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的懷疑論和蘇格蘭啟蒙運動

2020-12-06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朱與非/文在休謨的六卷本煌煌巨著《英國史》2012年被譯介到漢語世界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休謨還是如此成功的歷史學者。然而,19世紀的英語讀者卻是首先通過他的《英國史》而認識休謨,而不是通過他的哲學。從當時留存的圖書館索引目錄看,休謨通常歸屬歷史學家一類,而不是哲學家。如今,休謨的哲學思想已經具有了世界級的影響,那些著名的、至今廣泛地活躍在哲學課堂上的論題都必須追溯到休謨,比如:歸納法問題、因果論分析、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存在問題、是和應當的兩分法、自由和必然性的兼容性問題,等等。

休謨看起來相當地學院派。他的作品經常被當做哲學寫作的範文,因為他恢復了亞里斯多德以來那種講究經驗和邏輯的論證方式。但弔詭的是,休謨從未屬於學院中人,他生前曾兩次申請教職都慘遭失敗。失敗的重要原因可能在於,他的思想中的懷疑主義因素,被認為是敵視宗教的。

激進的思想家休謨

可能誰也未曾預料,身材高大而動作笨拙的休謨會如此早慧而才思敏捷,在26歲時就已經藉助旅居法國的三年時間,寫完了人生中堪稱思想集成的作品——三卷本的《人性論》。這部「早期作品」的思想已經如此成熟,以至於後來的休謨雖然對它有所不滿,但也僅僅認為其「文風不當」,以致流傳不廣。所以後來,《人性論》的第一部分被休謨改寫為《人類理解研究》出版,而《人性論》中有關人類情感和道德的部分則被改寫為《道德原則研究》。

休謨承繼了英國經驗論的哲學,特別喜歡貝克萊的思想。因而,他的哲學實際上走了一條非常徹底的人性科學之路,也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這種科學研究的一個範例是牛頓的自然科學研究,牛頓正是少年休謨的一個榜樣。以科學為榜樣來研究人性事物,這是法國的笛卡爾早就提出的哲學任務。相對於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方式,休謨採用了典型的經驗主義進路。這種進路的認識論前提是,一切知識都來自於經驗,並且,因果律成為知識之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沒有因果律,科學知識就失去了地基。在理性主義看來,知識的因果聯結先天確定,但順著經驗主義的思路,因果律是如何被「經驗」到的,則是不得不察的問題。

休謨的哲學沉思將他引致一條前所未有的思想道路。用休謨的著名例子來說,一顆撞球撞到另一顆撞球,使得後者開始以一定方向運動,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我們真正經驗到的其實只是前一顆撞球的運動和後一顆撞球的運動,並沒有經驗到前者使得後者運動的因果必然性。換句話說,休謨問,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第二顆撞球必然會因為第一顆撞球的撞擊而運動?它難道不會靜止不動,或者向著另一個匪夷所思的方向運動,甚至第二顆撞球突然改變自己的實體形態,比如說成為一朵玫瑰?休謨對於因果關係的這番提問使他長久地被冠以「懷疑主義者」稱號。歐內斯特·莫斯納的《大衛·休謨傳》旁徵博引地向我們表明了當時人們對於休謨的這個誤解。就連蘇格蘭「常識學派」的代表人物託馬斯·裡德在《人性論》發表25年後也未能免俗,反而因為他的影響而讓這種誤解統治了一個多世紀。他們把休謨看成與希臘化時期的皮浪一模一樣的懷疑主義者。按照裡德的說法:「『休謨』以洛克的原則為基礎(洛克不是一位懷疑主義者),創建了一套懷疑主義體系。除了讓人們懷疑一切,這套體系並未為人們相信任何事物留有餘地。」

然而,我們現在已經越來越清楚,休謨並不是一個放任於不可知論的皮浪主義者,他的發問僅僅是履行一個「愛丁堡的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家職責,而不是為了摧毀因果律本身。已經有數不勝數的哲學論著,向我們澄清了休謨的哲學更接近於今天所謂的自然主義立場,他對於「因果推理」進行了一番經驗論的質疑,但並沒有對「因果必然性」加以否棄的理論目標,他只是要為因果律提供一個並非理性主義的合法解釋。就像他自己給出過的答案一樣:一切因果推理都是根據人們的習慣。太陽在明天照常升起,乃是因為我們習慣上知道是這樣的,儘管並不排除太陽在明天毀滅的可能。這個結論可能無法讓理性主義者滿足,卻可以讓諸如康德這樣的哲學家從「獨斷論教條」的迷夢中驚醒。事實上,在後世的論者,比如1994年德語版的《休謨傳》作者格哈德·斯特雷明格看來,經過改寫後的《人類理解研究》和《道德哲學研究》就不再有如此強烈的懷疑論傾向,而毋寧顯得是從「常識」角度出發的探索。從「常識」出發,也就是從「健全的人類知性」出發看問題,正是英國經驗論,或者更準確地說,蘇格蘭常識學派的思想特徵。

保守的歷史學家休謨

與休謨在哲學上的激進徹底相伴隨的,恰恰是他在歷史和政治上的「保守」傾向。這也是我們完整地認識休謨的一個契機,或者說,也是我們完整地認識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一個契機。休謨和他的至交好友亞當·斯密連同他們共同景仰的同時代前輩哈奇森,是蘇格蘭啟蒙主義的代表人物。我們這裡說的蘇格蘭啟蒙主義,其實也可以稱為不列顛的啟蒙主義,主要是為了和法國的啟蒙主義相區別。法國的啟蒙主義中激進的物質主義、平民主義傾向最終導致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而蘇格蘭的啟蒙主義則建立在對於1688年「光榮革命」的繼承和發揮上。如果說洛克的《政府論》是對17世紀英格蘭政治經驗的總結,那麼休謨的《英國史》及其諸多政治和宗教論文,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對於時代進步潮流的呼應和推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成為了啟蒙主義的重要人物。

人們對於休謨最看不透的地方在於,他到底屬於輝格黨的立場還是託利黨的立場。莫斯納在傳記中一直直陳休謨的「輝格黨立場」,理由非常之多,一個強有力的論證是休謨的幾篇文章,裡面嘲諷了一個詹姆士二世黨人詹姆斯·弗雷澤。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某些公開的託利黨人也非常喜歡休謨,其中就有因參加1715年詹姆斯二世黨人起義而被迫流亡歐洲大陸的喬治·基斯。這除了休謨本人性格隨和好相處——他在法國的交際圈贏得了「好人大衛」的美稱——之外,可能還有思想和政治立場上的原因。

休謨的《英國史》常被判為採取了託利黨人的史觀,因為在第一卷中,他對國王查理一世有著諸多同情,而對當時的革命群眾表達了厭惡態度。在休謨的年代,正好是著名的「輝格黨優勢統治」(1714-1783)時期,人們一旦嗅出了非輝格史觀的東西,就直接將之打入託利史觀的範疇。然而,我們也應該聽聽休謨本人的辯護,他認為自己其實是在力求公允,沒有黨性偏見之私。「就對事情的看法而言,我比較認同輝格黨的原則,而就對人物的看法而言,我比較符合託利黨的偏見。人們一般把我列為託利黨,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證明:人們一般都盯著人而不是盯著事。」休謨認為,《英國史》的第一卷可能略微偏向託利黨,但第二卷則又偏向了輝格黨,兩卷同時出版,或可中和人們的印象。

這裡我們也需稍微補充一下英國輝格黨和託利黨的知識。兩黨在國會的分化,起源於英國國教和天主教的衝突。總體而言,兩黨最初的首要區別在於他們支持的王位繼承人不同,輝格黨支持新教的王位繼承人,而託利黨支持羅馬天主教的繼承人;相應的,在政治立場上,輝格黨傾向於議會權力大於君主權力,反對絕對君主,而託利黨的政治立場更為保皇。

在休謨時代,輝格黨無疑代表著進步的潮流。進步的意思主要是:1. 思想自由,反對教會的教條思想束縛人心;2. 政治自由,要求民主和平等,反對貴族特權;3.經濟自由,保障財產權和自由貿易,等等。從歷史長河來看,託利黨和輝格黨的立場在趨於一致。1688年策動光榮革命以接納荷蘭的威廉三世,其中大部分是輝格黨人,但也不乏託利黨人。當輝格黨人鑑於歐洲大陸的天主教勢力而採取保護主義策略時,託利黨則毫無顧忌地擁抱自由貿易。因而,在英國的這段歷史上,我們其實很難說,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反動潮流在阻礙進步。英國的保守勢力只是相對於不斷進步的潮流而言略微謹慎或落伍些而已。

正因如此,當休謨發表一些離經叛道的宗教論題,比如反對「神跡」,雖然有一些教士嚴厲反駁他,但也有教士熱情地支持他。英國的社會生活仿佛已經為啟蒙思想家搭好了舞臺,就等著他們用生花妙筆來揭示那早已被期待的思想。

從「常識」出發的懷疑精神

在此,我們可以討論一個關於啟蒙的普遍誤解。啟蒙到底是「誰啟蒙誰?」是思想家啟蒙愚昧的大眾,還是異鄉人以文化入侵的方式啟蒙我們自己?其實都不是!啟蒙實際上是民眾的自我啟蒙、自我覺醒。

從不列顛最自然的狀況來看,啟蒙主義只不過是思想家對於民眾自我啟蒙結果的精彩記錄。啟蒙並非高高在上的知識訓示,而是自下而上的知識創造。這是不列顛的啟蒙運動所帶給我們的啟示。經驗論的蘇格蘭思想家把全部眼光凝聚到人民的此岸生活,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於人性之正常生活的論證。這就是休謨的工作,也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根本特徵。

在休謨的同時代人看來,休謨屬於「異教徒」、「無神論者」、「敵基督分子」。這樣的評價或許仍然會對今天的人們理解大不列顛文化造成困擾。如果我們以今天這個「世俗化時代」的標準來平心靜氣地審查休謨的觀點,就會發現,他的思想並無瀆神的意思,一種哲學家式的自然神論思想並未減少信仰的真正內核。而休謨的全部反宗教言論,實際上有著特殊的政治性的審慎。他所警惕的對象是諸如歐洲1618-1648年以宗教名義進行的戰爭,以及直到休謨時代仍然施行著的審判女巫的宗教行為。

休謨對於宗教的功用和壞處有著獨到的見解:「作者常常提到因濫用宗教而產生的諸多不幸,而與之相較,作者很少言及由真正的虔敬所產生的高貴後果。但這根本算不上是冒瀆宗教。因為宗教的真正職責在於改良人生,淨化心靈,強使人們履行所有的道德義務,並確保人們對法律和行政長官的服從。在追求這些有益的目的時,宗教所發揮的作用儘管價值無量,但卻是潛移默化、秘而不宣的,很少載諸史冊。而唯有敗壞了的宗教才能夠在世界的公開舞臺上大方光彩,它激起黨爭,煽動騷亂,並促發反叛。」

在休謨看來,我們需要宗教是因為人類自身的弱點,但是,宗教的信徒會在強烈的信仰中搖身一變而成為狂熱的黨徒,他們自以為克服了人類的渺小和弱點,然而其實在這種狂熱分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這種人性弱點的放大。因而,休謨那種從「常識」出發的懷疑精神,反而是最符合宗教精神的哲學反思。因為基督教的最大啟示就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而休謨的懷疑論哲學恰是對人類理性的警惕,在休謨看來,「理性不過是激情的奴僕」。

休謨死後三年才出版的《自然宗教對話錄》,是他晚年最為珍視的力作。在書中,他以斐羅這樣一個帶有懷疑論色彩的哲學人角色代入書中,他向我們揭示:「真正體會到自然理性的缺陷的人,會以極大的熱心趨向天啟的真理。……在學術人士中,做一個哲學上的懷疑主義者是做一個健全的、虔信的基督徒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

莫斯納的《休謨傳》以令人驚異的廣博、某些時候看起來恍似花邊新聞式的方式描繪了休謨的一生,他對於休謨周邊人物以及18世紀的英法人物風情的刻畫細緻而生動。同時他也將法國的啟蒙運動代表盧梭和伏爾泰收納其中,展現了休謨在整個啟蒙時代的活動。

該書或許還有些讓人不夠「解渴」之處,那就是對於休謨思想本身的來龍去脈並沒有專門的討論,大多數文字不是在論述休謨本人的所思所想,而是休謨的同時代人如何看待休謨。好在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另有選擇,一部是格哈德·斯特雷明格發表於1994年的德語作品,另一部詹姆士·哈裡斯發表於2015年的英語作品,他們都專注於休謨的思想脈絡。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說,他的狹義相對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休謨的啟發
    大衛·休謨1711年生於蘇格蘭愛丁堡,他12歲就讀愛丁堡大學,26歲定居法國,28歲就創作完成了《人性論》一書。《人性論》被視為是休謨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世界哲學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書中,休謨以全新的角度詮釋了對人性的解讀,涵蓋了哲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就連愛因斯坦都說:我在構思狹義相對論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休謨的啟發。
  • 蘇格蘭對現代文明貢獻頗豐:蒸汽機 電視 電話等
    一時間,蘇格蘭成為世界的焦點。蘇格蘭的文化象徵不只是風笛、格子裙和威士忌酒。沒有蘇格蘭人的貢獻,現代世界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樣。  蘇格蘭啟蒙運動啟發現代文明  16世紀初,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當時,蘇格蘭貧窮、落後。然而,在1750年前後,蘇格蘭突然綻放文化光彩,人傑輩出,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史稱「蘇格蘭啟蒙運動」。
  • 休謨問題---至今無解的難題!
    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普遍、必然性進行反思所提出的問題被康德稱為「休謨問題」。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指出,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裡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並且發現這些事物總是透過一種經常的連結而被我們在想像中歸類。」
  • 休謨的時間哲學——比愛因斯坦早200年意識到相對論
    複製原則對於理解休謨的時間哲學非常重要。首先,我們如何獲得時間的概念?他在他的論文第一本書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他的論點,他認為我們通過感知變化得到了時間的概念。休謨寫道:「它永遠不可能被任何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傳遞到我們的心中。」變化是可以觀察到的,要麼在物體的連續過程中,要麼在它們的相對運動中。連續的一個好例子是和弦的連續。我們不能從一個持續的和弦中得到時間的概念。
  • 因果關係都是幻覺,休謨才是「不確定性」的鼻祖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休謨對「因果關係」必然性的懷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休謨是一個懷疑主義者,他懷疑的是,任何不以直觀和印象為基礎的知識的必然性和確定性。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假設我們與休謨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用如今的天文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完完整整的告訴休謨太陽系的結構和天體運行的力學原理,將其中的因果定律完全暴露在他面前,他還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嗎?答案是:會的。
  • 維根斯坦懷疑論、休謨懷疑論、笛卡爾懷疑論有什麼區別
    笛卡爾的懷疑論是對於外部世界的懷疑論,他懷疑的是任何一切經驗感覺,舉例有兩個:我們如何保證自己不是在做夢?我們如何保證自己沒有被一個魔鬼欺騙,看到幻覺?這種懷疑的現代版本可以參照黑客帝國,或者,著名的思想實驗,Brain in a Vat。
  • |基金會|休謨|本體|外星...
    而如果你開始接觸scp基金會,那麼你很快就會發現一個詞經常出現在scp基金會的作品中,它就是「休謨指數」。在看到這個詞的時候,不少讀者都是一臉懵逼,理解起來也頗為燒腦。在理解「休謨指數」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休謨是什麼。在SCP基金會的設定中,休謨是測量特定區域現實強度和/或量度的單位,因而「休謨指數」其實是對休謨的一種量化,也就是標上了具體數字。
  • 休謨哲學思想系列: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前面我們介紹了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的基本要是知覺,而知覺又分為印象和觀念。比如一個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等等是印象,這些印象都對於在我們大腦中有很多的觀念,簡單印象對於簡單觀念,簡單觀念構成了複雜觀念。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過去"是為了解開休謨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死結;"啟侯",由他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澎湃發展的先河。眾所周知,現代西方哲學是從笛卡爾開始的。這位數學家和哲學家建立了近代西方第一個哲學體系,也為後人指出了哲學發展的兩條道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 張力:蘇格蘭的怨氣何來?(組圖)
    海外網9月16日電  據觀察者網文,今天我們看到的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既不是這幾年才從石頭裡爆出來,也不是可以與長時段粗線條歷史敘述無縫銜接的民族歷史的自然發展。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阿爾克西勞、卡爾內亞德和塞克斯都,到近代的蒙田、笛卡爾、休謨和康德,再到最近而影響巨大的維根斯坦、德希達、羅蒂和利奧塔等等。 在懷疑論的積極作用方面,從懷疑論「在哲學的發展上是起過很重要作用的」[3](P221)這一前提出發,避開古希臘懷疑論的「懷疑一切」和「舉棋不定」、「懸而不決」以求得寧靜的生存態度,以近代笛卡爾、休謨和康德哲學懷疑論的非懷疑目的為根據,把懷疑論理解為科學方法的懷疑而研究懷疑論對於人類認識過程和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德謨克利特、休謨、康德、謝林、黑格爾、達爾文、馬克思、恩格斯……這個世界竟然曾經有那麼多人在研究人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宇宙的本質這類問題,這些只在小時候讀書時在歷史課、哲學課、生物課中接觸到的偉大人物,在本書中得以真切的走近他們、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哲學思想以及他們建立的哲學體系,了解了他們獨到的見解以及對推動世界的哲學發展及世界精神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 英媒臆測中國波浪發電技術或「竊取」自蘇格蘭企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一家先進蘇格蘭波浪發電企業的盜竊事件已逐漸被淡忘,直到中國出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項目」,英國《衛報》10月10日在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題為《神秘的工廠盜竊事件引發對中國人來訪的懷疑》。報導將中國製造的海浪發電機同蘇格蘭企業失竊事件聯繫起來,毫無證據卻公然懷疑中國「竊取」了蘇格蘭波浪發電技術。
  •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前前一篇文章講了機械決定論,今天說休謨,他不但把機械決定論給搞得很尷尬,還動搖了人類文明的基石。 但如果只是說明真相難以判定,那休謨就太一般了,我們得再往前走一步理解下人家是怎麼動搖文明根基的。 02 時空序列 上面的兩個例子其實包含了我們對事物因果判斷的基本要素:時間、空間。
  • 美國基金會推動「懷疑運動」 揭偽科學家真面目
    科普作者菲爾·普萊特認為,大部分人本質上不會懷疑神奇的宣傳。「我們的大腦不是那樣工作的,它們沒有配備懷疑思維這項功能,它們裝配的是信仰機制。」懷疑運動面對的挑戰就在於此:如果我們在遺傳上傾向於認同神秘思維,一群積極反對迷信的人真的能勝出嗎?蘭迪領導懷疑運動最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