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與烏託邦: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

2020-11-29 澎湃新聞

原創 劉雅笛 群學書院

自20世紀80年代國內掀起的「拉美文學熱」以來,國人對於拉丁美洲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拉美文學,而對拉美思想、哲學知之甚少。墨西哥思想家拉莫斯的著作《面具與烏託邦》正是拉丁美洲哲學走向成熟的突破之作,此書中譯本的出版以及「拉美思想譯叢」項目意在拓展關注視野,填補對拉美思想的關注空白。

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邀請學者滕威、張偉劼做客萬象書坊,圍繞《面具與烏託邦》展開討論。本文為對談紀要,由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志願者劉雅笛整理,已經三位嘉賓審閱。

《面具與烏託邦》新書分享會紀要

文 | 劉雅笛

圖 | 榛子、陳琦

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聯繫可追溯到16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近代以來,中拉交往更為深遠密切,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界掀起的「拉美文學熱」。但時至今日,國人對拉丁美洲的關注仍然停留在拉美文學,對拉丁美洲的思想、哲學領域則知之甚少。為什麼國內知識界對拉丁美洲的思想及其現在的發展狀況關注和討論相對冷寂?拉丁美洲百年來的思想發展的脈絡如何?作為同樣處於全球化和物質文明衝擊下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借鑑拉美思想史中的智慧?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應該如何去接觸並了解拉丁美洲的思想?

2020年11月14日下午,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於在萬象書坊舉行沙龍,共讀由「拉美思想譯叢」推出的墨西哥思想家薩穆埃爾·拉莫斯的《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中譯本——《面具與烏託邦》。

在沙龍開場,主持人許金晶指出中國讀者十分關注拉丁美洲文學,但對於拉美的歷史、思想、文化關注度不足。上一場沙龍共讀的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而這一次沙龍就以墨西哥學者薩穆埃爾·拉莫斯的《面具與烏託邦》為讀本,共同探討文學之外的拉丁美洲。

沙龍的第一個議題接續著上一場對《百年孤獨》的討論,探討在拉美文學譯介和閱讀的熱潮之下,為什麼國內對拉丁美洲思想的關注仍然處於冷寂狀態?

滕威老師的博士論文《「邊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學漢譯與中國當代文學(1949-1999)》關注的就是拉丁美洲翻譯與接受的歷史,以及翻譯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這一話題。

滕老師指出,拉丁美洲文學的譯介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在50-70年代,我國為了突破外交封鎖,選擇用文學交流等民間外交方式與拉丁美洲國家建立良好關係,中國讀者也就因此更多地關注到了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的勝利掀起了中國對拉丁美洲文學翻譯的高潮,許多支持古巴革命的文學家的作品譯介到中國,例如著名的智利政治抒情詩人聶魯達。這一高潮很快因中蘇分歧而導致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而消彌,一大批支持蘇共的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也很快退出中國。在「文革」時期,幾乎沒有對拉丁美洲文學的翻譯引進,但「外國文學情報」等內部參考讀物一直保持著對拉美文學的關注,尤其是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關注。當1980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世界文學》順勢推出馬爾克斯的小說譯稿,在中國引發了討論《百年孤獨》等作品的熱潮。《讀書》等雜誌的推動更是引發了對馬爾克斯的「現象級」的關注,譯介拉美作家目的在於為中國當代文學尋找範式與出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一部分拉美作家不再受到熱捧,但博爾赫斯和村上春樹、卡爾維諾作為當時的小資必讀經典作家,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滕威老師認為,拉美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經久不衰,原因在於:一方面,拉美文學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一直在場,並且以其自身的多樣性和多元性,耦合了從中國從50年代開始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種種需要,它在中國當代文化發展脈絡的每一個關鍵時期,都具有能被我們吸收和利用的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拉美文學在全球成為一種熱潮,中國對拉美文學的關注仍然是西方對拉美關注的鏡像,是西方視野下的折射。

因此,拉丁美洲思想著作不受關注,同樣是因為在整個西方的哲學和思想史脈絡中,大部分拉美思想家的寫作並不符合西方的市場規範和學院規範。在拉丁美洲,這部分學者被認可為思想家,但是在西方主流市場上卻很難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定位,例如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也創作了《孤獨的迷宮》等思想類著作,但他被普遍認可的身份仍然是詩人。80年代以來,中國受這個西方的這種學術規範和經典序列的影響,拉美的很多思想文化著作沒有進入到這個序列當中,所以就很少有人去翻譯出版。

張偉劼老師以《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書為例,進一步解釋了中國對拉美思想的關注折射著西方的關注視野這一觀點。這本書是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的一部非虛構作品,敘述新舊殖民主義在拉丁美洲的侵入、掠奪的歷史。在90年代末,這本書就被譯介到中國,但一直沒有激起很大的反響。直到2009年,一則國際新聞報導了時任委內瑞拉總統的查維茲將這本書送給了歐巴馬,《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因此「出圈」,走進中國讀者的視線。這本打著反帝國主義旗號的一本呼喚革命的著作,與21世紀初的中國語境不大協調,如果不是美國和歐洲對於拉美文化的折射,它到現在可能仍然受到冷遇。

拉美文學和拉美思想的「冷」「熱」差別,張偉劼老師認為和讀者的閱讀意願、接受程度也有關係,在圖書市場上,思想類著作一定有它的讀者,但確實不像文學暢銷書那樣受歡迎。

對拉丁美洲的接受從文學轉向思想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滕老師指出,我們在最開始接受拉美文學時,接觸到的只是一種刻板印象,當了解更加深入之後,我們自然更願意接受與《百年孤獨》不同的作品,同時也慢慢接受拉美的思想。90年代,「貓頭鷹學術譯叢」已經開始了引入拉美思想的嘗試,雖然未能激起很大的水花,但推出了像加萊亞諾等一些重要的拉美思想家。雖然《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一直因缺乏嚴謹性等問題飽受詬病,但它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歐洲中心主義,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歷史觀。

回到拉莫斯的《面具與烏託邦》,它與加萊亞諾等思想家的著作有很多相似之處,既不是能夠被主流學術規範認可的心理學、社會學著作,也不是文學作品,我們對它的討論,其實是一種對世界思想的多樣性和探討歷史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的一種努力。

張偉劼老師認為,拉美思想家拒絕「專業化」的寫作,正是對西方「歸類」的一種反抗。拉莫斯在書中也批判了「專業化」讓人越來越狹隘的現象,他將「專業化」和現代社會裡人的「機械化」傾向聯繫在一起,並且提出了新人文主義的觀點,這種新人文主義對今天的中國人同樣重要。除了拉莫斯的作品,拉美思想中很多著作可以為今天的中國提供經驗上的參考,因為他們的思想多從拉丁美洲社會向現代轉型的背景出發,而中國同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拉美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很多參考。

許金晶老師指出,所有事物都需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拉美思想通過譯介和討論一定能更廣泛地傳播開來,「拉美思想譯叢」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第二個議題討論「拉美思想譯叢」的由來,以及《面具與烏託邦》在整個譯叢中的角色和作用。

滕威老師作為「拉美思想譯叢」的主編,一直用非功利的態度來組織和推動譯叢成形,她認為這是需要有人投入精力和時間去做的一件事。譯叢的顧問陳眾議、戴錦華、劉健芝、索颯、汪暉、趙振江等前輩一直在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最新思想和文化動態,海外的學者顧問也會從他們自身的文化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為譯叢提供書目。譯叢編委綜合了很多國內國外的意見,搜索了很多大學拉美思想研究的必讀書目,並且召開研討會一起討論出版書目。譯叢不「把拉美作為方法」,而是擱置爭議,從拉美一百多年的現代化歷史當中,追溯其思想文化形成的基石,儘可能地把經典的、重要的著作翻譯進來,為中國的西語界、拉美研究界以及整個知識界提供參照。

滕威老師指出,第一批出版的《面具與烏託邦》等書是「拉美思想啟蒙」的先驅。拉莫斯開始站在拉美人的角度去思考拉美自己的思想史脈絡,拉美的文化主體性自此開始覺醒。

拉莫斯在書中指出墨西哥人面臨的兩大問題——歐洲主義和原始主義,一種亦步亦趨地效仿歐洲而失去了本土性,另一種則可能因反殖民而陷入極端民族主義的困境。墨西哥人被帕斯指認為「強姦之子」,他們身上流淌著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混合血液,幾代墨西哥人的思想文化都是在嘗試著摘清這種矛盾的文化認同狀態。拉莫斯是其中難得的,同時向兩種立場開戰的思想家,他既反對本土主義,又反對歐洲主義,並且早在1920年代就認識到美國文化將取代西班牙和法國,成為墨西哥最重要的思想來源。拉莫斯超越了二元對立視角,敏銳地看到了北美的新興資本主義文明,取代以宗教為代表的舊殖民力量時代的到來。

但是,在墨西哥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認同等問題還沒有完全釐清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已來勢洶洶,滕威老師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拉莫斯很難提出打敗各種敵人、拯救墨西哥的一攬子方案,所以他提出先從改變教育開始。

拉莫斯認為,國民教育要反殖民、反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和機械理性,幼兒教育要讓孩子像孩子,學校教育應該保護學生的想像力。從拉莫斯的社會和實踐經驗出發,教育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靈魂的,有獨立思考的,既不被墨西哥現有的偏見所侵蝕,同時也不受以美國為代表的工具理性擺布的人。

儘管拉莫斯在書中提出了很多創見,但這本書的思想穿透力和理論體系性確實有一些不足,這本書中關於墨西哥人心理解析、國民性等批判都是明顯的本質主義論述,缺乏嚴謹有力的論據,對心理學理論也是一種誤讀和誤用。但它的洞察力、對墨西哥的定位以及未來道路選擇的判斷,迄今為止,是不過時的。做到了這一點,拉莫斯作為一個思想家,就無可指摘。

張偉劼老師也談到了拉莫斯關於教育的論述,張老師援引李澤厚的第二次文藝復興的觀點,認為教育應當把人從技術理性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技術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拉莫斯在書中提示我們警惕機械文明對人的綁架。同時,拉莫斯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思想立足於墨西哥本土,而不是引進歐洲的思想框架去嵌套墨西哥的現實。

張偉劼老師指出,拉莫斯在書中談教育、為國家獻言建策,這反映了當時墨西哥知識分子和權力之間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本書創作的年代正是墨西哥革命給國家帶來巨變的時代,在當時,知識分子與革命後的政府的聯繫密切,致力於為政權、為社會服務,推動公共教育的普及。但現在的拉美狀況已經和當時完全不同,新自由主義導致國家力量被削弱,教育走向私立化,許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大眾整體的文化水平下降,拉美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社會問題。

在滕威和張偉劼老師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了梳理之後,許金晶老師指出墨西哥的民族性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並從墨西哥的民族性與歷史的關係提問,並引出中國與拉美國家比較分析的議題。

滕威老師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驗,認為拉美思想家的智慧散見於作品當中,金句的價值超越其體系性價值。拉莫斯在書中談到了墨西哥人的自卑,自卑是兩面的,越自卑的人越崇拜強權,墨西哥的自卑指涉著其歷史中的兩個強權國家——西班牙和美國,墨西哥人也一直渴望打敗這兩個強權國家,與他們平起平坐。在60年代前期,墨西哥經歷了短暫的輝煌階段,經濟飛速發展被譽為「拉美之光」。但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是其當代歷史的轉折點,奧運會的籌備帶來了各種社會矛盾,反叛學生運動也在這時達到了高潮。墨西哥陷入了循環重複的歷史,陷入了發現問題、進行改革,改革失敗,再次發現問題,又不斷改革失敗的死循環。這不僅僅是墨西哥存在的問題,整個拉美國家未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的道路。很多思想家做出了嘗試,卻沒能在整個社會層面形成影響。拉美國家經歷了獨立戰爭,解除殖民之後卻未能完成建立民族國家的課題。

拉美的革命處於未完成階段,很多小說、電影等都是呈現這種未完成的狀態。滕威老師談到了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這本書以鬼魂為敘事主體,一代代鬼魂家族講述墨西哥大革命的歷史,以及革命之後的未完成狀態,循環而虛無歷史觀與歐美理性主義形成裂變與抗衡。墨西哥人以其循環的生死觀重新定義理性與生命,從而重新定義現代化道路。拉美到底怎麼走、走向何方,一直是拉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如薩巴塔民族解放運動的等各種實驗,拉美人很難再從歷史當中汲取養料。關於拉美如何生存,全世界的底層如何繼續生存,中國應該更多地從中吸取教訓。

針對中國如何看待拉美歷史及思想的問題,張老師補充了視角變遷的觀點。以前我們的視角更多的是「從中國看世界」,而現在這種視角應該轉變到「從世界看中國」,譯介拉美思想的嘗試也有助於推動我們的視角的轉變,從世界看中國。

兩位老師對談結束之後,讀者根據討論內容提出了一些問題:

我看過墨西哥電影《希裡王法則》,講的是墨西哥人的腐敗政治,政治歷史的循環性是否依然存在,美國對墨西哥的影響是否是一種新殖民主義?

滕威老師認為《希裡王法則》是墨西哥人對自身政治的自嘲,並以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阿萊曼政府為例,談到墨西哥統治階級一面反腐敗,一面把尋租合法化的矛盾。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鎮的狀況,但卻諷刺了墨西哥人逃脫不了的歷史循環。

美國對墨西哥的影響顯然是一種新殖民主義,電影《後院》講述的就是墨西哥因為受美國影響而產生的社會問題。拉莫斯當年預言到美國的影響,卻沒有意識到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這不是「去依附」能解決的問題。如今,疫情帶來的被迫「去全球化」,中國應該藉助這樣一個機會,重新思考全球化對我們意義和未來的方向。

本書的主標題讓我誤以為是藝術設計方面的書,但聽完老師的講解,發現這本書裡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內容,這本書的承載著到底是什麼?

滕威老師回應稱,這個封面是墨西哥文化的剪影。主標題「面具」是指墨西哥人戴著本土主義或歐洲主義的面具生活,而「烏託邦」是指有烏託邦幻想的青年人。

譯叢翻譯拉美思想專著是為了形成對拉美百年思想史的討論,通過寫作和言說把拉美思想遺產傳播下去,重塑中國拉美研究的譜系,形成有情懷、有思想深度的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共同體,並對中國思想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

張偉劼老師認為,讀者的問題觸及到了一個重要的出版經驗,就是拉美思想這種冷門選題如何抓住中國讀者的心,起一個好名字就是一種策略。首先通過各種形式抓住讀者,慢慢形成喜歡、了解拉美思想的閱讀共同體,這樣才能對整個閱讀市場帶來改變。

在沙龍最後,許金晶老師總結了作家索引閱讀法、主題閱讀法、順藤摸瓜法等了解拉美思想的閱讀方法,指出拉美思想離普通讀者並不遙遠,只要用心尋找就能夠接觸到許多文化資源。希望這場沙龍能成為契機和窗口,讓參與者了解拉丁美洲,尋找打開拉美文化的鑰匙。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 | | | | | | | | | | 譚延闓逝世九十周年講座 | 孫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紀念論壇 |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 | | | | (2018) | | | |

新書分享會 | 經典品讀會

| | | | | |||| | | | | | | |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面具與烏託邦:尋找打開拉美文化的鑰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外學者表示:25號宇宙的烏託邦悲劇,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結局
    自人類文明開始有記載以來,就已經產生了哲學,人們就已經開始考慮這個世界未來的走向,人類未來的命運。特別到了二十世紀,人們的思想到達一個奇點,哲學獲得了爆發式的進步,那個時候全球出現了相當多偉大的哲學家。
  • 最神秘的動物實驗:老鼠烏託邦,560天後卻走向滅亡!
    這就是著名的老鼠烏託邦實驗。它昭示著人類科技發展頂峰的未來社會。卡爾霍恩早從15歲的開始就能在田納西州鳥類學會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之後,他取得了動物行為學的博士學位。1947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的卡爾霍恩找了一塊不到1000平方米的林地作為實驗場地。
  • 黑格爾的面具
    作為一個以行文晦澀著稱的形上學家,黑格爾的哲學論著即便對於許多專業學者也是難以理解的。理解黑格爾哲學的困難,並非僅僅來自於那些晦澀的文字,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並不願意輕易表露他的許多觀點和立場,他在闡釋理論的過程中主動戴上了許多面具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正如王爾德所言,黑格爾所表述的形上學真理是一種「假面的真理」。那麼,黑格爾是如何使用面具的?在這些面具背後隱藏的是什麼?
  • 黑死病與鳥嘴面具
    《鳥嘴面具》//出現與毀滅//所有的一切都起源於瘟疫,造型酷似鳥嘴形狀的面具,曾經那個時代最流行的口罩。中世紀,鼠疫曾肆虐歐洲,使其人口嚴重銳減,某些地區減員率甚至超過了60%,黑死病所之處簡直寸草不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下降了二十歲。
  •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格!
    本場封面作品——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以6800萬元起拍,被一口價加至7800萬元,隨後電話委託大幅加價,價格很快突破1億元,在4個委託的激烈競爭下逐漸攀上1.1億、1.2億、1.3億元,最終以1.4億元落槌於電話委託,加佣金1.61億元,超越2013年1.8億港元成交的《最後的晚餐》,刷新了曾梵志個人拍賣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格!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我國拉美史研究的發展歷程    作為世界歷史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拉丁美洲史是伴隨國際格局及中國社會的變遷而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走向高漲。
  • 老鼠烏託邦:——被稱為「預言了末日」的神奇社會學實驗
    聯合國人口基金協會曾經預言人類文明在經歷了起步、發展等階段至今後,將迎來發展的巔峰,之後將走向衰落。所謂「老鼠烏託邦」是一個由約翰卡宏為老鼠精心設計的理想生活環境,長寬2.57米,高1.5米,可容納4000隻老鼠生活。這裡沒有天災鼠禍,有的是無窮無盡的食物和怡鼠的生活環境。最初進入這個烏託邦的是公母老鼠各四隻,它們的後代五周即可發育成熟,孕期為3周,平均55天即可產生下一代。
  • 老鼠烏託邦
    他為老鼠設計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環境,一個長2.57米,高1.35米的方形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最終他選擇了家用白鼠來進行實驗,這種老鼠在五周就可以達到性成熟,孕期為三周,也就是每八周就可以產生新的下一代,平均55天就可以更新換代一次。
  • 細思恐極的科學實驗:烏託邦式的老鼠城市,人類的未來也會這樣?
    烏託邦這個詞語是柏拉圖創造出來的,16世紀的英國有位學者叫莫爾,他在一本書裡虛構了一個烏託邦式的國家。從此,烏託邦就成了虛構而美好的社會的代名詞。人類社會目前還沒有出現,動物界中會不會出現?帶著這樣的疑問,1947年,美國的動物學家約翰策劃了名為「老鼠烏託邦」的科學實驗。
  • 什麼是政治哲學?
    最後,烏託邦理論表達了政治哲學的理想。政治哲學與現實的關係是緊密的,但是與理論哲學不同,它不是表現現實,而是批判現實,不是反映現實,而是要超越現實。政治哲學不僅是否定的——揭示現存社會的各種缺點和不正義,而且也是肯定的——提出一種令人憧憬的政治理想。
  • 人民日報學科走向:發展哲學的五大前沿課題
    國內發展哲學研究興起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演進到今天,學科框架已相對成熟,學科內容也日臻系統。作為一門應用性哲學,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整體,其任務是對社會發展這一特殊的運動形式進行科學抽象,透過複雜的發展現象揭示深藏其中的本質、規律、意義、目的等。
  • 因遊戲而偉大:《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
    前言筆者對《蚱蜢:遊戲、生命與烏託邦》產生興趣的原因有二:1、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2、更是一本關於遊戲的書。因工作性質和遊戲高度相關,加上哲學教育的求知慣性使然,筆者在尋找閱讀材料時發現鮮少有關於遊戲理論1的文章。如同書中的介紹,如果不是中文翻譯本的出現,也許筆者一輩子沒機會認識舒茲,更沒有機會一探舒茲和維根斯坦對於遊戲定義的對話。
  • 哲學入門書單:沒有哲學,人生是盲目的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人生道路的系統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嚮導;是我們正不斷地行進於其上的生活道路;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 老鼠的烏託邦實驗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進行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老鼠烏託邦實驗,或許這個實驗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實驗就是把老鼠放在一個空間有限,但是擁有無限供應水和食物,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也沒有疾病的理想樂園裡,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他將4隻老鼠放入了這個近乎完美的環境裡。
  • 成熟與啟蒙:一個麻煩到極點的哲學問題
    18世紀的哲學家康德認為,所謂的不成熟,就是指一個人不能在沒有別人監護下思考。人們往往不是由於缺乏思考能力而不獨立思考,卻是因為懶惰與怯懦,而把自己的腦袋交給別人。「我覺得你好成熟哦(我覺得你不成熟)!」
  • 老鼠烏託邦,將是人類社會終將崩潰的未來嗎?
    這差不多就算是烏託邦的基本定義了。但是真的有人做了烏託邦的實驗。1947年,美國動物學家卡爾洪在他的房子周圍,建造了一個佔地1.5畝的老鼠之城,他原先預計這個城可以容納5000隻老鼠,但是兩年的實驗時間內,老鼠數量從來沒有超過150隻,每當要超過150隻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無形的壓力,改變老鼠的行為,讓它們不願繁殖,開始爭鬥,等到種群數量急速下降才恢復正常。
  • 哲學倫理學:「醫治」空洞而虛無的現代「自我」
    因為,古代人之所以將人的生存理解為一種「居間」狀態,並非由於他們無知而被迷信捕獲,而是因為他們深刻洞見到人性生活的複雜和脆弱,認識到只有與神聖之事生活在一起,人才有望「超越」伴隨肉身之欲而來的「獸性」生活方式,才能「走向上的路」,成就公正、莊嚴、無畏並且依然屬人的「美好生活」。一旦與神聖之事的聯繫被切斷,「走向上的路」的根據何在?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烏託邦的故事》劉易斯·芒福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7月其實,如果依託「烏託邦」一詞的含義按圖索驥,雖然「烏託邦」一詞是正式出現於莫爾的《烏託邦》中,但其實早在人類文明源頭的古希臘,柏拉圖就已經在《理想國》中勾勒出一座烏託邦的雛形。
  • 拉丁美洲可不是南美洲,來看看拉丁美洲到底包括哪些地方
    一句話感受本文知識點:拉丁美洲不僅僅包含南美洲,還有墨西哥以南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具體是那些國家和地區?一起來看看吧。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橫跨北美(包括中美洲和加勒比)和南美洲兩大洲的區域。總的來說,拉丁美洲國家仍然被認為是「發展中」或「新興」國家,其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是最大的經濟體。由於拉丁美洲的殖民歷史以及歐洲人、土著人和非洲人之間的接觸,拉丁美洲人口中的混血人口比例很高。此外,它的人口是史無前例的跨大陸移民歷史的結果:1492年之後,6000萬歐洲人、1100萬非洲人和500萬亞洲人來到美洲。
  • 中國文化復興,中國三大哲學體系之一的墨家,現在怎麼樣了?
    儒墨道構成中國三大哲學體系到了如今,這三家哲學學派在中國的歷史上河中發展至今,毋庸置疑,這三家哲學學派都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三家的發展卻大不相同儒家儒家在漢武帝時期,藉助帝王的力量,完成了驚人的發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