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未來,世界不會由單一的普世文化統治,而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共存,最大的文明將擁有世界上最主要的權力。
01
世界政治的新時代
作者提出,在後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或政治、經濟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區別。人民和民族正在試圖回答人類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我們是誰?人們會用人類普遍的思維方式,如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和習俗來界定自己。
為什麼要用問「我們是誰?」這個問題,是因為人們不僅使用政治來促成他們的利益,還用政治來界定自己的認同。我們只有在了解我們「不是誰」,並常常只有在了解我們「反對誰」時,才了解「我們是誰」。這個才是文明賦予人類的財富。民族國家是世界事務中的主要因素,他們的行為受到權力和財富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文化偏好、文化共性和文化差異的影響。
在新的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才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衝突代替了超級大國的競爭。為什麼如此說?因為最普遍和最危險的衝突,不是社會階級的窮人和富人之間的衝突,而是屬於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衝突,特別是沿著文明的斷層線發生的衝突。
人類普遍把世界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經濟劃分方法相關的是東方和西方之間的文化劃分方法。也就是說從經濟上分為南方和北方,從文化上分為東方和西方。但是這種把世界劃分為兩部分的做法其實沒有意義,因為西方在某個層面上是一個實體,但是非西方國家並沒有多大的共同性,比如日本、中國、印度、非洲在宗教和普遍價值觀方面的相似之處較少。我們可以用「西方和非西方」代替「東方和西方」這一提法,相對來說可能會更恰當。
關於文明,作者提出至少有十二個主要文明,其中有七個文明已經不復存在,唯剩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我們可以把文明看作是對人最高的文化歸類,是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大範圍。在歷史變遷中,文明演變著、調整著,帝國興起又衰落,政府上臺又下臺,但是文明依舊倖存下來,文明象徵著社會的延續性。關於西方文明的興起與發展,歸根結底是技術的作用。比如航海工具的發明,使得西方國家有了徵服其他民族的軍事能力。正如傑弗裡·帕克所說的,西方的興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使用武力,軍事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快速展開促進了西方的擴張。可以說,西方贏得世界不是通過其思想、價值或者宗教的優越,而是通過它運用有組織的暴力方面的優勢。西方人常常忘記這個事實,但非西方人卻從未忘記。
02
普世文明下的現代化和西方化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態度、價值、知識和文化都與傳統社會有著較大的差別。而西方社會作為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文明社會,首先獲得了具有現代性的文化。無論是基督教、語言、法治還是社會思潮,西方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化。在社會層面上,現代化提高了社會的總體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並成為文化的擴張驅動力;在個人層面上,當傳統紐帶和社會關係斷裂時,現代化便造成了異化和反常,並有可能導致認同危機。也就是說,現代化並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
西方化和現代化是普世文明中最常用的論據,那麼何謂普世文明呢?
首先,人類在所有社會中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價值,大多數人知道正確和謬誤的基本概念;其次,普世文明可以指文明化社會所共有的東西,如城市形成和通識教育,這些使它們區別於原始人和野蠻人;再次,普世文明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多數人和其他文明中的部分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價值和主張;最後,西方的消費模式和大眾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正在創造一個普世文明。總的來說,人類在文化上正在趨同,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正在日益接受共同的價值、信仰、方向、實踐和體制,世界正在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更多西方化。
03
文明的衝突
文明是終極的人類部落,文明的衝突是世界範圍內的部落衝突。為什麼會出現文明的衝突?
一方面,衝突是差異的產物,如穆斯林不僅僅把伊斯蘭教看作是一種宗教,更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而西方的基督教則持有政教分離的觀念。有趣的是,衝突也產生自他們的相似性,兩種宗教都是源於神教,但是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全人類都應該追隨的唯一信仰。
另一方面,伊斯蘭和西方的衝突再起,根本問題在於權力和文化。「誰統治誰?誰被統治?」等問題是造成伊斯蘭和西方較量的根源。正如賽伊克·卡諾什所說,「根本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是建立在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之上的。」另外,一位埃及政府官員也曾說,「美國人來到這裡,希望我們變得與他們一樣。他們對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一無所知」。由於文化差異導致的文明衝突,造成了人們對伊斯蘭教的負面印象。那麼,為什麼穆斯林在20世紀結束時會比其他文明的人類捲入了更多的集團間暴力衝突呢?
首先,有人論證說,伊斯蘭教從創始起就是一個尚武的宗教。伊斯蘭教起源於「好戰的貝都因遊牧部落」,因而伊斯蘭教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這種暴力的烙印。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作為一位堅強的戰士和高超的軍事指揮家留存在人們記憶之中的。
第二,伊斯蘭教從其發源地阿拉伯半島傳播到北非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之後又傳播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巴爾幹,這使得穆斯林直接接觸了許多不同的民族,他們被徵服並皈依了伊斯蘭教。
第三,是穆斯林自身的「不相容」,伊斯蘭教是一個絕對的信仰,它把宗教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其結果是,其他諸如儒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西方基督教徒和東正教徒彼此相互適應和共同生活,較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與穆斯林相處,要更為容易。
第四,伊斯蘭社會缺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核心國家,那些渴望成為伊斯蘭世界領袖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都競相在穆斯林世界發揮影響,但是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未獲得調解伊斯蘭內部衝突的有力地位,也沒有一個能夠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集團發生衝突時,作為代表伊斯蘭的權威出面發聲。
第五,伊斯蘭社會人口激增。15-30歲年齡段中常常存在的大量男性失業者,也是造成不穩定、以及伊斯蘭內部反對非穆斯林暴力活動的自然原因。
以上種種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伊斯蘭的斷層線暴力衝突,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衝突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些衝突也反過來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慌。
04
文明秩序的重建
在這個新的時代,要避免各個文明之間的大戰,各個國家就應避免幹涉其他文明的衝突。「避免原則」,即核心國家避免幹涉其他文明的衝突,是在多文明、多極世界中維持和平的首要條件。第二個條件是「共同調解原則」,即核心國家相互談判,遏制或制止這些文明的國家間或集團間的斷層線戰爭。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維護美國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認同,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性文化。文化的共存需要尋求大多數文明的共同點,而不是促進假設中的某個文明的普遍特徵。在多文明的世界中,建設性的道路是棄絕普世主義,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文字:李嘉敏
編輯:林嘉純
世界之繽紛正在於多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