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啟蒙思潮迭起,士人務經世之道,而厭空疏學術

2020-12-06 七返評

馬克思曾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的確,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新文化湧入古老的中華大地後,以其不可抵阻的能量衝擊著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傳統文化,而處於封閉系統的"木乃伊"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與西學的較量、碰撞下迅速解體,西學最終佔據了優勢。因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已不是中國皇帝用什麼手段遏制、在什麼時候驅逐西方文化,而是中國的老百姓在怎樣的現實教訓、理智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前提條件下,去逐步地、有選擇、有批判地接受它"。

為這樣的文化大趨勢所推動,大批士人開始棄蒙昧主義和空疏的學術,而以開放的胸襟,將西方文化作參照系,調節從封閉的僵體中解脫出的部分中華文化的再生機制,使之蛻變,以獲新生。

這樣,在西學的刺激和影響下,同時也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的現實的感召下,有一大批有識之士從"子曰詩云"的夢囈中開始驚醒過來,轉而重新操起明清之際黃宗羲、顧炎武和清中葉龔自珍、魏源等早期啟蒙思想家留下的旗幟,將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現實問題的解決上,極力張揚經世濟民的"實學":或研究漕運、鹽法、河工之大政,或求籌邊、御外之良術,或高揚"史學經世"之傳統。此外,隨著啟蒙思潮的高漲,一部分士人還很注重工商業和自然科學。

如王韜就曾對"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的傳統觀念進行過抨擊,他還編有《西學輯存》六種,以介紹自然科學知識。正是因為這種啟蒙文化和經世意識在近代復活和回歸,所以甲午前後,才有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一批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新學家應運而生,才有大興學堂以圖強求富的洋務派脫穎而出,才有以革故圖新為宗的戊戌維新運動蓬勃開展……這種種新的氣象表明:西學的侵入,促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木乃伊"迅速風化;而以經世致用、立足現實為根本特點的啟蒙文化至少是在知識界形成了大氣候。

因此,不切實際、空疏無用的八股文自是難以抵禦這種摧枯拉朽式的啟蒙思潮的裹抉。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文化滲透、經世意識復甦的過程,也就是促使八股文走向衰亡的文化大背景形成的過程。

相關焦點

  • 何為「文化」的啟蒙和責任?
    其實,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所包含的「文化」並不是一回事,真正的文化事業必須以教化和教育為其使命,而成為產業的文化,則以賺錢為目的。顏淵問孔子「為邦」之道,孔子答:「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音樂不只是為了悅耳動聽,不只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且應該有令人心靈高尚的教化作用。因此,「鄭聲」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產業,而只有「韶舞」才能成為一種文化事業。
  • 道:中華民族的元根文化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氣概。」
  • 為人治學,其道一也——記安徽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疏瑞文副教授
    這是2018級研究生吳越對疏老師的最初印象。的確,熟悉疏瑞文老師的人,都知道他是愛笑,只要一見面,他總是笑呵呵地與大家打招呼,然後聊聊近況,引導搞好學習與生活,言語中充滿著關心與鼓勵。    疏老師的微笑源自他的平易近人、師者仁心,總是讓同學們積極面對各種問題與困難。
  • 官員上疏怎裁定:縣丞疏請復皇妣不共戴天之仇,明孝宗如何處置?
    曾經參與處理這一上疏的當事人——明人尹直在其所著的筆記《謇齋瑣綴錄》卷八中,對明廷處理這一上疏的相關情況,作了記述。 尹直在筆記中這樣寫道: 「今上初嗣位,縣丞徐頊上疏,請理皇妣薨逝之由,以復不共戴天之讎。」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他對嘉靖時期的「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深感憂慮。當時的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齋醮玄修,妄求長生不老。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 姚期智做客學術之道 暢談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
    姚期智做客學術之道  暢談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通訊員 劉洪強)6月5日下午,「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首席教授姚期智院士在六教為現場近400名清華師生帶來題為「科學家的道德與責任」的演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學術群體,文化群體,黨錮之禍
    大家好,我是陳中宇,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文化群體與黨錮之禍。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在經學大師周圍形成學術群體,漢儒治經特種家法,一種學術受到官方的推崇,這一門派的師生便輝煌起來,師生之間也是人身依附的關係,學術群體遂成為利益群體,學術形成「門閥」,並形成中國特色的「朋黨政治」。東漢以後,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上至皇室,下至州郡官員、士人,大多出自名儒之門。
  • 桑兵:為什麼陳寅恪說宋代是中國學術文化高峰?
    有學人指出,道鹹以後,鑑於乾嘉學術不能應對危局,「學風遂變,其時學者知大亂之將至,乃歸咎於考證學之無用,又學術之事,有時而窮,才智之士不能不別啟途徑,故宋學文史復興」。不過,所謂宋學文史復興,當有所分別,曾國藩等人的復興理學,力圖挽回乾嘉以來因漢宋分爭的頹勢,文學則有「同光體」的尊宋詩,二者影響後世頗大。以致有學人認為,推崇宋代是道鹹以後的一個基本風氣。
  • 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由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04年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於11月25至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主任王蘇民研究員作了題為「湖泊沉積環境代用指標記錄揭示的流域亞生態系統特徵」的主題學術報告,謝武同志代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名譽主任劉東生院士、主任劉嘉琪院士向大會致賀詞,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瀋吉研究員主持了會議。
  • 國際關係「無限遊戲」新思維:世界文化秩序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對照觀之,中國《易經》哲學則是追究宇宙怎樣變化、延續,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呂氏春秋·下賢》)的包容氣度整體地、全息地觀感天地萬物的內在聯繫,自然而然地駕馭變化,貫通絕對性之相對性,開闢天地人的和諧之道。
  • 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
    7月11日,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首都師範大學、省社科院等10餘位專家會聚天下道源、共論老莊思想傳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徵海出席並致辭。
  •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
    易經入門:陰陽學說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是入道之基一直有朋友留言讓我以通俗的語言,寫一寫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對於學習《易經》等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可以說對陰陽的理解是基礎的基礎。在《詩經》中已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的說法,可見陰陽觀念流傳之久;而《易傳》中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則可以看出陰陽觀念流傳之廣。無論在儒學還是道家,陰陽都是重要的基礎概念,今天的學術中則把陰陽稱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矛盾論。由此看來,傳統文化中對於陰陽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這正契合了此次徵文所主張的「學術研究與現實關懷結合」、「為解決和解釋中國問題提供獨到思路」的設想,也符合《探索與爭鳴》雜誌所堅持的當下性、公共性、跨學科、 思想性為核心的辦刊特色,以及長期以來所倡導的「思想溫暖學術、學術關懷現實」的辦刊理念和「提倡自由探索,鼓勵學術爭鳴」的辦刊風格。 此外,本屆獲獎作者體現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近一半獲獎者為90後學人。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打賭,這首詩全國人民都會背,記憶深刻啊)國學啟蒙應該百花齊放,只學古詩詞怎麼能夠呢,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都得了解啊,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都得安排上呀。但是買回來之後,我自己翻了翻,發現了一些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適合國學啟蒙。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5月7日-9日,「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新落成的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舉行。
  • 古代女子性啟蒙,竟是從看春宮圖開始
    但是最早的時候,春宮圖其實是新婚之夜女子的性啟蒙「教科書」。比如,這王家姑娘今日出嫁,新郎官上門來接親之前,媽媽走進女兒房中,將一個囊袋交到女兒手中,並囑咐道「拜完天地,入了洞房才能打開看」。因為一開始,春宮圖其實是作為女子新婚之夜的性啟蒙讀物而出現的。
  • 陳攖寧談道教文化(一)
    (1880-1969),生前留下了大量關於中華道教傳統文化的精闢論述,其中蘊含的真知灼見,對於當今繼承與弘揚傳統道教文化,有著發聾振聵的現實意義。若沒有整個的學術,作為骨幹,沒有超拔的天才,繼承絕學,僅僅靠幾處乩壇,在那裡製造迷信,幾處道觀,在那裡拜懺念經,又何濟於事。現在全國中真心實力替道教搖旗吶喊的,就只有我堅持不渝,……可憐不可憐。按:迷信不是道,拜懺念經不能發展教,學術做骨幹,天才繼承之,即使沒有天才來繼承全面,小能人也需要的。但是堅持不渝很要緊。
  • 論陳世驤「抒情傳統說」「反傳統」的啟蒙底色及其現代性
    陳世驤是從文化的視野,將其看成中國文化傳統在文學中的顯現。《中國文學的文化要義》,系統地描述了這一思路。該文從儒、道這兩塊中國文化的基石談起,認為中國大多數作家都隱含「儒家所昭示的人類道德上的精粹之處」及道家「自然之法」,即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兩種理想之結合。中國文化的穩定性及統一性,在文學上也「可以被視為歷史與文明中最偉大的凝聚力之一」。
  • 王元化學術研討會:古典資源的再發現與現代重建
    我們今天看中國抗疫之所以成功,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國人血脈深處的基因如人道關懷、生命至上、尊嚴、秩序、責任意識等,不能說不是潛在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與思想,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太重要了。出席會議專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