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有知和無知的蒙昧與不成熟,文化必須成為一項持續而長久的思想啟矇事業,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事業。
原文 :《「文化」的啟蒙和責任》
作者 |加州聖瑪利學院 徐賁
圖片 |網絡
最近,在討論文化體制改革問題中,有人提出要「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同發展」。其實,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所包含的「文化」並不是一回事,真正的文化事業必須以教化和教育為其使命,而成為產業的文化,則以賺錢為目的。顏淵問孔子「為邦」之道,孔子答:「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音樂不只是為了悅耳動聽,不只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且應該有令人心靈高尚的教化作用。因此,「鄭聲」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產業,而只有「韶舞」才能成為一種文化事業。
真正需要深化、推動的是文化對國民的心靈教育。這並不是什麼新點子,而是人類自古以來看重教育的原因。2000多年前,希臘人的教育目標就已經是培養「有文化」的,也就是完整的人了。在古希臘,教育一詞是paideia,公元前五世紀,paideia指的是養育和撫養孩子,就是一個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可以稱為「成長為人」的人,具有人應有的品質和精神。到了公元前四世紀,教育在希臘已經變得比較普遍,這時候,paideia的意思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已經是指一種文化的樣式,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文化」。
在古希臘語裡,「教育」一詞由「孩子」一詞衍生而來,教育,尤其是那種塑造高尚品格和美好心靈的教育,最初指的不是成人教育,而是兒童教育。希臘語中「教育」一詞與「遊戲」(paizo)一詞也有親緣關係,兒童在遊戲中所受的教育是生動而具體的,但也有嚴肅的一面。例如,孩子們玩「分蛋糕」的遊戲:推選一個孩子來切蛋糕,然後分給其他孩子。分蛋糕時,切蛋糕的不能自己先拿第一塊,這就是遊戲規則。遊戲規則還可以是,必須由另一個孩子擔任分蛋糕的任務。在學習如何做大蛋糕之前,先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
遊戲必須有好的規則和好的參與者,無論遊戲者的年齡多麼幼小,都是嚴肅的。兒童的遊戲是一種社會化(即「成人」)的過程。在希臘城邦範圍內,政治遊戲的規則――從公正的分配到公開的、自由的、有理有據、彼此矛盾的爭辯――同樣有必須人人遵守的規則,同樣需要有良好素質的遊戲者。
遊戲中的教育是嚴肅的,因為它關乎一些本身值得嚴肅對待的事情――被教育者的稟性和靈魂、城邦政治遊戲和良好秩序的基礎,等等。這種潛移默化的薰陶是文化最本質意義上的「教化」。雖然希臘人已經有了這樣的教化觀念,但尚未形成「文化」的概念。我們所知道的「文化」概念.最早是從羅馬人那裡來的,羅馬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在《圖斯庫蘭談話集》(Tusculan Disputations)中第一次使用了「文化」(cultura)這個字,指的是靈魂培育(cultura animi),所謂靈魂,便是人通過哲思而達到的自然發展的最高境界。
文藝復興以後,17世紀德國政治學家、法學家普芬多夫(Samuel Von Pufendorf,1632-1694)對這個古典的文化概念作了修正,將西塞羅專注的哲學擴展到其他思想領域。於是,如哲學教授維爾克萊(RichardVelkley)所說,文化開始指「人類克服原始野蠻,通過人的努力,成為完全之人的所有方式」。18世紀啟蒙運動後,「文化」逐漸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兩個基本含義,一個是指具有特色的大眾精神,稱為某民族或某國文化;另一個是指培養自由個體的內在素質,不只是增加知識,而且是提升人自身的理想境界。這兩個意義上的文化都與教育有關,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與它的個體成員的文化是聯繫在一起的,國家文化的敗落、衰亡和惡化與個人的心靈頹敗、精神猥瑣、行為野蠻必然是同時發生的。
文化是一種把人從野蠻狀態中解放出來,使人變得成熟的力量。從18世紀啟蒙運動以後,人們便把這種力量稱為「啟蒙」。康德是18世紀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所說的「啟蒙」的目的便是讓儘量多的人變得成熟而有文化,「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了。」
啟蒙教育不是單純的專門知識的傳授,而是一種關於人自身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本意便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康德說,「公眾要啟蒙自己,是很可能的;只要允許他們自由,這啟蒙便是不可避免的。」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對自由教育的著名的定義是,「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文化的人(a cultured human being)。……『文化』今主要意味著按心靈的本性培養心靈,照料並提升心靈的天然稟賦」。自由教育的途徑便是「通過偉大的書來……接近最偉大的心靈。因此,自由教育在於以特有的小心,研讀最偉大的心靈所留下的偉大的書。」
「偉大的書」(great books)對於人類具有普遍的文化教育作用,這至今仍然是美國大學人文教育奉行的觀念原則。這一觀念最經典的表述來自19世紀英國思想家阿諾德(Matthew Amold),他說:「文化,使我們熟悉這個世界上人類所認知和說過的最好的部分,並以此了解人類精神的歷史」。文化作為人的精神生活,通過求知來達成人格的完善,進而幫助實現社會的完善。文化的對立面是思想的蒙昧和不成熟,不單純是缺乏專門知識。有了專門知識,但不能自由思想,獨立判斷,這仍然是一種人加之於自己的蒙昧和不成熟。為了克服有知和無知的蒙昧與不成熟,文化必須成為一項持續而長久的思想啟矇事業,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事業。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344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