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女孩國際哲學奧賽摘銀 給中學生的哲學課 應該怎麼開?

2021-01-19 東方網

來自平和雙語學校的高二女生林燕盈在國際哲學奧林匹克比賽(InternationalPhilosophyOlympiad)上奪得銀牌,實現中國隊在這個項目上獎牌零的突破。

林燕盈的獲獎,和她在平和雙語學校讀書期間,受到的教育有關。作為國內少數幾個專門開設哲學課程的學校,平和重視哲學教育,除了在高中部率先開出IB哲學課,還從小學階段開始就普及兒童哲學教育。

中學生有必要接觸哲學嗎?給中學生的哲學課怎麼上?一起來看看平和的做法。

平和女孩在哲奧賽上摘銀

提到奧林匹克競賽,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實際上,文科也有奧林匹克,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競賽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項目,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誕生於1993年,國際上大約有50個國家參與。

中國自2012年以來共參加了6屆,派出10人參賽。因為引入時間較晚,因此這個比賽在國內的知名度還比較低。

不過,今年5月中旬在羅馬舉辦的第27屆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的林燕盈從47個國家的中學生中脫穎而出,摘得銀牌,突破中國隊在該項國際比賽上獎牌為零的紀錄;同時獲獎的,還有來自常熟世界聯合學院的王姝元,獲得榮譽獎。

從賽場歸來的林燕盈告訴小編,哲奧賽的考題是從古今中外哲學家的著作中選取4個片段,參賽選手任選其一為主題,從英語、法語、德語與西班牙語中選擇一種(不能是選手的母語和官方語言),進行長達4個小時的哲學論文寫作。

「今年的題目分別取自柏拉圖的《高爾吉亞篇》、古印度的《薄伽梵歌》、達·文西的《大西洋手稿》,以及當代美國女哲學家唐娜·哈拉維的《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我選擇了達文西那道題,為藝術做辯護。」林燕盈說。

林燕盈(左一)獲獎後和哲奧賽評委合影

林燕盈摘得銀牌,突破中國隊在哲奧賽上獎牌為零的紀錄

中學生學哲學,太深奧嗎?

林燕盈和哲學的緣分,始於讀「閒書」。

「大約從初二、初三年級開始,我喜歡周末一個人跑到浦東圖書館『瞎逛』,在那裡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尤其被人類學、社會語言學這些學校裡沒教過的內容吸引,覺得它們提供了對人類本性和社會源頭的洞察。」

不過,真正讓林燕盈有深入接觸哲學機會的,是她所在的平和雙語學校開設了IB哲學課程。

在上海,目前只有3所學校在IB高中階段開設哲學課程,除平和以外,另外兩所學校中,一所是外籍學校,還有一所暫時只提供網絡課程。

李彥是平和雙語學校教授IB哲學的老師,也是他最早把哲奧賽的消息告訴選修IB哲學課的林燕盈。碩士畢業、哲學專業科班出身的李彥在進入平和前,與平和校長萬瑋有一番長談,提出給高中生開設哲學課的構想,得到萬瑋的大力支持。

平和雙語學校IB哲學老師李彥

李彥告訴小編,和IB的其他課程一樣,哲學課只有大綱,沒有教材,因此具體的上課內容和形式由授課老師自己決定,這給了他施展拳腳的空間。

根據大綱的規定,IB哲學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

核心主題(coretheme),以成為人類(beinghuman)為宗旨,從人性、自由、身份、心物問題、人格、自我與他人6個話題切入;

選修模塊(optionaltheme),由老師選擇一個具體的哲學領域展開,李彥為學生講過美學、宗教哲學、科學哲學等;

指定閱讀(prescribedreading),從IB官方指定的12本入門級哲學原著中,選一本精讀,李彥帶學生讀過尼採的《道德譜系學》、約翰·米爾的《論自由》等;

內部考核(internalassessment),2000字左右的獨立小論文,用英語完成,可以選擇和哲學相關的任何話題。

在哲奧賽上,林燕盈等選手接受的考核是寫作,而平和的哲學課,結合IB課程的要求,同樣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的,主要由閱讀和寫作組成,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和寫作。

「教中學生的時候,不是像大學那樣,把哲學分門別類地歸為西哲、中哲、馬哲、倫理學等門類,而是打破學科界限,把問題放置在大的框架裡面討論。比如,同樣是人工智慧,可以作為認識論的問題,或者倫理學的問題,或者科學哲學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介入。」

在李彥看來,給中學生開的哲學課,重點是訓練學生根據文本或生活中的素材,提出哲學問題,對此進行討論和分析的能力。

因此,在李彥給學生自編的教材中,沒有枯燥的哲學原理,而是從哲學大師,比如亞里斯多德、黑格爾、薩特等經典作品中,挑選合適的章節閱讀。

學生要在李彥的課上閱讀思想家的經典篇章

「學生回去讀,再到課上討論,話題從文本出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李彥介紹,麥可·桑德爾在哈佛大學上的《正義課》,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著名的「電車難題」: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該拉拉杆?

類似這樣,涉及具體倫理道德的話題,也是李彥在哲學課上經常引導學生討論的內容:

>>我們為什麼要成為有道德的人?

>>道德的善惡是如何確定的?

>>有沒有普泛的道德評價標準?

>>為什麼要對動物進行保護?……

在討論的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觀點的表述,學生是不是能夠負責任地分析和闡釋一個問題?

李彥和學生們的課堂討論

課堂上的討論意猶未盡,課後繼續,寫反思性的小論文,李彥布置學生一個月完成一篇。

「哲學學到最後,就是落實在寫作功夫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觀點進行清晰、辯證、有邏輯的探討和分析?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和寫作練習。」

李彥介紹,哲學論文比通常的議論文寫作更高級,非常嚴謹,所有論點都要有論據支持,論點和論點之間必須保持一致性。

實際上,到了IB哲學的全球統考,所有題目都是要求學生寫大大小小的論文,形式上類似於法國的哲學高考。

因為參加比賽的緣故,林燕盈比其他同學花更多時間在哲學閱讀和寫作上,在她的眼裡,無論是讀還是寫,都是對觀點的歸納與提煉。

「哲學論文重結構,要求語言乾淨、表達準確、格式清晰,就像給小學生看那樣,因此,下筆之前先要把文章的架子搭好,一個觀點加一段說明地疊加起來。」

林燕盈表示,把冗長的文本,壓縮整理到一張A4紙上,是她在哲學課上學會的技能,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同樣受益。

「接受哲學訓練以後,我的語文寫作提高了,數學也變好了,覺得學習變輕鬆了。」

批判性思維,從學哲學開始

上大學那會兒,李彥進入的是文科綜合班,到了分科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哲學,因為哲學帶給他思維的快感,儘管「燒腦」,還是甘之如飴。

由於不夠實用,哲學在教育中往往處於邊緣的地位,但是在李彥看來,哲學教育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受過哲學訓練的人,首先學會的是怎麼嚴肅認真地對待言語,如何負責任地說話,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

「現在網上謠言滿天飛,還有一些討論到後來變成謾罵,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喪失了對語言本身的重視和尊重,覺得網絡是無法無天的地方,不需要為說出來的話負責,其實不是的。」

李彥說,沒有把握和不清楚的事情不要說,有把握的事情要說清楚,這正是哲學課上訓練的內容,也是哲學帶給人的涵養。

與此同時,哲學幫助人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不盲從,不偏激,多一層思考和反思。見到答案的時候,不是輕易地接受,而是後退一步,再後退一步,比別人多想一步,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經常提到的『批判性思維』,說到底,就是建立在說話負責和多一點反思之上的。」在李彥的眼裡,撇開高深的哲學原理,以上兩點是每一個接觸哲學的人都可以切實得到的收穫。

對此,林燕盈感同身受。除了學科上的提升與進步,她最大的感觸是整個人的思維方式變了,不但邏輯思維變強了,而且對很多事物的判斷有了新的認知,不畏浮雲遮望眼,由此出發,對待人生的韌性也增強了,和以前相比,更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改變,正是平和雙語學校開展哲學教育的初衷。在課程以外,學校還鼓勵學生開展與哲學有關的活動,加強哲學素養。

「哲學讀書會」是平和的高中生自發組織的活動,定期聚會交流,閱讀從平和畢業以後,進入大學學習哲學專業的學長撰寫的論文。

由平和學生發起的「中學生哲學大會」,於2018年5月和12月分別舉辦了兩次,每一次吸引100多人參加,面向全國,接受中學生哲學論文的投稿,選中的投稿人受邀參會,做20分鐘發言,並接受提問。

值得一提的是,林燕盈正是在第一次大會上投稿,被李彥選中,經過一番交流,最終決定來平和讀高中的。

李彥告訴小編,第三屆「中學生哲學大會」將於8月份在北京舉行,由北京四中主辦,平和已經把這個活動推廣到全國範圍,成為在中學生當中具有影響力的一個活動。

由平和學生發起組織的「中學生哲學大會」

在平和,哲學教育還向下延伸到小學階段。和李彥一樣教哲學的,是顏志豪老師,這位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哲學博士,致力於兒童哲學課程的開發,目前在平和小學部的一、三、四年級都開設哲學課。

給一年級上哲學課的哲學博士顏志豪

在顏志豪的課堂上,面對年紀更小的學生,同樣沒有深奧的哲學理論,而是對孩子哲學思維的訓練。

>>如果你有超能力,你想變成什麼生物?

>>永遠不死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有沒有百分百確定的事情?

這些都是顏志豪拋給孩子們的話題,激發他們的思辨和討論,沒有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是言之有理。

浸潤在哲學的氛圍裡,也許下一個林燕盈,就出在這群學生當中呢!

相關焦點

  • 聚焦:中南海開年第一課 為何學哲學
    原標題:中南海開年第一課 為何學哲學 找到哲學的「總開關」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時代的「本領恐慌」,首先就是「哲學的貧困」。
  • 艱深的哲學+天真的兒童=奇妙的反應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
    光谷第十一小學的兒童哲學課很受學生歡迎□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屏 黃士峰 通訊員 宋玄新學期以來,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光谷分校)開始常設兒童哲學課:三年級(該校是新建校,最高年段為三年級)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
  • 華南師大附中勇奪第12屆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賽金牌!
    截至2016年,華附天文社成員,已經2次集齊三大國際天文賽事所有金牌。截至目前,華附天文社成員,已經榮獲共7枚國際天文奧賽金牌。科普時間:國際三大天文奧賽三大賽事主要包括:國際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IAO)、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OAA)、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APAO)。相對而言,IOAA是業界公認的級別最高、難度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天文奧賽。
  • 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劉蘇裡評《季風青少年哲學課》
    晦澀的哲學內容尤甚。不少學者、書店或出版機構都做過嘗試。比如曾經的上海季風書園,他們邀請八位來自上海高校的哲學教師,以中國語境為背景,主講經典哲學命題,匯集成《季風青少年哲學課》。全書共分為八講,主題涉及自我、生命、心靈、愛和科學等。今天的作者劉蘇裡從「哲學能否彌補信仰與美育的缺失?」
  •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孩子們說很喜歡
    楚天都市報9月28日訊(記者 張屏 黃士峰 通訊員 宋玄)新學期以來,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光谷分校)開始常設兒童哲學課:三年級(該校是新建校,最高年段為三年級)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由學校的4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教授,另外吸納對此感興趣的一二年級學生加入「兒童哲學閱讀
  • 哲學通識:我們應該做什麼
    哲學通識的目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和邏輯,去感受哲學中我們大眾能夠理解和思考的觀點,讓我們從古典哲學出發,今天先探討古典哲學三大問題中的第一個: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那個價值觀的基礎,這也就是說,哲學其實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林光洪作為中學生代表出席第三屆中國青年哲學論壇
    9月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青年哲學論壇」,舉辦線上會議,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黨委書記王立勝、中國社科院哲學所所長張志強、《哲學動態》編輯部主任陳薇分別在會上致辭。王立勝表示,本屆論壇的主題為「疫情下哲學的回應與思考」,希望通過青年的哲學思想角度,重新審視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問題。希望青年學者藉助新的科研方法和現代化手段進行科學研究,抓住機遇,迎接新的挑戰,大有可為。
  • 2020國際數學奧賽,中國獲5金1銀,隊員保送清華北大
    一、IMO是什麼? 本次IMO中國6名選手獲得5金1銀,來自重慶巴蜀中學的李金珉,得到了所有選手中唯一的滿分。中國隊成績最高的三名選手,也在所有選手中排在前三位。俄羅斯和美國分列選手總成績的二、三位。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我把它理解為哲學入門書,作者海天,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個典型的理工男,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以類似小說的形式講述了14歲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險的故事,從而展示了40堂關於哲學的課,並在每個故事後搭配了一幅六宮格漫畫,顯得生動有趣,並起引導小朋友思考和理解的作用。每堂課都是通過「自由男神」和兩個孩子和對話,把哲學知識和概念闡述出來。
  • 杭州二中2學子入選國際奧賽國家隊
    繼幾周前李樂天(主教練:陳鈞和方文斌)入選2020年化學奧賽國家隊後,生物競賽又傳來好消息——姚前(主教練:魏昌瑛)入選2020年生物奧賽國家隊。據悉化學和生物奧賽國家隊每年都僅有4名隊員入選,含金量很高。目前兩位學生都已被保送北京大學。
  • 信息學奧賽太原市集訓隊零基礎選拔活動通知
    楊老師有豐富的信息學奧賽選材和培訓經驗,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就讓零基礎的學員拿到一等獎。在青少年編程普及的工作中,採用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教學體系,讓零奧數、零編程基礎的孩子,在短時間內掌握C++語言,算法,數據結構知識和思維結構,衝擊信息學奧賽小學普及組、初高中提高組獎牌。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具體到我,是研究、教授西方哲學的,要把西學研究推進到非常深入的地步才行,使大家對待西學的心態更積極、更成熟,不像以前中西哲學存在激烈的、片面的肯定或否定。我認為同樣應以這樣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中國的傳統思想,充分理解其優點與局限性。在這接下來的訪談中,李老師主要談了現代人哲學修養與西方哲學的教學問題。
  • 兩位杭州學霸代表中國隊閃耀國際生物奧賽
    其中,中國代表隊的姚前、徐潤田、邵承駿、賈宏哲4名同學發揮穩定,不負眾望地榮獲三金一銀!4位代表中國參加第31屆國際生物學奧賽學生合影。其中左一為姚前,右一為邵承駿本端記者了解到,這支金牌戰隊裡有2名杭州選手。
  • 大學老校長為長沙初中生開講 帶你走進真實的哲學課堂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拋出,長沙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教室裡的學生們,跟著今天的授課老師,湖南師範大學原校長、當代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張楚廷教授一起大開腦洞,開啟了哲學世界的探秘。開先河:大學老教授為初中生上哲學課 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但是一講到哲學,很多人會覺得深不可測。「什麼時候可以、什麼時候適合接觸哲學呢?」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南京一中帥哥自學天文知識國際天文奧賽奪冠
    在剛剛結束的第22屆國際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韋傳鈺獲得金牌與最佳觀測獎。據悉,此次比賽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約60名學生參加。  從小就愛觀測星星  韋傳鈺從很小的時候就對天文非常感興趣,平時就愛翻看些天文方面的科普書籍。考入南京一中後,加入學校「望星會」社團,開始了他天文競賽之路。
  • 哲學很難懂?7本簡單有趣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哲學的「有用」讓無數人對它「心嚮往之」,但哲學的「難」又讓同樣多的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驚呆了,哲學這麼好》用500幅粉紅小插圖,說透72位哲學家、210個哲學概念、2600年西方哲學史,讓哲學變得萌萌噠。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只有正確了解真、善、美,靈魂才能變得出色。
  • 湖南16歲高二少年勇奪國際生物奧賽世界第一
    湖南師大附中迎來國際奧賽第32金↑彭凌峰與校長謝永紅在校園合影。通訊員 蘇曉玲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23日訊(記者 餘蓉)接觸生物競賽不到一年,入選湖南省代表隊;高一時,獲得全國生物學競賽決賽第一名並保送清華大學;進入高二,以選拔考試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光榮入選生物奧賽國家代表隊。
  • 長江實驗「網紅」哲學課 讓觸發孩子思考成為一種學習方式
    浙江在線4月2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朱戈倩 實習生 陳宇潔 通訊員 黃劍磊) 學習並不一定就是要做習題、做筆記,也可以許多不一樣的方式來體驗不一般的哲學知識這就是杭州長江實驗小學的「網紅」哲學課堂。4月25日,以「愛智慧 愛思辨」為主題的杭州長江實驗小學兒童哲學日活動暨浙江外國語學院兒童哲學課程高級研修班活動在長江實驗小學武林府校部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冷璐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導師古秀蓉老師以及高級研修班學員及各位專家蒞臨學校,開展為期一天的兒童哲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觀摩研習。
  • 這本小說是導師向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哲學發展的歷程
    《蘇菲的世界》的作者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作者主修的課程就是哲學和神學,因此這本小說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小說的主人公是14歲的少女蘇菲,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其不尋常的來信,信中的內容全都是些哲學問題。比如: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是通過這樣書信的方式,蘇菲從每封信中都能學到一個時期的哲學問題,或者了解到一個著名的哲學家。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涵,卻是反哲學的,作者他希望讀者能夠跳出哲學觀,擁有更加清醒的自我認識。
  • 喬斯坦·賈德談《蘇菲的世界》 哲學鼓勵人們永不停止地提問
    它讓賈德成了「著名作家」,也因此給他貼上兒童作家、哲學普及作家的標籤。   太多人問賈德:那本書的主角為什麼是個女孩呢?   有時賈德會這樣回答:因為在我們挪威只有兩個性別,主角要麼是女孩,要麼是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