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經緯交織,從而形成了種種政治觀念和制度設計的理論,諸如人民主權、分權制衡以及權利法案等等,這構成了整個近代西方政治學話語體系的基本要素。 法國的《人權宣言》和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成為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形成的標誌。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因為在中國儒家的歷史觀中,對秩序與和諧的渴求和對混亂與衝突的厭惡是一種正相關的狀態,因為衝突代表了一種越軌,代表了道德的崩潰。因此,將歷史視為個體表現其道德成敗的領域,這種觀念消除了追求歷史解釋的需要。梁啓超當年譏之為帝王個人之家譜,就有這層道德批判的意思在裡面。 「衝突理論」在中國知識人中慢慢佔據主流位置與「社會」觀念的引入有關。
-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簡介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無邊無垠,永遠止境,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從後現代到現代,從帝國主義到帝國人類在新世紀將迎來大同安康還是壓制束縛?未來的關鍵,在於帝國及其抵制力量的互動結果。我們所知道的那種帝國主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帝國卻依然完好無損。麥可·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裡在這部新穎大膽的著作中宣稱,如今的帝國即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美學」是18 世紀以來西方重要的啟蒙話語。在今天,要認識其重要性,必須首先從政治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認清源於歐洲的「世界歷史」的真實地緣政治趨勢及其相應的觀念譜系,把握西方審美啟蒙話語試圖回應民族間野蠻競爭危機的「幽暗意識」。由此,可以澄清黑格爾世界歷史哲學框架中歷史主義美學觀的出發點與局限性。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世界帝國史:權力與差異政治》這本書從羅馬講起,目的是要告訴讀者:民族國家並非是取代帝國的必然歷史發展趨勢,也不是當前人類處境在政治體制方面的唯一現實。古往今來,文明世界的權力結構一直是帝國式的,只不過到了近現代,在帝國的中心,行使權力的是一套代議制機構,其宣稱獲得了將其選舉出來的全體國民的授權。
-
讀書筆記 | 重建文明秩序——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中華帝國論在東亞的意義:探索批判性的中國研究*
Keywords:empire, tribute system, civilized state, cosmopolitanism, compound state一、為什麼關注「作為帝國的中國(China as an empire)」?進入後冷戰時期以來,為了說明國際政治局勢,學者們提出了「歷史的終結」、文明的衝突、全球化及重新解讀帝國等一系列的主張。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對於農民革命的策源地,也就是德意志地區而言,這次革命的失敗給德意志帶來了350年的分裂局面:在德意志地區,各種教派衝突,各種不同的政治制度長期共存,使得德意志地區長期分裂,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轉向內在自由的觀念。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當今各種衝突、爭端,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政治價值矛盾的延伸,而實質則是政治價值、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總體性爆發。如果人類的不同政制之間存在著某種人類所普遍認同的價值,那麼,這種價值是什麼呢?現代政治生活是西方首先開啟的,現代政制的價值也是西方佔據著優先的話語權。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它主要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主體(政黨、社團、民族、個人等)在執掌國家政權或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事務所應遵循的倫理規則及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精神,包括調節社會制度環境的德法手段、規約社會生活形式的倫理秩序、衡量政治行為善惡的道德尺度、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價值取向等內容,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行動基準和價值內核。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當下中國面臨的價值衝突:表現及其根源 價值具有導向作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強有力的核心價值引領。因此,價值衝突是當下中國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課題。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周尚文指出,中國政治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有學者嘗試用「複線歷史」(bifurcatedhistory)重構近代中國的轉型,這種敘述更能反映近代中國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面貌。中國式民族主義與天下觀念的轉型存在內在的糾葛國名是一個國家最先認同的標誌性符號。標誌性的符號通過啟動與其相關的知識來影響人們的想法和行為。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當一個國家是由多元成分組成(或由內部衍生,或由徵服、合併而來)時,對該國政府來說,如何處理這些異己成分,始終是一個政治難題。 不過,這似乎是近代社會才會出現的難題。
-
西方衝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下)
自源自西方的政治概念和話語體系進入中國,中國原有基於「天下」體系和「夷夏之辨」群體分野的政治、文化秩序已不復存在。在今天中國的話語體系中,「民族」已經成為常用的核心詞彙,進入立法和司法體系。但是就該詞彙的現代涵義而言,它並非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而是直至晚清才從外部引進,其內涵及應用也始終處於爭議之中。可以說對這一詞彙及其意涵的討論,貫穿了晚清、民國乃至今天的人民共和國時期,也成為理解近代中國人如何重新確立認同意識及構建現代中國思想脈絡的核心。
-
《大秦帝國》,不只是從小說到電視劇
【1】《歷史》和《資治通鑑》的寫作決非追求失落的歷史真實,而是為了傳達現世的政治訓誡,在那裡,史料的選取和真實性的辨析並不那麼重要,歷史與虛構總是難以分辨地混雜在一起。其實,對於孫皓暉來說,十一冊《大秦帝國》和他的文化史論《中國文明正源新論》和《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三冊)只不過是同一內容的不同形式而已,它們以互文的形式,面向不同的讀者,以及同一種讀者的不同閱讀階梯而設。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筆者贊同不能將西方的empire譯為中文「帝國」並將其用於分析中國史。如何用中國本土概念來講述中國歷史故事,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話語體系,是一個中國史學界值得重視的問題。正是這些新羅馬(neo-Roman)淵源產生了一種連續性,把一個統一、有法定邊界、獨立的國家概念的創造與後來在大西洋世界形成一個跨國的、廣泛的帝國的過程連接起來。」(13)因此,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遺產,彌合了近代民族國家與帝國之間的界限,使歐洲近代民族國家與帝國具有很大的重疊性。至於羅馬帝國的普世理念對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影響,安東尼?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清除「古今之辯」中的政治射影和西化取向,我們不難發現,「古今之辯」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兩個創造性轉換:一是變革生存世界中的活動方式,實現實踐手段的技術化革命;二是變革可能世界中的思維方式,實現認知工具的科學化革命這兩個創造性轉換中的「不易之理」,就是意義世界中的和合人文精神及其人學價值原則。
-
《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這是我學習王東嶽先生《中西哲學啟蒙課》的第10篇筆記,這門課精彩絕倫,但它並不直接產生實用的效用,是精神奢侈品。我推薦給在生存之上依然有知識渴求的同學們享用。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中國何以衰落?在公元1000年前後,也就是宋朝時期,中國毫無爭議的處在當時世界文化和經濟的最前列。
-
漢文化大陸秩序大陸帝國與文明類型(上)
可是為什麼自大航海時代以後的近代的海洋霸主是他們?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都圖謀徵服世界的夢想屢屢被海洋強國聯合其他國家所擊碎?為什麼歷史上曾經可以稱霸世界的大陸國家,在大航海時代之後,逐漸喪失了問鼎世界霸主的機會?我們需要考慮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的生存原則之差異。
-
國際關係「無限遊戲」新思維:世界文化秩序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金融危機帶來東西方之間知識與權力關係的轉折,帶來世界文化秩序的大變局。金融危機給中國文化大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必將激發文化和政治的自信與自覺。金融危機的文化啟示將深刻改變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也會對世界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