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關係都是幻覺,休謨才是「不確定性」的鼻祖

2020-12-05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休謨對「因果關係」必然性的懷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休謨是一個懷疑主義者,他懷疑的是,任何不以直觀和印象為基礎的知識的必然性和確定性。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休謨說: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因為太陽曬,所以石頭熱了,太陽曬是石頭熱的原因,我們說這是客觀世界的因果律。但是休謨認為,人們看到了兩個事實,一個是太陽曬,一個是石頭熱,雖然太陽曬在前,石頭熱在後,但是如何確認太陽曬就是石頭熱的原因,我們看到了這兩個事實,但沒有看到因果這樣的概念,也沒有看到客觀世界有因和果。人們通常認為的因果關係只是一系列類似現象的多次重複,多次看到太陽曬在前,石頭熱之後出現,於是就把這在前的現象稱為原因,在後的現象稱為結果。這是這種類似現象反覆出現後大腦中所形成的習慣性聯想,這不是客觀規律,而是心理上的事實。休謨以此推斷:像因果性這樣的被人們稱之為規律的聯繫沒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偶然性)

那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聊聊「或然性」,其實或然性也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機會或然性,一種是原因或然性。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原因的不確定性。

前面我們聊到了,因果關係是一種或然性,並沒有必然性,即便是太陽東升西落和人必有一死這樣的觀點,也都是屬於或然性的,但是休謨認為,這肯定會遭到很多人的反駁,因為這些觀點是超越了經驗的,畢竟我們還沒見過不死的人,和太陽不從東方升起的時候。那如何對這種看似「必然」的現象進行懷疑呢?我們來談談人類的推理方式,休謨將人類的推理方式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按照知識進行的推理,休謨的「知識「是來源於直觀和經驗的知識,所以用知識進行推理就是,用直觀和觀念進行比較的推理,比如你看到一個蘋果,說這是一個蘋果,用看到蘋果的直觀和你心中蘋果的觀念進行比較。

第二類,是按照證明進行的推理,也可以理解為「演繹推理」,比如數學和幾何學上的證明推理。

第三類,是按照或然推斷進行的推理,也就是基於觀念和觀念的比較,基於因果關係的推理,是含有不確定性的推理,而這種推理,還可以細分為兩類:一種是建立在機會上的,一種是建立在原因上的。如果說因果推理看成是一種概率判斷的話,那麼就分為:機會概率和原因概率兩種。

但這兩個詞的核心其實是「概率」,這兩個詞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在拋硬幣,在硬幣下落之前,我們並不知道它是正面還是反面朝上,這個結果是隨機的,或者我們也稱之為「機會隨機」。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呢?因為我們不知道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換句話說,休謨認為,一個不知道原因的結果,我們稱之為「機會概率」或者說「隨機概率」。

更進一步,休謨給出了關於機會概率的三種原則。

第一,機會是對已知原因的否定。因為它本身是沒有原因的,比如正面還是反面朝上,這個跟天氣、誰拋、或者在什麼地方拋其實都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機會具有同等可能性,也就是機會是均等或者中立的。也就是,我們在心中對於各個機會的信念是相同的。比如拋硬幣100次,在101的時候,正反面的機會依然是均等的。

第三,機會中具有潛藏的原因,休謨認為「機會」之所為無法掌握,一部分原因是人類對原因的認識不足,一部分來自於人類不斷變化的「信念」。人類對結果的認識不完全,對「機會」的難以把握,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對「原因」的認識不足。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有點類似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其實是對自我認知的一種質疑。

介紹了「機會概率」,接下來,我們聊聊「原因概率」

如果說機會概率是說,一種沒有原因的結果是隨機的,那麼原因概率就是說,我們大概知道原因的範圍,但是具體原因是不確定的。休謨把原因概率分為三類,但是來源都是相通的,都可以歸納為,是觀念與出現觀念之前的印象之間的聯結。

第一類是,逐漸趨向於恆常結合的原因概率,休謨也稱之為「不完全經驗概率」。在這裡原因概率中,當某個印象與該觀念的連接次數越多,我們對這個事件的信念就會與日俱增,原因概率也會增加,比如經常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那麼我們就會越來越堅信,太陽下一次依然會從東方升起。

第二類是,類比原因概率,這是一種對前後現象對比,而推出原因的一種思維,休謨說,所有根據原因或者結果,而進行推理都建立在兩個條件之上,即任何兩個對象在過去的全部經驗中,都是一直成對出現的(恆常結合的),以及另外一個對象和之前兩個對象的任何一個是類似的關係。這句話不是很好理解,我打一個比方,比如古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發現,只要他連續摸三下鼻子,然後天上就會下雨,這種經驗每次都被驗證是靈驗的,所以,他建立了「摸鼻子」和「下雨」這兩個現象之間建立了因果關係,同時他還用「類比原因概率」推測,認為,另外一個和他一樣德高望重的老人,如果連續摸三下鼻子,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第三類,非恆常結合的原因概率,又稱之為「相反原因概率」,顧名思義,就是說,這類原因概率中,永遠存在者與已知原因相反的結果,或者說,同樣的原因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比如小明的媽媽認為,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學習成績好的原因。但是她又發現,小明的同桌,上課並沒有認真聽講,但是學習成績依然很好,或者說,小明即便是上課非常認真聽講了,但是學習成績依然不好。有時候,原因不變,結果卻截然相反,而有時候,原因改變了,結果卻沒有變,這就對小明媽媽的固有的認知產生了困擾,但顯然,其實我們都知道,學習成績的結果,有非常多的原因,我們很容易發現「相反原因概率」。

原因和結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永遠存在者與已知原因相反的結果,更進一步,休謨認為:任何已知都不能推測出未知。因為,因果關係只是一種描述性的,是對已知經驗的總結和歸納,或者說,任何因果關係,都只是一種概率性推測。休謨在這裡也再一次強調了習慣和信念對人類理性的影響,否定了「將來和過去類似」的假設。

所以,從上面的論證,我們可以發現,休謨否認因果關係,其實是他是否認,我們對已經掌握全部原因的否認,沒有掌握所有原因,那麼我們自然不能對我們的因果結論作出肯定的判斷,只能是概然性的判斷,這是休謨對因果關係否認的本質。休謨說,我們對因果關係的否認,無非是因為我們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還認識不足。同時,休謨還提出了關於非恆常聯結原因概率的三條原則:

第一:所有或然性中,永遠存在相反的可能性。第二:可能性與或然性本質相同,只是數量的差別,而沒有種類的差別。換句話說,任何事情的結論都只是概率上的大小而已。上課認真聽講,只能從概率上提升學習成績,不是必然因果關係。第三:在任何精神現象與自然現象中,一個原因的組成部分有很多個,而結果也會隨著原因數量增加,而產生變化,這個結果是由多個原因相互影響的複合的結果。換句話說,結果是無數原因相互影響導致的,即便你確定了所有的原因,也不能確定結果。

在這裡,休謨進一步強調自己因果關係與傳統的因果關係的不同,他給出了兩個原則。

第一,每個對象就它自身而言,都不含任何其他東西,都不能給我們一個理由,得出一個超越了其自身的結論。

第二,即便我們得知了某些對象的普遍的、恆常的結合之後,我們也不能推出超越我們經驗過的那些對象的任何相關對象的推論。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休謨意思是說,直觀就是直觀,現象就是現象,現象中不會包含任何結論,現象和現象之間,即便是我們觀察到經常對應出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得出兩個現象之間有某種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一種未知,印象、現象、直觀才是已知,任何已知都不能推測出未知,由已知推測出未知的信念都是一種想像。

就像休謨說的:我們不知道蘋果什麼味道,除非我嘗一口。

至此,休謨建立了他經驗主義哲學的基本框架,他對因果關係的質疑,奠定了他懷疑主義哲學的基礎。那接下來,我們開始分享休謨的懷疑主義哲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誰也不知道,或許一秒,或許10萬億年,畢竟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所有物理學定律在某一個時刻都將全部失效,就如同大爆炸之前的奇點一樣。休謨有一句很著名的名言:「習慣是人生的最大指導。」這句話是說:人的生活全部依靠的是習慣,所以人總會根據過去來判斷未來。這種判斷可以是準確的,卻並不是可靠的。
  • 休謨問題---至今無解的難題!
    《人性論》在誕生之初並沒有引起怎樣的反響,休謨憑著自己的樂觀和熱忱又分別對其三卷進行改寫,其中第一卷就是《人類理智研究》。休謨問題就是在《人性論》的第一卷和《人類理智研究》裡面提出來的。休謨指出,由因果推理獲得的知識,構成了人類生活所依賴的絕大部分知識,而他對這類知識的研究是獨一無二的,「無論古人和今人都沒有從事過」 。
  • 休謨的懷疑論和蘇格蘭啟蒙運動
    從當時留存的圖書館索引目錄看,休謨通常歸屬歷史學家一類,而不是哲學家。如今,休謨的哲學思想已經具有了世界級的影響,那些著名的、至今廣泛地活躍在哲學課堂上的論題都必須追溯到休謨,比如:歸納法問題、因果論分析、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存在問題、是和應當的兩分法、自由和必然性的兼容性問題,等等。休謨看起來相當地學院派。
  • 孔煥金:投資中的的致命幻覺「確定性」與「大概率」
    孔煥金:投資中的的致命幻覺「確定性」與「大概率」「確定性」是水中月鏡中花?在投資交易中,追求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希望能預測下一階段大盤、個股的漲跌。1970年尤金.法瑪也認為,股票價格收益率序列在統計上不具有「記憶性」,所以投資者無法根據歷史的價格來預測其短期的走勢。至於為什麼在某階段總會有某些人,貌似對行情有精準的預測?因為在同一時刻,全國幾乎所有投資者都在預測判斷,而市場總共只有漲跌兩個方向,總有幾個人能連續幾次預測正確,1000個人預測的話至少有一個人能連續10次準確市場的漲跌,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假象。
  • 偏見從不對人類區別對待——休謨難題與黑天鵝
    那麼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後,你一定會產生因果,判斷自己有了超能力,弄出一些不該有的想法。 這個邏輯相當成立,以致於哲學家都快被搞瘋了,因為這樣的因果是相當不靠譜的,這會導致黑天鵝。而縱觀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建立在這種因果邏輯之上。
  • 從哲學上看,因果關係為什麼很難確定?
    日常生活中,沒有人能完全避開「因果關係」這個概念。例如,當人問出「為什麼問題」(why question)多半想尋求的就是因果說明:為什麼會有潮汐?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這些問題不只是格式類似,它們都在為想要說明的現象尋求一個因果上的說明。如果要給出正確的因果說明,得知道什麼是因果,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好的因果分析理論,用以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 休謨的時間哲學——比愛因斯坦早200年意識到相對論
    「如果我們希望在對世界各個方面的研究中獲得確定性——不管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的頭腦還是某種自然現象——我們就需要對所研究的被表徵對象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休謨的思想理論與笛卡爾的不同,因為他反對天賦論。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學說,該學說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記憶形式,就像我們在接受教育之前學到的所有東西一樣。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此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表明,當前事件的因果順序現象僅僅在非常有限的範圍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與刑法因果關系所需要的唯一性和確定性要求相比,對規律的正確性進行檢討和限定可能是更為艱難的事情。  正因為必然因果關係說所依賴的必然性與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存在一定的衝突,偶然因果關係作為必然因果關係的補充開始出現。
  •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與特殊情形處理
    刑法因果關係不僅存在一因一果的情形,有時也表現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     3.相對性。刑法因果關係判斷的兩個階段(因果構造)是:首先,針對結果,確定是哪個或哪些行為所致(可歸因的行為)。然後,針對該行為或該數行為,確定是否歸責(可歸責的行為)。刑法因果關係是事實因果關係和法律因果關係兩個層面的結合。     4.確定性。結果確實是由行為所引起。
  • 因果觀念新革命?萬字長文,解讀複雜系統背後的暗因果
    儘管人類這臺天然的因果機器,在直覺上很難相信「去愛」和「相愛」之間沒有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可如果不再想有努力去做任何改變,任何事就都變成了執念和運氣,完全不值得認真對待了。第一個定義將因果關係表達為觀念間的聯結,第二個則涉及到了反事實推理的必要因,也即「若非因」(but for,之前萊布尼茨論證可能世界時已用到必要因推理)。但不管哪一個,休謨都已經將因果關係限定在了客觀經驗世界的具體對象中。
  • 創業者遇到「不確定性」,一定要用好「漸確定性」
    「不確定性」成為拖延決策的託詞,大數據變成替代思辨的虛擬宗教,新知識成為行動的障礙……管理一向是實踐的技藝。清除行動的障礙,我們要從釐清基本概念開始。本文將集中辨明「不確定性」和「熵值」概念對管理實踐的影響。然後,我們著重介紹哈肯信號和「漸確定性」策略,這才是熵減的合適選擇。
  • 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原標題: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 休謨哲學思想系列: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
    而反命題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時間與空間中都是無限的。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揭示了人類理性的內在矛盾的必然性,也暗示了人類理性的局限性。在康德哲學裡面,時間和空間是「先天純直觀」,是不依賴於經驗存在的,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條件。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討論康德的哲學。時間和空間都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那休謨會怎麼論述時間和空間呢?
  • 康德哲學是對休謨的突破性嘗試,但其先驗觀未必是科學的
    自然,任何"劃分"都具有相對性。所有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準確。但現代西方哲學始終以"知識為什麼可靠""認識的邊界在哪裡"為核心問題,這是基本共識。但到了休謨那裡,這兩種學說似乎都走到了盡頭。戴維·休姆他從經驗主義開始。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表現為一種現象必然產生另一種現象,表現為一種現象和其所產生的現象之間的必然聯繫[10]。簡而言之,其認為,只有必然因果關係才是行為人負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因果關係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或者說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也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此就得出結論,說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對立統一的因果關係,則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對因果關係做這樣的界定,無法說明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因果關係,也無法說明原因對結果所起作用的大小。雖然,因果關係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但任何一個因果關係都有一個是以必然性為主還是以偶然性為主的問題。
  • 英語裡的因果關係,不講武德
    這顯然不是原句想表達的意思,只有在兩句間停頓後意思才得以矯正:I know he got the biggest raise in the department, because his wife told me.我知道他在部門裡得到了最大的加薪,因為他妻子告訴我了。
  • 珀爾:數據非常愚蠢,領會因果關係才是理解世界的關鍵
    當時網絡上有人戲謔道:「人工智慧贏了不可怕,至少說明它還不懂得韜光養晦,如果它假裝輸給人類,那才更加可怕。」這句看似戲言的話,卻暗藏了人工智慧當前最大的發展瓶頸:只會學習和處理數據,卻不懂得像人類一樣去思考和模擬存在於數據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正因如此,人工智慧領域先驅、2011年圖靈獎得主朱迪亞·珀爾在本書中直言不諱地寫道:「數據非常愚蠢。」
  • 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必然性的因果關係,遇見多種可能的隨機事件
    在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某些事物或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定會導致某種確定的結果,像這種「確定性現象」,正是通常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研究和認知主體:尋求這種必然現象的因果關係,把握數量規律。那麼自然界、現實生活中除了「確定性現象」,就沒有其他現象了麼?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之間滿是必然性的因果關係麼?顯然世界不是那麼單調的!有些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它的結果就是不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