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2020-12-04 新京報書評周刊

哲學,大概是日常閱讀和公共討論被提及最頻繁的學科之一。自然它也不止是一門學科。

蘇格拉底有句話,中譯過來,就是「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不管哲學如何被定義,它都必然需要思考,去克服狹隘、偏見和頑疾。而要真正與日常生活建立聯繫卻是一種挑戰。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

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匯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裡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這一提問談起,對該書作了他的評價。

撰文 | 劉蘇裡

(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

很多人一聽「哲學」這個詞兒,掉頭就走。因為哲學家(在有些地方叫「哲學工作者」)也好,普通讀者也好,甚至你自己,要麼把哲學「高大上」化了(的確,多數哲學書不易讀懂),要麼根本沒說清楚哲學到底是什麼,跟人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關係……總之,掉頭就跑。

我不敢說《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對「高大上」去了魅——畢竟講者都是哲學專業的畢業生,畢業後在大學專業教授哲學,即使面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也難免「哲學腔」——但我敢說,以我的理解力,8位講者的解說,儘量做到了通俗易懂,不容易。

《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作者: 劉擎 等

版本: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7月

哲學、信仰與美育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這本書的其他特點,後面會專門講,我想趁機先談談兩點關於哲學的個人考慮。

第一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這是我讀這本書時,想起了蔡元培先生,而想到的。1917年,蔡元培在一次演講中,提議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並且也因此「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議,影響廣泛、深遠,不時有人因感慨中國缺失信仰而提起它來。我不知道,蔡先生「美育代宗教」,是否策略性考慮,但我知道「一代發財,三代穿衣」的道理,就是學會穿衣服,都得花掉三代人的生命,要是學會欣賞美,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讀《哲學課》,讓我胡思亂想起來:「代替」美和宗教的,哲學或許擔當得起這個角色?

很自然地,你和我同時會想到第二點,就是「哲學是什麼,它可以擔得起『代替』美和宗教的角色?」據我幾十年的讀書觀察,分歧最大的,可能就是「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法兒達成共識。但有關哲學的起源,好像有個比較一致的說法,「哲學起於驚奇」。一會兒我還會轉過頭來就這句話再聊幾句。我先談談亞里斯多德有關幸福的說法。其實《哲學課》第四講,陳勇老師專門講了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下面兩段話,是我讀第四講的筆記:

什麼是幸福生活?亞里斯多德說,它有三個境界:享樂的生活、追求榮譽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方式。它們是遞進關係,由低至高,後一種生活方式,是以前一種為基礎的。那麼,為什麼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呢?這裡涉及對哲學的理解。沉思的生活,其實就是哲學的生活,也就是追求智慧的生活,追問我們為什麼生活(活著的意義,以及生命的意義),以及怎樣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一句話,在各式各樣、各種各類問題的追問中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這才是哲學的本意,更準確說,才是人生的根本意義所在。雖然只有少數人才過得上這樣的生活。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許多人是有條件過這樣生活的,但未必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他們要麼對此不感興趣,要麼認識不到它的價值。但亞里斯多德告訴我們,它就是人生的最高級的生存狀態。

就上面兩段筆記,我還想做幾句發揮。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說是「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這句話有點厲害,甚至苛刻。但我認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還說過這樣一句話,認識自己的無知,才是最大的智慧。大家都知道,哲學起源於古希臘,本意是愛智慧,追求智慧。把蘇格拉底兩句話連起來理解,再結合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哲學是什麼的答案,也就出來了。說俗點兒,哲學跟人選擇如何活著有關,或者乾脆說,人哲學地活著,生命才有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可說,人向哲而生,在無可奈何情況下,可以代替美和宗教信仰。

如果我沒理解錯,所謂哲學的「驚奇」,就是對人的存在,人與他人,以及各種事物關係的探尋和追問。大家不妨靜下來想一下,一個人如果在「探尋和追問」中度過一生,那該是怎樣的一生?具體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你每遇各種人、事,都能停下來多想三秒,更可能的不是增加了煩惱,而是腦子不犯糊塗,更少上當受騙。

拉斐爾·桑西作品《雅典學院》。

「高大上」與普通日常

「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

現在,我們回到《哲學課》這本上來,說說它的幾個特點。

第一,就是它援引的例子,引用的充滿哲理的句子,當然包括各種理論、思想實驗、事件等等,大都來自西方,雖然偶爾可見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等等。在全部講讀中,到處可見對英語、德語、古希臘語的引用。因為書中談論的東西,藝術、科學,生命、死亡,智慧、真理、意義,幸福、美德、正義,以及真假、對錯、好壞等等問題,都發源於西方人的思考和知識體系。

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生活、工作、思維等大多數概念、觀念、理論,其實大都來源於西方,都是西方近現代四五百年知識、實驗、思想的結晶。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上沒有可取之處,而是認清一個現實,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或者說我們即刻生活的世界,它本質上,是被西方的知識、實驗和思想塑造的,我們要有所貢獻,有所發現和突破,最好的辦法,不是回到自己的過去,挖掘古典的知識、觀念、思想和技術創造,而應該在過去四五百年的基礎上,再融進我們過往的經驗和資源,養育出新的花朵。哲學、科學、技術如此,文化、觀念理論和制度,亦復如此。任何企圖拿出自己的一套特殊的知識、經驗來應對四五百年的積累,以體現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獨特樣式,不僅徒勞,而且貽害無窮。

第二,如何讓「高大上」的哲學,進入普通人的日常?首先要破除哲學專業的壁壘,既有語言的,也有概念框架的,還有思維套路的。這一點,劉擎老師的第一講,是個典範。

對於一個普通讀者,或許還知道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甚至維根斯坦和海德格爾,但要知道貝克萊、普特南就比較困難了,再說到傑克遜、葛梯爾,估計連許多社會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未必知道。

但這些名字,都出現在劉擎的講座中,他是怎樣讓普通人認識這些哲學家的呢?就是通過各種「思想實驗」,各種例子,比如龜兔賽跑、飛矢不動、芝諾悖論,而這些例子和實驗,跟我們可以理解的日常事物聯繫在了一起,只是我們平時沒在意它們跟哲學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有那樣一些被稱為哲學家的人,很認真地思考過它們,而當劉擎將你熟悉的事物跟某位哲學家聯繫起來以後,你如此容易地知道並記住了他們。

維根斯坦講過「私人語言」問題,如果在維根斯坦本人的書中,估計你首先不會去讀,其次,讀也未必讀得下去,再次,讀下去了,未必讀得懂。劉擎用人人都有的有關「疼」的感受作為例子,一下子就把什麼是私人語言的問題給講清楚了。劉擎的講解,不僅激活了你對私人語言過往的感受和經驗,甚至還會激發出你某種智識上的樂趣,因為某次跟朋友爭論,吵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你倆談的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或對問題的理解,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倆小時相當於雞同鴨講,各自對牛彈琴。到這時你在讀讀下面這句話,「語言規則源自共同的用法,語義的意思是在語言遊戲的使用中形成,而語言遊戲是公共遊戲,你一個人不能獨創一套有意義的語言。」就可能比從前沒由來地讀它,真正多了一層理解、懂得。

《邏輯哲學論及其他》

作者: (奧地利)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譯者: 陳啟偉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4年10月

維根斯坦早期重要的哲學著作,曾改變了當代哲學方向。

再比如,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也就是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一個「定論」,就是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不同。伽利略用兩塊不同重量的石頭做了實驗,結果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劉擎說,或許伽利略根本沒跑到比薩斜塔做這個實驗,他只是通過邏輯推理,推翻了亞里斯多德。要知道伽利略是怎麼做到的,可去讀本書20-21頁。劉擎的結論首先是,「邏輯很有力量,會幫助我們清晰地思想」。但問題比這要複雜些,因為存在一個叫「邏輯悖論」這回事,所以邏輯「有時又會迷惑我們」。

第三,《哲學課》是近些年出現的一個「傳統」的繼續。什麼傳統呢?給年輕人或普通人講哲學,也可以說是哲學的普及化傳統。我可以隨手舉幾個例子,作者有中有外:《哲學家,請回答!——小孩子的哲學大問題》 《101個哲學腦洞 》《哲學起步 》《哲學課的逆襲 》《14歲開始的哲學思維訓練 》《哲學的歷程:西方哲學歷史導論》《思想:哲學基礎導論 》《30秒探索書系 :哲學 》和《通向哲學的後樓梯:34位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等等。據我觀察,這股潮流,並非悄然而至,但不被媒體注意。它的規模如此之大,來勢如此兇猛,說明它們深受市場(讀者)歡迎。季風書園2015年便著手這項事業,可謂獨具慧眼,而所有參與的講者,履行了應有的責任,把「艱澀難懂」的哲學,送到每位年輕人的手裡。

這項事業,在一個信仰和美感缺失的地方,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想,把哲學引進每個個體的工作和生活,並通過它,訓練對美的的感受和鑑賞能力,踏上愛智慧、追求智慧的道路,或能拯救我們自己於焦慮、怨懟,進而以哲學為武器,迎擊所有的不公和邪惡的侵襲。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劉蘇裡。編輯:西西。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哲學觀念必定影響著當時美術教育的風向,並形成相應的美術教育思潮,20世紀幾種重要的美術思潮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本質主義等都是受到當時哲學觀念的影響。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
  • 平和女孩國際哲學奧賽摘銀 給中學生的哲學課 應該怎麼開?
    「教中學生的時候,不是像大學那樣,把哲學分門別類地歸為西哲、中哲、馬哲、倫理學等門類,而是打破學科界限,把問題放置在大的框架裡面討論。比如,同樣是人工智慧,可以作為認識論的問題,或者倫理學的問題,或者科學哲學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介入。」 在李彥看來,給中學生開的哲學課,重點是訓練學生根據文本或生活中的素材,提出哲學問題,對此進行討論和分析的能力。
  • 哲學是一條「賊船」,沒有進步性,不斷回到最初的問題上
    如今周濂已不再教西方哲學史,曾經的「熱門課」凝聚成《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從課堂走上讀者們的案頭。「作為職業,哲學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但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相信哲學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實踐的。」在序言中,周濂這樣寫道。哲學是一條「賊船」北青藝評:哲學是個很冷門的專業,您當年為何要學哲學?
  • 艱深的哲學+天真的兒童=奇妙的反應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
    光谷第十一小學的兒童哲學課很受學生歡迎□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屏 黃士峰 通訊員 宋玄新學期以來,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光谷分校)開始常設兒童哲學課:三年級(該校是新建校,最高年段為三年級)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信仰與生活共同構成了海德格爾「成為海德格爾」之前的真正底色,而所謂的「成為海德格爾」唯有藉助一種哲學的方法論所帶來的新色調才得以可能。但這種新色調並非是對底色的遮蔽,而是使其安置並加以調諧。藉助「形式顯示」,海德格爾發現了能夠處理信仰與生活這兩個問題的方法論。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理性人生
    然而在中世紀,理性被認為是低級的,用經院哲學的權威觀點來說,理性活動只能認識低級的自然事物,不能認識高級的存在,例如上帝。上帝的真理只能通過信仰來達到。整個中世紀,理性在信仰面前,要麼無能為力,要麼被動消極,是需要信仰指導的。理性的地位從笛卡爾開始改變。1笛卡爾(1596-1650)。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荷蘭海牙。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他明確主張哲學服務於神學,反對阿拉伯先進哲學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說;他區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圖加以調和;他認為啟示高於理性,哲學以理性解釋上帝,不能與宗教信仰相矛盾。對於普遍與個別的問題,託馬斯·阿奎那採取了溫和的實在論立場。
  • 八位學者給青少年們的哲學課:學習思考,更要知道如何思考
    而哲學,正是培養思辨精神和能力的一把鑰匙。為了培養青少年學會思考,認識如何思考,上海華東政法學院的劉擎教授,上海交大的蔡文菁副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學所錢立卿助理研究員等八位學者,曾在季風書園開設了為期一周的青少年哲學課。他們結合時代語境,針對青少年的知識和心理狀態,將經典哲學命題循序展開,帶孩子們開啟了一段追求智慧的旅程。"你們的眼神裡充滿好奇,這就是哲學最原初的動機。"
  • 辯證法的最為弔詭之處:用哲學反對哲學,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荒謬了
    於是,我們似乎可以希望,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對「疼」的切身感受有助於我們脫離哲學。然而弔詭的辯證法又發揮了作用,使我們的希望破滅:現實與理想的張力恰恰正是哲學的構成要件。正如前文所述,哲學是邊緣上的舞蹈,邊緣是哲學的特徵,而邊緣的任何一邊都不是哲學。
  •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孩子們說很喜歡
    楚天都市報9月28日訊(記者 張屏 黃士峰 通訊員 宋玄)新學期以來,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光谷分校)開始常設兒童哲學課:三年級(該校是新建校,最高年段為三年級)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由學校的4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教授,另外吸納對此感興趣的一二年級學生加入「兒童哲學閱讀
  • 改革開放初期美育的本體論重建及啟示
    黃濟、瞿葆奎、潘懋元、陳科美、王逢賢等教育學家,不約而同地從哲學視角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對美學和美育思想進行系統考辨,對中國傳統美學與美育思想的演進歷程、主要範疇、基本特點、形式內容等進行系統探討和闡發,「為構建『真正的教育哲學』奠定了重要基礎」[4]68-73。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先從宗教哲學談起。宗教哲學,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從宗教主體自身去考察,所謂宗教哲學就是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表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系統的哲學理論。
  • 經院哲學:理性主義的產物,有三種不同的立場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一時的經院哲學。經院哲學作為中世紀鼎盛時代的最高精神成果,是伴隨著學術的偉大復興而出現了理性主義的產物。當然,理性主義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並不是基礎和目的,而是作為方法和工具。小編通俗點說,就是在他們眼裡,信仰是根本的和決定性的,理性只是為信仰服務的。
  • 轉一篇好文章:鋼琴教學中的人生哲學探討(作者:依依)
    音樂與哲學作為人類反觀世界的兩大精神成果, 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每一個人都可以且應該具備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生哲學, 如同孔子信仁義、老子求逍遙一樣, 而現代社會的喧鬧繁華, 使得人群容易產生信仰迷惘、誠信缺失、倫理異化、價值虛無、道德淪喪、情感失落等。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立足於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從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哲學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出發,集中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  2、辯證法是人類智慧、哲學智慧  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出於對哲學的「四真」(真誠、真實、真切、真理),孫正聿先生在書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對辯證法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察。  首先,探析了辯證法的五大經典命題。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哲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與存在主義!科學與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學主義的興起——做任何事,都要講究科學,有科學觀邏輯實證主義是本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由於多年的文化閉關,我們對於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想一直很少介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大概了解下。邏輯實證主義是一個哲學流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1理想主義理想主義通俗點講是基於信仰的一種追求。理想主義一定是以精神層面為核心的,但它並不排斥物質。這個詞並不時尚。理想主義跟信仰緊緊聯繫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義才會形成。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們一般稱之為理想主義者。
  • 當代中國哲學危機:信仰缺失下的物質充盈,以思考為樂趣的人在哪
    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告訴讀者關於哲學的宿命,哲學追求對自然本質和人生問題的追問,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為「愛智慧」,他是基於追求終極真理和普遍的問題等基本價值的解答,是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學問,可惜它的存在是那什麼脆弱而頑強,古往今來無論民主與專制都對哲學有著或多或少的迫害,無數哲學家帶著自己的真理走向了冰冷的「絞刑架」,但它依舊如故,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這就足以見證人類智慧對真理的偉大追求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康德對哲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過人們更多地關注康德對形上學的批判和他的認識論思想,而往往忽略了他的形上學情懷,我想更進一步突顯其哲學中的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