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 MIN NAN
節目視頻
在晉江,從抗日到解放再到家園建設,都有一批熱血兒女投身其中。他們不怕苦,不怕犧牲,勇挑重擔。紅色精神、紅色基因深深地鐫刻在晉江土地上。
「八·二三」炮戰時期,有一支連隊駐紮英林鎮清內村,並在村裡挖戰壕,築碉堡。清內村利用舊條石,結合戰士雕塑,愛國牆繪,入團、入黨、入伍誓詞等,把碉堡舊址改造成紅色微景觀,並成為清內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教育基地。
清內村黨支部書記洪文化告訴我們,進入碉堡的矮門,使敵人不能輕易進入,再加上狹窄的空間,士兵在碉堡內部就比較安全。
每個碉堡都設有三個機槍口,從機槍口往外看,一百米內的人員出入,都看得清清楚楚。士兵在這裡站崗放哨,村民更有安全感。
以前,清內村以開礦採石為生,碉堡被廢料和垃圾所掩埋。就算有人提醒,也很難看出那是個碉堡。
從2017年開始,清內村探索「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微景觀」創建模式,連續打造多批牆繪和主題微景觀,碉堡戰地微景觀就是村裡的第五個微景觀。
廢棄碉堡遺址搖身一變,成了紅色文化景觀,村莊環境實現了大變樣。村民不僅可以享受環境變化帶來的舒適,還能了解村子的革命歷史,接受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空閒的時候,安海鎮曾埭村許多村民,總喜歡到一個叫「春暉園」的地方聊天曬太陽。很難想像,兩年前,他們還因為周邊的環境問題,滿是怨言。
村民黃連生回憶說:「以前來到這邊,惡臭就冒上來,雞屎鴨屎,垃圾堆很大。現在變得跟公園一樣,很漂亮,大家都過來玩。」
「中華兒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晉江縣安海公社,明燈大隊」,簡單的一個門頭,一下子把人拉回人民公社時代。
這棟番仔樓建於1930年左右,是曾埭村馬來西亞僑親所建。它曾經作為大隊隊址而熱鬧非凡,也是很多曾埭人心中的印記。後因無人居住,一度荒廢。2019年,這棟番仔樓修繕後,被改造成曾埭村村史館。
曾埭村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在修番仔樓的時候,修一個紅色的微景觀作為村史館的配套,兩者主題一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突兀,又不孤立。
「春暉園」微景觀以曾經的大隊部舊址為背景,單獨來看是一個紅色微景觀;整體來看,又是一個紅色景點,既有獨立美又有整體美。
「掃一掃二維碼,點擊播放,就能聽到信息。」內坑鎮黎山村的村民經過「紅色行走記憶」微景觀的時候,都會往牆面上掃一掃,聽一聽「有聲圖書館」的信息。這漸漸地成為了不少村民的一個新習慣。
在「有聲圖書館」裡,那些年紀大或有閱讀困難的群眾更方便讀取信息,黨員、群眾隨時隨地了解、學習黨建相關知識,感受黨的歷史。這個智慧型學習陣地,讓大家受益匪淺。
「有聲圖書館」的內容包括改革開放、十九大精神解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做合格黨員等12個部分,另外還有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概述、鄉村善治積分制、村規民約等3個「自選」部分,為了提高「有聲圖書館」的「用戶體驗」,裡頭每部分內容每兩天就會更新一次。
黎山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曾經是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所在地,村中參與革命工作的人很多,出了張克黎等革命烈士。仔細去看每一個微景觀,都有紅色記憶的因素在裡面。
村裡結合微景觀建設,深入挖掘村裡的紅色精神和紅色基因,把豐富的紅色資源展示出來,讓更多年輕一輩感受和傳承愛國愛鄉的力量。
每個微景觀都有一個故事,每個微景觀都有一段歷史。將紅色文化融入微景觀中,讓它成為村裡的宣傳陣地,這是傳承革命歷史,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責編| 許水艇編輯| 杜少雄
審核| 陳詩章 蔡豔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