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量子物理實驗挑戰了我們所熟知的因果邏輯,甚至會動搖「時間」的概念。

愛因斯坦在散步的時候,要穿過兩扇門。他先穿過一道綠門,然後穿過一道紅門;或者他也可以先穿過紅門,再穿過綠門。兩種選擇,非此即彼。按照一般的思維,他通過這兩扇門時一定有先後次序,對吧?

但如果是在維也納大學Philip Walther的實驗室裡,如果愛因斯坦能夠乘著光子飛行的話,或許情況就沒那麼簡單了。Walther的研究組讓光子在實驗室內高速飛行,在此過程中無法判斷它們是以什麼樣的次序通過兩道門的。這並非因為他們丟失或破壞了次序信息,而是因為這個信息根本就不存在!在Walther的實驗中,我們無法明確定義事件的先後順序。

2015年的這一發現,讓科學家意識到,量子物理要比他們此前的理解更加匪夷所思。Walther的實驗向「一件事導致了另一件事」的因果邏輯發起了挑戰,仿佛是物理學家攪亂了時間這個概念本身,讓時間向兩個方向流逝。

如果用日常的思維來理解,那這簡直就是胡扯。但在量子理論的數學體系中,因果關係上的模糊性是完全符合邏輯且自洽的。研究人員還認為,利用人為製造的因果關係模糊的物理系統,我們便可以探索更加廣闊的物理領域。有人提出,非因果系統可以用於推動頗具潛力的量子計算的發展。香港大學的量子理論學家Giulio Chiribella說:「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夠不受因果規律的限制,那麼它就有可能在解決某些問題時比經典計算機速度更快。」

更重要的是,理解量子力學的「因果結構」,釐清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先後順序,或許有助於我們接受量子理論、形成量子直覺。目前,我們在理解量子物理的時候,總是把光子描述成一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物質,總是認為事件被不確定性籠罩著,但這樣的語言還是十分拗口。

此外,由於因果律是關於物體之間如何通過時空產生相互作用的規律,這種新的視角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邁向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統一理論。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而兩者之間互不相容,這也構成當今物理學最大的挑戰之一。Walther的合作者、維也納的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的理論物理學家Časlav Brukner說:「因果關係恰好處於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交界處,因此有可能成為我們探索統一理論的切入點。」

混亂的時間

20世紀30年代,尼爾斯·玻爾和維爾納·海森堡將隨機性引入量子理論,而愛因斯坦多次對此提出質疑。自此,因果性就是一直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玻爾與海森堡構建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堅持認為,量子測量,例如測量一個線偏振光子的偏振方向,其結果是隨機的,並且只在測量的瞬間才被決定下來,我們也完全無法解釋為何出現這個測量結果。1935年,愛因斯坦和他的助手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內森·羅森(根據其姓氏首字母,合稱EPR)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他們利用玻爾對量子力學的解釋,推導出了一個貌似不可能的結論。

EPR的思想實驗中,A、B兩個粒子處於相互影響的狀態,也就是「糾纏態」。這裡我們用自旋來舉一個糾纏態的例子。自旋是粒子的一種量子特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小磁鐵,磁鐵的N極就是自旋所指的方向。對於A、B兩個粒子,如果A的自旋朝上,則B的自旋一定朝下,反過來如果A的自旋朝下,則B的自旋一定朝上。

在這樣的糾纏態中,我們只有進行測量,才能夠確定兩個粒子究竟處於什麼樣的自旋狀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不僅僅讓我們獲知粒子的狀態,還會使得粒子「固定」在我們所測得的狀態。而對於糾纏態的粒子,不論它們相距多遠,對A的測量在固定了A的狀態的同時,也固定了B的狀態,仿佛在測量的瞬間,A與B之間產生了某種相互作用。愛因斯坦不能接受這種跨越遙遠距離而瞬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即「超距作用」),因為這意味著相互作用的傳遞速度超過光速,違背了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堅信,這一悖論源於哥本哈根解釋不夠完備。在測量之前,A、B粒子必定已經有了明確的狀態。

然而,隨著實驗手段的進步,科學家對糾纏態粒子進行實際測量後發現,粒子之間的關聯性無法用「粒子的狀態在測量前就已經確定」來解釋,但同時這種關聯性又不違背狹義相對論,因為它並不能傳遞信息,不會導致信息超光速。那這種關聯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確實很難用符合我們直覺的因果關係來解釋。

乍看上去,哥本哈根詮釋至少還保留有正常的時序邏輯:一次測量並不會影響到測量之前所發生的事件。如果事件A要對事件B產生影響的話,那麼A一定要先於B而發生。然而,最近十年間,這個最基本的時序邏輯也開始動搖。研究人員已經構想出了特定的量子情境,以至於我們無法判斷關聯事件中究竟是何者發生在前。

在經典物理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情境。就算我們不知道甲乙誰先發生,它們也必定有一個先發生,一個後發生。而在量子物理中,不確定性不是由於我們沒有獲取足夠的信息;這是一種根本上的不確定性,在測量之前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實際狀態」。

模稜兩可的因果關係

許多物理學家已經開始初步嘗試探索量子力學中模稜兩可的因果關係,包括Brukner的研究團隊、Chiribella的研究團隊等。他們精心設計了實驗,其中包含相互關聯的事件A與事件B,而我們無法判斷究竟是A先發生,導致了B(亦即A是B的「原因」),還是B先發生,導致了A。實驗中,A與B共同包含一定的信息,而信息的這種存在形式,與A、B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是互斥的。也就是說,正是由於A、B之間沒有確定的因果順序,研究人員才能夠用量子系統做一些超出常規的事。

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人員需要製備某種特殊的量子疊加態。一個粒子可以處於「自旋向上」與「自旋向下」的疊加態,我們剛剛介紹的EPR實驗中的兩種自旋就是處於疊加態,而且那個例子中涉及到的是兩個粒子。我們常常將疊加態的物體描述為同時處於兩種不同的狀態,但更準確地講,其實是我們不能預先判斷測量之後究竟會得到哪個狀態。這兩個互相疊加的可觀測狀態可以用來做二進位的數位,構成一個量子比特(qubit)。量子比特便是構成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單元。

研究者將一般的疊加態概念進一步拓展,製造出了因果關係的疊加態。這時,疊加在一起的兩種狀態代表的是事件的兩種時序:一個是粒子先經過A門,再經過B門,於是A門輸出的粒子狀態便會影響B門的輸入狀態;另一種則是先經過B,再經過A。

2009年,Chiribella與合作者提出了一個設計這種實驗的理論構想,用一個量子比特(控制比特)做開關,控制一個粒子(相當於另外一個量子比特)所經歷的事件之間的因果順序。當控制比特處於0狀態時,粒子就先經過A門再經過B門。當控制比特處於1狀態時,粒子就順次經過B門和A門。這時,如果我們將控制比特製備到0和1的疊加態,則另一個量子比特將會處於兩種次序的疊加態,因而構成了因果關係的疊加。

三年之後,Chiribella提出了實現這一想法的具體方案,Walther、Brukner和同事則在實驗室中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實驗中用到一系列波片(可以改變光的偏振方向的晶體)和半反射鏡(可以反射一部分光、通過一部分光),這些裝置構成了可以操控光子偏振方向的邏輯門A和B。控制比特可以決定光子經過的順序是AB還是BA,或者是AB與BA的疊加。當然,對於處於因果疊加態的光子,一旦我們測量它先經過了哪個門,這種疊加態也就被破壞了。

在成功地演示了因果不確定性之後,維也納大學的這個研究團隊還想更進一步。他們已經成功的製備出了因果關係的量子疊加態,無法判斷究竟是A導致B,還是B導致A。但我們是否有可能在光子穿行邏輯門的過程中對光子進行觀察,而又不破壞因果疊加性呢?

直覺上,這似乎與「測量破壞量子疊加態」相悖。但研究者現在已經意識到,量子力學中,觀察者的行為並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乃是觀察者獲知的信息。

2016年,Walther團隊設計了一種實驗方法,可以在光子經過兩個邏輯門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測量,而又不會立即改變觀察者已知的信息。具體做法,是讓光子自身攜帶這個測量結果,而不立即提取。光子在經過整個光路後才會被探測器接收到,觀察者直到此時才能獲知光子攜帶的測量結果,因此無法利用光子攜帶的信息來推斷光子經過邏輯門的順序。這就好比別人在旅行途中記錄自己的感受,等到旅行歸來再與你分享這些記錄,你是沒辦法根據這些信息來推測他具體是在何時何地記錄下這些文字的。

最終,Walther團隊證實,只要觀察者不知道具體的測量結果,那麼測量就不會破壞因果疊加態。Walther說:「我們等到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完畢,才提取了途中測量的結果。光子飛行途中,測量結果以及測量發生的時間都是未知的,但仍然對最終的結果產生了影響。」

還有一些研究組也在用量子光學的方法在實驗中研究因果關係的不確定性。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可以操控光子狀態的量子線路,以此獲得了另一種因果混合狀態。實驗中,光子先後通過A門、B門,但光子的狀態取決於兩種不同的因果邏輯的混合:要麼是A門的作用決定了B門的作用,要麼是A、B兩門的作用共同由其他事件決定——這就好比,高溫天氣會增加曬傷病例,也會增加冰激凌的銷量,但曬傷與冰激凌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滑鐵盧大學的實驗結論與維也納大學的實驗結論一致:我們無法根據最終測得的光子狀態判斷先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基於這些挑戰因果直覺的實驗,我們或許能夠開發出新的通信方式。光子作為一個信號,其經過兩個邏輯門的順序是疊加態,這可以視為兩者同時向對方發送信息。Walther說: 「簡單地講,這就是一種事半功倍的通信方式。」也許,這當中還暗藏著信息處理的捷徑。

人類早已了解到,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態可以用來對某些特定的計算做指數級別的加速,但這裡涉及的都是經典的因果結構。利用量子因果疊加態天然具備的雙向同步通信潛力,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提升量子信息處理的速度。在人們提出因果關係疊加態構想之初,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理論量子物理學家Lucien Hardy與Chiribella的研究團隊就已經各自獨立提出,量子計算機若能擺脫經典的確定性因果關係的限制,其功能或許會更加強大。

2016年,Brukner的研究團隊展示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因果疊加態的捷徑,使得包含有多個邏輯門的信息處理協議的效率有了指數級別的提高。Brukner說:「我們還遠未窮儘量子物理之能,還有更多的加速方法需要研究。」

其實,搭建必要的量子線路也不是特別複雜,只要有類似於Walther實驗中所用的量子開關就可以了。「或許我們離實際應用已經不遠了。」Brukner說道。

統一的宇宙

研究因果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理論本身。量子因果性或許能夠成為探究物理學中最艱深問題的切入點,比如:量子力學究竟從何而來?

量子理論看起來似乎是人類為了解釋物理現象而精心雕飾出來的理論。薛丁格方程對於很多量子實驗的結果都能給出非常準確的預言,但對於這個方程的物理意義,物理學家仍然莫衷一是。過去20年間,包括Hardy和Brukner在內的一些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試圖通過「量子重構」來找到理解量子物理的關鍵線索:從一些簡單的公理(例如對量子態所含信息,哪些操作是允許的,又有哪些是不行的)出發,推導出量子力學系統的某些特性,如疊加、糾纏等。

「因果模型的框架提供了看待這些問題的新視角。」Katja Ried說。他是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物理學家,曾經與滑鐵盧大學的研究組合作,開發了一套能夠製備因果不確定狀態的實驗系統。「如果量子理論是一個關於大自然如何處理、分配信息的理論,那麼深究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互影響,或許可以揭示信息處理過程所遵循的規律。」

在尋找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的統一理論時,量子因果性或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廣義相對論中,因果結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啟發我們思考,這種因果性如何能夠表現出其量子的一面呢?」Ried說。

Brukner說:「我們在試圖理解量子力學的時候,經常會保留部分經典物理的思維,比如『粒子軌道』就是一個經典概念。」然而回顧量子物理的發展史,其實往往需要提出超越舊思維的全新觀念,比如,用全新的方式來理解因果律。「當你有了一個顛覆性的理論時,就必須要有更加顛覆性的思維才能夠理解它。」

撰文Philip Ball

翻譯 趙昌昊

審校 韓晶晶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量子世界的詭異性超乎想像,連因果關係都能完全顛覆
    但在量子理論的數學體系中,因果關係上的模糊性是完全符合邏輯且自洽的。研究人員還認為,利用人為製造的因果關係模糊的物理系統,我們便可以探索更加廣闊的物理領域。有人提出,非因果系統可以用於推動頗具潛力的量子計算的發展。
  • 繼雙縫實驗後,量子領域又一顛覆三觀的實驗,因果關係將不復存在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85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繼雙縫幹涉實驗後,量子領域又一顛覆三觀、顛覆常識的實驗,這項實驗將徹底撼動宏觀世界中存在上千年的邏輯關係,因果先後順序將不復存在。在宏觀物理世界中,存在一個貝爾不等式,主要講的關於是否存在完備局域隱變量理論,這個理論在宏觀世界的地位與質量守恆定律相同,都是不能被撼動的真理,但是在微觀量子領域,有一項實驗將徹底顛覆這個真理,一同被顛覆的還有存在了幾千年的因果關係、邏輯順序,這項實驗就是比雙縫幹擾實驗還要恐怖的延遲選擇實驗。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電子似乎能神奇地躲避人們對其過雙縫行為的觀測,其直接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會影響觀測對象的行為,促使觀測對象選擇成為多種疊加狀態中的一種。從此,意識成為量子力學主流的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思想。意識竟然會影響客觀對象的呈現狀態。這個結論太有顛覆性了。不僅一般人接受不了,偉大的科學家也接受不了。為此,愛因斯坦與波爾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論。
  • 由於量子的奇異性,熱能可以穿越空曠的空間
    一項新的令人驚訝的研究表明,由於一種叫做「 Casimir卡西米爾」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學現象,熱能可以跨越幾百納米的完全真空地帶。儘管這種相互作用只在很短的長度範圍內具有重要意義,但它可能對計算機晶片和其他散熱至關重要的納米級電子元件的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顛覆了我們許多人在高中物理中所學到的熱傳遞知識。如果你使用真空隔熱保溫瓶來幫助保持咖啡的熱度,你可能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隔熱材料,因為熱能很難通過空曠的空間。
  • 澳洲科學家量子實驗顛覆傳統「因果律」
    【每日科技網】   IT之家訊 有因必有果,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普遍堅信的鐵律,然而這項規律可能會讓量子理論所打破。近日,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即使允許因果律非局域 —— 也就是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 也不足以解釋量子對象如何運轉。
  • 黑洞的奇異性,從量子信息到史瓦西半徑!
    在我們進一步闡明黑洞的奇異性之前,讓我們試著對可能出現黑洞的情況有一個了解。一個球形物體的史瓦西半徑rs與它的質量M之間存在一個非常簡單的關係,它們是成正比的,即rs= a×M,a在標準單位測量下的值是非常小的。一個質量與地球一樣的物體,它的史瓦西半徑只有大約9毫米!
  • 使用骰子理解量子力學最基本的假設:時間維度上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量子力學難,很難。不光是我們理解起來難,甚至連一些科學家們也覺得很難,尤其是那些讓人覺得反常識的實驗現象,所以現在很多學量子力學的學生們都不去深究本質,而是使用它,因為它真的很實用。量子態演變和時間的關係——使用骰子類比量子力學最神奇的也最基本的地方正是它與時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正是「波函數」。我們使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波函數。我們假設一個骰子就是一個量子,而骰子的六個面分別對應一種量子狀態。
  • 在量子物理學中存在因果效應!時空「量子漲落」引起因果不確定性
    人們意識到,在某些理論中可能存在微觀因果衝突,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物理學家T.D.Lee和G.C.Wick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關於因果關係的理論討論,特別是「時間之箭」,都斷言物理定律對時間流動沒有任何偏好。然而,這種特殊的假設並不適用於量子物理學,在量子物理學中存在因果效應的方向。
  • 時空「量子漲落」引起因果不確定性?在量子物理學中存在因果效應!
    在當前的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通常是由用於類空間分離的場換位消失來定義。麻薩諸塞大學和裡約熱內盧聯邦鄉村大學兩名研究人員現在進行了一項研究,討論並綜合了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的一些關鍵方面,其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這種理論通常被稱為「quadratic gravity」。
  • 量子物理學:新研究綜合了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的不同方面
    在當前的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通常由場換向器消失以進行類空分離來定義。麻薩諸塞州大學和裡約熱內盧聯邦農村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討論並綜合了量子場論中因果關係的一些關鍵方面。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是他們對量子引力理論進行研究的結果,該理論通常被稱為「二次引力」。
  • 黑洞中心的奇異性如何消除?量子引力可能顛覆認知
    不過,史瓦西度規也引起了幾個麻煩,它在黑洞中心和事件視界處出現了奇異性。後來的研究表明,事件視界處的奇異性是因為坐標選擇不當造成的,通過適當的坐標變化可以消除此奇異性。但是,中心的奇異性卻怎麼也消除不掉,它已經是黑洞的內稟性質了。
  • 因果關係在量子水平上不存在,但在宏觀中卻存在的奇怪事實
    試圖拯救一種決定論的觀點,物理學家大衛-博姆提出,宇宙的因果性--以及現實本身--只能通過非位置性來維持。這種理論將通過量子糾纏或遠距離現象的相互聯繫來拯救宇宙的因果性,吸引隱藏的變量。波姆提出,量子層面的奇怪行為可以解釋為隱含的整體性的可見效應,其中每個原子都會以某種方式與宇宙中的所有其他原子相連。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這在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前來看,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量子世界裡,我們無法確定它在哪一點出現,我們所能確定的,是它在某點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這是量子物理的一條基本規律:玻恩的波函數概率詮釋,波函數是量子力學中描寫量子的微觀狀態的函數。
  • ...中心王健研究組及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反常量子格裡菲思奇異性的...
    ,與北京大學謝心澄院士、林熙研究員和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極低溫下觀測到反常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並給出理論解釋。這一發現揭示了超導漲落與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對於量子相變的重要影響,揭示出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在二維超導金屬相變中的普適性。超導-絕緣體與超導-金屬相變是量子相變的經典範例,已有三十餘年的研究歷史。所謂量子相變,是指在絕對零度下系統處於量子基態時隨著參數變化而發生的相變。近年來,隨著薄膜和器件製備工藝的提高,二維晶態超導體系逐漸成為了研究量子相變的理想平臺,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顛覆認知的量子實驗,現在可以影響過去,我們該如何理解宇宙?
    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都是不可能,就如量子力學剛出現的時候,尤其是在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一番詮釋之後,讓愛因斯坦等一種老牌物理學家大為惱火。在哥本哈根派對量子一次次詮釋中,愛因斯坦等一眾科學家也在和哥本哈根派持續地在較量著,最經典的就是愛因斯坦等三位科學家提出的思維實驗量子糾纏,以及薛丁格提出用來嘲諷量子力學的「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這在幾百年、幾十年甚至幾年前來看,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量子物理對人類哲學觀的影響。
  • 物理學是如何解釋因果論的?我們怎樣理解量子力學不遵行因果關係?
    之前我寫過幾篇關於量子力學的文章,提到過因果論,有很多朋友也表示很難理解為什麼在量子尺度因果論就失效了呢? 參考以前本人用其它帳號發的文章 怎樣形象地理解量子力學中違反「常識」的理論?
  • 因果可以倒置,時間失去意義:量子力學新理論顛覆人類世界觀
    量子力學中的因果循環。因果循環。ULB很多人喜歡把科學中的因果和哲學中的因果混為一談。
  • 科學家分析之後,答案顛覆認知
    而它之所以能得到科學界的普遍認同,不僅僅是因為在這個理論體系下,許多物理規則能夠完美的得到契合,還因為目前觀測到的宇宙現象(光線紅移)同樣證明了該理論的正確性,所以該理論被普遍接受並被大眾熟知。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爆炸,爆炸產生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空間,和我們所熟知的時間。
  • 量子物理從新定義哲學,我們將看見一扇全新的大門!
    一直以來,物理學儘量避免因果律,可是隨著量子物理發展,這一定律要被打破,不僅如此,就連許多哲學問題都將不再困擾我們,比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已經流傳千年的因果關係問題,在這裡也得到了完美詮釋。要知道因果關係一般都會披上一層神秘外衣,因為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闡述,它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可是這一問題如今隨著量子物理發展,它神秘外衣將被揭開,回到最初的問題,古希臘人提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哲學問題,困擾了我們多年,可是在量子物理學中,雞和蛋是可以同時出現的,也就是兩者沒有先後,可以同時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