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中,有許多現象值得深思。為什麼古代中國會遙遙領先?如何認識西方的契約精神?為什麼中國長期統一?為什麼歐洲長期分裂?是什麼力量把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
6月23日,「大企業大集團(重慶)2018幹部自主選學課堂暨新時代組織新能力建設學習計劃」繼續開講,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劉哲昕通過實例、故事和數據,透過一系列中西文明史實的對比,從人類幾千年來的地緣文化、語言文字、政治制度等方面闡釋了中華文明與政治向心力的核心所在。
中西方文化存在本質差異
劉哲昕表示,公元前221年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分水嶺。「在古代,中華文明遙遙領先,人類歷史的300項目基礎性發明和發現中,中國人貢獻了175項,中國古代文明傳播到歐洲耗時1223年,其方式要麼是實物直接傳播,要麼是思想激發性傳播」。
在他看來,彼時的是非成敗在於「統一」。中國古代科技之所以遙遙領先歐洲,其基礎在於中國農業的遙遙領先,而這,得益於中國長期大一統體制。
統一的第一個優點就是締造和平,只有和平的環境才能創造出發展農業的條件。而統一的第二個優點,就是規模優勢。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和遊牧部落成為天然的敵對勢力。如何抵擋遊牧部落的侵略,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全世界這個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就是中國人。「對比中國和英國、羅馬帝國的長城就可以知道,只有大一統的中國才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抵擋遊牧民族的萬裡長城,將中原的農業保護起來。」劉哲昕講到。
而統一的第三個優點,則是標準化,包括標準化生產的武器、度量衡、文字、農業生產技術等等。秦朝掀起的標準化運動讓周邊的蠻荒之地迅速發展起來。
公元1492年便是世界歷史的第二分水嶺,此時,西方文明漸漸登上歷史舞臺。
「從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契約精神貫穿始終,而這也是西方文明的特質。」劉哲昕闡釋到,西方社會長期分裂的狀態也給歐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財富,「因為分裂而平等,因為平等而契約;因為分裂而競爭,因為競爭而契約」。
「以中世紀的德國為例,約36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最多時居然同時存在380多個邦國和1400多個騎士莊園。」劉哲昕認為,這種分裂狀態讓歐洲無法產生統一的權力中心,人與人之間平等而又充滿競爭,必須遵守契約精神,所以歐洲歷來是契約社會,而契約正是現代民主法治的本質,可以說,契約是縮小的法律,法律是放大的契約。
地理環境孕育政治生態
至於中國為何會長期統一,而歐洲則長期分裂,這與地緣政治密不可分。
劉哲昕介紹到,作為人類文明最大搖籃的亞歐大陸,東邊和西邊的地理環境完全不同,由此孕育了不同的政治生態。
傳統歐洲邊境破碎,以半島島嶼為主,加之沒有颱風和颶風的襲擊,所以民眾習慣靠海為居。由此,歐洲的主要力量在邊緣,不在中心,離心力大於向心力,從而形成了歐洲獨特的離心力結構。
「儘管歐洲歷史上曾有過無數次統一的努力,但獨特的地理環境在邏輯起點處已經決定了歐洲長期分裂的歷史命運。」
而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是,位於東部的中國海岸線完整飽滿,此外,太平洋的強熱帶氣旋對中國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依次遞減,並在黃河中下遊達到了適中的程度。與此同時,定向的西北風從蒙古高原不斷捲來沙塵,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堆積成發育完整的黃土高原,又隨著黃土的衝刷堆積再造就了華北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中國人問鼎中原,發展出領先世界的農業文明。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中國逐漸內生出了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向心力。「並且,由於周邊環境惡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長期受到制約,無法孕育出能與中原地區相抗衡的先進文明。」
中國發展在於平衡向心力與離心力
兩種地理孕育出了不同的中西社會結構,如果把歐洲比作鬆散的拼圖式結構,那麼中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心圓結構。
「歐洲拼圖結構的離心力運動顯現出來便是分裂,譬如歐債危機背景下富裕地區的一系列獨立運動。」劉哲昕介紹到,以非洲各國為代表的「部落國家」離心力運動也很明顯,「譬如由幾百個部落,3大部落聯盟構成的利比亞也存在政局不穩定」。
此外,劉哲昕表示,以印度、美國為代表的「類天下國家」也存在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博弈,「例如,美國歷史上就爆發過三次『碎片化效應』挑戰,分別是印第安人戰爭、南北戰爭以及少數族裔劇增」。
就中國而言,作為一個數千年自然發育的、統一的「天下國家」,「政治向心力對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自然也存在極其龐雜的多樣性,「例如56個民族、5大宗教、多語言文字」,而這些多樣性便是離心力,一般而言,多樣性越複雜,離心力越大。「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言,美是多樣性的統一,中國的發展在於如何巧妙平衡向心力與離心力。」劉哲昕總結道。(記者 蘇暘 趙鵬 江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