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領域存在「文明衝突」嗎?

2020-12-08 人民論壇網

【摘要】貫穿古今的科技發展主線在20世紀末出現分裂的跡象,金融危機後愈益明顯,貿易戰,進而技術戰,科技發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與文明衝突交互。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理解「分裂」之因。「內在」包括科技本身,特別是「科技黑箱」和馬斯洛需求層次提升的影響;「外在」即全球化加劇國際的利益之爭,涉及經濟、技術和文明層面。利益、科技、產業和價值觀可以在不同層面溝通不同文明。科學技術不僅是「用」,而且是「體」。科學活動所形成的精神和規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同時也是不同文明之間「公約數」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科技前沿  文明衝突  發展路徑  科技黑箱  公約數

【中圖分類號】N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4.003

人類社會的演化複雜而又曲折,時而停滯甚至倒退,其原因是各國各民族自然與人文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不同,選擇的道路不同,以及由此發生的彼此間「文明的衝突」。雖然如此,其中依然有一條自古至今,跨越民族和國界,超越文明衝突,清晰可見的主線,那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然而,這條貫穿古今的科技發展主線,在20世紀末出現了某種分裂的跡象,並且在金融危機後日漸明顯,科技發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與文明衝突交互。文明衝突幹預科技發展路徑,科技發展影響文明衝突態勢。

由「超越」到「嵌入」

人們從不同角度總結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譬如根據某某「主義」的劃分,但是實際情況複雜得多,充滿個案甚至反例,在學術界也難以形成共識。至於遠古—古代—近代—現代—後現代的劃分方式,沒有內涵,僅以時間劃分,幾近於同義反覆。相對而言,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等劃分方式,具有較大普遍性。託夫勒的「三次浪潮」也得到普遍認可。之所以如此,在於這兩種劃分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對於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具有超越性。

科學發展規律。大體可以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觀和知識論等四方面理解科學發展規律。本體論有量子階梯和相關的運動形式兩個視角。

先看量子階梯的視角。近代科學以降,科學家從宏觀世界感官所及之對象,如氣體等入手,提出原子-分子論。20世紀初至今,科學沿量子階梯向三個方向發展:向上、向下,以及擴展。向上,指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生命—大腦……,探討量子階梯更高的層次,自然界中越來越複雜的存在。向下,在微觀上是核與電子、質子中子、夸克,最新的發現是希格斯波色子;同時伴隨著宇觀尺度的推進,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微觀與宇觀共同指向奇點,宇宙起源。

第三個方向是擴展。近現代科學主要是抽象,由現象揭示確定的實體、本質和必然性,20世紀後,注重研究處於不同語境中的對象、主體,以及各種關係,關注演化、非線性、混沌、分裂,不確定已經成為「原理」。

運動形式的視角是基本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意識運動,以及微觀和宇觀物理運動。基本物理運動包括機械運動—熱運動—電磁運動,之所以「基本」,是因為這些運動相對於其他運動最為「簡單」(其本身還有眾多未解之謎),以及為其他所有運動所共有。科學從基本物理運動著手,遂有力學、熱學、電磁學,隨後由簡至繁,逐步進入化學、生命科學、認知科學,以及量子某某力學、極早期宇宙學等。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實際上包含了科學的所有門類。

還有跨越量子階梯各個層次,遍及所有運動形式的複雜性科學。

認識論的主要依據是馬克思的「兩條道路」。[1]「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第一條道路排除主體和語境的影響,直至「抽象的規定」;第二條道路回到「表象」,是「具體的再現」,必然涉及形形色色的語境和不同的主體。上述量子階梯的第三個方向已經涉及這一點。顯然,第二條道路必然涉及複雜性科學。

在價值觀層面,近現代科學排除來自社會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善與美的影響,為科學而科學,求真至上。當代則要求科學從屬於社會,從屬於善和美。

在知識論視角,第一條道路所得到的「抽象的規定」是非嵌入編碼知識,超越特定的對象、主體和語境,可以共享。第二條道路回到現象,必然嵌入特定的對象、主體和語境,受到特定價值觀的選擇,是嵌入編碼知識。雖然「嵌入」,但由於以非嵌入編碼知識為「最大公約數」,放之四海而皆準,因而彼此間依然可以相互理解和兼容。

上述四個視角可以歸為兩個方面:科學活動與科學成果。科學成果固然重要,但畢竟處於「用」的範疇;更重要的是科學活動,是科學活動所培育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規範,這是科學之「體」。

技術發展規律。技術的發展規律與科學發展規律密切相關,同時又有自身的特點,那就是與消費者,在更大範圍是與社會的關係(軍事技術因其特殊性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以下從三方面討論。

其一,人化。這一點在某種意義上與科學發展規律同步。在工業革命前,機械技術已經在鐘錶、八音盒等工藝領域得到充分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熱機登場;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角是電機,染料、尿素、諾貝爾炸藥,以及20世紀合成材料,屬化工技術。20世紀末,生物技術問世,直至現在的人工智慧。類似的觀點還有「器官投影說」,由四肢、五官到大腦。技術的發展就是朝著人的方向,人工度越來越高,也就是人化的過程。

其二,材料—能量—信息,被稱為人類社會三大支柱。遠古及古代,石器、青銅、鐵器,以材料的進步定義人類的時代;隨後是蒸汽、電氣與核電,以能源定義;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與之後,電話、廣播、電視問世,開啟資訊時代。

其三,所有的技術產品和過程在消費側彼此相關兼容,在供給側前後相繼,環環相扣,形成越來越龐大完善的技術—產業體系。材料是載體,能源是動力,信息是溝通與整合的要素。

其四,馬斯洛需求層次。如果說上述3點主要涉及技術本身的發展規律,馬斯洛需求層次則是技術的目的,關係到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供給方通過提供商品和服務獲得利潤。如果達到某種壟斷地位,還將獲得對產業鏈上下遊和需求方的權力。這種權力不是支配與控制,而是服務於利潤。一旦到這個地步,就會扼殺技術發展的動力,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將打破壟斷。

在需求側,在漫長的歲月裡,技術主要滿足生存需求,衣食住行。近代以降,兩次工業革命體現的是效率和力量。

雖然技術競爭激烈,但目標相對一致,供給方沿襲投入產出比,需求方講究功能價格比。之所以可以「比」,是因為無論供給還是需求方,參與者在理論上平權,相互之間比拼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沿著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技術的難度不大,進入門檻較低。

綜上,直至20世紀中葉,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之前,對於所有人基本上無差別的自然界,科學活動排除個人與社會的幹預,科學認識要求達到「抽象的規定」,科學知識非嵌入,以及科學精神和規範,這是科學之所以「超越」的依據。技術「人化」的成果是人的身體,除了大腦之外的器官,滿足對於所有人基本上相同的生理需求、效率和力量,競爭者的目標雷同、途徑相似。相對於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複雜多樣,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指標清晰而一致,這是技術之所以「超越」的依據。

分裂。20世紀末,隨著網際網路橫空出世,在科技的發展途徑中出現了新的情況,一些國家因自身特殊的國情而設置防火牆以屏蔽某些網站,但並不排斥科技本身的進展;或者互不信任,如各自運行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這種新的情況在金融危機後,特別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變得更為明顯。美國既拒絕華為5G,也不準特定國家使用本國的科技成果。不僅美國的零部件不能供應華為,還不讓華為參加很多國際組織,不能跟大學加強合作。郭臺銘認為,未來將有兩種5G,中國5G和美國5G。一個市場生產的設備可能與另一個市場的設備互不兼容,迫使各國、各公司在技術貿易戰中選邊站。兩家歐洲電信集團正考慮為東、西半球建立分開的業務部門。

如果說貿易摩擦偏向經濟層面,那麼技術戰就隱隱指向「文明的衝突」。這種「衝突」進入了相對純粹的科學領域。美國指責「中國利用了美國科學事業開放性」;一些華人科學家辭職或被解僱;美國限制中國科學家和留學生籤證、科學設備出口審查;不準非嵌入編碼知識共享,等等。

倡導開源硬體的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包雲崗感嘆,[2]雖然每個人都有民族、國家、宗教等多重屬性,但「為全人類服務」依然是大多數科研人員的終極目標,甚至信仰。但在今天看到的是目標的虛幻,信仰的脆弱。

單一的科技發展路徑正在發生分裂,與文明的衝突相間。

分裂之因

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理解「分裂」之因。「內在」包括科技本身的發展和馬斯洛需求層次,「外在」指全球化。

內在原因。在科技發展路徑上,科學精神和規範依然有效,但科技本身的發展蘊含了分裂的因素。

其一,科學「向上」,進入生命運動與意識運動,技術「人化」,由身體、生理進而大腦、心理。人的身體、生理相似,大腦、心理多樣。在國家層面,經濟基礎處於同樣的「電氣時代」,社會形態各異。科學的「擴展」涉及形形色色的主體及其所處之語境。

其二,在「第二條道路」上,科學回歸表象,嵌入於社會,必然受到各異的制度,多樣乃至對立價值觀的影響。這兩點是科技路徑分裂在供給側的依據。

其三,需求方的需求層次上升。嚴格說,需求方之需求層次上升並不屬於科技本身的發展,但與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在世界範圍,發達國家進入後現代時期,人的需求由彼此雷同的生理需求進入心理和多樣的自我實現的高度。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主要目標是「小康」。經過40多年的趕超,雖然還有艱巨的扶貧重任,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中產階層,精神生活愈益重要。心理層面需求的一大特點是多元。這一點是科技路徑分裂在需求側的依據。

還需要考慮「國家」的需求層次,譬如「富強」,由此會導致相當不同的科技路徑。各種文明對個人隱私的考量也有天壤之別。

其四,科技黑箱。[3]科技黑箱可以是軟體或按一定程序運行的硬體,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集成於科技黑箱中,使用者無需知曉,只需按規則操作即可得到預期的結果。這裡就存在需求方對科技黑箱,也就是供給方的信任,是否侵犯需求方的隱私、留有後門、植入病毒。

隨著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是滿足需求的一端在「人化」的道路上越來越抵達心理的高度,另一方面是知識鏈和產業鏈越來越長,換言之,供給方有可能在鏈的「沿途」,特別是源頭(如作業系統、根伺服器)控制需求方。再者,低端產品知識含量少,進入門檻低,複製、仿造、「山寨」即可;隨著科技黑箱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製造難度越來越大,難以山寨複製(如晶片)和替代,從而加大供給方對需求方的依賴。這就是所謂「依賴關係武器化(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4]

與此同時,科技黑箱越來越黑,供求雙方的知識越來越不對稱,供給方可以經由科技黑箱,在需求方不知情的情況下支配控制需求方(如漏洞、後門)。精神需求看起來很美,但首先要實現包括可替代和透明等安全需求。

由科技黑箱引發的信任危機,給科技路徑分裂的客觀基礎抹上了文明衝突的色彩,反過來加劇科技路徑分裂的可能性。

最後,科學與技術的捆綁。科學與技術,技術一側會更多受到文明衝突的影響,進而參與其間,可能造成某種惡性循環;而科學一側將一如既往,超越文明的衝突。隨著科學與技術日趨一體化,在科學一方必然受到與利益(利潤、權力)不可分的技術的捆綁。在「向上」的路徑上,譬如醫學,是科學還是技術?生命科學中充溢著利益。美國NIH向中國研究者說不。科學實驗隨時可能搖身一變而成為技術。科學無國界正在成為往事。

外在原因:全球化。從哥倫布地理大發現、麥哲倫環球航行,人類社會就開始了「全球化」。直至20世紀中葉,總體而言呈現三個特點:其一,在時間尺度上,各國差距大,例如可以清晰區分工業國與農業國,不在同一水平上較量;其二,在空間尺度上,世界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和迴旋餘地;其三,產業鏈短,各國的關聯不密切。

20世紀末至今出現了新的情況。其一,各國雖然還有差距,但差距已經沒這麼大,競爭加劇;其二,迴旋餘地縮小,各國之間近乎貼身肉搏;其三,全球產業鏈導致各國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緩解了競爭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紛爭,國界似乎也變得模糊。前兩點致使各國的生態位窘迫,第三點實際上是各國調整自己的生態位,揚己所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態位之爭。

在2005年到2006年間的一個論壇上,主持人向當時微軟(中國)的負責人提問:「中國什麼時候能有像微軟那樣的企業?」那位負責人糾正主持人說:「中國已經有了,因為微軟就是中國企業。」為了攫取中國市場,當時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自稱中國企業。[5]然而危機正在醞釀。

2008年的金融危機改變了這一切,其中起溝通整合作用的第三點破裂,導致關係緊張的另兩點加劇,在英國脫歐,特別是川普當選後尤甚。衝突在經濟、國家實力,以及所謂「結構性」問題三個層面上同時展開。經濟層面主要是貿易逆差、製造業回流、就業等,相對容易化解;國家實力關係到國際影響、國際地位;結構性問題則涉及深層的制度和價值觀。

經濟層面的衝突,簡單說可以歸結為「熵增」。在全球化中,資本、勞動力、資源等生產力要素的價格在全球攤平、趨同;這或許是「地球是平的」一言的最好註解。資本、技術、智慧財產權等從美國等發達國家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享受世界工廠的廉價商品之時,勞動力價格也被拉低,說得極端些是享受中國農民工待遇。美國雖然低通脹且資本與精英獲利,但整體被拉低,熵增;中國雖然也付出生態和維穩等成本,但整體提升。美國發動貿易摩擦,先是要中國補償美國,以減少逆差;繼而大幅提高關稅,意在切斷兩國之間的熵流。川普的算盤是,雖然美國要付出代價,但中國的損失更大。

打關稅牌的貿易摩擦基本上限於經濟層面,由中興到華為的技術封鎖上升到國家實力層面,涉及到「修昔底德陷阱」。「斷供」等技術封鎖超越經濟層面,指向國家實力之本。第二層面的潛臺詞是,國家實力強弱交替背後的文明,這就是第三層面的「結構性問題」。

結構性問題進一步針對中國的立國之本。關鍵是,在全球化時代,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是國家,還是公司?在全球化中,中國的國家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美國雖然主要是公司作為參與的主體,但貿易逆差顯然是在國家層面。川普啟動301調查,針對華為的措施,也是一再動用國家機器。在中美兩個國家的背後,國家利益之爭和意識形態差異正在導致科技路徑分裂。

任正非在一次訪談中回答英國記者說:「華為不需要與中國政府對話,對話就是上了川普的當。川普想讓中國用一些利益來換取華為生存,中國政府憑什麼要把利益給美國來換華為生存呢?所以,我不希望跟中美貿易捆在一起,相信我們會打贏。」[6]

英國脫歐雖非直接起因於貿易摩擦,但國家在全球化中的巨大作用清晰可辨,由此必然影響歐洲和英國的科技路徑。另一個典型例子是當下日韓貿易紛爭,背後依然是國家利益。韓國的科技路徑或將面臨重大變化。

中國這樣的大國科技路徑的變化將帶來世界性的影響。如當年溫家寶總理所言,所有的事項一旦乘上13億,幾乎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從科技和客觀的角度看,供給,需全球市場消化;需求,對於任何供給方都是擋不住的誘惑;自身擁有「完整產業鏈」,貌似可以自己玩,而其他所有的科技路徑幾乎都繞不過去。從文明和主觀的角度,中華民族具有巨大的韌性和忍耐力,還要加上當下國人令人罕見的致富欲望。當中國以「舉國之力」做一件事,各國或許不得不舉世界之力應對。

對此,中國和世界都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就世界而言,沒有相應的規則來約束如此之大國及其靈活性,歐美為此要求改革WTO,例如美國提出的《一個無差別的WTO——自指定的發展狀態導致體制的邊緣化》;而中國,也感受到來自世界的前所未有之壓力。

科技發展路徑之分合

無論是貿易戰、技術戰,還是「文明衝突」,依然存在著彌合分裂的因素。

經濟上的考量。雖然形形色色的個人、公司,乃至國家,需求層次的高低不一,價值觀各異;但是對利潤的追求普遍適用,「『利益』尤可貴」,這就是資本的逐利本性。

隨著這些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由單純的招商引資和世界工廠,逐步同時成為投資方和世界市場。在貿易摩擦中,美國兩黨和朝野難得達成一致,有人表示,絕不相信中國把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甚至徹底消除後,美國企業家會為了所謂中美之間的價值、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拒絕到中國賣東西,甘願看著日本和歐洲的企業在中國市場賺大錢。[7]美國企業無法拒絕中國經濟的規模和未來發展的潛力。資本和技術的逐利性就會把美國的資本和高科技企業推進中國市場。

雖然如此,中國畢竟不能把牌押在隨機的資本逐利性上;再說,資本、公司也受到國家的管轄,譬如聯邦快遞對華為郵件的處理。曾經認為,經貿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是「壞也壞不到哪去」的依據,然而隨即發現壓艙石「滾來滾去」,反而成為不穩定因素。前不久,居然還有人以為,大豆可以成為中美關係的「公約數」。[8]大豆貿易可以溝通兩國關係,然而買賣雙方都可以輕易替換,故不可能成為紐帶,更不可能成為公約數。日韓經貿關係也說明了這一點:類似大豆或半導體的原材料這樣特定的貿易關係,絕不是什麼公約數,一旦有事,就會淪為政治的工具。

科技發展的融合因素。可以從科技整體、IT的特點,以及產業鏈等三方面來理解。

(1)科學以往的發展超越文明的衝突,並將繼續以一以貫之的規律、精神和規範超越並彌合科技路徑的分裂傾向。

其一,科學之「向上」建立在較低階梯,基本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的基礎上,基本物理運動等低級運動形式對於所有人是一樣的,從而在本體論上為高層個性化的意識運動奠定共同的地基。

其二,認識論上的「第二條道路」實際上亦即本體論上科學的「擴展」。「擴展」有其共同的出發點,「第二條道路」始於共同認可的「抽象的規定」。擴展、發散、嵌入、語境,都可以在非嵌入編碼知識這一共同的地基上彼此理解與兼容。「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等走過了頭。

其三,更重要的是科學活動所培育的科學精神和規範,這種精神和規範不僅延伸到今日,而且擴展到技術領域,其主要標誌是自由軟體運動和開放原始碼,體現了默頓規範中的公有主義和無私利性。科學技術與規範在今日已擴展和提升為自律與包容、協作與創新。科技一體化,原本利益捆綁的技術也會受到科學無私利和知識公有的影響,其典型就是自由軟體運動。

其四,一件科技黑箱只能滿足人的有限需求,然而人的需求綜合且彼此相關,因而必然要求科技黑箱之間彼此兼容,適合更多語境,以及可以配套更新,從而形成技術生態。

(2)IT的特點。開放原始碼同時還體現了IT的特點。與其他技術不同,IT顯示了以下特點。

其一,由封閉到開放(源)。信息具有滲透性和共享性。前者意為可以從任何事物中提取信息,後者意為不同的事物可以接受同種信息,可以將信息輸入到任何事物中去組織其物質、能量等要素。信息的滲透、傳輸與共享是有條件的,只可能發生於彼此開放的事物之間。所以,開放是由IT的本質所決定了的。

微軟一開始勝過一度輝煌的蘋果公司,在於其系統的開放,但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走向封閉,斥責開放原始碼運動及Linux是違背商業規則的「癌瘤」。正是基於開放原始碼的精神,Linux將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層提供給用戶,「原始碼誰都可以看到」。微軟的競爭對手通過開放步步壯大。

IBM在研發PC機的過程中沒有申請一項專利,將全部技術標準和規範向業界開放,為PC的普及應用創造了條件。由阿帕網到網際網路的一步步發展過程也說明了這一點。

反過來,封閉走向停滯。根據耗散結構理論,開放是要素、系統從環境中吸取負熵以使自我得到進化的必要前提。國外許多大公司採用了公司間「代碼共享」策略,以期獲得雙贏。自由軟體(尤其是Linux)開創市集模型Bazaar的軟體開發模式。在成百上千程式設計師熱切而專業的眼中,錯誤是淺顯的,結果是更加高速、健壯和完美的軟體。相反,「教堂模型cathedral」開發模式,源程序被鎖定在一個保密的小範圍內。錯誤和編程問題狡猾、陰險、隱藏很深,幾個月仔細檢查,也未必能都挑出來。最後還是沒有得到完美的版本。[9]

不同主體處於各自獨特語境,具有形形色色需求和價值判斷,必須開放知識,由此才能吸納和兼容更多知識,面向更多需求。「開源」,意味著得到更多知識的支撐,能接受更多的審視和批判,因而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技術生態要求開放,容錯,不求完美。一項技術對其他技術支持越多,得到其他技術的支持也越多,不僅商品遍及世界,而且在全球範圍獲取創新要素。相反,工業技術的特點則是封閉、追求完美和不容許錯誤。

在此意義上,有人認為,撼公司易,撼「開源」體系難。[10]與開源體系對壘,幾乎等同於與全世界作戰,甚至包括自己。要挑戰一個成熟的「開源」體系,先要自己成為「開源世界」。[11]

其二,信息技術的「外部性」。IT的應用面越廣,用戶的效益也越好,對物質資源消耗的比例越小,廠商的利潤也越高,這是「贏家通吃」的緣由。網際網路的效用與節點的平方成正比。供應鏈的各方,進而供給方與需求方,經由網際網路彼此融合,進而相互賦能。因而在「網際網路+」的情況下,最後的「贏家」不是一家公司包打天下,而是眾多公司與個人的集成與融合。

任正非在最近談到,全世界都有很多小公司,特別是歐洲有非常多。如果沒有一根線把珍珠串起來做項鍊,就沒法增值。如果我們實施開源,允許珍珠在開源體系中連接起來,就可以把這些珍珠的科學價值分享給全世界人民,放大了商業效果,對英國、歐洲振興有好處,對全世界振興都有好處。[12]

中國和英國、歐洲存在的問題是自己沒有平臺,在創新上都是單個的。鴻蒙開源,是對英國、歐洲創新的支持,對中國創新的支持,對全世界小公司創新的支持。而且鴻蒙有低時延的特徵,有可能讓人們獲得更好的體驗。華為就是把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

0~1和1~100。0~1和1~100,前者指原始創新,後者指原始創新的商業化,直至「最後一公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始創新與最終應用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美國多有原創,中國重在商業化。原創固然重要,如果沒有隨後的商業化,一來得不到用戶的反饋,未來發展方向不明,二來缺少進一步發展的資金支持。中美如果在0~1和1~100二者之間達成某種利益共享的契約關係,在這一環節攜起手來,有望部分改善眼下科技路徑的分裂傾向。

這一點可以說是經濟與科技的結合。

有必要指出,同樣是「1~100」,實際上有所不同。關於兩套「5G」和兩個市場,大致是愛立信與發達國家市場,以及華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和發展中國家市場,主要是中國市場。就市場的影響而言,有質與量兩個因素,「量」是購買力。僅就人口而言,後者居多,但經濟實力顯然發達國家領先,因而可能迭代更新的周期短,反過來對愛立信的支撐就更大。

相比之下,「質」的影響更為重要,具體指消費者的體驗和對供給方的反饋。發達國家消費者的體驗顯然不同於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其一,在西方個人本位的語境中,消費者具有較強維權意識,容不得商家說了算;其中還有一個特殊性,即重視個人隱私。其二,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上,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位於較高層次,反饋多在精神層面,故而具有多樣性,易於發生隨機漲落,成為創新的源泉。

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其一,消費者維權意識相對較弱,保護隱私的意願不強烈,商家可以更多自行其是。其二,在需求層次上位於較低層次,具有更大的同一性,缺失隨機和非線性,加上意識形態的一致性,易於發生「近親繁殖」。

發達國家固然離不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龐大市場,而發展中國家更離不開發達國家規則嚴謹、需求高端、多樣和變化的市場。

什麼是公約數。究竟什麼是中國、美國與世界,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公約數?其一,利益。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即使在共同的價值觀體系內,英國因利益分歧脫歐。川普當選,從意識形態「政治正確」回歸利益,隨後一次次的退群更是赤裸裸唯利是圖。大豆或半導體材料等特定貿易,因為可替代和存在眾多競爭者,也不可能是公約數。但是考慮到另一些情況,中國發起的亞投行,G7中五國參與,利益均沾。「一帶一路」建設,隨著「第三方參與」,發達國家的立場軟化。這就意味著,廣義而不限於經濟的利益,在一定場合可以成為國際關係的公約數。不僅如此,利益在相當程度上還是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動力,其典型是比爾·蓋茨對自由軟體運動的立場,同樣具有眾多擁躉。

其二,合規。[13]從反腐敗專項合規擴展到包括競爭規則合規(反壟斷),金融規則合規(反洗錢),貿易規則合規(遵守出口管制以及經濟制裁之規),以及數據保護、智慧財產權合規等全面合規。合規成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必須跨越的門檻,成為企業重要的軟實力。放大到國家層面,同樣需要「合規」。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提出「與國際接軌」,加入WTO後遵循相關的規則。

利益可以出賣,出爾反爾,只適合於特定場合;規則高於利益,在空間上普遍適用,在時間上適用於整個有效期。規則是國際關係的公約數。然而在客觀上,規則總有漏洞,在主觀上,總有人鑽漏洞,或破壞規則,「扛著小鋤挖牆腳」。[14]有必要建立更高層次的公約數。

針對前文述及的「開源」,業內人士認為,一個完整開源「生態」的建立,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還涉及到歷史、文化、法律甚至價值觀。建立「開源世界」,需要更好的技術積累和法律保護機制,更開放的包容體系,對原創智慧財產權的虔誠尊重,更長時間的文明沉澱,在價值觀上成為「世界中心」。本文寫作中,欣聞華為正式發布「鴻蒙」作業系統並宣布開源。值此多事之秋,鴻蒙成功與否,在於其技術層面方便好用兼容,利益均沾;在於其符合市場經濟和網際網路時代的規則;以及在於其遵循的價值觀。規則是信任的基礎,價值觀是信任的核心。

科學技術,既是往日超越社會紛爭的主線,又是後現代分化之因,還是彌合分裂走向未來的源泉。科學,以及按科學方法所得到的非嵌入編碼知識,放之四海而皆準。科學認識兩條道路轉折點「抽象的規定」是分化的共同出發點,是各條路徑得以追根溯源,彼此理解和兼容的鑰匙。科學活動所形成的精神和規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科學技術不僅是「用」,而且是「體」。科技,為其前沿中的「文明衝突」,提供了一條解決之途。

未來趨勢

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上所處的階段不同,對科技的認識不一,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各異,利益紛爭,以及文明衝突揮之不去,因而必將從不同角度持續影響科技發展的路徑。公約數只是基礎,如果沒有「公倍數」的引領,各國科技的發展路徑依然可能發生分裂。

開源一開始自由,未必永遠自由。滲入了公司的利益,谷歌的Android可能是沾著蜜糖的誘餌;受到國家利益掌控,可能成為川普政府「長臂管轄」的一部分。

不計代價把是否實現「自主創新」作為單一或者最重要的目標,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便在貿易摩擦和斷供背景下也是如此。自主創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為手段,市場的作用更大。[15]「華為本來就開放思想,不打算走自力更生和封閉的道路。即使研究出來,也會採取『1+1』政策,購買別人的一部分器件。有一定彈性。我們渴望世界開放。前提是有實力,如果我們沒有實力,別人說不開放,我們就死掉了」。[16]鴻蒙向世界開放。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的觀點是,自主創新絕不應是自己創新。[17]

樹欲靜而風不止。全球化停滯不前,而逆全球化卻甚囂塵上。有人認為,今後可能是「半球化」,各國都不再享受全球化紅利,大致形成美(美洲、英、澳、日)、歐(英、澳、日、南美),中(亞非拉、日韓),各據有半球(1/3)的產業鏈。

對於未來的科技路徑,一種觀點認為,假如將來出現兩種以上的超級人工智慧系統,也就是相當於存在兩個上帝,其結果有可能非常慘烈,戰爭的可能性將遠遠大於聯合的可能性,其中的道理類似於兩種一神教難以相容。[18]

科技與文明構成由物質到精神譜系的兩端。這裡的「兩端」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方面,科技之超越文明,進而為「文明的衝突」提供公約數,在於科技是所有文明在物質上的共同基礎。在譜系的精神一端,如果「文明衝突」的各方執意而為,依然可能導致科技路經的分裂。

另一方面,科學精神與規範,IT的特點、網際網路的開放、共享、賦能,意味著科技又處於譜系的精神層面;而「文明衝突」各方對金錢和權力,一言以蔽之,對各自利益的渴求,相對而言處於譜系的低端。對利益的追求既是科技發展的動力,也是科技路徑分裂的源泉。

「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擁有同一個自然界。所有的技術產品,所有的科技黑箱共同構成了人類學意義的自然界。人類是否會不得不接受一個分裂的人類學意義的自然界?

科技從物質上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地基,在精神上提供人類彼此理解和兼容的明燈,人類需要不同文明的相向而行與融合。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江蘇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及其發展路徑研究」和「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防範化解高校意識形態重大風險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2019SJZDA126、19SZB-024)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https://mp.weixin.qq.com/s/6TMMtYEiu4QaX2xoi1TBpA.

[3]呂乃基:《論科技黑箱》,《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4]朱穎:《全球化陰暗面——依賴關係武器化》,http://www.uzbcn.com/mon/keji/20190812/60662.html。

[5]路風:《自主創新與美國的負面教育》,https://mp.weixin.qq.com/s/tf8oU3nwvsuxTCvhaBpKmA。

[6]https://tech.ifeng.com/c/7pJP5PU6Sc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7]邢予青:《「中美脫鉤」論折射了什麼?》,http://www.uzbcn.com/mon/keji/20190730/60229.html。

[8]「大豆公約數」印證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

[9]https://www.docin.com/p-56109017.html

[10]《歐洲手機作業系統塞班的血與淚》,https://mp.weixin.qq.com/s/jiSbOZt8QHZzjU3oiMP2Cw。

[11]《「開源」的戰爭》,https://mp.weixin.qq.com/s/g2_kz9w7CY6c2Bik13R8hw。

[12]https://tech.ifeng.com/c/7pJP5PU6Sc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3]王志樂:《中國企業「全球化」四大挑戰:做大之後如何做強?》,https://mp.weixin.qq.com/s/hN3fr1Pk0oSvinTpDn93JQ。

[14]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1215712.

[15]https://mp.weixin.qq.com/s/rKI5GqN6xbz2VRULTTli_w.

[16]https://mp.weixin.qq.com/s/JIYtHs8ijo-aTXfrnDdCNw.

[17]《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自主創新絕不應是自己創新》,新浪網,2019年8月17日,https://tech.sina.com.cn/it/2019-08-17/doc-ihytcitm9850043.shtml。

[18]趙汀陽:《人工智慧革命的近憂和遠慮》,《哲學動態》,2018年第4期。

Is There a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Scientific Frontiers?

Lv Naiji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showed signs of division, and the problem worsened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 trade war and technology war in recent year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ould no longer "leap-forward" or "surpass," but interact with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We can understand the cause of "split"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Internal" includes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elf, especially the "black box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slow's demand level; "external" means that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s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competition, involving the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civilization levels. Interests,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values can help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to communicate at different leve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assist, but also lead. The spirit and norms formed by scientific activities are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on divisor" amo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Keywords: fronti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h of civilizations, development path, black box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on divisor

呂乃基,東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導,東南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主要著作有《科技革命與中國社會轉型》《科學與文化的足跡》《科技知識論》等。

責 編/馬冰瑩

相關焦點

  • 全球化:文明的起源、衝突和演變(下)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認為:「冷戰所造成的人類分裂已經結束,但種族、宗教、文明所造成的人類,更根本的分裂依然存在,而且產生著大量新的衝突」。「人們正在發現新的但常常是舊的認同,在新的但常常是舊的旗幟下行進,這導致了同新的但常常是舊的敵人的戰爭」。
  • 地心文明真的存在嗎?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裡面在探討,地心文明是否存在,這似乎是一個神話,或者是一個超出科學範疇的事情,因為按現在的探測,地心都是地核和巖漿,不存在文明,更不存在生命可以存活的條件。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還是信奉,存在地心文明呢?
  • 【專家談】超越「文明衝突」: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共存
    在文化層面,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一極具特色的文明觀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背後的理念支撐。
  • 科學的發展是否唯一,意識或可改變物質,「修仙文明」存在嗎?
    即便愛因斯坦也不能給你一個百分百準確的答案,因為對宇宙的認知一直在隨著科學發展改變,人類文明剛剛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整個世界或許只是肉眼可以看到最遠的地方,雖然文明的發展,進入航海時代後,科學家發現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就此推斷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 2019世界前沿科技盤點,2020世界前沿科技盤點
    發達國家憑藉固有優勢,在保持科技創新領先地位的同時繼續加速「奔跑」,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則表現搶眼,努力追趕,在部分領域躋身前列。例如,中國在5G和人工智慧領域湧現出一批科研成果;印度軟體製造業發達,班加羅爾甚至被譽為「印度矽谷」,生物醫藥也是印度的優勢產業,印度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仿製藥生產國;俄羅斯在國防、飛機製造、核工業等領域繼續保持優勢。
  • 「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
    【環球時報駐埃及、美國、日本、奧地利特派特約記者 曲翔宇 溫燕丁玎 李珍 夏雪 環球時報記者 譚福榕】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近日將美中關係視作「文明較量」的荒唐言論,被認為是延續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撰文、出書,談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衝突,尤其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
  •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_三領域獨角獸整裝待發
    打開APP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_三領域獨角獸整裝待發 發表於 2018-03-21 20:21:00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
  • 讓科技為人類文明注入更多正能量
    因而,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必須重視其已經產生和潛在的副作用,從人類福祉的角度重新審視科技發展的未來方向。此外,世界各國各地區科技發展不均衡也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容易產生國際衝突。掌握先進科技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具有發展的主動權和先決權,而技術落後、受制於人的國家和地區,自身發展就比較被動。
  • 地球歷史上真的存在過五次人類文明嗎?
    史前文明從目前來看,是一些人根據多年來科學家考古發現與眾多的神話、傳說進行人為的聯想,把一些一開始認為神秘莫測、很難用現代科學驗證的現象,歸結為史前文明所為,認為在現代人類文明之前,還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而且不只一個,是四個,我們現代的人類文明是第五次文明。
  • 讀書筆記 | 重建文明秩序——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有人說亞特蘭蒂斯是史前科技文明,難道真存在史前文明,簡直貽笑大方
    有人說亞特蘭蒂斯是史前科技文明,難道真存在史前文明,簡直貽笑大方 大家肯定都在電影裡看到過有關亞特蘭蒂斯的事情吧,在這個時代有著遠遠超越人類的科技,而且他們曾經在地球上有著非常發達的文明,超越了人類現在所創造的文明,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亞特蘭蒂斯沉入大海!
  • 據科學家推測的「文明等級」,流浪地球中人類文明達到1級了嗎?
    人類的許多科技還有前沿科學在一開始都是來自於幻想,經過一次次的嘗試和探索,人類實現了很多「幻想」中的科技,比如電話還有網絡在古代就符合人們對「千裡眼順風耳」的幻想,因為幻想和探索的精神,人類實現了「翱翔九天,深潛大海」的夢想。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來自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700餘名專家學者相聚青島、共謀發展。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組織向大會發來賀信。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致辭,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
  • 探索 | 真實存在的地心文明
    探索科技前沿新方向 讓美好離我們更近一點
  •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
    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層次,包括世界現代化、國際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地區現代化、機構現代化和個體現代化等。第五,領域現代化。現代化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和個人的現代化等。第六,部門現代化。現代化也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國防、科技、教育、交通現代化等。第七,現代化政策。
  • 人類是宇宙唯一文明存在嗎?是否存在更高級文明?西瓜視頻聊宇宙
    那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或許並不是無垠宇宙中唯一的文明存在,宇宙中或許在某些地方同樣有許多智慧文明正在經歷和人類類似的發展和進化,甚至還可以猜測是否存在遠超人類文明的高級文明世界。宇宙真的存在地外文明嗎?——環境角度前面提到使用20億年就形成遠超地球文明的高級文明的難度很大的觀點,主要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物的進化發展規律限制,畢竟物種進化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是科技文明的話,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終究會遇到各種和地球一樣的發展瓶頸,如資源、智力水平以及戰爭等,這些困難是所有物種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這也會極大拖慢文明的發展進程。
  • 外星文明真的存在嗎
    說起外星文明存在嗎,有這麼兩個觀點,一個是不存在,一個是存在。只是在如今隨著大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大家普遍都偏向於存在外星文明。哲學思辨來看,如果世界只存在地球的生命文明,是不是太浪費宇宙這麼大的空間了?而要證明外星人存在的可能,則有兩個相對出名的人,用概率來看外星文明是否存在。
  • 中國工程科技「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論壇開幕
    11月14日,吉林長春南湖賓館主樓會議中心激蕩著思想的火花,中國工程科技「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論壇在這裡召開,四百餘位光學專家齊聚一堂,聚焦光電領域發展趨勢,獻計前沿技術發展。會議由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付躍剛主持。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徐進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長春理工大學等承辦單位、省內各有關部門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 宇宙中的6個文明等級,人類的科技文明到了什麼級別?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但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科技水平飛速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太空時代,那麼人類的科技水平在整個宇宙中是什麼層次呢?1、行星級文明這個級別的智慧文明能夠到達本恆星系內的其它星球上,能在其它星球上建立居住地和開採星球上的資源,基本了解了宇宙中存在的化學元素和物理定律,但受限於高速引擎的技術還無法突破本恆星系,但已經能通過核聚變技術製造人工太陽,人類目前的科技只相當於這個級別的0.7級左右
  • 「修真文明」真的存在嗎?與地外文明有關,或是最高級的文明?
    「修真文明」真的存在嗎?與地外文明有關,或是最高級的文明?在魏晉時期,氣功的修煉非常流行,這種人們在自我意識的覺悟之上,對自己生命保持修持的方式。通過修煉讓平常的人變為超乎異常的仙真。迄今為止,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修真並非傳說,只不過按照我們如今的科技並沒有發現其存在的原因。他們不光這麼認為,還付出了行動。在各大名山大川,都會有這些人的存在,他們整日打坐參禪。他們相信只要這樣堅持修煉,終有一日會修仙成功。而在我國的終南山就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與世隔絕,從無二心,一直在這裡潛心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