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丁力
東亞海域是當前世界的最熱點地區,超過了中東。領海爭端從東海到南海綿延不斷,中國都捲入其中。今年夏天以來,在與菲律賓的黃巖島之爭暫時平息之後,與日本的釣魚島之爭又起,中國再次被推到風頭浪尖。值得稱讚的是,在這兩次爭端中,中方採取了相對強硬的姿態,不僅為本國權益呼喊,還活動手腳熱身。這些動作迥異於常年的低調吟唱,甚至無聲無息。這個變化也許會讓幾個鄰國感到不快,卻證實了中方在試圖履行保護國家主權的職責。
爭執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它們有理無理,第三國無緣置喙。每一個國家都有保護本國領土和領海的權利,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些爭端中,如果非要說中國也有錯,那只是因為中國太龐大,顯得兩造不太平等,這主要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優勢。然而,如果統治者缺乏對國家利益的認識和認同,大國將和弱國一樣無外交。自晚清以來,外交一直是中國的弱項。
從甲午戰爭之後到1980年代之前,中國一直被困在陸地上,海軍弱小。但在1974年和1988年這兩年,中國都曾派出小艇為黃水以遠的南海島礁而戰。中國真正注重海洋權益不過是最近20年的事情。從領土之爭到領海之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大轉變,是國家實力大幅度增強的結果。轉變很緩慢,很謹慎,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爭端都被刻意淡化甚至掩飾了。
釣魚島爭端
9月2日,東京都派25人在釣魚島沿岸「調查」。東京都知事(相當於首都市委書記兼市長)石原慎太郎表示,他將在10月登島。今年4月,石原曾表示他的東京都將收購釣魚島,挑起了這一輪中日關於釣魚島的爭端。9月3日的新聞說,日本政府已經啟動了收購釣魚島的談判,把群島「國有化」,避免落在東京都的囊中。現在島嶼在日本的法律上屬於私人所有。
釣魚島的所有權轉移只能減少日本的國內矛盾,不會減少中日間的爭端。既然中國不承認日本擁有釣魚島主權,那麼,對於中國,該島的所有權和所有權轉移當然都是非法的。所以,事態仍將繼續發展。兩國政府會至少保持表面上的克制,對立雙方主要是中國民間和日本地方政府,中國兩岸三地的保釣運動還在發展中。如果日本警方再次在釣魚島海域抓捕中國保釣者,中方不能坐視不管。
9月3日,馬英九說,臺灣在東海主權上不可能有任何讓步,「一寸都不讓」。他提出了一個「和平倡議」,還計劃在9日乘直升機靠近遙望釣魚島。1970年,美國還沒有把釣魚島的管轄權移交給日本,臺灣的保釣運動已突起。年輕的馬英九在運動中嶄露頭角,預示他以後的從政道路。香港的保釣人士也很活躍,他們在上個月又一次登上釣魚島。大陸多個城市也爆發了保釣的遊行示威。
石原已放言登島。來而不往非禮也。今年10月的時候,我希望看到一位與他同級的中國官員,在釣魚島上親切會見到訪的石原慎太郎都知事,雙方就共同關心的雙邊問題坦率地交換意見。其實,如果舉辦官員登島比賽,中國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遠非日本可比,美國的支持也完全不在話下。
在與鄰國的邊界談判中,雙方都需要做出讓步。這是和平解決方案所必要的,中方已有多個先例。中國曾多次在陸地上和鄰國發生軍事衝突,與印度、蘇聯、越南的戰事都不是為了爭奪領土,主要受各國內政的驅動。唯有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方很難有妥協餘地。因為這不僅是幾個島嶼的問題,還牽涉到許多中國人的民族感情,摻雜了很多歷史怨恨和記憶,中方不可不慎。在另外一邊,日本實際控制著釣魚島,不可能主動放棄。在這樣的對峙中,雙方都不讓步,軍事衝突的危機在加大。
釣魚島之爭已經夠複雜了,而中方在堅決保護釣魚島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其他地方。
環滁皆山也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中國與多個鄰國有領土和領海爭端;在非官方層面,各國人士更有很多領土和領海想像,有的有一些歷史依據,有的則全是幻想。這些爭端和潛在爭端如環滁之山,綿延不斷,環繞中國。當前的「林壑尤美」者是釣魚島。
但是,地緣政治的風景可能在短期內改變。二戰之後,中日之間有過多次爭吵,但沒有大的利害衝突。雖然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不熱絡,共同的商業利益卻在日益增加,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很高。近些日子出現了中日軍事衝突的猜測,是雙邊關係中的一個大變化。
熱點不止釣魚島。在本輪中日爭執之前,中國漁政船和菲律賓軍艦在南海黃巖島海域對峙,成為一時的熱門新聞。兩國還在更多島嶼歸屬上有爭議,但黃巖島對抗沒有擴散。此後,菲美軍事合作增加了。
越南在南海佔有的島礁最多,近日在抗議中國的海上油田規劃。為平衡中國的力量,越南有意挾洋自重。美國和蘇聯都曾在金蘭灣駐軍,現在仍對這個港灣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那是便於控制南海的優良軍港。俄羅斯還把先進的海空武器和武器平臺賣給越南,對中國卻有所保留。印度也扭動脖子「向東看」,拉近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其用意也在牽制中國。
中印在藏南有大約9萬平方公裡的爭議地區,兩國在1962年爆發過邊界戰爭。領土問題沒有進展,兩國從此互不信任,積極在邊界地區排兵布陣,為可能的下一場戰爭做準備。8月30日,在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即將訪印前,印度外交國務部長艾哈邁德重申印度的一貫立場:中國對藏南地區的要求是「非法的」,整個藏南地區都是「印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些是政府之間的公開爭端。政府和民間的領土想像更多,如韓國人所謂的「間島」。
2011年9月19日,韓國外交通商部向國會提交一份資料,聲稱日本佔據朝鮮的1905年《乙巳條約》無效,所以1909年劃分中朝邊界的《中韓界務條款》也無效,因此推定中朝邊界(中韓不接壤)無效。據此,韓國對中國東北的大片領土提出要求,稱之為「間島」。韓國不僅指導中方改動漢語詞彙,而且還對「島」字提出了全新的解釋——不是水中的陸地。
可是,在日本吞併之前,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同樣沒有完全的外交自主權,「有效的」邊界又從何談起?假設韓國外交通商部能夠成功地否認現有邊界,那麼,中國也必然能夠據此對朝鮮半島提出領土要求,可能還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實際上,中方反而出讓給朝鮮一些土地。如果鴨綠江是一條像黃河那樣泥沙含量高的河流,終有一日,大連將成為一個與朝鮮接壤的城市。
韓國外交通商部並不鼓動韓國現在就奪取「間島」,因為目前不可行。可他們總在惦記著。李明博總統在上臺前出席過主張「收回」「間島」的大會。當石原在釣魚島問題上挑釁中國的時候,李明博總統不失時機,登上韓國控制的、與日本有爭議的獨島(竹島),溫柔地從背後捅了日本一刀。然後他又輕輕轉動刀把,拒收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的來信。此前,在有爭議的「北方四島」,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又一次登島了。石原在釣魚島挑起事端,結果是日本顧此失彼,得不償失。這說明在利害交織的國際社會,每不當地多走一步都將付出代價。
中國的實力已非晚清時可比,目前沒有被「瓜分豆剖」的危險。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樣的賊不止一個。對所有的覬覦,中方不能再保持沉默——沉默不能為中國的權利登堂呈供。「韜光養晦」已經時過境遷。只有出現肆意挑起爭端的最壞可能,「韜光養晦」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只要中方對自己有一些信心,就應該為國家利益多做一些事情。
即使中國不放射「光」,擴張老手俄羅斯也在擔心中國的擴張。他們熟悉國際政治遊戲,擅長使用武力。俄羅斯艦艇數次炮擊中國出境的商船、入境的漁船,雖說是執法,卻毫不關心生命安全。8月9日,總理梅德韋傑夫要求政府「警惕鄰國移民的過度擴張」,他所指的顯然主要是中國。總統普金把遠東地區開發當作「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課題」。克裡姆林宮把今年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9月2日-9日)安排在遠東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撥出合206億美元的資金,開發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然而,對俄羅斯領土的威脅主要還來自內部。9月2日,普京在5天內第二次呼籲全國「保持團結」,路透社解讀為他在擔心國內分裂力量的壯大。
看得見的美國之手
在所有這些國家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驅動各國相爭是超級大國的本能。8月31日,在庫克群島召開第43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會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屈尊出席。她在會上承諾,美國將繼續成為任何主導該地區某大國的反制力量。如梅德韋傑夫說的「鄰國」,「某大國」顯然也指中國。去年,在美國國會談到南太平洋的投資機會時,她抱怨中國「試圖從我們的背後或者我們的眼皮底下鑽空子」。不過,她在庫克群島還說,美國要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在廣闊的太平洋地區合作,「太平洋十分巨大,足以容納我們所有人。」
◆下轉46版
◆上接45版
美國想維持它的全球主導權。在東海和南海,美國同樣想限制中國的戰略空間。如果限制不可行,它期望中國保證它在這些地區的利益,如自由航行權。這就是國家間競爭與合作的精髓,也是中國能夠接受的安排。實際上,長期以來,在世界很多地區,美國在維護秩序,中國在搭便車,並沒有明顯感到不妥。現在的變化是,中國有能力分擔美國的一部分負擔。
美國的外交政策是靈活的,總是儘可能為今後留下選擇餘地。白宮聲稱《日美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但它的解讀沒有提到美國將直接為日本而戰。如果有戰事,不排除美國只提供一些後勤支援,敷衍了事。8月底,美日舉行了奪島的聯合軍事演習,假設的前提是中國軍隊已經佔領了釣魚島,透露的信息好像是美國不打算幫助日本阻止中國出兵登島。美國還保留了釣魚島地位的解釋權,以置身於中日主權之爭之外。當然,一旦中日爆發軍事衝突,美國也可能採取所有最有利於日本的行動。但目前它還保持靈活的姿態,以謀取最大利益。
釣魚島之爭,表面上是中日之爭,根子卻在美國。二戰末期,美國攻佔衝繩,南端之外的釣魚島也落入美國之手。中美同是二戰戰勝國,享有一些共同權益,只是中國因為內戰而放棄了。1950年,大陸與美國成為敵人。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中美關係改善。在這一年,美國向日本移交了釣魚島的管轄權,但不是主權。此舉是為了安撫失落的日本並為中美關係繼續改善減少障礙。中國要討還釣魚島,去找日本,與美國無關了。鑑於釣魚島的歷史,如果沒有特別的緊急事態,美國今後不會在支持日本領土主張方面走出很遠——除非它願意否定它以及盟國在二戰中的正義性。在恰當的時候,美國的立場是可以通過交換而改變的。
為了應對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美國正在把軍事力量的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但其他地方的局勢也不容美國樂觀。結束了伊拉克戰爭之後,中東仍然是美國的軟肋。美國最關心的不是石油,而是以色列。「阿拉伯之春」給中東國家帶來了新氣象,也增加了以色列的不安全感。原因很簡單:與自私自利的專制政府相比,民選政府能夠(或不得不)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
革命成功後的埃及沒有出現極端宗教化,執政的穆斯林兄弟會沒有出臺偏激的政策,這些是美國擔心的。埃及總統穆爾西顯示出對世俗事務的精通。8月30日,不結盟峰會在伊朗召開,12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不少國家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計劃,美國孤立伊朗的企圖落空,以色列感到危險逼近。而美國和以色列出現重大分歧,美國不願意打擊伊朗核設施,以色列在考慮自己動手。
埃及和伊朗接近增加伊斯蘭國家在中東的權重。敘利亞也在變化中。俄中反對聯合國安理會譴責敘利亞的阿薩德,把美國暫時從兩難困境中解脫出來。美國既想制止阿薩德屠殺本國人民,又擔心勝利後的自由軍不站在美國和以色列這一邊,像革命後的埃及一樣。
美國可能將不得不「重返中東」,從而減少在東亞的存在。當然,美國在東亞有很深的根基。它是菲律賓的前宗主國、日本和韓國的現宗主國,還在越南捲入消耗戰。現在,美國試圖在東亞組織一條抗衡中國的戰線,並告訴蹲守在戰壕裡的那些國家,美國留在後面做它們的預備隊。牽制或圍堵一個大陸國家,過去有過成功先例,如英國反對拿破崙的「反法同盟」、美國反對蘇聯的幾個條約。但是,中國不會像拿破崙的法國、共產主義的蘇聯走得那麼遠,招致眾多鄰國的堅決反抗,而且中國還是一個貿易大國,與鄰國有很大的利益重疊。9月3日,希拉蕊·柯林頓到達印度尼西亞,這是她在庫克群島和北京之間的一站。她鼓動東協十國在南海問題上站在一起,印尼反應並不積極。在軍事上,如果有一點被突破,戰線就難以守住;在外交上,缺一兩個國家(點)一般不會導致全線崩潰。可是,要組織起一條對付中國的戰線,美國顯然還缺好幾個點,而且這些點很不易得。
想蹲進戰壕裡的國家也不會安心地脫亞入美。它們蹲下之後將面對一個難題:如何返回亞洲?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記》是一篇遊記。遊人只管去那景色優美的地方玩耍,不必在意其他方向的林壑。在領土和領海糾紛中,當權者必須守住每一寸土地。所以,他們不應只盯住一個地方。
沒有永遠的國家,更沒有不變的國界和國土,邊界總是在變動中。如果把一個國家的歷史地圖像動畫一樣連續放映,它的版圖將像阿米巴變形蟲一樣蠕動。國家在弱小時只求自保,守住遺產(國小而謀大,非國家之福);國家興盛時,恢復祖業的願望就會強勁起來,更不甘受制於他國。這時,它容易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特別是維護既得利益的現有大國。這是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層起因之一。
進入現代之後,土地和自然資源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相對下降。擴張不再是國家強大的原因,相反,過度擴張是大國衰落的根源。國家間競爭的勝負更多取決於政治制度、人口活力、創新能力和勤勞程度等人為因素。有了強大實力,在競爭中勝出,爭議中的土地將成為囊中之物——這個因果關係不可倒置。在此之前,我們堅持立場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而不是尋求改變現狀。我們絕不放棄一寸土地,在不得已時不惜一戰;同時也會仔細思量,不為爭一時之氣而妨礙國家的長期發展。
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酒乎?山水乎?山水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