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啟蒙課》筆記10、強大的中華帝國

2020-12-04 曉書童頻道

這是我學習王東嶽先生《中西哲學啟蒙課》的第10篇筆記,這門課精彩絕倫,但它並不直接產生實用的效用,是精神奢侈品。我推薦給在生存之上依然有知識渴求的同學們享用。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中國何以衰落?在公元1000年前後,也就是宋朝時期,中國毫無爭議的處在當時世界文化和經濟的最前列。隨後,元朝成吉思汗攜帶著中國的高技術,通過亞歐大陸橋,以優勢姿態打開了步入西方世界的大門。可是到了第二個千年末,也就是清末近代的時候,中國卻又淪為了最落後最衰弱的國家,甚至幾近亡國。

在這其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大帝國

在史學界一直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大帝國:第一帝國叫秦漢帝國,第二帝國叫隋唐帝國,第三帝國叫明清帝國。

在第一帝國時期,世界上只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中國的秦漢,另一個是古羅馬帝國,他們各佔有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分布在世界其他族群當中。

秦統一六合,而由於用力過猛,使得自己的政權僅存15年就驟然崩潰,漢帝國開始收攬中華文明。

漢朝當年做了五件大事兒,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以至於我們今天都說漢人,漢字,漢文化。

1、「過秦論」,檢討秦朝的錯誤,從而使得漢朝前後經歷400年的穩定。

2、拾遺校勘,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國先秦文獻幾乎全部丟失,西漢早年把那些在世的老文人召集起來,重新把民間的隻言片語恢復為文字。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諸子百家都是西漢整理之後的產物。

3、獨尊儒術,中國國教確立。

4、司馬遷以歷史的方式把中國的血緣道統建立,「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就是在《史記》中確立的。

5、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之文化大觀形成。

第一帝國的中國生機勃勃,走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作為東方大國文明與西方古羅馬遙相呼應。

第二帝國隋唐帝國,隋唐的開放,令其極為繁盛。特別是唐朝成為當時世界文化的頂峰,首都長安就如同今天的美國紐約,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當時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構成世界的兩極,當年兩個大國發生了一次碰撞,怛羅斯之戰,唐軍失利。於是新疆西域被伊斯蘭教統領。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去莫高窟,看到的全是佛教的東西,而人們卻信奉伊斯蘭教。

第三帝國明清時代,中國一路衰落,這兩個朝代後面我們會說。在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之間,還有宋元,剛才開篇我們就說,中國文化與經濟在宋朝時期發展到頂峰,此後便開始衰敗。

宋朝有多強盛

我們先來看看宋代達到過怎樣的高度。

美國在最強盛的時期,其GOP佔到世界GPD總量的22%。你知道我們宋代時候的GDP佔當時全世界的多少嗎?有學者認為高達75%,就算這個數字有些誇大,但50%超過一半是有的。

對於宋的經濟實力,古書上記載:「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通宵買賣,交曉不覺。」意思是宋代的富庶程度是漢唐的十倍以上,販夫走卒,田間農民的穿著都很精緻,交易活動通宵達旦都在進行。可見當年宋的經濟實力高到什麼地步。

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宋太祖趙匡胤是被他的將軍們擁戴才黃袍加身的,因此他上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杯酒釋兵權」,然後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結果導致宋朝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卻總是打敗,這也讓大家普遍認為宋比唐要弱小得多。

但是重文抑武的國策讓中國當年就進入到文官政治,這可是現代化政治的一個重要標誌,再加上科舉制度全面成熟。所以在意識形態方面,中國既沒有像西方那樣的神權壓迫,而且政權又文官化與柔和化,整個社會表現出相當的現代化。

在經濟方面,紙幣,全世界首先出現在了宋代,這說明當時的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從當年的產業經濟當中抽取一個數據都能令人非常吃驚,要知道1078年,宋代的鋼產量竟然高達12.5萬噸。這是什麼概念呢?700年之後,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1788年,英國的年鋼產量也才7.6萬噸,是700年前宋代的三分之二都不到。

還有,海洋貿易也在宋代出現,當時海洋貿易佔南宋財政收入的20%之多。

最後,在技術方面,我們有了火器,並且領先於全世界,有人說我們發明火藥之後只是用來放煙花,其實並非如此。蒙古人後來能夠徵服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藉助了宋朝的鋼產量,給騎兵馬匹全部穿上了鎧甲,然後還要加上我們的火器。

我們看到宋代從政治、經濟到技術處處站在世界之巔,而反觀西方正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可為什麼中華文明突然之間以此為界點迅速的衰落?確實,當年蒙古人的鐵蹄全世界無人可擋,但是元朝極為重視商業,而且還深化了南宋的海洋意識,並且蒙古的世界系統僅98年就潰散,而當時西方海權還尚未興起,最有資格帶頭重組世界系統的顯而易見是中國,可為什麼我們不但沒有重回世界之巔,反而進入到明清時代的衰落通道呢?

強盛背後的陰影

我們再回頭看看,宋代政治、經濟和技術上的強盛背後隱藏著什麼。

剛才我們說,宋代社會表現得極為現代化,我們建立了科舉制度,已經具備了工商業文明的基礎和底子。但是科舉制度讓普通人也有上升通道,消滅了貴族階級,這怎麼看都是好事兒啊。但是反觀西方,因為貴族的存在對王權形成制約,英國大憲章運動才得以發生,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局面,這是資產階級第三等級國民能夠抬頭的重要原因。

我們過早的消滅了貴族階級,使得王權過於強大,壓制民間力量,所以中國社會永遠都不可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再有,宋代朱熹儒家學說強勢復闢,造成了儒家思想更加僵化和極端化的表達。在朱熹那裡稱之為「存天理、滅人慾」。竟然壓滅了中國文化挺進的前途。

從這裡我們看到民族古老文化,前存參考系的力量是何其巨大。西方的古老文化,古希臘文化,西方人把它找回來,文藝復興,竟然驅散千年黑暗中世紀,迎來現代勃興。而我們把自己的古文化找回來,竟然掐斷宋代出現的工商業文明萌芽。

宋代經濟繁榮,出現了紙幣,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像是礦業、絲綢、陶瓷,造船,這些產業一個工廠從業者都可以達到數千人之多。

當時確實出現了諸多商品經濟的元素,但為什麼卻始終沒有誕生工商業文明?因為整個社會仍然是建構在農業文明的體系之上。

上述的所有產業仍然是以官辦為主,農業體制下的生產,其實並不構成塑造市場的力量,如果說農業政治體制不改變,商業永遠不過是官僚的附庸而已。

而我們國家的工商業哪怕是到現在,政府都是主體,掌握著最主要的資源,民間資本想要做大,必須要與政府合作。所以即便是在今天,我們都沒有進入到典型的工商業文明。

在技術領域,我們不僅有火藥熱兵器,還有造船技術,指南針、羅盤、造紙、活字印刷等等技術都是世界領先,有羅盤指南針才有可能誕生藍色文明,造紙是人類文化勃興先決條件,而活字印刷在歐洲直接掀起了宗教改革。這些技術在宋代全部具備,但是他們並都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任何的變革。

之前我們說,中國重德文化產生技術和藝術,技術是經驗模型。歐洲愛智文化誕生哲科思維模式。經驗模式不改變思想,而哲科模型需要在思想變革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這就決定了哲科與技術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力截然不同。

我們看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是偶然把橫磁鐵懸浮起來,發現他總是指向北,這絲毫不設計理論上探索地球磁極的問題,火藥是煉丹術的意外成果。造紙和活字印刷都是典型的民間技術操作,與思想變革邏輯建模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再先進的技術都不引起文化變革。

為什麼中國當年造船技術極為先進,但並不能擴展為發展海洋文明?

當年哥倫布遠洋是因為身處強烈的商業逐利時代,他要去印度掘金。而他的遠洋之所以能夠啟動還有一個思想邏輯在前支撐,就是託勒密的地心說模型,地球是球體,他向西走依然可以抵達東邊的印度。所以光有技術是不夠的,藍色文明無法在宋代興起,當時既缺少必要的邏輯模型支撐,也缺乏商業獲利的驅動力。

再比如說,當年明代有一項技術非常厲害,能夠打上千米的深井,人們發現地下鹽水,用這個方法打上來煮鹽,甚至地下天然氣都能打出來。要知道美國一直到幾百年後的1859年才能打上千米的深井。但是明代鹽鐵專營,私鹽違法,當年對這項技術反而是進行壓制。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技術不同於思想,即便一項技術能夠領先世界,但它歷來不能成為變革社會制度的要素。只有思想文化帶來的制度變革,才能帶動社會系統的轉型。整個社會才能展現出一個新時代的力量。

比如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驟然成為世界霸主,前提條件是完成君主立憲制和第三等級資產階級的伸張。再比如說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完全是中華文化的承接者,卻因為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之後,短短二十年竟然打敗中國老師。以至於當年日本精神領袖福澤諭吉曾說,在滿清制度之下就算出100個李鴻章這樣的革新俊傑也無濟於事。

中國自古追求國富兵強,而不是民富國強。當年商鞅曾提出弱民政策,最終達成的效果叫做國富而民窮。這裡的民窮可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貧窮,要知道宋代人已經不窮了。這裡的窮指代國民自由思想能力和自主行為能力的窮困,是國家力量的過度張揚,對人民自由的壓迫,這是造成窮困的原因。中國宋代以後一路沿著農業文明繼續下行,最終衰落。

說到這裡,可以拋出王東嶽先生的觀點了:一個文明的興衰不取決於已有的土地面積大小,佔據的地理位置優劣或者擁有的資源與財富的多少,它完全取決於有沒有新的思想和文化,這才是最強大的力量。

農業文明發端之初,只有1%的人務農,其餘的人都在採集狩獵,結果這些人引領了世界文明的潮流。300年前,只有1%的工商業者在英國,引領了整個工商業文明。30年前,只有1%的人在網際網路上,結果他們締造了今天的資訊時代。

為什麼我們一再看到文明史上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曾經不可一世的巨大帝國不斷的崩潰。絕大部分原因都是他們是舊文化的守護者,他們自己被舊文化所遮蔽和羈絆。因此他們並不能引領新的文明,反而一路衰敗。

能用直觀看到的優勢,都是虛假的,只有看不到的那些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優勢,才真正具有拓展未來的力量。所以歸根結底,誰掌握新思想與新文化,誰就引領時代之風騷。

明朝的倒行逆施

接下來,我們看看明朝和清朝。

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萬民歡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是明帝國可謂是倒行逆施,全然改變了宋代的開放格局,經濟張揚和意識形態寬鬆的局面,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奇怪的逆動。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重建長城,頒布禁海令「片板不得下海」沿海十裡以內的居民全部內遷。閉關鎖國到極致,歷史上前所未見,中國與外界的溝通徹底隔絕。

明代鄭和下西洋被高度頌揚。我們在解讀「《文明之光》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那期節目中介紹過,當年鄭和率2萬7千人的艦隊,200多艘船隻。他自己乘坐的寶船就可容納上千人。百年之後哥倫布的船隊才三艘小船,一共不到100人。可見當年鄭和艦隊真可謂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可是這樣的艦隊出去做什麼?建立朝貢虛榮制度,完全是政治目的,和商業貿易毫無關係。這也難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農業文明根本就看不到藍色通道的真正價值,因而無以遠行,反倒傾向封閉。

中國文化完善的死亡標本

最後是清帝國,它被王東嶽稱為中國文化完善化的死亡標本。

清帝國是滿人入關建立的政權,表面上看是一次中國文化的淪喪。但實際上從康熙開始,滿人就強烈地學習中國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清代得到完整接續甚至發揚光大到最佳的狀態。

清代的儒家化程度最高,也最接近儒家所謂的德治,就連皇帝都謹守教誨。學者大儒被請為皇子的老師,他們從小就學習儒家文化,恪守儒家道德規範。清代皇帝堪稱是勵精圖治的典範。

而在學術界,清代也是傳統學問的總結章,儒釋道及諸子百家普遍得以考究,舊學問做到了盡頭。今天我們能看到中國古代文獻的最好注本,幾乎都是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人作品。

清代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做到完善化的死亡標本,在這個時候中國文化發展到最完善的狀態,結果它突然就滅亡了。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不足以開創未來。我們在舊文化上琢磨得再精細也絕對找不到出路。這是我們需要總結的經驗教訓。

嚴格來說中國農業文明的生命力並沒有到自行凋亡的地步。試想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國,那我們今天一定還在帝制之下,農業文明也一定還在延續。

但是地球上其他的民族,在代償量上突破了原有的限制,你沒有辦法與之隔絕,中華農業文明代償不足的缺陷就立即顯現。儘管我們的文明最原始也最穩定,但人類整體進入到一個高代償時代,我們自己不能進入這個發展脈絡,那就自然面臨猝然崩潰之局。

人類近代文明史上的兩大悲慘事件,一個是1532年,168個西班牙士兵,打散了印加帝國8萬軍隊,活捉皇帝,印加帝國瞬間崩潰。

另一個就是1840年,數千英國士兵駕駛幾十條破船,竟然把當時兩億人口的中華帝國擊敗,從此進入半殖民地時代。

這樣的巨大反差就是舊文化堅守的結果。

我們今天總說國學,何為國學?借用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的話說:「所謂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就是不中不西之學。」中國傳統文化破碎,而國人又不甘於其衰敗,然後把他重新拾起,加以整理,然後再高高舉起的狀態,這就是國學。他早就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和外在架構,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現狀若化石之觀賞而已。

儘管不斷有人從中引經據典證明其生命力,但所能拿出的不過就像是「和為貴」「中庸」等等之類的隻言片語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血緣結構,仁義禮智信這些龐大的文化系統在今天的生活中直接調動,一定淪為一種非常可笑的狀態。

今天我們只要張口說國學二字,其實我們就已經承認在說中國傳統文化的衰敗。再次強調,文化受阻是極為可怕的事情,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於文化的興衰,人類前途取決於文化導向,而不取決於現在所擁有的人口,土地與財富。

近現代文明的表因

最後,介紹下人類近現代文明社會的5條表因,在討論近現代文明的時候,從來沒聽說過按從王東嶽的這個角度加以展開的,我們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以科學邏輯為先導。

古希臘締造的哲科思脈奠定了一個基點,最終形成了大航海時代與工業革命的啟動點。

剛才我們說哥倫布遠航,必須有一個思想模型在前作為支撐,就是地球是圓的,儘管哥倫布完全算錯了地球的周長,但是只有邏輯建模在前,才能撬得動藍色文明的發生。而關於工業革命的啟動,歸功於瓦特用牛頓力學改良了蒸汽機。

哲科思脈不僅在自然科學上表達,在社會學上也得到延展,一系列不得了的著作誕生。洛克《政府論》、亞當斯密《國富論》、孟德斯鳩《法的精神》和盧梭《社會契約論》等等,帶來了社會結構的全新思想建模,最終引出現代化社會結構的基本設計方案。

這是第一條,以科學邏輯為先導。

第二條,以系統分化為媒介。

之前說萬物演化就是一個不斷分化展開的進程。這非常的明顯,分工帶來效能,合作造就繁榮。現代人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現代社會的分化。而農業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定不分化,農民佔據整個社會底層,皇權管理佔據社會的塔尖,然後壓抑工商業保持農業體系的完整性,他謹慎的防止社會分化的出現。

而工商業發展,不斷的讓社會碎片化,讓任何操作專業化,表現為社團分化,社會分化,學科分化,一些列分化現象不斷展開,然後保持系統的緻密化,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徵。

今天我們隨便說句話都會有人跳出來說你不專業,這就是因為社會高度分化,沒有人能覆蓋整個社會,無論是權利,文化,思想還是科學。

第三條,以社會自由為前提。

在中國,自由通常被認為是少數知識分子的偏執,農業文明需要人們緊密協作,精耕細作放得溫飽,所以從來不主張個人的自由與權力。可在西方,自由是社會最基本的追求。

自由的本質,是越後演的物質依存條件越多,越需要更大的自由度去獲取這些依存條件,自由是自然進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出極高的代償能力。開展自由,人類的力量就被充分調動,壓抑自由,力量就將被遮蔽,這是它力量之所在。

因為人類進步從來都是被思想文化所推進的,因此現代社會制度一定要保證公民自由,而首先就是思想和言論自由,這才能讓每一個人的能量得到充分的調動與展現,所以這絕不是什麼少數知識分子的偏愛,而是關係到文明是否有序調動的基礎問題。

反觀古代中國,除了先秦諸子百家時代,文人還擁有一點自由,因此中國整個國學思想在此全部奠基。之後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明代朱子理學形成壓抑,最後是清代文字獄,這四次大事件,壓抑了思想的自由,也斬斷了中國近代發展的前途。

第四條,以公平遞減為代價。

人類文明進程是一個財富從均分狀態向少數人身上集中的過程。農業文明早期,人口數量不大,每個人開墾出荒地就是自己的農田,後來被馬克思稱為小資產階級。而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快速在少數人手上聚集,竟然使得絕大多數人都淪為無產階級,甚至很多有生命的人都成為了機器的附屬品,所有人高度緊張,在生存隨時都可能難以為繼的狀態中掙扎。

在生物有機體結構序列中,越高級越複雜的結構,內部能量分配的失衡狀態也就越強,這是自然的進程。

最後一條,以震蕩加劇為動能。

越原始的物質越穩定,越高級的存在越震蕩,這個規律繼續在今天的人類社會中表達,現代社會表現出一種表穩定而裡激蕩的狀態。現代科技的創新能力極強,它快速地掀動著人類的智力發展,最終一定突破原有的結構,導致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形。

文化分歧也日益洶湧,民意散亂,從來沒有什麼思想統一,所有人各抒己見,一片爭論之聲,無論你說什麼,網絡上都是一片罵聲。政治內部張力逐漸鬆脫,全世界各國政局動蕩。

我們看到王東嶽總結的這5條近現代社會的表因,就是遞弱代償這個自然律在人類文明社會中的貫徹效應。

今天我們聊了中華帝國為何衰落的原因,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王東嶽只表達了事實的所以然,並沒有要讚美西方工商業文明,也沒有要批評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傳統文化的衰落史,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是一次身不由己的文化轉型,我們今天所有成功與困惑都植根於此。

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兒還有未可知,因為我們自己早已經面目全非,而且還要在這個既定方向上,繼續身不由己的進行一系列更加猛烈而危險的升級。

總結

第一,中國歷史分為三大帝國,秦漢帝國,中國文化的奠基在此完成,生機勃勃,走在一個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隋唐帝國,世界文化的最高峰,極度的包容開放令其極為繁盛。到了明清帝國,則是一路衰落。

第二、在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之間的宋朝時期,中國在經濟與文化上都發展到了頂峰。當時宋朝的GDP佔據世界GDP的一半以上,美國在最強盛的時候也只能佔據22%。當時宋代的年鋼產量,比700年之後工業革命的英國年產量還要多。商業極為繁榮,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紙幣。我們的火藥,造船等等技術更是無人能及。可我們並沒有發展出工商業文明反而以此為界點迅速的衰敗。

第三、根本原因,一個文明的興衰不取決於已有土地面積的大小,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劣或者擁有資源財富的多少,而取決於有沒有新思想和新文化。歷史上諸多幅員遼闊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國紛紛崩潰,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他們都是舊文化的守護者,因此他們不能引領新的時代。

第四、元朝極為重視商業,並且深化了南宋的海洋意識,蒙古系統崩潰之後,西方海權還未興起,我們大有機會引領藍色文明。可承接者明帝國倒行逆施,頒布禁海令,閉關鎖國前所未見。中華農業文明沒有承接藍色文明的能力,我們根本看不到藍色通道的真正價值。

第五、中國傳統文化在清王朝得到完整接續甚至發揚光大到最佳狀態,可他最終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完善化的死亡標本。所謂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不中不西之學。今天的國學,已經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精髓和外在架構,現狀若化石觀賞而已。

第六、近現代文明社會的5條表因,以邏輯為先導、以系統分化為媒介,以社會自由為前提,以公平遞減為代價,以震蕩加劇為動能。這一切都是遞弱代償原理在人類社會系統的繼續貫徹而已。

相關焦點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本文原標題:《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中的儒家哲學元素》「兩極相聯」是馬克思對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相接觸的譬喻。中國哲學與希臘哲學形成兩大精神動力,中西哲學名異實同。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當時只有阿拉伯帝國在開疆拓土,同時保持亞洲與歐洲的聯繫,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推動者。關於阿拉伯帝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體量巨大的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控制的疆域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裡。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思想者小傳:   王德峰 1956年 10月生,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意義和當代藝術哲學方面的研究。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根基上不同,我今天主要說這個不同。   哲學是無處不在的。近100多年來,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不僅引進來了器物、技術、制度,還引進了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我們很多大學都有教授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課程,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西方哲學裡安身立命,原因何在?根源在語言。如果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進行分類,劃分出最大的文化單位,這個劃分標準是什麼?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但有關哲學的起源,好像有個比較一致的說法,「哲學起於驚奇」。一會兒我還會轉過頭來就這句話再聊幾句。我先談談亞里斯多德有關幸福的說法。其實《哲學課》第四講,陳勇老師專門講了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下面兩段話,是我讀第四講的筆記:什麼是幸福生活?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上次,哲學詩畫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西方哲學史筆記中的近現代以前的哲學,但西方近現代哲學部分卻因為時間原因一直耽誤了,今天趁著是周一,就和大家分享完善下,希望粉絲們能夠喜歡,並且最好能多提寶貴意見,或後臺留言,以便哲學詩畫更好的改進。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我是做哲學的,也在上哲學課,哲學啟蒙跟思辨力的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包括批判思維力是一種追根溯源的事情,更多是來自哲學的學習,因為哲學在思辨上有優勢,儘管有它私心的一面,浪漫的一面,但是哲學形而上的思辨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哲學的理性思辨在現在公民教育的理性啟蒙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通過人自由獨立意識的培養,尊重平等意識的培養,公共公益服務中博愛與互助意識的培養,我覺得都可以。
  • 成熟與啟蒙: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對於什麼是成熟,真的是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成熟與否當然可以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植物從發芽,長出果實,然後果實熟透了掉在地上是其中一種,但這似乎不是罵人時的意思。如果他的只是生理上的意思,那麼師兄你真的太不幸了,是時候砍掉重練。還有,從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連續過程。
  • 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中國不是一個「國」?
    導語: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中國不是一個「國」?朝貢體系從西漢時期便已建立,至清代時已經到了這一制度的後期。中華帝國對於周邊各國的約束力隨著國力的遲退逐漸喪失,處於一個看似強大,卻瀕於崩潰的階段。琉球繼續延續著明代以來的朝貢制度,接受著來自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傳輸。古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它的約束力往往在於其開列的豐厚的貿易條件,而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卻是對於周邊國家的文化一統。在費正清先生編寫的《中國的世界秩序》一書中曾經寫道:「用瓦迪姆·葉利謝耶夫的話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沒有鄰居的帝國。
  • 關注少兒啟蒙教育,小狸AI課三大課程呵護孩子成長
    近幾年來,在線啟蒙教育持續走紅。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的喬斯坦賈德,是一位在大學裡教過多年哲學的老師,是一位鑽研哲學的著名作家。 本書是一本透過一名十五歲少女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哲學的小說,是一本帶著趣味而又不枯燥的小說,更是一本梳理古今哲學思想和發展史的小說。
  • 點燃英語啟蒙新思維,嘰裡呱啦AI互動課激發孩子探索欲
    點燃英語啟蒙新思維,嘰裡呱啦AI互動課激發孩子探索欲 九月份開學季已到,家長們也都忙活著給孩子規劃成長路線,讓孩子報點什麼啟蒙班?上哪家幼兒園?沒有哪個家長不關心自己孩子的未來。
  • 嘰裡呱啦創新英語啟蒙直播「帶課」新模式
    而同樣在近期 「火熱出圈」的,除了在線教育之外,還有直播帶貨,兩者結合起來,優質教育資源和流量平臺不斷摩擦出火花,讓更多群眾能夠得到優質普惠的啟蒙教育資源。隨著近幾年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理念的廣泛傳播,使父母們都意識到啟蒙教育的重要性,但線下英語啟蒙教育面臨著教學質量不統一、價格昂貴等問題。
  • 唱唱啟蒙英語攜手小鵝通好課聯盟,助力萬千家庭正確認知英語啟蒙
    唱唱啟蒙英語攜手小鵝通好課聯盟,助力萬千家庭正確認知英語啟蒙 2018 年年底,小鵝通聯動微信生態內的優質商家組成戰略合作聯盟—好課聯盟。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所以,可以這麼說,水,對中華古代文明,亦興之,亦毀之。《詩經·王風·關雎》中也說喜歡的姑娘居住於「在河之洲」,可見,先民,很早對水便有了認識,這並不奇怪,水對早期的人類太過於偉力,「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 ,西哲們也賦予了水的哲學思辯性,只不過,西方文明對洪水來臨的方式是以「諾亞方舟」的形式去避難,而古中華文明,因為大禹用疏的方式成功治水,所以在先民的認識中,水是可以馴服的,東西方在對待水的方式上很早就產生了分歧。
  • 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在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一個重要的改革者,西塞羅就曾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帶到了家庭和市場上,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家們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特徵,他們四處遊走、聚眾講學,向弟子們高談宇宙的起源及萬物的本性,積極追究物因、式因、動因和極因,把哲學當成了一門研究初始原因的學問。
  • 為什麼斑馬英語等英語啟蒙app比直播課便宜那麼多
    斑馬英語猿輔導下的斑馬英語AI課,以英語啟蒙為主,適合 2-8 歲孩子學習。這位家長說到斑馬英語的時候,提到了斑馬英語自由度較高,這實際上也是線上少兒英語錄播課的優勢。由於是提前錄製好的課程,孩子隨時都可以學習。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一方面,在中西哲學比較視野下,不斷深入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的根源,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不斷回應時代問題,力求從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的根源生發出面向時代的文化。正是遵循這兩條路徑,中國哲學學科體系日漸完善、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學術成果日益豐富、學術人才大量湧現,成為哲學學科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支撐性學科。  研究主題和領域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