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哲學危機:信仰缺失下的物質充盈,以思考為樂趣的人在哪

2021-01-10 熱愛文史哲的小編

當代中國哲學危機:

甲: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乙:別想了,洗洗睡吧,村頭廁所可沒紙了

約幾萬年前,一個原始人部落在河邊捕魚,他們世世代代遊走於叢林、河邊、戈壁、草原,倚自然為伴,與自然共生。這個部落有十幾個人,無論男女個個虎背熊腰、力冠獸界。傍晚,最後一束陽光熄滅,天空驟然落下雨滴,隨之漸漸擴大變成咆哮的傾盆大雨,並伴隨著長嘯的雷聲和風馳的閃電。在而透過雨在不遠處隱約可見一處山洞,部落首領豁然開朗,便率領自己的族群一起躲到了山洞中。可是路上事情並不順利,隊伍最後一個女人在即將進入洞口時「唰」的一聲——她被閃電擊中——死了。第二天清晨,溫暖的陽光再次灑滿大地,在女人的屍體旁,一棵草孤零零的擠了出來,嫩小有堅韌。

在洞裡,原始人為同伴的死而唏噓不已,但很快就恢復了平常,但只有一個人——死者的父親也就是那位首領,對女兒的死感到困惑,「她去哪裡呢?」——「為什麼雷電擊中她會死?」——「死是個什麼,為什麼死就是倒在那裡不理我了」——「難道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女兒離開,然後又把女兒的肉體變成了一棵小草」——「這個偉大的力量莫非就是昨晚擊中她『細長的光』?」——「而這光又從哪來?」不久父親便確定應該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把女兒帶走了,這種力量緊接著又把她變成一棵小草,於是首領開始對部落裡所有人宣布他的猜想,部落的人也都相信了,於是宗教誕生。可是還有一個人不相信,在洞穴的一角裡蹲著一個纖弱的孩子,他對首領的話感到疑惑,便對首領提出質疑「這種無形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呢?」——「現在屍體已經腐爛了,屍體和花兒卻貌似一點關係也沒有啊?」這時候一陣悽厲的聲音傳過孩子的耳朵「住嘴!」旁邊的人說道,緊接著眾人一起拿起石器衝他扔去,而被扔石子的小孩子卻是一位敢於質疑且有血有肉的哲學家,可惜他最後被眾人殺死了。

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告訴讀者關於哲學的宿命,哲學追求對自然本質和人生問題的追問,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為「愛智慧」,他是基於追求終極真理和普遍的問題等基本價值的解答,是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學問,可惜它的存在是那什麼脆弱而頑強,古往今來無論民主與專制都對哲學有著或多或少的迫害,無數哲學家帶著自己的真理走向了冰冷的「絞刑架」,但它依舊如故,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這就足以見證人類智慧對真理的偉大追求。

哲學自始至終都在希望與自然和宇宙建立某種聯繫,因此不惜犧牲一切,它不顧權威的阻撓,不管世俗的嘲笑,仍然向著遠方的光明越走越遠,又越走越近,於是人們望著這個衣衫襤褸的智說:「瞧!那個瘋子!」

哲學家在人類中並不惹人喜歡。一天夜晚,當泰勒斯漫步於草地上仰望星空時,不小心掉到了前面一個深深地水坑中,事後有一個女人嘲笑泰勒斯只知道看天上的事情不知道看地上的東西,而泰勒斯則反唇相譏,他覺得只顧看腳下的東西不知道看天上的事物那才是真正的愚蠢。幾千年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此說:「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其實在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人不是面朝黃土躺在深溝裡呢?而好在萬幸,還是有人敢於翻過身來看看藍天白雲。

哲學是對宇宙與自然的根本問題的追問,無論在專制還是民主的環境中似乎都不太喜歡這種抬頭仰脖的「瘋子」,蘇格拉底為了傳授哲學思想卻被以瀆神罪和誤導青少年罪而荒謬的將他處死了,近代中世紀在西方宗教專制勢力的影響下更有多少蘇格拉底走向了那臺本不該屬於他的絞刑架啊。哲學源自於人類的好奇與閒暇,其實它不需要專制也不需要民主的環境,它需要的知識一個樂於思考的國度和思想活躍的土壤。

每年我國高考填報志願時總會有許多人報考一些對日後工作很有用的學科,這使得貌似學習和學校的性質已經改變,它不再是那個單純為了增長知識和獲得靈魂的升華而學習,而是為了將來過日子準備的利用工具。越是實用的學科就越活躍,因為人們的普遍急功近利,社會拜金主義之風盛行。大學已不再是昔日的大學,不再是那個學術與自由競相迸發的地方,也不再是研究學理的機關,它蛻變成了職業生產流水線」。

哲學追求的都是「天上」的問題,它立足於人間,哲學本身就是一個無用的學科,唯一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活的更明白些,它是沒有任何實際利益能夠帶給人類的。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民族均以實用主義為主,即什麼東西有用我才去學它,對沒有用的東西一概不聞不問,「反正不能當飯吃嘛!」像哲學這類沒有用的學科它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充實,自然也就無人問津了。哲學的空間在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小了。

人的生命不但要有長度更要有密度和深度,過度關心精神生活的人勢必會造成物質上的不足,而只知道物質生活不知道精神生活,只看地上不知抬頭仰望群星的人更是一個傻瓜。每一個人的精神品級均不一,按照叔本華的理論自然在創造了我們人類時候對此定下了巨大的差異,但是人類社會對這種精神上的差異視而不見,只顧眼前的實際利益,因此精神水平高的人便選擇的一個人獨善其身。也許哲學的宿命就在於此,它的不務實性和精神性就註定了會有很少的人研究它,反而如果人類都把哲學當成一種升官發財的工具想必也更會敗壞哲學的本質。

我們縱觀歷史發現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總會有那麼以少數人抬頭望天敢於維護真理,雖然他們很多死於當權者手裡,甚至永遠的消失在了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至少他們是問心無愧。社會是什麼樣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堅持最原本的自己,超越性的突破自我,保持那顆童年時代的好奇心,努力探索未知世界,也許有一天你也會發現不一樣的驚喜,即便發現不了也無所謂,對那種無限的東西的追問本身就是一種偉大而又超然的態度,真理的探索永遠在路上。

哲學面向宗教,敢思科學之不思,又立足科學,敢疑宗教之不疑。——羅素

相關焦點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匯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裡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 讓智慧之光引領當代中國前行——訪中央黨校哲學部侯才教授
    它以資本為基本的驅動手段,加之某些體制和環節的缺失,以及後發國家所獨具的某些先天不足和劣根性,特別是蓄之已久的速欲改變現存生活狀況和致富的社會心理,就導致了現階段社會上所普遍盛行的物慾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可以說,這是一個從未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空前的物慾主義和功利主義時代。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中,哲學顯然難以受到守護和關注,哲學精神也難以得到滋養和生長。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研討會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建立對話渠道,共同尋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機的對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充滿著政治智慧,閃耀著真理光芒,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勝戰之道,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哲學升華  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軍事哲學是時代精神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
  • 山東大學教授:信仰危機在嚴重衝擊著學界
    無論是提出「重寫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文學」,還是呼喚「學術規範」,都表現為對現實的超離以及回到書齋做「純粹學問」的渴求。  始料未及的是,「學術回歸」剛剛起步,學者們就陷入了尷尬。市場化以雷霆萬鈞之勢帶來整個社會的巨變,也給學界包括人文學科注入前所未有的驅動力。每年都有大量新人進入學界,各種立項投資逐年增長,做學問的物質「硬體」好了,但另一方面,壓力也大了。
  • 趙劍英:構建當代中國哲學形態已具備很好的條件
    四是近10多年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一直進行著對話和交流討論,探討當代中國哲學形態的建構問題,形成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資源。五是對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理論成果。
  • 從物質的「無限分割」引發的哲學和科學思考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先賢莊子在《莊子·天下篇》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比中國的莊子還早的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提出的「種子論」,也認為萬物可以分成無限個小「種子」。可是這個幾千年來被人們信奉的哲學理念在上個世紀受到了現代物理學的挑戰。當時中國科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劉耀陽也認為物質不是無限可分,他還得到了與國外的蓋爾曼夸克模型相似的結果。
  • 中國當代的精神史危機
    本文圖片均來自 覃東豐 攝在當今中國,與經濟高增長率相伴而生的,還有一個令人感到嚴峻的自殺現象的高增長率。不久前,四成北大新生患「空心病」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討論,這一新聞事件把當代中國的普遍性「精神危機」問題拉回了公眾視線內,也讓人聯想起八十年代曾轟動一時的「潘曉討論」 ——有關「人生意義」思考的署名「潘曉」的來信曾攪動整整一代人。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代表作有《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開創權力監督新路》《中國為何有堅定的制度自信》《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現代性與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危機及重構》《試析實踐活動運行機制》等。策劃出版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理解中國》《中國制度》《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等大型叢書。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力。榮獲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的「2016年度推動版權輸出引進典型人物」獎項。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1日,以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教授的新書《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布為契機,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我們可以知曉羅馬的衰敗、墮落、滅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它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很多種誘因集中爆發而造成的客觀事實。但是這麼多種原因內是否有幾個共性特徵?
  • 《第一哲學的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
    在近些年,國內學界同樣出現了回應「第一哲學」的一些思想努力,無論是訴諸語言、實踐、倫理、意識等當代西方哲學範疇,還是訴諸道體、心性、家國等傳統中國哲學範疇,當代中國學者都旨在從不同思想傳統出發,探討和建構形上學的可能路徑,這既關乎哲學本身的根基與命運,也關乎傳統中國文化與當代文明的未來走向。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對於某一些宗教講信仰,卻又不能明白說明道理何在,只是要求人們無條件地予以相信,使用一種誠意和感情來信服,完全脫離了理性狀態,就會帶來信仰者的瘋狂、無知並極有可能走向可怕的深淵。如果你還不能判斷它的正誤,那麼你就審視一下它是否鼓勵理性探索,如果不是,結果不言自明。(9)一個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必須要有哲學的思考。沒有理性的宗教信仰是不足取的,哲學思考能夠使宗教信仰不走向迷途。
  • 馮鈺:水墨不是一種媒介 是一種哲學思考
    作為紅專廠文化藝術區當代藝術館醞釀已久的揭幕展,《碌碌而為:王璜生》已經開幕了半個月時間,並將一直延續到3月26日。充裕的展覽時間讓觀眾能夠有更多機會細細品味這個意義重大的展覽——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回顧展,更是一位持續關注、並以自己的藝術批評與策展及美術管理實踐實際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美術館長與評論家的工作文獻展示。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20世紀前50年,到海德格爾為止,在他之後,並沒有出現20世紀法國哲學「群星閃耀」的景象。何以如此?2020年10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尚傑研究員題為「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大陸哲學的法國性」的精彩講座在線上開講。本次講座受到一致好評,互動環節聽眾積極熱情,參與人數近500人。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反身性視野下的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知識、社會與行動
    作 者:趙超  作者簡介:趙超(1986- ),男,山東曲阜人,法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博士後,研究方向為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學,北京 100049  內容提要:反身性概念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替代了原有的實證主義爭論,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理論演進的新的線索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哲學教指委原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原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著有《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當代法國倫理思想》、《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馮俊卷: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等著作,發表論文200餘篇,主持翻譯和編纂教材20餘本,主編叢書文集近50本。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