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競賽成績好,培養的數學家為什麼這麼少?通過競賽獲得保送資格,是不是一條很好的升學途徑?曾經獲獎的那些奧賽選手現在又在哪裡?咱們先從國際數學奧賽的性質開始說起吧。
一、IMO是什麼?
IMO的全稱,是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舉辦的數學競賽,每年舉辦一屆,時間一般在7月,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延遲到了9月,比賽模式由線下改為線上。
本次IMO中國6名選手獲得5金1銀,來自重慶巴蜀中學的李金珉,得到了所有選手中唯一的滿分。中國隊成績最高的三名選手,也在所有選手中排在前三位。俄羅斯和美國分列選手總成績的二、三位。
IMO的參賽者都是中學生,每支代表隊的選手有6人,領隊(通常都是數學家)有2人。考試一般分兩天進行,每天考3道題,連續進行4.5小時。每道題7分,滿分42分。每個代表隊的隊員會被「打散」,分配到不同考場單獨答題。
IMO並不是隊與隊之間的對抗,所以沒有團隊獎項。中國、俄羅斯、美國、德國的選手整體都比較強大。中國隊從1985年參賽以來,這已經是第21次獲得總成績世界第一了。
二、我們的數學家少嗎?
其實,IMO的成績與能否培養出足夠多的數學家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IMO說到底是一個中學生的數學比賽,比的是解題能力。數學家通常都是在成年後,做出創新的研究成果,跟解題能力沒有什麼必然的關聯。
華羅庚、陳省身、陳景潤、丘成桐、蘇步青、陳建功、吳文俊、熊慶來、王元、谷超豪……華人數學家並不少。沃爾夫獎、菲爾茲獎,也不是沒拿過。千萬別用沒拿過諾貝爾獎來論證我們不出數學家,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
三、保送是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入選奧賽國家隊就能夠獲得大學保送資格,這是明文規定的高考升學政策,選手通常的去向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有人覺得,奧賽是一條不錯的升學途徑,但這條路真的不適合絕大多數人。
首先,每年通過進入國家隊而獲得保送資格的人鳳毛麟角。想要在全國奧賽當中冒尖,除了有對這項學科有興趣、自己懂得刻苦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天賦,而天賦註定只屬於極少數人。
目前的強基計劃。致力於培養基礎學科的科研人才,所以對於競賽生會有一定的傾斜。但從2020年強基計劃的錄取情況來看,出現了很多所學校招不滿的情況。這與招生專業、錄取條件、專業性質、就業方向等都有很大關係。
拼競賽不是不行,2021年參加高考的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打算拼一拼競賽,因為他們認為強基計劃的錄取方式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會進一步向競賽生敞開。但我想說的是,強基計劃的目的不會變。所以,通過強基計劃進校再轉專業這條路很難走的通。想要拼競賽,最好是真心對基礎學科有所熱愛。
四、曾經的選手都去哪了?
中國參加奧賽的成績是輝煌的,人們很關心那些曾經的天才選手們都去了哪兒,答案當然是要去大學了。
早些年的競賽選手,主要選擇在國內讀本科。他們有的去了清華北大,有的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後,有不少選手都選擇了留學海外。
近些年的選手,本科主要的選擇只有兩種,一種是國內的清華或者北大(由此可見國內高等教育資源不太均衡),另外一條就是出國,目的地通常都是國際頂尖強校,比如常年霸佔各大排行榜冠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你認為我們獲得的IMO好成績意味著什麼?來評論區聊聊吧。
點擊頭像關注我,給家長帶來最新教育觀點,幫孩子規劃最好升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