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歐洲人不懂,中國並非單純的國家,是「偽裝」後的文明

2021-01-15 騰訊網

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唐律疏議

神話雖然是傳說,沒有現實依據,但是在世界的所有文明,無一不是從神話的起源開始。中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則是亞當夏娃,上帝創世紀。而中華文化從神話開始,又超脫神話,演變為一支以文明禮儀為骨架,小農經濟為血肉的華夏文明。

《春秋·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顧謂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文明的最大特點就是禮儀和傳承,所以在後世也被稱為「禮儀之邦」。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中華歷史在世界歷史之林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樣一段神秘的東方歷史,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既神奇又充滿吸引力。

英國著名學者,BBC節目的主持人和撰寫人馬丁·雅克就曾經對中國文化發出了一句感慨:「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而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很多人對這句話一頭霧水,這位英國教授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是誇讚中國還是損中國?

馬丁出生於1945年的英國西米德蘭,後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擔任英國《今日馬克思主義》的編輯。但是越是了解了西方文化和歷史後,越是對西方文明感到厭倦,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實在對自己國家以及西方文明厭倦了。」

不只是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學者在了解了中國文明後,發現西方文明不過是滄海一粟。在1990年後,馬丁來到了中國,作為一個旅遊者,他意外地發現中國文明是如此博大精深讓人難以琢磨,但是越是去了解卻發現越引人入勝。

2009年,馬丁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國通」,在他的講座上,經常會談及中國的崛起和對西方以及世界的影響。而他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其實是說中國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特點,國家有興衰之分,而文明只要有生命力,那麼將會一直延續不斷。

華夏文明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作為四大古國中唯一還在傳承的古國,中國成功的將文明延續,文化傳播了下來。而究其原因,馬丁認為是宗教和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不是佛教道教,而是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薰陶,讓中國人誕生了重視禮儀、落葉歸根的理念。不可否認,儒家思想雖然在一方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開放,但是同時也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一直到現在,儒家思想在中國基本就沒有出現過斷層,因此中華文化才得以完整的保留。

除此之外,馬丁認為促使中華文化不但沒有斷絕,反而日益發展的原因還有「開放」。中華文化的開放體現在他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有著極大的吸納和包容。從先秦時期的「中原」「夷狄」之分,到後來的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不但沒有消逝在戰亂中,反而吸取了外來文化的特長,完善了自身。

即使在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朝代,中國依舊是儒家佔據思想頂峰,華夏禮儀依舊得以流傳。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就像道家所說的「陰陽」,「萬物生靈負陰抱陽,生生不息」,在陰陽調和之間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和諧。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依舊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瑰寶,同時也是西方人眼中驚嘆不已的東西。

相關焦點

  • 馬丁·雅克: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
    而其中深意顯然一位外國人要比許多國人看的通透,馬丁·雅克拋出如此一個問題:中國靠什麼維繫了數千年的文明大國統一!歐洲人不懂!一、中國與歐洲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歷史演進,王朝更迭的必然規律,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尤其階級差距懸殊以至於底層人民無法生存之時,必然面臨著分裂。然而經由分裂之痛,必有統一。中國任何時代皆屬其中。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2019年7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上,杜鋼建、諸玄識、王佩良、李國防等教授學者關於「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西方文明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轟動了整個會場。在這次大會上,還成立了以杜鋼建教授為會長的「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偽裝成一個國家的文明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讓西方很多國家難以理解,當年的四大文明如今只剩下了中國的文明還在強盛的存在,並且從未出現斷流。
  • 「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
    相反,他將中韓越編碼為「大中華文明圈」,將日本編碼為「日本文化」,已導致很多混亂。「因為中國並非『白人』國家,美國就打算與它來一場『文明較量』,那將變得很危險!」美國康奈爾大學政府系助理教授史蒂芬·沃德5月4日在《華盛頓郵報》刊文稱,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經不起推敲,有顧此失彼、以偏概全之嫌。
  • 英國教授: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個文明卻「偽裝」成國家!
    他現為清華大學訪問學者,曾在京都立命館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並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客座教授,是英國智庫Demos的創始人之一。2009年出版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視頻裡講,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有如下幾點:01國家觀:中國是文明認同,西方國家是民族認同。
  • 歷經五千年,為何說中國發展出的文明型國家形態,優於民族國家?
    文/魚尾 近來,有部分學者稱呼中國是「文明型國家」,或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確實,此話有一番道理,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與後來形成的,且成為當今世界主流的「民族國家」形態不一樣,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以「文明型國家」的形態屹立於世。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與其說中世紀的西方人在張揚一種莊嚴肅穆的宗教精神,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痛苦的災變面前,期望通過生活的宗教化來為自己找到一條脫離苦海的精神出路。文明整合和宗教社會的興起:信仰時代始於羅馬時代,但只是到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才真正發展起來。從世界的範圍看,歐洲這塊不算很大的土地,似乎一直在經歷鮮明的文化突變。
  • 被質疑千年的奇書,現被證實並非神話傳說!西方學者:是真實歷史
    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大禹治水是真實歷史,並非神話傳說大禹治水記載於《山海經》、《國語》 、《墨子》 、《孟子》、《史記夏本記》 等諸多古籍中。眾所周知,地球存在過一段冰河時期,在冰河末期,冰川融化確實引發過一段大洪水。
  • 西方學者:古希臘人指導製作了兵馬俑!中國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2013年,英國一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這麼一個觀點,即:兵馬俑的製造靈感源於古希臘,「來源於與西方的交往,來源於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是秦始皇之前,中國只生產過很小的人俑,怎麼會突然之間,就學會了製作和真人大小差不多的兵馬俑?隨後,這一股旋風越刮越大,在2016年英國BBC還與《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裡面惟妙惟肖的塑造了秦始皇見到希臘雕像時的驚嘆,於是就在古希臘專家的幫助之下,建造了兵馬俑。
  • 尼爾·弗格森:西方文明為何崛起?
    從某種程度上說,文明是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在應對獲取食宿、抵禦外敵時所作出的行為反應,但它也包含了文化習俗的特徵,該文化特徵常常但不一定表現為宗教形式,常常但又並不一定為共同語言。文明為數不多,但並非相隔千山萬水。卡羅爾•奎格利列舉過10 000 年來的幾十種文明。在現代世界之前,阿達•博茲曼只發現了5種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拜佔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
  • 西方衝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下)
    在中國古籍裡,經常使用『族』這個字,也常使用民、人、種、部、類,以及民人、民種、民群、種人、部人、族類等字。但是,『民』和『族』組合為一個名詞則是後來的事。1903年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學者梁啓超把瑞士-德國的政治理論家、法學家J·K·布倫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紹到中國來以後,民族一詞便在中國普遍使用起來,其含義常與種族或國家概念相混淆,這與西歐的民族概念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 張維為:西方文明等於人類文明?有人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
    那為什麼當代學者中仍有許許多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人,對中華文明不屑一顧,甚至一再抨擊?確實有一些人彎腰長時間後就真的站不起來了。正是由於這一部分人的盲目崇拜,使很多人的認識蒙蔽了。技術改變生活,過去西方的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中國,即使現在整個西方在技術上比中國在更強的前沿,也因此和胡適那代人一樣產生了自我懷疑。
  • 大熊貓並非一色純白:做人不可太單純,偽裝自己更利於生存
    熊貓看上去頗為溫順,但也並非那麼好惹,它有時也是比較兇狠的,如果把它惹急了,它就會張牙舞爪的,一副兇相,甚至連老虎都得對其退讓三分。據說大熊貓的黑耳朵頗有警戒意味,就是向其他動物顯示自己的兇猛。有研究者說,大熊貓黑白相間的色系是為了偽裝自己。
  • 甘陽劉小楓理解的古典學並非狹義,不必再糾纏何為「正宗」
    回深圳後,利用假期仔細讀了該文的正身《古典學在中國的是是非非》(作者於穎,下稱《是是非非》),對多位學者的古典學觀有了了解,再讀了劉小楓作為回應的舊文《古典學的何種「傳統」》和《模仿西方大學的古典學系?中國古典學決不能如此》,有了很多新想法,也發現我們的分歧縮小了。今天寫這封信,希望能講得更清楚一些,順便也探討一下圍繞古典學的一些熱點問題。
  • 中國為什麼不建諾亞方舟?西方學者:這才是中國一直強大的秘密
    在北半球各國的神話故事中有一條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都提到了史前大洪水,在面對洪水時中西方的處理辦法卻截然不同,西方選擇造諾亞方舟來躲避洪水,而中國靠的是大禹治水。下面就來說一下中國為什麼不建諾亞方舟?西方學者:這才是中國一直強大的秘密。
  • 為什麼歷史上美國很多行為西方文明國家都在「裝聾作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霸權建立之初,老美一直如此,西方也一直如此,細究根源要從西方文明開始。眾所周知,美國的成立,是歐洲探險家和投機者登上北美殖民地的開始,本身就是為了建立血腥屠殺印第安當地土著的國家。
  • 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引言人們還未能揭示和正確評價歐洲自16世紀發現中國以來受到的全部影響。歸根結底,它很可能是以人們很難相信的巨大分量,促進了歐洲近代社會的形成。事實上,自從中國社會遭到衰落和蒙受欺辱的時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思想、技術與藝術,在18世紀所掀起的強烈熱潮中被人遺忘了。
  • 中國如何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菲利普· 克萊頓教授認為,當下的中國領導人致力於推進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國家,中國就有可能跳過西方過去200年間在發展進程中所犯的錯誤。本期刊發其記錄稿,以饗讀者。 菲利普· 克萊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它擁有世界上不間斷的最古老文明。並且,中國的變化速度非常之快。每個月,中國都會啟動一個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新的重大項目。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公元4世紀),希臘、羅馬人信仰的自然神退出歷史舞臺,基督教成為歐洲人的主導信仰。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在將近一千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社會是基督教一統天下,整個歐洲思想統一,信仰步調一致。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中華民族是缺少侵略性的,不遠徵的民族,即使是面對實力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古代中國也只是讓其稱臣納貢。唯一有過遠徵的是元朝,但在徵服宋後,元朝也開始接受農耕文明,從事農業生產。鄭和下西洋屬於中國海洋文明的一部分,但也與西方有很大不同,龐大的船隊,漫長的航線,卻不是為了徵服,而是為了宣揚國威,沒有任何侵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