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學習王東嶽先生《中西哲學啟蒙課》的第10篇筆記,這門課精彩絕倫,但它並不直接產生實用的效用,是精神奢侈品。我推薦給在生存之上依然有知識渴求的同學們享用。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中國何以衰落?在公元1000年前後,也就是宋朝時期,中國毫無爭議的處在當時世界文化和經濟的最前列。隨後,元朝成吉思汗攜帶著中國的高技術,通過亞歐大陸橋,以優勢姿態打開了步入西方世界的大門。可是到了第二個千年末,也就是清末近代的時候,中國卻又淪為了最落後最衰弱的國家,甚至幾近亡國。
在這其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大帝國
在史學界一直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大帝國:第一帝國叫秦漢帝國,第二帝國叫隋唐帝國,第三帝國叫明清帝國。
在第一帝國時期,世界上只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中國的秦漢,另一個是古羅馬帝國,他們各佔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分布在世界其他族群當中。
秦統一六合,而由於用力過猛,使得自己的政權僅存15年就驟然崩潰,漢帝國開始收攬中華文明。
漢朝當年做了五件大事兒,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以至於我們今天都說漢人,漢字,漢文化。
1、「過秦論」,檢討秦朝的錯誤,從而使得漢朝前後經歷400年的穩定。
2、拾遺校勘,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國先秦文獻幾乎全部丟失,西漢早年把那些在世的老文人召集起來,重新把民間的隻言片語恢復為文字。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諸子百家都是西漢整理之後的產物。
3、獨尊儒術,中國國教確立。
4、司馬遷以歷史的方式把中國的血緣道統建立,「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就是在《史記》中確立的。
5、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之文化大觀形成。
第一帝國的中國生機勃勃,走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作為東方大國文明與西方古羅馬遙相呼應。
第二帝國隋唐帝國,隋唐的開放,令其極為繁盛。特別是唐朝成為當時世界文化的頂峰,首都長安就如同今天的美國紐約,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當時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構成世界的兩極,當年兩個大國發生了一次碰撞,怛羅斯之戰,唐軍失利。於是新疆西域被伊斯蘭教統領。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去莫高窟,看到的全是佛教的東西,而人們卻信奉伊斯蘭教。
第三帝國明清時代,中國一路衰落,這兩個朝代後面我們會說。在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之間,還有宋元,剛才開篇我們就說,中國文化與經濟在宋朝時期發展到頂峰,此後便開始衰敗。
宋朝有多強盛
我們先來看看宋代達到過怎樣的高度。
美國在最強盛的時期,其GOP佔到世界GPD總量的22%。你知道我們宋代時候的GDP佔當時全世界的多少嗎?有學者認為高達75%,就算這個數字有些誇大,但50%超過一半是有的。
對於宋的經濟實力,古書上記載:「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通宵買賣,交曉不覺。」意思是宋代的富庶程度是漢唐的十倍以上,販夫走卒,田間農民的穿著都很精緻,交易活動通宵達旦都在進行。可見當年宋的經濟實力高到什麼地步。
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宋太祖趙匡胤是被他的將軍們擁戴才黃袍加身的,因此他上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杯酒釋兵權」,然後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結果導致宋朝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卻總是打敗,這也讓大家普遍認為宋比唐要弱小得多。
但是重文抑武的國策讓中國當年就進入到文官政治,這可是現代化政治的一個重要標誌,再加上科舉制度全面成熟。所以在意識形態方面,中國既沒有像西方那樣的神權壓迫,而且政權又文官化與柔和化,整個社會表現出相當的現代化。
在經濟方面,紙幣,全世界首先出現在了宋代,這說明當時的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從當年的產業經濟當中抽取一個數據都能令人非常吃驚,要知道1078年,宋代的鋼產量竟然高達12.5萬噸。這是什麼概念呢?700年之後,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1788年,英國的年鋼產量也才7.6萬噸,是700年前宋代的三分之二都不到。
還有,海洋貿易也在宋代出現,當時海洋貿易佔南宋財政收入的20%之多。
最後,在技術方面,我們有了火器,並且領先於全世界,有人說我們發明火藥之後只是用來放煙花,其實並非如此。蒙古人後來能夠徵服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藉助了宋朝的鋼產量,給騎兵馬匹全部穿上了鎧甲,然後還要加上我們的火器。
我們看到宋代從政治、經濟到技術處處站在世界之巔,而反觀西方正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可為什麼中華文明突然之間以此為界點迅速的衰落?確實,當年蒙古人的鐵蹄全世界無人可擋,但是元朝極為重視商業,而且還深化了南宋的海洋意識,並且蒙古的世界系統僅98年就潰散,而當時西方海權還尚未興起,最有資格帶頭重組世界系統的顯而易見是中國,可為什麼我們不但沒有重回世界之巔,反而進入到明清時代的衰落通道呢?
強盛背後的陰影
我們再回頭看看,宋代政治、經濟和技術上的強盛背後隱藏著什麼。
剛才我們說,宋代社會表現得極為現代化,我們建立了科舉制度,已經具備了工商業文明的基礎和底子。但是科舉制度讓普通人也有上升通道,消滅了貴族階級,這怎麼看都是好事兒啊。但是反觀西方,因為貴族的存在對王權形成制約,英國大憲章運動才得以發生,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局面,這是資產階級第三等級國民能夠抬頭的重要原因。
我們過早的消滅了貴族階級,使得王權過於強大,壓制民間力量,所以中國社會永遠都不可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再有,宋代朱熹儒家學說強勢復闢,造成了儒家思想更加僵化和極端化的表達。在朱熹那裡稱之為「存天理、滅人慾」。竟然壓滅了中國文化挺進的前途。
從這裡我們看到民族古老文化,前存參考系的力量是何其巨大。西方的古老文化,古希臘文化,西方人把它找回來,文藝復興,竟然驅散千年黑暗中世紀,迎來現代勃興。而我們把自己的古文化找回來,竟然掐斷宋代出現的工商業文明萌芽。
宋代經濟繁榮,出現了紙幣,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像是礦業、絲綢、陶瓷,造船,這些產業一個工廠從業者都可以達到數千人之多。
當時確實出現了諸多商品經濟的元素,但為什麼卻始終沒有誕生工商業文明?因為整個社會仍然是建構在農業文明的體系之上。
上述的所有產業仍然是以官辦為主,農業體制下的生產,其實並不構成塑造市場的力量,如果說農業政治體制不改變,商業永遠不過是官僚的附庸而已。
而我們國家的工商業哪怕是到現在,政府都是主體,掌握著最主要的資源,民間資本想要做大,必須要與政府合作。所以即便是在今天,我們都沒有進入到典型的工商業文明。
在技術領域,我們不僅有火藥熱兵器,還有造船技術,指南針、羅盤、造紙、活字印刷等等技術都是世界領先,有羅盤指南針才有可能誕生藍色文明,造紙是人類文化勃興先決條件,而活字印刷在歐洲直接掀起了宗教改革。這些技術在宋代全部具備,但是他們並都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任何的變革。
之前我們說,中國重德文化產生技術和藝術,技術是經驗模型。歐洲愛智文化誕生哲科思維模式。經驗模式不改變思想,而哲科模型需要在思想變革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就決定了哲科與技術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力截然不同。
我們看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是偶然把橫磁鐵懸浮起來,發現他總是指向北,這絲毫不設計理論上探索地球磁極的問題,火藥是煉丹術的意外成果。造紙和活字印刷都是典型的民間技術操作,與思想變革邏輯建模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再先進的技術都不引起文化變革。
為什麼中國當年造船技術極為先進,但並不能擴展為發展海洋文明?
當年哥倫布遠洋是因為身處強烈的商業逐利時代,他要去印度掘金。而他的遠洋之所以能夠啟動還有一個思想邏輯在前支撐,就是託勒密的地心說模型,地球是球體,他向西走依然可以抵達東邊的印度。所以光有技術是不夠的,藍色文明無法在宋代興起,當時既缺少必要的邏輯模型支撐,也缺乏商業獲利的驅動力。
再比如說,當年明代有一項技術非常厲害,能夠打上千米的深井,人們發現地下鹽水,用這個方法打上來煮鹽,甚至地下天然氣都能打出來。要知道美國一直到幾百年後的1859年才能打上千米的深井。但是明代鹽鐵專營,私鹽違法,當年對這項技術反而是進行壓制。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技術不同於思想,即便一項技術能夠領先世界,但它歷來不能成為變革社會制度的要素。只有思想文化帶來的制度變革,才能帶動社會系統的轉型。整個社會才能展現出一個新時代的力量。
比如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驟然成為世界霸主,前提條件是完成君主立憲制和第三等級資產階級的伸張。再比如說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完全是中華文化的承接者,卻因為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之後,短短二十年竟然打敗中國老師。以至於當年日本精神領袖福澤諭吉曾說,在滿清制度之下就算出100個李鴻章這樣的革新俊傑也無濟於事。
中國自古追求國富兵強,而不是民富國強。當年商鞅曾提出弱民政策,最終達成的效果叫做國富而民窮。這裡的民窮可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貧窮,要知道宋代人已經不窮了。這裡的窮指代國民自由思想能力和自主行為能力的窮困,是國家力量的過度張揚,對人民自由的壓迫,這是造成窮困的原因。中國宋代以後一路沿著農業文明繼續下行,最終衰落。
說到這裡,可以拋出王東嶽先生的觀點了:一個文明的興衰不取決於已有的土地面積大小,佔據的地理位置優劣或者擁有的資源與財富的多少,它完全取決於有沒有新的思想和文化,這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農業文明發端之初,只有1%的人務農,其餘的人都在採集狩獵,結果這些人引領了世界文明的潮流。300年前,只有1%的工商業者在英國,引領了整個工商業文明。30年前,只有1%的人在網際網路上,結果他們締造了今天的資訊時代。
為什麼我們一再看到文明史上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曾經不可一世的巨大帝國不斷的崩潰。絕大部分原因都是他們是舊文化的守護者,他們自己被舊文化所遮蔽和羈絆。因此他們並不能引領新的文明,反而一路衰敗。
能用直觀看到的優勢,都是虛假的,只有看不到的那些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優勢,才真正具有拓展未來的力量。所以歸根結底,誰掌握新思想與新文化,誰就引領時代之風騷。
明朝的倒行逆施
接下來,我們看看明朝和清朝。
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萬民歡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是明帝國可謂是倒行逆施,全然改變了宋代的開放格局,經濟張揚和意識形態寬鬆的局面,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奇怪的逆動。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重建長城,頒布禁海令「片板不得下海」沿海十裡以內的居民全部內遷。閉關鎖國到極致,歷史上前所未見,中國與外界的溝通徹底隔絕。
明代鄭和下西洋被高度頌揚。我們在解讀「《文明之光》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那期節目中介紹過,當年鄭和率2萬7千人的艦隊,200多艘船隻。他自己乘坐的寶船就可容納上千人。百年之後哥倫布的船隊才三艘小船,一共不到100人。可見當年鄭和艦隊真可謂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可是這樣的艦隊出去做什麼?建立朝貢虛榮制度,完全是政治目的,和商業貿易毫無關係。這也難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農業文明根本就看不到藍色通道的真正價值,因而無以遠行,反倒傾向封閉。
中國文化完善的死亡標本
最後是清帝國,它被王東嶽稱為中國文化完善化的死亡標本。
清帝國是滿人入關建立的政權,表面上看是一次中國文化的淪喪。但實際上從康熙開始,滿人就強烈地學習中國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清代得到完整接續甚至發揚光大到最佳的狀態。
清代的儒家化程度最高,也最接近儒家所謂的德治,就連皇帝都謹守教誨。學者大儒被請為皇子的老師,他們從小就學習儒家文化,恪守儒家道德規範。清代皇帝堪稱是勵精圖治的典範。
而在學術界,清代也是傳統學問的總結章,儒釋道及諸子百家普遍得以考究,舊學問做到了盡頭。今天我們能看到中國古代文獻的最好注本,幾乎都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人作品。
清代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做到完善化的死亡標本,在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發展到最完善的狀態,結果它突然就滅亡了。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不足以開創未來。我們在舊文化上琢磨得再精細也絕對找不到出路。這是我們需要總結的經驗教訓。
嚴格來說中國農業文明的生命力並沒有到自行凋亡的地步。試想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國,那我們今天一定還在帝制之下,農業文明也一定還在延續。
但是地球上其他的民族,在代償量上突破了原有的限制,你沒有辦法與之隔絕,中華農業文明代償不足的缺陷就立即顯現。儘管我們的文明最原始也最穩定,但人類整體進入到一個高代償時代,我們自己不能進入這個發展脈絡,那就自然面臨猝然崩潰之局。
人類近代文明史上的兩大悲慘事件,一個是1532年,168個西班牙士兵,打散了印加帝國8萬軍隊,活捉皇帝,印加帝國瞬間崩潰。
另一個就是1840年,數千英國士兵駕駛幾十條破船,竟然把當時兩億人口的中華帝國擊敗,從此進入半殖民地時代。
這樣的巨大反差就是舊文化堅守的結果。
我們今天總說國學,何為國學?借用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的話說:「所謂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就是不中不西之學。」中國傳統文化破碎,而國人又不甘於其衰敗,然後把他重新拾起,加以整理,然後再高高舉起的狀態,這就是國學。他早就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和外在架構,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現狀若化石之觀賞而已。
儘管不斷有人從中引經據典證明其生命力,但所能拿出的不過就像是「和為貴」「中庸」等等之類的隻言片語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血緣結構,仁義禮智信這些龐大的文化系統在今天的生活中直接調動,一定淪為一種非常可笑的狀態。
今天我們只要張口說國學二字,其實我們就已經承認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衰敗。再次強調,文化受阻是極為可怕的事情,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於文化的興衰,人類前途取決於文化導向,而不取決於現在所擁有的人口,土地與財富。
近現代文明的表因
最後,介紹下人類近現代文明社會的5條表因,在討論近現代文明的時候,從來沒聽說過按從王東嶽的這個角度加以展開的,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以科學邏輯為先導。
古希臘締造的哲科思脈奠定了一個基點,最終形成了大航海時代與工業革命的啟動點。
剛才我們說哥倫布遠航,必須有一個思想模型在前作為支撐,就是地球是圓的,儘管哥倫布完全算錯了地球的周長,但是只有邏輯建模在前,才能撬得動藍色文明的發生。而關於工業革命的啟動,歸功於瓦特用牛頓力學改良了蒸汽機。
哲科思脈不僅在自然科學上表達,在社會學上也得到延展,一系列不得了的著作誕生。洛克《政府論》、亞當斯密《國富論》、孟德斯鳩《法的精神》和盧梭《社會契約論》等等,帶來了社會結構的全新思想建模,最終引出現代化社會結構的基本設計方案。
這是第一條,以科學邏輯為先導。
第二條,以系統分化為媒介。
之前說萬物演化就是一個不斷分化展開的進程。這非常的明顯,分工帶來效能,合作造就繁榮。現代人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現代社會的分化。而農業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定不分化,農民佔據整個社會底層,皇權管理佔據社會的塔尖,然後壓抑工商業保持農業體系的完整性,他謹慎的防止社會分化的出現。
而工商業發展,不斷的讓社會碎片化,讓任何操作專業化,表現為社團分化,社會分化,學科分化,一些列分化現象不斷展開,然後保持系統的緻密化,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徵。
今天我們隨便說句話都會有人跳出來說你不專業,這就是因為社會高度分化,沒有人能覆蓋整個社會,無論是權利,文化,思想還是科學。
第三條,以社會自由為前提。
在中國,自由通常被認為是少數知識分子的偏執,農業文明需要人們緊密協作,精耕細作放得溫飽,所以從來不主張個人的自由與權力。可在西方,自由是社會最基本的追求。
自由的本質,是越後演的物質依存條件越多,越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去獲取這些依存條件,自由是自然進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出極高的代償能力。開展自由,人類的力量就被充分調動,壓抑自由,力量就將被遮蔽,這是它力量之所在。
因為人類進步從來都是被思想文化所推進的,因此現代社會制度一定要保證公民自由,而首先就是思想和言論自由,這才能讓每一個人的能量得到充分的調動與展現,所以這絕不是什麼少數知識分子的偏愛,而是關係到文明是否有序調動的基礎問題。
反觀古代中國,除了先秦諸子百家時代,文人還擁有一點自由,因此中國整個國學思想在此全部奠基。之後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明代朱子理學形成壓抑,最後是清代文字獄,這四次大事件,壓抑了思想的自由,也斬斷了中國近代發展的前途。
第四條,以公平遞減為代價。
人類文明進程是一個財富從均分狀態向少數人身上集中的過程。農業文明早期,人口數量不大,每個人開墾出荒地就是自己的農田,後來被馬克思稱為小資產階級。而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快速在少數人手上聚集,竟然使得絕大多數人都淪為無產階級,甚至很多有生命的人都成為了機器的附屬品,所有人高度緊張,在生存隨時都可能難以為繼的狀態中掙扎。
在生物有機體結構序列中,越高級越複雜的結構,內部能量分配的失衡狀態也就越強,這是自然的進程。
最後一條,以震蕩加劇為動能。
越原始的物質越穩定,越高級的存在越震蕩,這個規律繼續在今天的人類社會中表達,現代社會表現出一種表穩定而裡激蕩的狀態。現代科技的創新能力極強,它快速地掀動著人類的智力發展,最終一定突破原有的結構,導致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形。
文化分歧也日益洶湧,民意散亂,從來沒有什麼思想統一,所有人各抒己見,一片爭論之聲,無論你說什麼,網絡上都是一片罵聲。政治內部張力逐漸鬆脫,全世界各國政局動蕩。
我們看到王東嶽總結的這5條近現代社會的表因,就是遞弱代償這個自然律在人類文明社會中的貫徹效應。
今天我們聊了中華帝國為何衰落的原因,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王東嶽只表達了事實的所以然,並沒有要讚美西方工商業文明,也沒有要批評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傳統文化的衰落史,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是一次身不由己的文化轉型,我們今天所有成功與困惑都植根於此。
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兒還有未可知,因為我們自己早已經面目全非,而且還要在這個既定方向上,繼續身不由己的進行一系列更加猛烈而危險的升級。
總結
第一,中國歷史分為三大帝國,秦漢帝國,中國文化的奠基在此完成,生機勃勃,走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隋唐帝國,世界文化的最高峰,極度的包容開放令其極為繁盛。到了明清帝國,則是一路衰落。
第二、在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之間的宋朝時期,中國在經濟與文化上都發展到了頂峰。當時宋朝的GDP佔據世界GDP的一半以上,美國在最強盛的時候也只能佔據22%。當時宋代的年鋼產量,比700年之後工業革命的英國年產量還要多。商業極為繁榮,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紙幣。我們的火藥,造船等等技術更是無人能及。可我們並沒有發展出工商業文明反而以此為界點迅速的衰敗。
第三、根本原因,一個文明的興衰不取決於已有土地面積的大小,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劣或者擁有資源財富的多少,而取決於有沒有新思想和新文化。歷史上諸多幅員遼闊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國紛紛崩潰,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都是舊文化的守護者,因此他們不能引領新的時代。
第四、元朝極為重視商業,並且深化了南宋的海洋意識,蒙古系統崩潰之後,西方海權還未興起,我們大有機會引領藍色文明。可承接者明帝國倒行逆施,頒布禁海令,閉關鎖國前所未見。中華農業文明沒有承接藍色文明的能力,我們根本看不到藍色通道的真正價值。
第五、中國傳統文化在清王朝得到完整接續甚至發揚光大到最佳狀態,可他最終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完善化的死亡標本。所謂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不中不西之學。今天的國學,已經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精髓和外在架構,現狀若化石觀賞而已。
第六、近現代文明社會的5條表因,以邏輯為先導、以系統分化為媒介,以社會自由為前提,以公平遞減為代價,以震蕩加劇為動能。這一切都是遞弱代償原理在人類社會系統的繼續貫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