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觀|對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何為

2021-01-10 澎湃新聞

時至今日,文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概念嗎?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住文化、旅遊文化、政治文化、消費文化、團隊文化、企業文化……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似乎都可以附加「文化」的後綴。

在商業世界,文化也已泛濫了,言必稱文化就是要顯示布爾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麼?是地位與品位的象徵?在創造價值、追求價值的現代社會,價值與文化相斥嗎?物質與精神、經濟利益與文化的自主、自律、自由之間,是分庭抗禮還是親密無間?對企業這一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何為?

「落地」的文化

在英語中,與文化(culture)最接近的詞源是拉丁文cultura,它具有「栽種」「照料」的意義,因而文化的本義與培育(cultivation)密切相關,最初的對象是自然物,cultura的過程就是精耕細作、去蕪存菁的過程。由此,文化引申為對心靈、精神的培育,旨在追求完美的心靈與人格,就如西塞羅所說的「心靈的陶冶」(cultura animi)。在漢語中,文化一詞應該與「以文化之」「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相關,這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指向,與cultura一樣,是化育性、提升性的。

這種陽春白雪式的文化路徑延續了很久。19世紀的英國詩人馬修·阿諾德將文化與「無政府狀態」對舉,認為文化就是要追求甜美與光明,通過藝術和教育的薰陶,達成人格的完美和社會的和諧。阿諾德守護人文精神的態度,依舊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20世紀的文學批評家利維斯更是將文化界說為「少數人文化」,直接與「大眾文明」對立,誓言捍衛文化的精英主義立場。因此,文化一度指涉著高雅文學與經典藝術的範疇,高閣之上,光輝燦爛。

19世紀以來對於高雅文化的衛護之聲事實上與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文化變革息息相關。工業化與商業化浪潮催生了更加豐富的文化樣態與觀念,電影、廣播、流行出版物成為了文化精英主義者們眼中的「大眾文明」,它們是庸俗、劣質、趨利的代表。但在面對新生事物的思想論爭中,也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化觀,一批被奉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先驅的思想者們認為,文化不是精英們的特權,而是稀鬆平常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社會生活的總和,它不僅有精神性的維度,更有物質性的一面。

自此,文化走下神壇,開始變得「包納萬物」,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前後的各種理論反思與研究實踐不斷湧現、異彩紛呈。在聚焦文化的各類理論主張中,法蘭克福學派對於「文化工業」的批判性研究就直面文化性與趨利性的張力。批評家們指出,技術變革與標準化流程下由文化生產體系輸出的文化產品本質上就是一種商品,它們遵循經濟規律、利潤規律,卻喪失了傳統意義上文化的精英理想和化育功能。

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事實上也讓文化與工業式生產、商業式規律的這種結合體成為一種穩固的認知類型,20世紀70年代,指涉相似對象卻更為中性的概念「文化產業」誕生了,這是在深度商業化的社會語境下,對標準化生產體系中文化產品的「正名」,也是對社會文化發展現實的理論回應。伴隨著文化產業學科化的趨勢,創意產業、文化經濟、創意經濟等更富於積極意義的新概念使得「文化」與「利益」的結合更加名正言順,這一通過文化創造價值的領域更是受到政策的支持。

從化育性、提升性的理想主義,到積極擁抱社會生產與消費實踐,文化「落地」了。今天,文化也是商業世界的一員,更能成為商業價值的來源。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投資運營、娛樂休閒服務、文化裝備生產……在繽紛多樣的文化產業中,對於所謂的「文化企業」而言,文化就是生產經營的對象,是生產資料,是保留著化育之理想根性,卻又負載著經濟利益的最「接地氣」的商品與服務。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論及文化與商業、經濟的關係,馬克斯·韋伯是無論如何不該繞開的。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對趨利氛圍逐漸生成並日漸濃厚的社會中「文化何為」的解答。對於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是親和性的、不相斥的,它可以成為生產資料與「利」之載體,也可以成為「趨利」的內生動力。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核心觀點是,強調世俗禁欲主義與「天職」觀的新教倫理與勤勉、克制、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而為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誕生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對簡單的經濟決定論的辯證反撥,讓人們認識到精神文化要素在現代商業模式與經濟氛圍孕生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韋伯指出,資本主義誕生前的社會文化是一種「傳統主義」:人們並非「天生」希望儘可能多地掙錢,「他只是希望像他已經習慣的那樣生活,掙得為此目的必須掙到的那麼多錢」。這種「知足常樂」式的狀態,是自然經濟的特徵,人們自給自足,趨利只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

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精神」就與此相對了。韋伯引述了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一番話,這堪稱商業理性的金科玉律:「切記,時間就是金錢。假如一個人憑自己的勞動一天能掙十先令,那麼,如果他這天外出或閒坐半天,即使這其間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認為這就是他全部的耗費;他其實花掉了、或應說是白扔了另外五個先令。」對於利益與價值的理性計算、合理權衡成為了現代「組織人」「經濟人」的必備素養,趨利不再僅僅為了滿足個人所需,而成為一種勤勉不怠、追求價值最大化、似乎沒有盡頭的綿延。

作為基督教分支之一的新教正倡導了與此相似的倫理觀念。與佛教等強調出世及神秘主義的宗教不同,新教倡導一種入世的禁欲主義,主張在世俗中修行,而入世修行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職工作,理性、克制地生活;做到這些,就是忠實履行了「天職」(calling),就能獲得上帝的恩寵。

韋伯認為,正是這種與資本主義精神富有親和度的宗教倫理和社會文化氛圍孕育了現代意義上的商業理性,資本主義才會在特定的時期和地域誕生。真正的企業家精神蘊含了強烈的事業心和克制的生活觀,篤信勞動致富,理性地追求利潤:「在現代經濟制度下能掙錢,只要掙得合法,就是長於、精於某種天職的結果和表現,這是一種美德和能力」。

韋伯指出,前資本主義是「在一個長期企業中,合乎理性地使用資本和按照資本主義方式合乎理性地組織勞動尚未成為決定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與此相對的現代商業邏輯,就是要合乎理性地使用資本、組織勞動,並以此作為決定經濟活動的主導力量。這就是文化薰陶、化育之下的趨利觀,也讓趨利有了內生動力。

可以看到,在宏觀的維度,文化對現代商業模式的誕生施加了整體性的作用力;而就微觀而言,文化也能影響每一個市場參與主體的經營行為,塑造每一個趨利型組織的「組織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及其層理

根據定義,企業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以盈利為目的」排在首位,企業似乎帶著「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般的原罪,和昔日聖壇之上光輝燦爛、光明甜美的文化那麼格格不入。但而今,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也是趨利型組織日益重視的領域。在企業實務中,企業文化至少與戰略規劃、品牌建設、人力資源等多個模塊息息相關,被視作組織之「魂」。

對趨利型組織而言,企業文化何為?不妨類比資本主義精神的文化影響力——它以勤勉、克制、理性的文化要素驅動商業實踐。企業文化也以精神性的力量作用於組織,進而影響價值創造的實踐,比如一家崇尚狼性文化且貫徹有力的企業,其趨利行為往往會更加高效。在這一意義上,企業文化確實就是組織之「魂」。然而,勤勉、克制、理性、狼性,抑或是創新、激進、開放、包容,企業文化僅僅是這樣一些個性化、性情化、人格化的形容詞嗎?

在特倫斯·迪爾和艾倫·甘迺迪對企業文化所做的系統性研究中,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與方法頗具啟發性。二人合著的《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與儀式》將企業文化解析為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禮儀和儀式、文化網絡五大構成要素,既關注外部的環境語境,又聚焦內部的組織特性;既論及精神性的價值、理念,又強調物質性的禮儀、儀式與傳播網絡;既有員工的群像,又有卡裡斯馬(charisma)般的核心人物影響力。

誠如人們對文化一詞的漫長思辨,企業文化也蘊含了豐富的層次,它是文化理想主義的,也是文化唯物主義的。作為價值理念的企業文化對組織而言發揮著凝聚、導向甚至是提升的作用,這是文化薰陶、化育、理想性的一面;然而無形的價值理念終究要通過一系列可觀可感的介質去傳達與呈現,這就彰顯了禮儀、儀式、傳播網絡與接觸點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這是文化「落地」的一維。

美國學者埃德加·沙因在《企業文化生存與變革指南》中,也對企業文化進行了層理劃分:首先是所謂的人工飾物(artifacts),它們是可以觀察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其次是價值觀念(espoused values),亦即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和經營哲學;最後還有深層假設(underlying assumptions),指稱那些意識不到、深入人心的信念、知覺、思維和感覺。企業文化既有可見可感的外在表徵,又有抽象的形而上內涵,還有著內隱、不可見甚至難以言明的一面。

沙因直言,企業文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要想理解其內涵,就必須在各個層面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考察企業文化時最大的風險就是,將其看得過於簡單並忽視其至關重要的幾個方面」。企業歸根到底是由人構成的組織,就像一個微型社會;而正如社會文化這一母概念一樣,企業文化也是層理化的,它既是對組織的精神性培育,又具有一條自形而下至形而上的文化梯級。

至此不難看到,對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首先是「可親」的,在這一共識之下,文化可以成為負載利潤的生產資料,也可以從或宏觀、或微觀的維度對趨利的商業實踐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文化還能以更直接、更主動的形式助力企業趨利,它可以成為經營戰略的創新視域與方法論突破。

從藍海戰略到文化戰略

在美國學者道格拉斯·霍爾特與諮詢顧問道格拉斯·卡梅隆合著的《文化戰略:以創新的意識形態構建獨特的文化品牌》中,以文化探索企業戰略的方法論被稱為「文化戰略」,這是一種與功能主義的藍海戰略相對的創新視域。

曾被奉為圭臬的藍海戰略指導企業通過產品或服務創新佔據充滿機遇、較少競爭的差異化藍海,其理念是「造一個更佳捕鼠器」(build a better mousetrap),也就是功能主義的創新實踐。在藍海戰略的影響下,品牌定位理論亦主張把握細分品類與細分市場,佔據消費者認知與心智,向受眾傳遞功能性的利益點。

與此有所區別的感性利益營銷模式更加注重品牌附加給產品或服務的情感價值,在功能利益的基礎上引入了文化的維度,強調情感利益。但這一模式大都聚焦於同質化的抽象概念,比如溫馨、幸福、健康、滿足……這些追求感性的抽象利益點事實上最不感性,它們含混而難以感知,又往往缺乏差異化,同時僅關注個體的、主觀的文化,而與更為深廣的社會歷史語境相割裂。因而訴諸情感利益的戰略創新模式也大多陷入困局。

文化戰略正是要尋找突破。它將文化視作一種方法、一種視域、一副洞察商業世界與審視戰略模式的透鏡。文化戰略對於趨利型組織而言,不是內生某種驅動力、培育某種凝聚力、涵養某種價值觀,而是將文化直接用作戰略創新與業務拓展的利刃,換一種視野觀照世界,主動出擊。

文化戰略致力於在某一領域主導性的文化表述(即所謂的「文化正統」)中尋找社會變革或斷裂的契機,從中尋求意識形態機遇,進而建構迎合新思潮、契合新趨勢的品牌意識形態「神話」。文化戰略的總結者具有良好的跨學科理論素養,這裡所說的意識形態,是伊格爾頓、阿爾都塞等思想家所討論過的範疇;而意識形態的「神話」,也是羅蘭·巴特論述的符號學意義上令人「心悅誠服」又「不知不覺」的某種「故事建構」。

在文化的透鏡下,商業世界煥然一新,藍海不再是原先蘊藏潛在功能需求的功能主義藍海,而是湧動潛在意識形態需求的「神話海洋」:「意識形態的商機產生於重大的歷史變遷導致產品的傳統文化意義的徹底重塑」。霍爾特與卡梅隆以數個經典案例論證了文化戰略下的巨大商機,也在自身的諮詢服務實踐中通過文化戰略助力多家企業品牌成長或新生。

比如耐克。在耐克品牌實現顯著成長的時期,它沒有像諸多競品企業那樣述說產品的功能性創新、塑造明星運動員的戰績神話(沒有遵循所謂的「文化正統」),而是以文化的視角回應戰後美國夢破產的社會歷史語境(尋找新的意識形態機遇)。通過迎合特定時代環境中重塑堅毅個人主義的文化理想,耐克以一系列廣告修辭、文化符碼成功構建了個人拼搏意志的意識形態和Just Do It的品牌神話。依託文化戰略的創新,耐克「用一個獨特而恰當的時代所呼喚的意識形態與阿迪達斯、銳步、匡威區別開來,這個意識形態被包裹在了一個充滿修辭力量的、出乎意料的神話之中」。

學院派的文化研究學者解讀、解構文化文本的意識形態神話,而文化戰略的探索者就是要逆向編織意識形態的神話。這一過程以一種富於商機的遠大前景將文化與趨利型組織聯繫在一起,也為文化在商業世界勃發生機開啟了巨大空間。

「化育之根」與「自反性趨利」

對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可以是生產資料,可以是內生動力,可以是組織之「魂」,可以是創新戰略。在商業世界,文化的作用力與作用形式何其多,但商業文化愈是生機勃勃、商機無限,就愈令人隱隱不安。就如現代性既帶給了世界光明甜美,又孕育了理性殺戮與制度鐵籠。趨利有沒有限度,文化有沒有尺度?文化不僅僅應該使企業更多、更好地趨利,而且應該幫助企業更健康地趨利。

好在文化是如此獨特,又如此深廣,我們至少能提出兩種警惕之道,讓文化與趨利型組織的結合更加健康完滿。

一是「化育之根」。縱使意涵流變、儀態萬千,文化富有理想主義的原初意義始終未曾被人忘卻。無論是耕耘作物、養育動物還是培育心靈、塑造人格,都代表著文化提升性、化育性的理想主義之根,這是向上、向善的力量。文化這一「自由離子」盡可以與萬物結合,但「化育之根」就像是一股隱隱的牽引力,指向初心的方向。在趨利的商業世界,文化就是人文主義的光芒。

二是「自反性趨利」。「對趨利型組織而言,文化何為」:這既指涉一種商業實踐,又指涉對這一實踐的思考。對實踐行為的主體而言,有必要引入一個反身性(或曰自反性,reflexivity)的向度:在將文化與趨利行為相關聯的商業實踐中,要意識到這一行為的規劃、實施過程及其結果,也就是行為主體要對行為本身有所知覺、進行審思。「趨利有沒有限度,文化有沒有尺度?」自反性就是一種糾偏的向度。

有理由相信,帶著文化「化育之根」的「自反性趨利」,也許會是商業世界裡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化路街道:打造街頭微景觀,扮靚城市風景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悅生 通訊員 呂晶晶 為進一步提升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街道辦事處以「千百十」道路改造提升工作為切入口,充分弘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根據街巷的自身特點、文化傳統、業態,注入時尚元素和文化元素,加強街頭小遊園建設,美化環境加快對中心城區主要路段、重點區域的綠化改造,
  • 微更新·微景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維護滯後,修繕乏力,房老屋舊,設施陳舊,車輛亂停亂放,尤其是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等行業專網線纜,的確為廣大居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社區上空的線纜越搭越多,縱橫交錯,線路打結,相互纏繞,混搭嚴重,織就一張張巨大的「蜘蛛網」,不但成為安全隱患,而且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
  • 微景觀大效應
    塘東以一村之力組織舉辦的微景觀設計賽,是晉江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進一步延伸。 據記者了解,從2018年開始,晉江市就開始著力打造以微景觀、微菜園、微庭院、微森林、微牆繪為主要內容的「五微五營雙創」活動,以大學生夏令營、國慶建造營、校園雙微創意營、大樹微景觀工作營、大學生寒假實踐營為主要平臺,以大學生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為抓手,廣泛吸納人才投入到鄉村振興中來。
  • 晉江這些紅色微景觀很贊!
    從2017年開始,清內村探索「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微景觀」創建模式,連續打造多批牆繪和主題微景觀,碉堡戰地微景觀就是村裡的第五個微景觀。 曾埭村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在修番仔樓的時候,修一個紅色的微景觀作為村史館的配套,兩者主題一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突兀,又不孤立。
  • 苔蘚微景觀|邂逅微景觀
    苔蘚微景觀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看似元素繁多,但底部都是一樣的,一般由輕石基質、水苔、泥炭土組成。
  • 小涼亭換「新衣」,安貞街道安外社區「微景觀」改造太驚豔!
    社區是城市行政管理最基層的一級組織,與群眾聯繫最為密切,是創衛的「主戰場」之一。創建國家衛生區行動啟動以來,朝陽區老舊小區社區微景觀改造項目有力推進了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打造了一批有文化品位、創意特色和實際功效的社區微景觀,提升了社區品質。
  • 蝴蝶蘭微景觀常見模式
    蝴蝶蘭微景觀常見模式蔡紅海等1 蝴蝶蘭的概念蝴蝶蘭為蘭科蝴蝶蘭屬,原產於亞熱帶雨林地區,為附生性蘭花。蝴蝶蘭白色粗大的氣根露在葉片周圍,除了具有吸收空氣中養分的作用外,還具有光合作用。2 蝴蝶蘭微景觀常見模式2.1 自然式形式多採用盆景的造型,布局可採用自然式,可根據需要點綴奇石或其他配件來突出大自然的野趣。可選擇多種性狀的盆器,材質以陶質、瓷盆為佳,色彩和形狀應不過於花哨,表現出盆栽自然典雅的特點為宜。2.2 趣味式主要突出植物自身的特點,彰顯其獨特的形態和色彩。
  • 綠植微景觀成就小朋友「綠水青山」
    5歲的婷婷抱著和媽媽共同製做的綠植微景觀美滋滋的和大家留了影。12月17日晚,在紗帽街婦聯的支持下,朱家山社區聯合武漢楚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了「種下希望 綠色健康」綠植微景觀手工製作親子活動,15個家庭參加了此次活動。
  • 衛生死角變「口袋公園」,寧波這個社區的微景觀火了
    西門社區下轄的社會公益組織綠色協會與各小區互助站廣泛徵集居民意見,居民們紛紛為美化社區集思廣益。經過多次商量、多方考察,最終確定修建盆景園的改造方案。窨井蓋改造成了一個小花壇 方案確定後,西門社區各互助站主力成員承接了盆景園的設計建造、盆景的貢獻和養護工作。
  • 石獅:港邊村打造「海蠣之鄉」微景觀
    1月4日,記者在永寧鎮港邊村看到,該村「海蠣之鄉」微景觀已基本完工,這裡原本是一處倒塌的古厝,如今被改造成獨具港邊村特色的小公園。不僅風景宜人,而且富有文化底蘊。「我們村有80多戶村民養殖海蠣,港邊村的海蠣個大味鮮,口感更好。」
  • 石井鄉村微景觀改造PK,你覺得怎麼樣?
    昨日,記者從石井鎮政府獲悉,該鎮「鄉村微景觀」匠人創意技術競賽改造階段已經結束,進入網絡投票環節。 本次活動由石井鎮人民政府和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管委會主辦。在2020年12月1日的啟動儀式上,主辦方抽籤選出6支專業的團隊,對該鎮奎霞村的6處景觀點進行微景觀翻新改造。
  • 中海怡翠社區開展微景觀DIY活動
    深圳信息網消息(通訊員 鍾賢惠)為豐富社區居民的暑期生活,加深社區家庭之間的互動,促進社區鄰裡關係和諧。7月18日上午,在深圳市龍崗區委宣傳部、深圳市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的支持下,中海怡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小空間裡的山清水秀」親子家庭植物微景觀DIY活動。
  • ...我的手藝 我的創意 我的生活」——打造獨一無二的創意微景觀...
    盆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在盆內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地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美麗的縮小版的山水風景區。人們把盆景譽為"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
  • 成都三江社區開展「包容並蓄,共賞三江」微景觀打造行動成效顯著
    來源: 四川視窗 舉報   近日,成都市三江社區開展了以「包容並蓄,共賞三江」為主題的微景觀打造行動
  • 這樣的社區微景觀,你見過嗎?
    這樣的社區微景觀,你見過嗎?在這個平臺上,來自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共建單位,居民的各方代表都為解決小區事務、推進社區建設和治理等積極「發聲」。彭五居民區是上海最老的工人新村之一,車位配比嚴重失衡。為了緩解小區「停車難」,居委會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並得出結論:社會車輛和探親車輛多,是導致小區「停車難」的主要原因。
  • 方寸之間構建微縮世界,微景觀DIY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目前,在家庭園藝中,最易受到大眾追捧的就是微景觀創意DIY製作了。其主要優勢在於體積較小,養護便利,價格優惠,創意十足,非常滿足當城市人的審美需求。微景觀,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濃縮,可把自然美景、山川河流等微縮化,將生態之美盡收眼底。
  • 參與式社區「微景觀」營造 再現城市生活美學
    參與式社區「微景觀」營造服務項目旨在通過小區內公共空間微更新,以較低的成本,發動居民群眾一起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進行小而美的改造,提高居民對小區公共空間和環境的關注,提高居民參與小區公共事宜的議事能力和參與熱情。項目承接以來,杭州市江幹區丁蘭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積極聯繫落地社區,開展前期調研,截止目前,已調研社區居民800人,社區工作人員48人。
  • 「微景觀」:裝在瓶子裡的童話世界
    有人說,每個裝在生態瓶裡的「微景觀」,都是一個會呼吸、會講故事的童話;還有人說,這些小小的瓶子裡,凝聚了都市人對田園和自然的嚮往,是心靈深處願望的化身。如果您也為之心動的話,不妨親手嘗試一下,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異想世界」吧。
  • ...市建設城市「口袋公園」探訪: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
    推窗可見,家門口的文化「微景觀」——石家莊市建設城市「口袋公園」探訪位於南二環裕翔街西南側的師大桃李園與城市交相輝映。 河北日報通訊員 張海強攝位於北二環東延線北、天山大街西的紫林灣遊園。「一園一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微景觀」由於大多數「口袋公園」是利用城市「邊角料」改造而成,再加上周邊市民的殷切期望,倒逼著規劃設計和建設者們「螺螄殼裡做道場」。松石園就是其中一例。來到這座「口袋公園」,記者看到造型各異的油松錯落分布,層次感十足,奇石擺放更是恰到好處,襯託出一道別致風景線。走進其中,松樹文化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 解析:何為河圖洛書?何為河洛文化?
    何為河圖洛書?何為河洛文化?何為河洛文明? 河圖洛書就是地球文明的開端,就是世界文明的主幹! 河圖,洛書出現在中國的兩河流域——黃河和洛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