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哲學家康德認為,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在沒有別人監護下思考。人們往往不是由於缺乏思考能力而不獨立思考,卻是因為懶惰與怯懦,而把自己的腦袋交給別人。
「我覺得你好成熟哦(我覺得你不成熟)!」也許很多人都聽過別人對自己講過類似的話,即使自己沒被這樣罵過,身邊朋友總有差不多的經歷。
對於什麼是成熟,真的是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成熟與否當然可以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植物從發芽,長出果實,然後果實熟透了掉在地上是其中一種,但這似乎不是罵人時的意思。如果他的只是生理上的意思,那麼師兄你真的太不幸了,是時候砍掉重練。
還有,從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連續過程。如果用分數表達,最不成熟的是1分,最成熟的是10分,那麼是否由4分到5分就突然變得成熟了?從4分升到5分,就是突然從幼稚小孩變為成熟型男了嗎?整個過程說得就像《七龍珠》賽亞人換成金頭髮那麼突然。問題是,我們能否為這連續過程給予一個清晰的界線?
啟蒙、不成熟和懶惰與怯懦
康德在1784年寫過一篇短文章,標題是《何謂啟蒙?》(What is Enlightenment?),是一篇非常容易看的文章,沒有哲學基礎的人也可以找來看看,保證會有感觸。康德是極重要的理論哲學家,但這次寫的不是「三大批判」一樣艱深難懂的抽象理論,而是回答其身處的時代問題。康德身處於啟蒙時代,那麼,究竟何謂啟蒙?
在文章的第一段康德便斬釘截鐵地說明,所謂的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狀態。英文翻譯比較中文清楚,以下便是他的引文︰
Enlightenment is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 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understanding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This immaturity is self-imposed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 in lack of resolve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that is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他認為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的狀態,而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在沒有別人監護下思考。人們往往不是由於缺乏思考能力而不獨立思考,卻是因為懶惰與怯懦。所謂啟蒙時代的精神,就是敢於求知,勇於使用自身的理解能力。
處於不成熟狀態其實就是指依賴別人去幫自己思考,監護人才是主人,並非自主,因此這種狀態就是過分安逸。如果有書本可代替自己思考,如果有醫生可決定我的飲食,如果有牧師可代表我的良心,多麼「美好」──只要我能給錢,就有人替我去做。這就是確確切切的不成熟狀態。
年紀大≠成熟
若果擺脫未成熟狀態是指人要為自己的思考負責,不以懶惰與怯懦為藉口,便顯示了年紀大與成熟無關,而工作經驗愈多也不代表人會愈成熟,它們都是兩碼子的事。因為盲目接受權威的意見、沒有經過查證便相信一些看法等行為跟年齡無關,就算人的年紀漸大,盲目相信的東西不會變得更具說服力。
正確可信的東西不會因為誰而改變,正如「1+1=2」不會因為你是罪犯而變為假。真正能夠合理的知識,往往與人的身分、年齡、地位等等無關。
把思考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安於把「腦子」交給別人的這種狀態呢?除了是因長年累月的習慣或懶惰,更由於怯懦與怕犯錯。運用自身理性發問,獨立思考,找出相應的理由,質疑道聽途說的意見,不盲從別人的思考方式與生活習慣,都意味著要為自己負責,而具備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則成為了成熟的一大標誌。
若一個人從未為自己負過任何責任,突然間他要為自己負責,總會使他害怕。就像一個人習慣當別人單車的後座客,到剛學會自己騎單車一樣,剛開始騎的時候他自己總會害怕。過程中的跌跌撞撞,又很容易令人退縮,甚至回歸本來的不成熟狀態。別人騎單車撞了自己,可以罵別人;自己騎車,跌了,就只能怪自己。承擔起自己思考責任,不僅僅是搞哲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更是哲學生活的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