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與啟蒙: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2020-12-05 獨視角

18世紀的哲學家康德認為,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在沒有別人監護下思考。人們往往不是由於缺乏思考能力而不獨立思考,卻是因為懶惰與怯懦,而把自己的腦袋交給別人。

「我覺得你好成熟哦(我覺得你不成熟)!」也許很多人都聽過別人對自己講過類似的話,即使自己沒被這樣罵過,身邊朋友總有差不多的經歷。

對於什麼是成熟,真的是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成熟與否當然可以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植物從發芽,長出果實,然後果實熟透了掉在地上是其中一種,但這似乎不是罵人時的意思。如果他的只是生理上的意思,那麼師兄你真的太不幸了,是時候砍掉重練。

還有,從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連續過程。如果用分數表達,最不成熟的是1分,最成熟的是10分,那麼是否由4分到5分就突然變得成熟了?從4分升到5分,就是突然從幼稚小孩變為成熟型男了嗎?整個過程說得就像《七龍珠》賽亞人換成金頭髮那麼突然。問題是,我們能否為這連續過程給予一個清晰的界線?

啟蒙、不成熟和懶惰與怯懦

康德在1784年寫過一篇短文章,標題是《何謂啟蒙?》(What is Enlightenment?),是一篇非常容易看的文章,沒有哲學基礎的人也可以找來看看,保證會有感觸。康德是極重要的理論哲學家,但這次寫的不是「三大批判」一樣艱深難懂的抽象理論,而是回答其身處的時代問題。康德身處於啟蒙時代,那麼,究竟何謂啟蒙?

在文章的第一段康德便斬釘截鐵地說明,所謂的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狀態。英文翻譯比較中文清楚,以下便是他的引文︰

Enlightenment is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 Immaturity is the inability to use one’s understanding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This immaturity is self-imposed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 in lack of resolve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guidance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understanding!"–that is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他認為啟蒙就是擺脫不成熟的狀態,而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在沒有別人監護下思考。人們往往不是由於缺乏思考能力而不獨立思考,卻是因為懶惰與怯懦。所謂啟蒙時代的精神,就是敢於求知,勇於使用自身的理解能力。

處於不成熟狀態其實就是指依賴別人去幫自己思考,監護人才是主人,並非自主,因此這種狀態就是過分安逸。如果有書本可代替自己思考,如果有醫生可決定我的飲食,如果有牧師可代表我的良心,多麼「美好」──只要我能給錢,就有人替我去做。這就是確確切切的不成熟狀態。

年紀大≠成熟

若果擺脫未成熟狀態是指人要為自己的思考負責,不以懶惰與怯懦為藉口,便顯示了年紀大與成熟無關,而工作經驗愈多也不代表人會愈成熟,它們都是兩碼子的事。因為盲目接受權威的意見、沒有經過查證便相信一些看法等行為跟年齡無關,就算人的年紀漸大,盲目相信的東西不會變得更具說服力。

正確可信的東西不會因為誰而改變,正如「1+1=2」不會因為你是罪犯而變為假。真正能夠合理的知識,往往與人的身分、年齡、地位等等無關。

把思考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安於把「腦子」交給別人的這種狀態呢?除了是因長年累月的習慣或懶惰,更由於怯懦與怕犯錯。運用自身理性發問,獨立思考,找出相應的理由,質疑道聽途說的意見,不盲從別人的思考方式與生活習慣,都意味著要為自己負責,而具備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則成為了成熟的一大標誌。

若一個人從未為自己負過任何責任,突然間他要為自己負責,總會使他害怕。就像一個人習慣當別人單車的後座客,到剛學會自己騎單車一樣,剛開始騎的時候他自己總會害怕。過程中的跌跌撞撞,又很容易令人退縮,甚至回歸本來的不成熟狀態。別人騎單車撞了自己,可以罵別人;自己騎車,跌了,就只能怪自己。承擔起自己思考責任,不僅僅是搞哲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更是哲學生活的基本態度。

相關焦點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3、它的哲學基礎主要是唯物主義的。法國啟蒙思想一開始就承認自然的獨立性,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發展到最後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在哲學上完全是唯物主義的(至少在自然觀上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也因此典型地表現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態——機械唯物主義。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哲學;民族;啟蒙;現代化;觀念;危機 內容摘要:自近代以來,俄羅斯的思想家們一直在思索與探討一個問題,即「俄羅斯民族該往何處去」,尤其在蘇聯解體之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就更加迫切了。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的喬斯坦賈德,是一位在大學裡教過多年哲學的老師,是一位鑽研哲學的著名作家。 本書是一本透過一名十五歲少女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哲學的小說,是一本帶著趣味而又不枯燥的小說,更是一本梳理古今哲學思想和發展史的小說。
  • 什麼才是啟蒙呢
    但是,在我看來,它標誌著悄然切入某個問題的思想史。對於這個問題,現代哲學既沒有能力做出回答,可也從未成功地予以擺脫。就是這個問題,迄今兩百年來一直被以多種不同的形式重複著。自黑格爾開始,中間經過尼採或馬克斯韋伯,然後到霍克海默或哈貝馬斯,幾乎沒有一種哲學能迴避這同一個問題,都不得不以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面對它。
  • 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在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一個重要的改革者,西塞羅就曾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帶到了家庭和市場上,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家們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特徵,他們四處遊走、聚眾講學,向弟子們高談宇宙的起源及萬物的本性,積極追究物因、式因、動因和極因,把哲學當成了一門研究初始原因的學問。
  • 愛一個人到了極點,心裡會很痛苦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真愛確實非常珍貴,很多人在等合適的人,他也許不完美,但他必須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從開始到結束,愛上一個人是一輩子。大多數人,都是愛得很深的人,卻從不等待一個足夠愛他的人,他常常付出一切去愛他所愛的人,最後,他渾身是瘀傷。
  • 何為「文化」的啟蒙和責任?
    在古希臘,教育一詞是paideia,公元前五世紀,paideia指的是養育和撫養孩子,就是一個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可以稱為「成長為人」的人,具有人應有的品質和精神。到了公元前四世紀,教育在希臘已經變得比較普遍,這時候,paideia的意思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已經是指一種文化的樣式,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文化」。
  • 休謨的懷疑論和蘇格蘭啟蒙運動
    如今,休謨的哲學思想已經具有了世界級的影響,那些著名的、至今廣泛地活躍在哲學課堂上的論題都必須追溯到休謨,比如:歸納法問題、因果論分析、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存在問題、是和應當的兩分法、自由和必然性的兼容性問題,等等。休謨看起來相當地學院派。他的作品經常被當做哲學寫作的範文,因為他恢復了亞里斯多德以來那種講究經驗和邏輯的論證方式。
  • 西方哲學11:張汝倫
    黑格爾的時代實際上還是啟蒙的時代,有人認為,黑格爾哲學最好被理解為對啟蒙的一個回應(Smith,p.57),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在某種意義上,整個現代都可以視為「啟蒙的時代」,即啟蒙思想佔支配地位的時代。當哈貝馬斯說啟蒙是一個「尚未完成的計劃」時,他實際上就是把我們的時代仍然理解為上述意義上的「啟蒙的時代」。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人能否憑其道德性的存在確立或實現善本身的真理意義,即實現至善的統治,這是康德宗教哲學需要解決的基礎問題。從概念上講,道德上的善得到論證之後,善本身的意義(即至善的現實性)需要植根於道德上的善,因而從道德上的最高的善到完滿的善(至善)遵從的是邏輯必然性。
  • 王成軍:成熟時期萊布尼茨哲學中的個體化原則及其困難
    內容提要:個體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基石,個體化問題因此也是萊布尼茨哲學的重要問題。在其成熟時期的哲學中,「個別化的知覺+個別化的欲望」,即「整個實體」被萊布尼茨視為單子個體化的原則。可以說,對個體的強調正是萊布尼茨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①,是其整個哲學的基石和關注的核心②。既然如此,個體化原則(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問題,即「是什麼令一個東西成為這一個東西而不是另一個東西」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成為萊布尼茨哲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甚至可以說,鑑於個體之於其哲學的基石作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前提性工作。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哲學啟蒙之《蘇菲的世界》
    關於哲學,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晦澀、難懂,但喬斯坦·賈德用一種簡潔、易懂的故事,介紹了人類的哲學史。喬斯坦·賈德是誰?他是挪威國寶級作家喬斯坦賈德,被評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蘇菲的世界》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距離現在已經有28年,至今全球銷量突破了3億冊。因為寫出了這部現象級的超級暢銷書,作者喬斯坦·賈德也獲得了超高的版稅。
  • 哲學思考是人類的天性麼?
    這個是有爭議的,皮亞傑在他的《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中批評傳統哲學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開始注意對兒童的哲學研究,這一點被美國的哲學家馬修斯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馬修斯認為皮亞傑低估了兒童的天性,因此有了兒童哲學的一些討論。兒童哲學有兩個含義,第一是關於兒童的,一個就是兒童自身的,前者不一定認為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後者認為兒童是有自己的哲學思維,而且是天生的哲學家。
  • 我們很可能忽視了一個極點∞,隱藏了大量的奧秘
    面對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我想用一個數學概念來形容是很合適的,就是無窮大。用數學符號來標識就是:∞;無窮大的宇宙,離人類居住的地球的無限遠處是什麼?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呢?因為現在,正負無窮大到底相等與否,是一個數學界爭論不休的論題。我們只能直觀的這樣去理解,或者勉強的定義:在一個數學體系內(同一坐標系),定義了同等意義的0點,那麼整個坐標系所有的無窮大點都相交於一點,匯集於一個極點,我們標記為:∞點。
  • 面具與烏託邦: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
    墨西哥思想家拉莫斯的著作《面具與烏託邦》正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之作,此書中譯本的出版以及「拉美思想譯叢」項目意在拓展關注視野,填補對拉美思想的關注空白。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邀請學者滕威、張偉劼做客萬象書坊,圍繞《面具與烏託邦》展開討論。本文為對談紀要,由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志願者劉雅笛整理,已經三位嘉賓審閱。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某種程度上,這標誌著90後青年學人作為一個整體浮出歷史地表,並逐漸成長為學術界的新生力量。新生代學人受過比較系統的專業訓練,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視野較為開闊,能夠自覺將學術問題的研究和中國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結合在一起。 當然,毋庸諱言,這些入選的作品,還屬於青年學人學術起步階段的嘗試,還存在各種各樣的瑕疵,有些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或是並不十分成熟的想法。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自17世紀法國耶穌會士來華傳教,隨後來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士給中國帶來法國哲學,同時又把當時中國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宋明理學帶回法國,就產生了中法哲學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問題。當時在中國發生了著名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禮俗之爭」;在法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馬勒伯朗士也寫出了《一位中國哲學家和一位基督教哲學家的對話》。 400多年來,中法哲學的交流一直在延續和發展。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明確提出:我們講馬克思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應該是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來看德國古典哲學,而不是用德國古典哲學來肢解和重塑馬克思哲學。這個問題是我們治學方向上的一個重大的實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