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2020-12-05 人民網

 主持人:美國克萊蒙林肯大學常務校長菲利普· 克萊頓在中國一所大學作了一個學術演講,深刻批判了西方的現代性錯誤,引人深思。大家都知道,西方現代性的最大錯誤在於把理性降低為工具理性,把科技與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現代病因此產生。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能否避免西方現代性的錯誤呢?菲利普· 克萊頓教授認為,當下的中國領導人致力於推進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國家,中國就有可能跳過西方過去200年間在發展進程中所犯的錯誤。本期刊發其記錄稿,以饗讀者。

菲利普· 克萊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它擁有世界上不間斷的最古老文明。並且,中國的變化速度非常之快。每個月,中國都會啟動一個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新的重大項目。

正是中國這種難以置信的變化速度給了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的勇氣。中國所面臨的挑戰極其複雜,但是中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在世界範圍內找出應對辦法。對於中國來說,我不能說什麼是最好的,但是我可以描述西方已經做錯的。我很樂意看到中國領導人能夠避免西方的這些錯誤。

如何看待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和科學?

加州洛杉磯克萊蒙林肯大學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它一直都踐行「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的價值觀念。西方現代主義哲學強調分解研究高於整體研究、個體高於社會、分析高於綜合、價值中立研究高於包含人類價值尺度的研究。西方的許多大學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之上的。然而,作為一個後現代的大學,我們追求用整體性方法去展開教育。在課堂和項目中,我們尋求事實和價值、個人和社會、分析和綜合,傳統和創新之間的平衡。我們的使命是訓練領導者能造就一種對所有人都有利和全局性的全球合作關係。

科學方法是在許多方面都簡化的方法。最有力的科學用簡單的規則、原始的條件、數學關係解釋複雜的現象。我重視科學的這些力量;它們造就了一些人類有史以來達到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我看來,解構後現代主義並不適合認識科學知識的獨特性。例如,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似乎把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等同看待。但是他們忽視了科學和文學、哲學和宗教研究的不同。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沒有改變我們科學研究的方法。卓越的科學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都是卓越的,這種評價標準無疑是國際性的。但後現代主義的確要求我們對人類怎樣將科學研究和人類經驗的其他領域聯繫起來做出不同的思考。它要求我們在科學研究和人類經驗的重要領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正如我將討論的合作關係,它對於中國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人類今天所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平衡技術和人類可持續文明之間的關係。

現代主義之後的科學是什麼?

在現代,尤其在西方,知識和價值是被放在對立面的。現代主義者認為「事實」和「價值」之間的區別是不可逾越的。現代哲學家強調價值是人類臆想的或者僅僅是生產方式的一種副產品。他們說,科學研究世界就意味著排除了所有的價值。過去,教育者認為對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知識上和他們學科領域內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已經足夠了。他們宣稱如果科學家能夠做好他們的工作,社會就會獲益。

但在後現代世界,我們已經認識到為純粹的研究而研究是不行的。有時科學家將對知識的追求放在對共同福祉的追求之上,人類在這一進程中受到了傷害。我在史丹福大學和後來在哈佛大學的工作過程中,都遇到了一些不能進行團隊合作的科學家。這些個體的科學家希望能夠獨立,他們之間相互爭鬥。這給大的研究組織造成了許多問題。因為團隊的利益必須高於個體的利益。這樣的事在西方的研究機構經常發生。當一個科學家只為自己著想的時候,他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他會歪曲數據或者在沒有檢驗結果的情況下就將結論迅速出版。

新的事實與價值的結合是必要的。我來舉一個例子,幾年前我邀請諾貝爾生物化學獲獎者杜赫提(Peter Doherty)來舉辦一個有關氣候變化的全球論壇。杜赫提博士總結了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當他發言完畢後,走近觀眾群中的宗教領袖,並請求得到他們的幫助。杜赫提博士說,我不是一個信奉宗教的人士,但是我知道宗教比世界上任何力量都能更深層次地喚起人們幫助我們推廣這個信息。

在這些話語中蘊含著智慧。如果人們要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證據的話,他所尋找的結合形式是非常關鍵性的。只有當人類尋找到一個科學研究與文明深層次的交匯之處,我們才可以達成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後現代科學家、哲學家和古老的中國文化建立合作關係。但是這意味著偉大的科學家必須在大學接受兩種教育:一種是科學與技術的教育;另一種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想想以下三個事例:

科學告訴我們生物數量的減少如何使得生態系統減弱。但這仍舊需要精神與美學的訓練才能使我們領略到大自然內在的美麗以及更深刻地懂得我們身邊的世界。

醫藥科學可以演奏我們的生命。但是只有古老中國的文化傳統——孔子、老子、墨子——可以幫助人們明白生命的品質。人文傳統對於評判一個人好壞與否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並且可以使得人的生命在最後日子裡過得更加充實與人性化。

科學給了我們設計城市、建築物與道路的偉大工具。但是,要建設一個使得市民幸福的城市則需要智慧。人文傳統對於人們的基本需要有深層次的了解。我們只有懂得了這些社會性需要,才能建設使得人類繁榮的城市。

如何看待後現代馬克思主義?

許多年來,我研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發源地——歐洲的思想界,馬克思所依據的辯證法框架是由之前150年裡大多數的德國哲學家(萊辛、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發展的。但是,這些思想家是唯心主義者。「唯心主義」是相對於身體而言更強調心靈、相對於自然而言更強調精神的一門哲學。最終,到1843年,一個名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德國哲學家扭轉了唯心主義。德國唯心主義者談論的是上帝,而他談論的卻是人類。當他們再談論精神或心靈的發展時,他卻在談論它賴以生長的人的身體以及必要條件。當馬克思在撰寫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時,他以同樣的觀點開始他的學術生涯。這一新的強調人性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了解了生產所需的物質條件,經濟在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作用,與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鬥爭。我們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他富有洞察力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從西歐誕生,傳播到東歐以及俄羅斯,最後到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新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漸漸地從現代模式轉向了後現代的模式。舉個例子,馬克思主義本不適應於俄羅斯的國情,俄羅斯當時還基本是農業社會。因此,列寧與史達林創造了一個馬克思主義適合於當時條件下的形式,該形式適合於俄羅斯人民最根本的需要。但是要發展馬克思主義,要讓它從文化上適合當時的情況,也就是將現代馬克思主義發展成後現代馬克思主義。

當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之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儘管馬克思的很多理論見解都具有建設性意義,但中國領導人很快意識到,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並非完全適用於中國體制。儘管受到來自俄國的壓力,中國領導人仍然認為,俄國的馬克思主義也並非適用於中國國情。政治理論家很早就意識到毛澤東思想廣泛吸取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國領導人逐漸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馬克思理論走向了後現代化。毛澤東對農村問題的聚焦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顯著標誌。從後現代的角度來看,自毛澤東逝世以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並不是對過去的一種否定,而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踐的一種自然有機的延伸。在中國,馬克思的思想成為「開放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了後現代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就。

相比之下,我必須對美國的「現代主義」預想持批判的態度。很多美國人認為你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他們看來,一個人的失敗意味著他的不努力。他不應該得到社會的幫助,因為他的失敗是自身造成的。這種現代主義哲學被稱作「沒有安全網的資本主義」。現代主義者認為,自由市場會滿足人們的需求。來自政府的無「安全網」社會政策是必要的。

然而這種現代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市場競爭會帶來有利因素,同時也會產生不利影響。世界期待中國能夠給出一個獨特的答案——一種通過社會政策來平衡市場需求的「道家經濟」。現代西方社會產生兩種相交的哲學觀:自由資本和歐洲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後現代主義社會裡,中國領導人能夠找到西方國家無法企及的這種平衡嗎?

怎樣培養後現代文明時代的領導人?

中國面臨很多抉擇,這事關中國的前途命運和未來的發展。10年內,中國幾乎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因此它的決定同樣會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擁有超過13億的人口,如果單純的效仿西方的發展道路,結果勢必是毀滅性的。如果追求的只是現代意義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那麼對中國乃至整個地球的生態將是毀滅的打擊。

這就是世界如此關注中國如何做抉擇的原因。對中國人來說,誘惑很多。在西方,每個國家都擁有強大的實力和財政保障,人們渴望更加舒適、輕鬆的享受型生活。因此,能耗和浪費增加,消耗比率激增,成直線式上升。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誘惑也同樣很多。那麼,在現代社會,中國會做得比西方更加明智嗎?

中國領導人致力於推進中國成為後現代或是「生態」文明國家。中國有可能跳過西方過去200年間在發展進程中所犯的錯誤,採用後現代組織發展的原則進行國家建設。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直接從現代化之前跨越到後現代化時代。如果有這種可能,那只有中國,因為它已經有2500多年的中央集權與合作的傳統。即便是古代帝王也認為他們是代表上帝來為人民服務的。這樣的古代傳統被中國人保留至今。

我們該怎麼做呢?中國人及領導班子有足夠的智慧能夠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犯的這些嚴重錯誤嗎?作為一名中國觀察員,我認為只有你自己豐富明智的經驗才能引導你作出決定。

對於普通人來說,當一名電腦程式員或工程師已足夠。但對於國家未來的領導人來說,需要學術、商業,乃至更多的能力。柏拉圖,西方偉大的哲學家曾經說過,領導者必須是哲學家。哲學一詞,在希臘語中是愛+智慧,意為愛智慧。所以他認為,「讓一個愛智慧的人成為統治者。」

那麼,我們作為大學中的負責人,該怎樣為即將成為哲學家和智者的未來領導人做準備呢?我們的畢業生必須首先知道什麼是智慧,如何學習智慧? 當然這不是來自現代時期西方的世界觀!中國未來的領導人將從印度的傳統哲學,或許從亞伯拉罕的宗教倫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學習智慧。但主要的智慧源還必須是中國文化、中國經典著作和中國的傳統智慧。這些偉大的經驗將直接通向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如果你未來的領導人都知道中國古代傳統智慧並且知道如何將它們應用到當今的世界,那麼才能成功。這適用於企業,大學教育,服務業和政府決策部門。

中國學者已經把毛澤東思想的一些觀點與科學技術的需求結合起來了。我認為現在必須要做的事情是把這一結果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把兩者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一旦成功,在接下來的20年中,中國將是一盞明燈,照亮世界,給所有國家展示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和生態文明。中國有巨大的文化資源可以使用。

社會需要科學技術來為良好的人類和星球扮演一個僕人的角色。科學技術可以從傳統的精神世界中學習倫理和價值觀。傳統智慧可以作為科學技術明智而有靈性的老師。它們可以幫助科學家學會在當代社會中起積極的作用,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

科學和價值觀如何推進後現代文明?

如果我們把道家的「和而不同」思想作為後現代文明的模型會發生什麼?為了更實用和具體,我把重點放在了中國官方生態文明的概念上。

作為科學家,我們想知道:什麼是數據?物體如何工作?他們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工作?我們怎樣才能基於當前模式和法律來預測未來?因為科學家仔細地收集和分析了從過去到現在的數據,所以科學家能很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狀態。因此,如果我們想知道全球變暖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可以問相關科學家。他知道地球的大氣為什麼會變暖。如果一個地區的溫室氣體持續以目前百萬的速率增加,那麼他就能夠預測未來的溫度將會上升多少。(我推薦控制碳排放的350環保組織www.350.org,它能提供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數據)這樣,科學家就可以確定有多少冰川和極地冰帽會由於溫度上升而融化,就能夠預測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多少,並計算出世界上對特定地方產生的影響,例如孟加拉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知識或信仰能接近科學的準確性。這些知識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偉大的禮物。

雖然藝術家、倫理學家不能準確地知道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但他們也是有所貢獻的。藝術家教我們看到周圍美麗的世界;倫理學家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我們行動的價值觀向度。科學技術教會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在這些其他領域,我們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為什麼它是有價值的,應該如何知行合一地生活。還有很多例子,傳統儒家哲學中的「禮」(「正確的行為」),或道教哲學中的「平衡」,或佛教中溫柔的教義,或印度傳統的瑪雅猜想。在西方宗教中,如果人們想要生活得幸福和成功,相信上帝,上帝就會指導人們應該怎麼樣做。世界上大多數的傳統宗教也提供這樣的觀念,重視自然並且愛護自然。

當科學和道德通過這種方式相互學習,您可以看到一個美麗的互補出現。當我們想知道事實和預測,我們可以去求助科學。當我們想找到更深層的動機去聽那些事實並且採取適當的行為,我們就得去找各種道德觀了。在後現代世界裡,那就沒必要進行這兩種方法之間的爭鬥了。你不能再有別的選擇了,除非那個世界有月亮但沒有太陽,或者只有男人但沒有女人。

簡短的結論

我希望西方能教中國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學來建設生態文明。但是,我也很遺憾地說,西方國家沒能成功地完成這個緊迫的任務。因此它落到西方以外的南半球國家了,去了印度,特別是中國——學習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後現代文明。因為美國未能完成這項緊急任務。在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在這個星球上享有一個偉大的未來,擔當一個領袖角色,去創建可持續的文明。

主持人點評:作為中國的觀察員,菲利普· 克萊頓的講演是中肯的:如果單純效仿西方的發展道路,結果勢必是毀滅性的;對未來的預期是謹慎的:中國有可能避免犯西方現代性的錯誤。他也為此提出方法,那就是把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把兩者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些思路確實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學者談西方「現代病」產生根源 中國如何避免?
    西方現代性把理性降低為工具理性,把科技與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現代病」因此產生。傳統智慧不僅可以作為科學和技術明智而有靈性的老師,還可以幫助科學家學會在當代社會中起積極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它擁有世界上不間斷的最古老文明。並且,中國的變化速度非常之快。
  • 金耀基: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
    誠然,社會學之興起是對現代社會之出現的一種回應,我們也可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之"現代性"(modernity)的一套知識。勃格(P.Berger )與凱爾納(H.Kellner )說:"社會學不止是在研究途徑與方法上是一特殊的現代學科,它也是一開始就受到現代性的困惑而展開的一個探索的課題。現代世界有何不同?它如何會變成那樣的?什麼是它的主要的結構?它會往哪裡去?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在清華大學鄴架軒書店,劉華傑與劉兵就建構西方博物學文化這一話題展開對談。在劉華傑看來,現代性的發展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非常難解決。他注意到,雖然在中國,並沒有專門的博物學研究,甚至稱得上極其另類,但在國際上,博物學卻受到科學史、環境史、文化史、科學哲學、人類學界的廣泛重視,從某種意義上,博物學研究成為了一種顯學。當然,劉華傑強調,研究西方博物學文化,並不是說中國沒有博物學,「中國博物學史上近代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王世襄——著名的玩家、明清家具專家。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按照韋伯的觀點,現代學術的分化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專家對越來越小的領域知道越來越多的事情;在涂爾幹看來,現代學術分工是避免競爭的產物。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從這個角度說,現代性誕生伊始,在強烈的樂觀主義衝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對現代性反思和批判。盧梭是第一個使用現代性概念的西方哲學家,同時也是批判現代性的始作俑者。「我真不知道未來我們喜歡什麼。」這以後,黑格爾、馬克思、尼採、韋伯、奧爾特加等一系列西方思想大師,都對現代性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一方面,早期現代性的發展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福祗,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許多傳統社會所沒有的問題。馬克思在指出資本主義使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的同時,也導致了空前的階級壓迫;韋伯發現,資本主義的合理化導致了理性化和官僚化,同時也造成了壓制和平均一律。
  • 文明演進中的技術、社會與現代性重構
    技術史研究向我們顯示技術比如電話、網際網路和汽車如何呈現出不同的社會功能和角色,而其功能和角色又是如何隨著時間和空間而變化。同樣,以現代技術和工業為基礎的現代性也並非一元的。比如,19世紀的日本所經歷的現代化是並非一個完全「西方化」的過程,在此期間,日本一方面,注重引進和掌握西方的先進技術,比如,電報、鐵路、軍事設備等,採納西方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主張「日本精神」和「民族傳統」。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文/Nicolas Teyssandier;譯/杜甦 2018-11-17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本文以「現代性」概念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實踐中的發展脈絡為中心,從「現代性」概念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發生入手,著重探討以華人學者為主體的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實踐中對於「現代性」的界定與使用以及如何提供新的闡釋範式。並結合代際、身份等多重差異維度深入研究「現代性」這一海外中國文學研究核心概念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流變趨勢、多重展現及不同面向。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對此,張卜天當初的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認為:「這套叢書的陸續出版可能會形成西方科學史譯著的一塊高地」。 「稀缺」的西方科學史圖書 國內西方科學史圖書出版現狀如何?與國外相比又怎樣?作者儘可能地使用原始文獻和權威研究文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糾正了歷史誤解。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概念非常敏感,擅長深入細緻地討論「科學」內容背後的哲學語境,讓人深切意識到為什麼西方早期科學被稱為「自然哲學」。而這是目前中國學者做西方科學史時非常欠缺的。 《世界圖景的機械化》於1950年問世,1956年出版德譯本,1961年出版英譯本,時隔半個世紀的今天才迎來中譯本。
  •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理解現代性之一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自16世紀開始發生了改變。而本書作者也從哪個時期開始,給現代性定義了三個主要的歷史發展進程——第一階段,16世紀至18世紀末第二階段,18世紀9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第三階段,20世紀在第一個階段中,恰好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萌芽的階段,封建的土壤開始鬆動,資本主義在乾涸的大地中尋找合適的土壤發芽。
  • 文化尋根能否解決現代性危機?
    在《現代性危機與文化尋根》一書中,作者給「現代病」開出的藥方就是「文化尋根」。在作者看來,古老的薩滿教式的世界觀不在主體的人和客體的自然萬物之間做出截然的劃分,而是把人看成與萬物「通靈」之一體,它包含的環境保護意蘊與西方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相對照,顯然更加符合自然生態的生存原理。正如美國社會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所呼籲的,應當建立一種全新的人類學,尋找原始與文明之間對話交流的新的可能。  這部作品提供了關於「進步主義」的反思。身處2020年的我們,對此感受鮮明。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李猛:現實來看還是西方的知識影響比較大。因為社會學從具體分科上來說,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西方,主要研究的是現代社會。即便是研究中國的傳統問題,比如農村問題,也是研究傳統社會瓦解以後,現代性是如何進入的。這樣的脈絡自然受到西方理論、西方哲學的影響,但是研究中國的時候,會有些改造。
  • 【文萃】以唯物史觀辨析人工智慧的現代性挑戰
    當現代科技「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身份一體化,並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時,與現代性共謀、加劇現代性危機的潛在可能被增強,但這並非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辨識人與人工智慧、現代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 現代性起源於什麼?
    這樣一來,「現代性」便被描繪成一種「與過去決裂」的絕然二分模式。然而,早在20世紀初,這種關於「現代性」起源的傳統理論就開始受到不少質疑。法國歷史學家艾蒂安·吉爾森 (étienne Gilson)率先提出:「『新時代』締造者的許多關鍵思想實際上都是從其中世紀前輩那裡借來的。」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然而,馬克思在現代性生產過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的是現代性社會關係的規定,從現代性生產過程進入到社會關係領域,重點討論了抽象勞動如何在商品史中構造出貨幣,進而研究在資本主義史中形成的資本,最終認定現代社會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可見,馬克思的「物化」理論建構是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完成的,並在《資本論》中以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三大拜物教批判的形式表現出來。
  • 現代性的塗層危機
    四、質樸社會:形式主義的內在破解  現代性、城市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新階段,但現代性、城市社會遠未成熟。形式主義、塗層社會的出現與流行,是現代性與城市社會已經發展又不盡成熟的表現;而現代性與城市社會的不盡成熟又是形式主義和塗層現象生成、蔓延的重要原因。
  • 警惕「佛系現象」:披著美麗東方外衣的現代性消極後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中國社會進入所謂「現代社會」的40年,40年帶來的後果,不光是GDP的全面提升,不光是中國經濟規模位列全球第二,不光是光鮮亮麗的城市風貌。一種現代性社會的消極後果也同樣悄然而至,它的負面性特徵也同樣如約而來。
  • 世界哲學大會|希爾貝克:交往實踐中避免「半現代態度」和「論辯...
    詢喚與響應, 是作為交往實踐的哲學的要義,是基於合理性的現代性的要義,也是做中國哲學、創造中國的現代性需要學習的東西。希爾貝克著作《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01哲學之緣與軌跡文匯:在您的《多元現代性》(最初以英文發表,隨後被翻譯為挪威語和中文,2017年出版了俄文版)中譯本書末,專為中國讀者撰寫了思想自述。
  • 來自1000多個項目的十大JavaScript錯誤(以及如何避免)
    為了回饋我們的開發人員社區,我們查看了包含數千個項目的資料庫,並發現了JavaScript中的前10大錯誤。我將向你展示導致它們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它們發生。如果你避免這些「陷阱」,它將使你成為更好的開發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