多,武器也很少使用,民眾都珍惜生命安居樂業,不願背井離鄉。有船和車,卻極少人去乘坐;有軍隊,卻沒有作戰的機會;老百姓心思淳樸,沒有繁雜的心計,回復到繩結記事的年代。吃得滿意,穿得喜歡,安守家園,享有自己的風俗。相鄰兩國即使近在咫尺,雞鳴狗叫都能聽到,老死也不相往來。
老子心目中的「小國寡民」,兩千年後被西歐人無恥山寨盜版成「烏託邦」,所謂的流行於19世紀初期的一堆「空想社會主義」。著名代表人物有莫爾、康帕內拉、歐文、聖西門和傅立葉,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搞了一堆的新主張出來,妄圖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理想社會。
很顯然,智慧如我們的先賢,山寨如歐洲的「思想先鋒」,他們的思想有相通的地方:理想的地方,地方不需要太大,人也不需要太多,技術未必要多先進,應該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內心淳樸,既不貪婪,更不好鬥。
只不過這一類的夢想,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在老子身後,是群雄逐鹿的殘酷戰國時代,後來歷史一直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律中來回往復;至於歐洲,在空想社會主義之後,又產生了「科學社會主義」,後來還有了共產主義思想,只不過歐洲人越發打得兇狠,一直到二戰以後才稍微消停一點 —— 那是因為出現了更兇猛的霸王龍美國、蘇聯。
《戰爭之王》裡面有一句話:我的一生都想遠離暴力,但其實我更該接近它才對,這是人類的天性。最初人類遺骸的肋骨腔中,就有一個矛箭頭。」
所以,在人性的深處,剝削、暴力、控制,甚至互相鬥爭和殺戮,其實是一種常態。即使是你希望和平,你也需要足夠的力量,能夠對等威懾到對手。其實,我們這個時代能夠享受到的和平,也就是「以暴制暴」的對等威懾的紅利。或者說,用紅色暴力威懾「白色恐怖」。
二、大國的碾壓性力量
按照組織學的定律,在同等技術水平和有效組織下,一個組織的力量,與數量的平方成正比。比如說網際網路,擁有十億用戶的微信,價值要比擁有聲稱一億用戶的陌陌,價值至少要高上百倍。所以,史達林也曾經說過:數量也是質量。
孫子兵法裡,其實特別強調數量優勢:「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保持在戰場上的集中數量優勢,就可以以多勝少。能夠形成碾壓性的優勢,那是最好不過。
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數量的優勢愈發顯現出來。越是現代科技,「小國寡民」越幹不過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超級大國」。因為生產力越發達,人類的分工就越細,產業鏈就越長,就需要更多的人口來支撐。而反過來,巨量的人口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可以攤薄研發和生產成本,形成規模巨大的工業體。
即使是後工業時代,巨大的人口也是紅利,高鐵、飛機場、網際網路、大型購物中心、通訊網絡......凡是能夠列舉出來的產業,無一不是人越多越好。主席說過:人多力量大。倘若我們只有4-5億人口,我們絕對不會有趕超美國的可能。
所以,即使是北上廣深已經嚴重人口過剩,仍然有無數的人往裡面擠。就算現在房價高企,生存壓力巨大,流動的人口開始分流,也是往一些新一線城市湧,比如中部地區的省會都市圈。在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今天,很多大城市甚至還發起了搶人大戰。
當然,如果有人拿印度人口來說事,記得前面說的條件 —— 工業化科技化水平,以及有效組織能力。印度比中國差的不是人口,而是少了一個毛主席,以及全方位的工業化。所以,人口並沒有成為紅利,反倒是一顆定時炸彈。
最近在研讀2018年版本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有一個感慨,中美的很多大企業,從事的是很傳統的產業,產品在市場上也並不見得有什麼特別好的口碑,但是僅僅靠規模,就實現了遙遙領先的地位。
有人批評中國的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並沒有歐美日本很多企業那樣的核心技術,很多方面還不如臺灣韓國的大企業。沒錯,這大部分是事實,不過so tm What?技術不如你,憑藉規模照樣超越你,有市場有規模,技術早晚可以通過投資和市場需求拉動,實現更新換代。等到了技術水平追近,或者技術超越,大國對小國,就是碾壓性地顛覆。
理解了這一點,就明白西方國家為何對中國的技術升級如此恐怖。在同等的技術水平之下,大國對小國家的產業,必然是毫不留情的碾壓。
至於軍事上,更不用說了。比如到了四代機,連英法這樣的國家,都很難再玩下去。沒有足夠大的國力支撐,越往後軍備研發生產,就越跟不起,只能抱大腿或者找乾爹。
所以,大國之間的鬥爭,除了武力威懾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破壞對方國家的組織,瓦解對方國家的凝聚力,讓其從內部分裂,然後再從外部幹預,通用一點的說法,那就是堡壘從內部開始瓦解。
既然大國的好處那麼多,為什麼大國如此之少?全世界現在能夠稱為超級大國的,其實現在只有中美兩國。俄羅斯雖然是大國,但是工業體系已經嚴重不完整,而且人口不足,只靠遼闊國土和武器支撐 (被美國人諷刺為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哲學上尋找答案——這就是著名的熱力學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可以被描述為:一個孤立系統熵的變化只能增加不能減少,要減少它的熵,外界必須對它做功。
聽起來很拗口是不是?其實用通俗的話,很好解釋。那就是如果沒有外界力量幹預,一個系統會變得越來越無序(所謂熵可以理解為無序)。—— 簡單地舉一個例子,一個房間很容易變得亂糟糟的,但是你想要房間弄整齊,你必須付出勞動。
回到大國的問題上來,那就是 —— 要維護一個大國的完整,需要付出非常多的辛勞治理;如果是治理能力不足,或者放任不管,大國很快就會分崩離析。
對於任何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國家來說,同時存在離心力和向心力,向心力讓一個組織團結堅強,而離心力讓這個組織產生分裂要素進而讓組織分崩離析。
對於小國家來說,因為族群單一,面積狹小,環境地理條件相似,容易形成統一的語言,也容易形成凝聚力。同樣的道理,小的組織也比較容易凝聚共識,比如小公司就要比大公司管理簡單得多,並且管理成本也要低很多。 ——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認為小型組織和小國家,不容易分裂。
當然,小國家是否容易分裂,也要看大國的幹涉程度。因為這種離心力,也可能是外部強行幹預加進來的。比如英美的攪屎棍角色,可以理解為給其他國家源源不斷地輸入離心力。像敘利亞、利比亞這一類的小國家,因為地理位置很重要,就被大國通過內部代理人製造出來的巨大離心力,最終給撕裂。
大國因為體量的原因,同時競爭對手也異常強大,因此向心力和離心力,都會非常巨大。一個大國的向心力,或者說凝聚力,只能來自內部,來自國民對國家認同;而一個大國的離心力,來源可以說是非常之多,既可能是貧富差距,也可能是zongjiao,還有地域歧視,還有買辦力量,漢奸內賊,外部力量........
當一個國家的向心力或者說凝聚力,遠遠大於離心力的時候,國家就會繁榮穩定;而離心力越來越強,並且不能有效消除,那麼整個國家內部分裂就會越來越厲害,走到極致甚至走向分裂和內戰。
遺憾的是,現在的價值回饋體系,至少在輿論上,正在惡狠狠地獎勵離心力,而鮮少回報向心力,這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