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埃及、美國、日本、奧地利特派特約記者 曲翔宇 溫燕丁玎 李珍 夏雪 環球時報記者 譚福榕】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近日將美中關係視作「文明較量」的荒唐言論,被認為是延續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撰文、出書,談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衝突,尤其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但20多年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高論」並不認同,不斷有人「糾錯」。當然,也有與亨廷頓私交甚好的德國穆斯林學者說過:「亨廷頓不是挑釁者,他與伊斯蘭教之間並沒有矛盾。」《環球時報》記者在多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人們對「文明衝突論」的質疑依舊,有埃及學者說,如果亨廷頓活著,或許會修正他的理論。「文明衝突論」對美國政策圈的影響原本也有限,因此,這次美國官員的危險言論一出就受到各界批評。中國學者更是明確表示:「中美之間沒有文明衝突!」

「文明衝突論對美國利益適得其反」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者艾伯特·凱德爾5月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不認為中美之間有『文明衝突和較量』,相反,我認為是美國對中國有誤解。說得更具體些,是美國對中國發展戰略的誤解。」他認為,美國挑動與中國的「文明衝突」的確是欠加思考,其中有人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文明較量」更是「令人悲哀的錯誤」。凱德爾還表示,一些伊斯蘭國家與美國有衝突,但那不是「文明衝突」,而是由經濟利益衝突引發的政治和軍事衝突。這是國家間的衝突,而非「文明衝突」。

「『文明衝突』模式不適合東亞衝突。」韓國釜山國立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羅伯特·凱利5月6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撰文稱,包括塔夫茨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丹尼爾·德雷茲納在內的國際關係學者紛紛批駁斯金納的說法。其中一些人提到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並無多少事實依據,他們認為,自從該論調提出以來,全世界並未發生可被打上這種標籤的「劃時代」戰爭。文章認為,儘管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被亨廷頓用宗教「編碼」,但他難以在東亞這麼做,儒教和佛教都具有顯著的社會影響力,但二者從未引發所謂宗教戰爭。相反,他將中韓越編碼為「大中華文明圈」,將日本編碼為「日本文化」,已導致很多混亂。

「因為中國並非『白人』國家,美國就打算與它來一場『文明較量』,那將變得很危險!」美國康奈爾大學政府系助理教授史蒂芬·沃德5月4日在《華盛頓郵報》刊文稱,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經不起推敲,有顧此失彼、以偏概全之嫌。沃德認為,這並非中國首次被列為一種另類「文明」的代表,歐美列強以及後來的日本都曾將之視為一種「合情合理的獵物」,這也是中國人常說的「百年屈辱」的由來。因此,一個崛起中大國被西方當作另類「文明」對待時的敏感,與一個守成大國宣揚所謂「文明衝突論」的肆意之舉,結合在一起會很危險。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基辛格全球事務中心教授、「彭博視點」專欄作家哈爾·布蘭茨認為,「文明衝突論」原本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沒有位置,美國高級外交官員最初並不經常公開援引這些來自「象牙塔裡」的學術理念,只是「文明衝突論」在巴爾幹地區的種族衝突,尤其是在「9·11」恐怖襲擊後名聲大噪。但美國政府向來反對亨廷頓的這一學說,就連小布希總統發動反恐戰爭時也為「避嫌」說這不是文明的衝突。像布蘭茨這樣的學者還擔心,對將民主價值觀和人權當作外交基石的美國來說,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地緣政治上,「文明衝突論」都對美國的利益適得其反。他認為,「文明衝突論」將有利於中國將美國趕出亞洲,該論調並不利於美國在全世界當「老大」和壓制中國。

從中國學者的角度看,文明之間是互融互鑑的,但亨廷頓卻預言不同文明之間要導致衝突。「這是導致衝突和倒退的思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記得亨廷頓1993年在權威雜誌《外交事務》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很多人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確實非常新,但即使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內部,對「文明衝突論」批評聲也是主流。「文明衝突論」展示的是:美國文明是獨特的,而非普世的,美國政策精英群體對此難以接受。李海東說,更多的人擔心,該論調會直接導致一個後果,即國際政治的主題依然是衝突性的,國家間關係依然是不和諧的,且衝突的單位不再是民族國家,而是不同文明的國家。如果該論調落實在外交政策上,一定會導致激烈鬥爭和高強度衝突。因此,從美國政府的政策思路來看,上世紀90年代,柯林頓政府公開否認「文明衝突論」對其外交政策有指導地位。

「無論你是否同意亨廷頓的觀點,都應讀他的書」

在美國,圍繞「文明衝突論」的爭議從沒有平息過。2011年3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曾撰文稱,該是再次檢查和為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糾錯的時候了。他寫道,「亨廷頓誤解了歷史變化的實質,歷史是開放的」「他將普世政治價值觀最小化,並誇大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力。但顯而易見的是,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民眾也渴望自由民主」。

儘管亨廷頓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存在很大爭議,但還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這本書面世之初,曾在埃及引發巨大爭議。我記得《金字塔報》評論版那兩年登過數十篇阿拉伯國家學者針鋒相對的批駁文章。」埃及政治分析人士海珊·伊斯梅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文明衝突論」預言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將與西方文明出現大規模衝突,甚至是「斷層線」戰爭而廣受阿拉伯國際學者的質疑。有學者表示:「歐洲以基督教文明為主體,但兩次世界大戰都離不開歐洲,亨廷頓該如何解釋?」海珊說,把巴以衝突當成「文明衝突論」的典型案例也失之偏頗,那是領土問題,完全沒必要歸咎於文明因素。

文明衝突論

《環球時報》記者走進維也納的幾家書店,發現《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德文版仍在售。一名銷售人員說:「總有讀者翻閱或買這本書。無論你是否同意亨廷頓的觀點,你都應該閱讀他的書。雖然我不是亨廷頓的『粉絲』,但從他那裡還是學到不少東西。」中年男子寇瓦爾告訴記者:「自己在服兵役期間讀過這本書,並被書中的思想所吸引。但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亨廷頓的理論有時非常牽強。如他對穆斯林的批判態度與現在的多元文化相悖。另外,書中描述俄羅斯與西歐國家屬於不同的文化,勢必會造成衝突,但別忘了,目前歐洲國家特別是奧地利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有良好的合作。」

2016年,《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20年之際,德國廣播電臺專訪曾在哈佛大學任教與亨廷頓私交甚好的德國政治學家巴薩姆·蒂比。信奉伊斯蘭教的蒂比說:「這本書出版時,就像引爆一枚炸彈,引發熱議。但亨廷頓不是挑釁者,他與伊斯蘭教之間並沒有矛盾。」

「西方國家充滿對文明衝突的恐懼」

「我們不同意斯金納這種看法,這是非常無益的。這些言論在美國和歐洲等多元文化社會中具有分歧性和破壞性。」一些歐洲分析人士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但從斯金納言論可以看出,在美國政策圈,「文明衝突論」並非沒有市場。奧地利媒體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說,曾在白宮任首席顧問的史蒂夫·班農說過,「他本人十分推崇『文明衝突論』」。美國作家理察·帕爾默今年4月23日在美國《費城喇叭》雜誌網站刊文稱,「9·11」恐怖襲擊事件已證明亨廷頓的理論「極其正確」,而他寫這本書時更沒有歐洲難民危機,眼下,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帶有反移民性質的民粹或極右翼政黨興起。帕爾默在為亨廷頓辯護的同時,援引學術界對其的批評,如一些美國媒體所說「任何相信伊斯蘭與西方之間可能存在文明衝突的人都是種族主義者,亨廷頓本人也一再被指責為種族主義者」。哥倫比亞大學已故教授愛德華·賽義德將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念稱作「最純粹的、煽動仇恨的種族主義,是對『希特勒學說』的拙劣模仿以直接針對當今的穆斯林民眾」。

2015年開始的歐洲難民危機以及歐洲多地發生的恐怖襲擊,再度引起歐洲人對「文明衝突論」的關注,但輿論基本仍持否定態度。德國「時代在線」2016年12月曾刊文說,亨廷頓錯誤地認為不同文明間有「血腥的邊界」,但「血腥的邊界」並不是在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間,「最可怕的戰爭是伊拉克同伊朗之間的戰爭,儘管兩國都信奉伊斯蘭教」。

確實也有認為「9·11」事件驗證「文明衝突論」的人。法國政治分析家蒂埃裡·梅桑2004年撰文說,「9·11」事件可以被看作這場文明戰爭的第一場戰役,並且只能以一方戰勝另一方而告終。德國「趨勢在線」評論員斯文·格魯克施皮茨曾撰文說,「『9·11』恐怖襲擊只是長期矛盾的激化」。他認為,「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後,西方國家就充滿了對『文明衝突』的恐懼」。但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9·11」事件留給人們的印象是「驗證了文明衝突論」,好像導致兩個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且最後以武力收場,但美國發起反恐戰爭的真正邏輯還是建立在美國拒絕「文明衝突論」基礎之上的,美國要強調的是——美國的文明始終是優越和普世的。

「如果亨廷頓活著,或許也會做出修正」

「因為俄羅斯沒有像烏克蘭一樣順從美國,所以美國就醜化俄羅斯,並稱克裡米亞民眾期待美式民主文明。」日本《每日新聞》4月底在議論美俄關係時有如下評論:以美國白人為代表的「現代民主文明」成為他們各種行動合法化的隱形牆。如美軍在伊拉克、衝繩等地方犯罪,可以不接受當地法律制裁,而是必須送回美國受審、接受美國法律的判處,對此,美國給出的解釋是「美國的法律制度最完善,文明程度最高」,所以「美國人不能接受落後國家法律和落後文明的制裁」,可美國式的民主文明真的很先進嗎?

截圖為多文版的俄羅斯地緣政治網在刊文探討「文明衝突論」話題時所配的漫畫

李海東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指導理念是美國價值普世論。美國當時認為全世界都應模仿美國的模式,反映出美國的自信。實力超強前提下的美國政策精英骨子裡是否定「文明衝突論」的。美國國內存在諸多不同宗教和教派,它們能有秩序地在美國共存,美國精英群體認為,美國國內這種多宗教多教派有秩序共同相處的模式,外部世界也應該效仿,從而體現美國模式的優越性。現在美國政府的一些人公開談論文明衝突和較量,顯示出美國的自信在下降。如果從這一刻再回頭看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可以說他是有遠見的——預見到美國政府可能最終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一個悲慘現實。但李海東還是強調說:「當然,這種理念放到世界上來看肯定是非常不積極、不應該的。」

「美國的『文明與種族衝突論』何以沉渣泛起?」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張鋒近日以此為題撰文說,該論調早有美國精英對其大加鞭笞,他們從不同角度駁斥這一論調的愚蠢與荒謬。如有人強調文明內部的衝突並不比文明之間的衝突少,有人提到中國絕對不是美國遇到的第一個意識形態對手和第一個「非白人競爭對手」,此前有納粹德國、蘇聯和日本。他認為,這些來自美國人的自我批判,說明「美國戰略界還有起碼的知識素養、道德操守和戰略底線,管控中美競爭還有希望」。

對美國一些政治人物重拾「文明衝突論」的衣缽,並將其引申到中美關係中,埃及政治分析人士海珊表示:「他們搞錯了對象!」他認為,中美雙邊關係是全球範圍內最為複雜的雙邊關係,兩國不會因為文明特性的不同而放棄在眾多全球議題上的合作。海珊還提到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認為福山這兩年在試圖修正自己的理論,「如果亨廷頓活著,或許也會這樣做」。

相關焦點

  • 要文明對話,不要「文明冷戰」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方之所以將「一帶一路」的未來同時定性為「文明之路」,是因為中方有足夠的自信認為,共建「一帶一路」能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使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 讀書筆記 | 重建文明秩序——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文明對話扶正祛邪力推世界進步
    2017年1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指出國際社會要從「夥伴關係、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作出努力,其中第四項便是「堅持交流互鑑,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 科技前沿領域存在「文明衝突」嗎?
    【摘要】貫穿古今的科技發展主線在20世紀末出現分裂的跡象,金融危機後愈益明顯,貿易戰,進而技術戰,科技發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與文明衝突交互。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理解「分裂」之因。「內在」包括科技本身,特別是「科技黑箱」和馬斯洛需求層次提升的影響;「外在」即全球化加劇國際的利益之爭,涉及經濟、技術和文明層面。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 全球化:文明的起源、衝突和演變(下)
    但進入20世紀後期,西方文明從巔峰開始出現衰落,文明間的關係越來越走向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的階段,世界成為一個多文明崛起的體系。冷戰結束後,之前被壓抑的文明之間的衝突,立刻凸顯了出來。文明間的衝突主要有兩種形式:在地區或微觀層面上,文明間的斷層線衝突發生在屬於不同文明的鄰近國家之間、一個國家中屬於不同文明的集團之間,或者想在殘骸之上建立起新國家的集團之間;而在全球或宏觀層面上,更大規模的衝突可能會發生在代表不同文明的核心國家之間。
  • 瓦爾代之辯丨憂思:聯合國在「文明」衝突中何去何從
    從瓦爾代2018年度報告的《搖搖欲墜世界中的生活》[1]、2019年的《有所作為,還是無為亂世》[2],到本年度的《不要在「搖搖欲墜世界」中喪失理智》的報告中[3],俄羅斯頂尖學者不斷警告世人,國際秩序的缺失、潰散以至不可修復的趨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勢必將國際社會推向災難。俄學者的憂慮不是孤立的。
  • 西方學者:歐洲人不懂,中國並非單純的國家,是「偽裝」後的文明
    《春秋·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顧謂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文明的最大特點就是禮儀和傳承,所以在後世也被稱為「禮儀之邦」。 英國著名學者,BBC節目的主持人和撰寫人馬丁·雅克就曾經對中國文化發出了一句感慨:「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而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很多人對這句話一頭霧水,這位英國教授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誇讚中國還是損中國?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有一天,華胥氏無意中發現一串巨大腳印,出於好奇便踩在腳印上隨腳印來到了雷澤,在雷澤感而受孕,回去後便生下伏羲和女媧。後伏羲和女媧傳嗣炎帝,黃帝,進而繁衍了華夏民族(古時「胥」與「夏」通用)。據說,雷神乃人首龍身,所以神話傳說裡伏羲和女媧均為人首蛇身。這也是華夏族自稱龍的傳人的來源之一。
  • 楊光斌:作為世界政治思維框架的文明範式——歷史政治學視野的...
    引言:「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亨廷頓是中國學者最為熟悉的國外社會科學家之一,他的很多觀點,大家都能夠信手拈來,對他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以下稱《文明的衝突》)中所做的很多判斷更是耳熟能詳,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真正認識了亨廷頓的思想貢獻。《文明的衝突》幾乎精準地繪製出21世紀頭20年世界政治變遷的路線圖。
  • 暗殺伊朗科學家,文明衝突下的文化恐怖主義?史上曾發生6次襲擊
    核心提示:自20世紀末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杜撰出的「文明衝突論」以來,在經濟、文化和軍事霸權主義等攪合下,中東衝突便此起彼伏。而在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中,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就赫然位列其中。11月27日,這樣的衝突又再一次帶來了一個恐怖的黑色星期五。
  • 孫皓暉: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總序
    這種穩定而自覺的生存形態,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明。作為近現代以來的人文科學概念,「文明」這個詞是西方人確立的。文明,英文是civilization。在英語世界,「文明」的含義是逐步演變的,又是不斷豐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與《大美百科全書》對「文明」概念的發展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說。
  • 《戰爭與文明》首曝衝突:對戰贏特別戰術
    歐美戰爭策略手遊《戰爭與文明》首次曝光最大衝突戰役,文明發展離不開戰爭的衝突演進,指揮官們現可通過累計一定的對戰次數,獲取勝利之星,兌換贏取特別的戰術,以戰養戰。從而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  以戰養戰 文明不朽  強大的對手總在高處,想要變得更強,就需要指揮官不斷地通過戰爭衝突來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壓制任何敢於挑戰的對手,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本報記者為此專訪考古學家嚴文明,講述從考古中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嚴文明先生從一個考古學家的立場出發,用哲學家的思辨和詩人的眼光洞悉了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論斷,說出了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北京海澱藍旗營一間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書房,88歲的嚴文明先生從他用力最深的仰韶文化開始,講述自己的考古故事。
  • 翁鳴江:是否能化解西方話語,走出「文明衝突」的陷阱?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翁鳴江】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無疑是最能令人接受的西方學者之一。他簡單用一句大實話,就點出西方文明為何始終無法在世界上服眾的關鍵:「西方成為這個世界的贏家,所依憑的並不是其理念、價值或宗教的優越……而在於其更有能力運用有組織的暴力。
  • 如果文明是一種超級生命體:一文看懂人類文明演變
    有學者認為,得益於環境氣候的良性恢復,這時的人類,食物來源並不匱乏,甚至擁有一些閒暇的時光。可是,食物時多時少卻是一個大問題——少了吃不飽,容易餓死;多了存不了,要麼浪費,要麼吃了生病。人類的原始文明在這樣的困境中度過了2000年,終於開始求變。
  • 三體小說中哪種文明最強?資深讀者表示:這種文明可以為所欲為
    在大劉的諸多小說中,《三體》可以算是一個口碑極佳的系列了。作為一個具有硬核科學知識的科幻迷,大劉下筆可謂是毫不手軟,好好的地球說毀滅就毀滅,但也正是這樣的一次又一次的毀滅,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信仰等等方面的東西。
  • 阿姆河文明:文明十字路口的傳奇
    政府人員聞訊後到現場收繳文物,一共收回了5件金質和7件銀質容器,還有一些碎片,考古工作者還到現場進行了探掘。之後,美國、義大利和荷蘭的學者曾先後撰寫了文章,揭示了器物及紋飾所體現的多元文化因素。不過由於當時巴克特利亞地區沒有充分的可對比研究資料,因此,這批器物甚至被認為來自不同的地方,年代也有很大差別,對其性質的認識也不夠深入。
  • 許倬雲:不應當放任歐美文明獨擅未來人類共同文明的發展方向
    西方的文明孕育出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生產制度。西方進入中國以後,本來就已經缺乏活力的中國傳統思想根本無法抵禦。所以從19世紀到現在,如果我們要說以儒家為基礎的中國道德倫理觀念還有更新增長的活力,那恐怕是自己在騙自己。19世紀到20世紀的中葉,每一個中國人都卷在兩種文化體系衝突的漩渦裡,其間也有些可敬的學者,嘗試著去做揉合與新的解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