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唐律疏議
神話雖然是傳說,沒有現實依據,但是在世界的所有文明,無一不是從神話的起源開始。中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則是亞當夏娃,上帝創世紀。而中華文化從神話開始,又超脫神話,演變為一支以文明禮儀為骨架,小農經濟為血肉的華夏文明。
《春秋·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顧謂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文明的最大特點就是禮儀和傳承,所以在後世也被稱為「禮儀之邦」。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中華歷史在世界歷史之林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樣一段神秘的東方歷史,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既神奇又充滿吸引力。
英國著名學者,BBC節目的主持人和撰寫人馬丁·雅克就曾經對中國文化發出了一句感慨:「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而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很多人對這句話一頭霧水,這位英國教授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誇讚中國還是損中國?
馬丁出生於1945年的英國西米德蘭,後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擔任英國《今日馬克思主義》的編輯。但是越是了解了西方文化和歷史後,越是對西方文明感到厭倦,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實在對自己國家以及西方文明厭倦了。」
不只是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學者在了解了中國文明後,發現西方文明不過是滄海一粟。在1990年後,馬丁來到了中國,作為一個旅遊者,他意外地發現中國文明是如此博大精深讓人難以琢磨,但是越是去了解卻發現越引人入勝。
2009年,馬丁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國通」,在他的講座上,經常會談及中國的崛起和對西方以及世界的影響。而他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其實是說中國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特點,國家有興衰之分,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那麼將會一直延續不斷。
華夏文明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作為四大古國中唯一還在傳承的古國,中國成功的將文明延續,文化傳播了下來。而究其原因,馬丁認為是宗教和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佛教道教,而是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薰陶,讓中國人誕生了重視禮儀、落葉歸根的理念。不可否認,儒家思想雖然在一方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開放,但是同時也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一直到現在,儒家思想在中國基本就沒有出現過斷層,因此中華文化才得以完整的保留。
除此之外,馬丁認為促使中華文化不但沒有斷絕,反而日益發展的原因還有「開放」。中華文化的開放體現在他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有著極大的吸納和包容。從先秦時期的「中原」「夷狄」之分,到後來的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不但沒有消逝在戰亂中,反而吸取了外來文化的特長,完善了自身。
即使在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朝代,中國依舊是儒家佔據思想頂峰,華夏禮儀依舊得以流傳。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就像道家所說的「陰陽」,「萬物生靈負陰抱陽,生生不息」,在陰陽調和之間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和諧。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依舊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瑰寶,同時也是西方人眼中驚嘆不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