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的詭異性超乎想像,連因果關係都能完全顛覆

2020-09-17 墨玫人工智慧

量子物理實驗挑戰了我們所熟知的因果邏輯,甚至會動搖「時間」的概念。

愛因斯坦在散步的時候,要穿過兩扇門。他先穿過一道綠門,然後穿過一道紅門。

或者他也可以先穿過紅門,再穿過綠門。兩種選擇,非此即彼。按照一般的思維,他通過這兩扇門時一定有先後次序,對吧?

但如果是在維也納大學菲利普·沃爾特的實驗室裡,如果愛因斯坦能夠乘著光子飛行的話,或許情況就沒那麼簡單了。

2015年的這一發現,讓科學家意識到,量子物理要比他們此前的理解更加匪夷所思。

沃爾特的實驗向「一件事導致了另一件事」的因果邏輯發起了挑戰,仿佛是物理學家攪亂了時間這個概念本身,讓時間向兩個方向流逝。

如果用日常的思維來理解,那這簡直就是胡扯。但在量子理論的數學體系中,因果關係上的模糊性是完全符合邏輯且自洽的。

研究人員還認為,利用人為製造的因果關係模糊的物理系統,我們便可以探索更加廣闊的物理領域。有人提出,非因果系統可以用於推動頗具潛力的量子計算的發展。

香港大學的量子理論學家朱利奧·奇裡貝拉說:「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夠不受因果規律的限制,那麼它就有可能在解決某些問題時比經典計算機速度更快。」

更重要的是,理解量子力學的「因果結構」,理清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先後順序,或許有助於我們接受量子理論、形成量子直覺。

目前,我們在理解量子物理的時候,總是把光子描述成一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物質,總是認為事件被不確定性籠罩著,但這樣的語言還是十分拗口。

此外,由於因果律是關於物體之間如何通過時空產生相互作用的規律,這種新的視角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邁向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統一理論。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而兩者之間互不相容,這也構成當今物理學最大的挑戰之一。

混亂的時間

20世紀30年代,尼爾斯·玻爾和維爾納·海森堡將隨機性引入量子理論,而愛因斯坦多次對此提出質疑。自此,因果性就是一直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玻爾與海森堡構建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堅持認為,量子測量,例如測量一個線偏振光子的偏振方向,其結果是隨機的,並且只在測量的瞬間才被決定下來,我們也完全無法解釋為何出現這個測量結果。

1935年,愛因斯坦和他的助手鮑裡斯·波多爾斯基、內森·羅森(根據其姓氏首字母,合稱EPR)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他們利用玻爾對量子力學的解釋,推導出了一個貌似不可能的結論。

EPR的思想實驗中,A、B兩個粒子處於相互影響的狀態,也就是「糾纏態」。這裡我們用自旋來舉一個糾纏態的例子。

自旋是粒子的一種量子特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小磁鐵,磁鐵的N極就是自旋所指的方向。

對於A、B兩個粒子,如果 A的自旋朝上,則B的自旋一定朝下,反過來如果 A的自旋朝下,則B的自旋一定朝上。

在這樣的糾纏態中,我們只有進行測量,才能夠確定兩個粒子究竟處於什麼樣的自旋狀態。根據哥本哈根詮釋,測量不僅僅讓我們獲知粒子的狀態,還會使得粒子「固定」在我們所測得的狀態。

而對於糾纏態的粒子,不論它們相距多遠,對A的測量在固定了A的狀態的同時,也固定了B的狀態,仿佛在測量的瞬間,A與B之間產生了某種相互作用。

愛因斯坦不能接受這種跨越遙遠距離而瞬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即「超距作用」),因為這意味著相互作用的傳遞速度超過光速,違背了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堅信,這一悖論源於哥本哈根解釋不夠完備。在測量之前,A、B粒子必定已經有了明確的狀態。

然而,隨著實驗手段的進步,科學家對糾纏態粒子進行實際測量後發現,粒子之間的關聯性無法用「粒子的狀態在測量前就已經確定」來解釋。

但同時這種關聯性又不違背狹義相對論,因為它並不能傳遞信息,不會導致信息超光速。那這種關聯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確實很難用符合我們直覺的因果關係來解釋。

乍看上去,哥本哈根詮釋至少還保留有正常的時序邏輯:一次測量並不會影響到測量之前所發生的事件。

如果事件A要對事件B產生影響的話,那麼A一定要先於B而發生。然而,最近十年間,這個最基本的時序邏輯也開始動搖。

研究人員已經構想出了特定的量子情境,以至於我們無法判斷關聯事件中究竟是何者發生在前。

在經典物理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情境。就算我們不知道甲乙誰先發生,它們也必定有一個先發生,一個後發生。

而在量子物理中,不確定性不是由於我們沒有獲取足夠的信息;這是一種根本上的不確定性,在測量之前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實際狀態」。

模稜兩可的因果關係

到了2016年,沃爾特團隊設計了一種實驗方法,可以在光子經過兩個邏輯門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測量,而又不會立即改變觀察者已知的信息。

具體做法,是讓光子自身攜帶這個測量結果,而不立即提取。

光子在經過整個光路後才會被探測器接收到,觀察者直到此時才能獲知光子攜帶的測量結果,因此無法利用光子攜帶的信息來推斷光子經過邏輯門的順序。

這就好比別人在旅行途中記錄自己的感受,等到旅行歸來再與你分享這些記錄,你是沒辦法根據這些信息來推測他具體是在何時何地記錄下這些文字的。

最終,沃爾特團隊證實,只要觀察者不知道具體的測量結果,那麼測量就不會破壞因果疊加態。沃爾特r說:「我們等到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完畢,才提取了途中測量的結果。

光子飛行途中,測量結果以及測量發生的時間都是未知的,但仍然對最終的結果產生了影響。還有一些研究組也在用量子光學的方法在實驗中研究因果關係的不確定性。

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可以操控光子狀態的量子線路,以此獲得了另一種因果混合狀態。

實驗中,光子先後通過A門、B門,但光子的狀態取決於兩種不同的因果邏輯的混合;

要麼是A門的作用決定了B門的作用,要麼是A、B兩門的作用共同由其他事件決定——這就好比,高溫天氣會增加曬傷病例,也會增加冰激凌的銷量,但曬傷與冰激凌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滑鐵盧大學的實驗結論與維也納大學的實驗結論一致:我們無法根據最終測得的光子狀態判斷先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基於這些挑戰因果直覺的實驗,我們或許能夠開發出新的通信方式。光子作為一個信號,其經過兩個邏輯門的順序是疊加態,這可以視為兩者同時向對方發送信息。

簡單地講,這就是一種事半功倍的通信方式。也許,這當中還暗藏著信息處理的捷徑。

人類早已了解到,量子疊加態和糾纏態可以用來對某些特定的計算做指數級別的加速,但這裡涉及的都是經典的因果結構。

利用量子因果疊加態天然具備的雙向同步通信潛力,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提升量子信息處理的速度。當你有了一個顛覆性的理論時,就必須要有更加顛覆性的思維才能夠理解它。

--------------完-----------------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

相關焦點

  • 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原標題:連因果關係都能顛覆,量子物理的奇異性超出想像)
  • 繼雙縫實驗後,量子領域又一顛覆三觀的實驗,因果關係將不復存在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85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繼雙縫幹涉實驗後,量子領域又一顛覆三觀、顛覆常識的實驗,這項實驗將徹底撼動宏觀世界中存在上千年的邏輯關係,因果先後順序將不復存在。在宏觀物理世界中,存在一個貝爾不等式,主要講的關於是否存在完備局域隱變量理論,這個理論在宏觀世界的地位與質量守恆定律相同,都是不能被撼動的真理,但是在微觀量子領域,有一項實驗將徹底顛覆這個真理,一同被顛覆的還有存在了幾千年的因果關係、邏輯順序,這項實驗就是比雙縫幹擾實驗還要恐怖的延遲選擇實驗。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電子似乎能神奇地躲避人們對其過雙縫行為的觀測,其直接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會影響觀測對象的行為,促使觀測對象選擇成為多種疊加狀態中的一種。從此,意識成為量子力學主流的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思想。意識竟然會影響客觀對象的呈現狀態。這個結論太有顛覆性了。不僅一般人接受不了,偉大的科學家也接受不了。為此,愛因斯坦與波爾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論。
  • 一個普通的科學實驗,揭示的現象卻無比詭異,還顛倒了因果關係
    頂級科學家之間的來往其實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愛因斯坦和玻爾認識後,每次見面都要「鬥嘴」。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量子力學,很多人都知道量子力學的創立者是普朗克和玻爾等人,其實愛因斯坦也是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他和玻爾之間的爭論,解決了不少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問題,比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
  • 愛因斯坦稱完全超乎想像,答案顛覆世界觀!
    宇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任何人都生活在宇宙中,沒有人能跳脫的出宇宙,除非人類能夠到達宇宙的邊界,離開宇宙。然而這幾乎是天馬行空的想法,畢竟宇宙的直徑達到了驚人的930億光年。而且宇宙自138億年前誕生至今,一直都在膨脹中,且膨脹的速度完全超過了光速,所以,等到未來人類有一天也許真的具備了到達宇宙邊界的技術了,宇宙將會比如今更加的廣闊無垠。
  • 愛因斯坦稱完全超乎想像,答案顛覆世界觀
    宇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任何人都生活在宇宙中,沒有人能跳脫的出宇宙,除非人類能夠到達宇宙的邊界,離開宇宙。然而這幾乎是天馬行空的想法,畢竟宇宙的直徑達到了驚人的930億光年。而且宇宙自138億年前誕生至今,一直都在膨脹中,且膨脹的速度完全超過了光速,所以,等到未來人類有一天也許真的具備了到達宇宙邊界的技術了,宇宙將會比如今更加的廣闊無垠。
  • 愛因斯坦稱完全超乎想像,答案顛覆世界觀!
    宇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任何人都生活在宇宙中,沒有人能跳脫的出宇宙,除非人類能夠到達宇宙的邊界,離開宇宙。然而這幾乎是天馬行空的想法,畢竟宇宙的直徑達到了驚人的930億光年。而且宇宙自138億年前誕生至今,一直都在膨脹中,且膨脹的速度完全超過了光速,所以,等到未來人類有一天也許真的具備了到達宇宙邊界的技術了,宇宙將會比如今更加的廣闊無垠。宇宙的龐大,宇宙的力量是人力不可及的。
  • 澳洲科學家量子實驗顛覆傳統「因果律」
    【每日科技網】   IT之家訊 有因必有果,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普遍堅信的鐵律,然而這項規律可能會讓量子理論所打破。近日,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即使允許因果律非局域 —— 也就是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 也不足以解釋量子對象如何運轉。
  • 量子力學面臨的困境,該如何詮釋微觀世界詭異的現象?
    一切都是「觀測結果」。相同的實驗條件必然得到相同的實驗結果,即決定論的因果性觀念;一是相信科學理論都是對現象背後的客觀世界的規律的解釋,科學的目標在於掌握規律,作出預言。然而量子力學一開始就從根本意義上對這兩種信念提出了挑戰。
  • 因果關係在量子水平上不存在,但在宏觀中卻存在的奇怪事實
    試圖拯救一種決定論的觀點,物理學家大衛-博姆提出,宇宙的因果性--以及現實本身--只能通過非位置性來維持。這種理論將通過量子糾纏或遠距離現象的相互聯繫來拯救宇宙的因果性,吸引隱藏的變量。波姆提出,量子層面的奇怪行為可以解釋為隱含的整體性的可見效應,其中每個原子都會以某種方式與宇宙中的所有其他原子相連。
  • 五個無解的宇宙終極秘密,每個都讓科學家無比絕望
    你能想像到兩個相隔無數光年的粒子,只要其中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一個也會同步發生變化嗎?你能想像原本以波的形式穿過縫隙的光子,在發現有人觀察它之後,竟然會轉化成粒子的形式,重新從一條縫隙中通過嗎?,比如人會先覺得口渴了,然後才會去找水喝,這種先後的因果關係是不可逆的。
  • 盤點4部未來世界的科幻電影,完全能顛覆你的想像!
    盤點4部未來世界的科幻電影,完全能顛覆你的想像!現在的科技進步的速度是非常的快,所以你能現象到未來科技發展優勢怎樣的嗎?今天帶您們來盤點4部未來世界的科幻電影,完全能顛覆你的想像!而且這裡生活的動植物都是非常的兇猛,還有一類藍色的人生物的族群。他們不喜歡外來者到這裡來開採。選這裡的環境不好,但是只要人帶上特殊的面具,就沒事了。還製造了一個複製人,使他能夠跟那裡的生物進行交流還勸說他們離開這裡,但是最後還是展開了一場戰爭。怎麼樣,想不到未來,我們也會入侵其他星球,是不是有些顛覆你的想像呢?
  • 經典的量子延遲實驗,徹底顛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量子延遲實驗」是由愛因斯坦的同事約翰·惠勒提出的。1979年在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大會上,約翰·惠勒設計了一個戲劇化的「延遲實驗」,它通過一個精巧的設置,對雙縫幹涉實驗進行了改進,使我們可以「延遲」電子的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
  • 顛覆認知的量子實驗,現在可以影響過去,我們該如何理解宇宙?
    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都是不可能,就如量子力學剛出現的時候,尤其是在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一番詮釋之後,讓愛因斯坦等一種老牌物理學家大為惱火。在哥本哈根派對量子一次次詮釋中,愛因斯坦等一眾科學家也在和哥本哈根派持續地在較量著,最經典的就是愛因斯坦等三位科學家提出的思維實驗量子糾纏,以及薛丁格提出用來嘲諷量子力學的「薛丁格的貓」思維實驗。
  • 微觀粒子世界-量子的智慧選擇
    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用來描述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雙重屬性,以及粒子的產生和消滅過程的基本理論是量子場論。量子場論和規範理論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當然有條件者,完全可以控制一下節奏,用變化的節奏一個個單獨發射這些粒子,看他們的幹涉條紋是否與上述結果一樣。歷史求和在宏觀物理學領域每個物質都有一個明確的痕跡,但是在量子世界裡每個粒子沒有明確的路徑,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恩曼於是退出歷史求和的概念。
  • 世界上真實存在的「巨人」,力大無窮,身形完全超乎你的想像!
    想必大家都有看過奇幻題材類的小說或者是影視作品。而這裡經常會出現一類人物,那就是巨人,而他們的體型通常都是十分的巨大,可能比普通人類還要高大上好幾十倍。也許人類正是受制於身形不夠高大強壯的影響,總是會去不斷的遐想巨人的存在。
  • 量子力學解釋靈魂轉世,恐怖的量子力學顛覆人類世界觀
    ,對人類的存在本身來說卻不一定是好事.就拿量子力學來說吧,很多研究量子力學的人都表示這門科學太可怕了,簡直顛覆了人類的世界觀。    來自劍橋大學、昔林斯頓大學以及位在德國慕尼黑馬克思昔朗克物理學研究所等著名機構的許多有名物理研究人員,都宣稱量子力學預見了一些生命死後世界的情況,他們斷言人類擁有靈魂、身體二元性,這是次原子粒子」波粒二象性」規律的延伸。    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彼粒二象性」認為二基本微觀粒子(如:光子或電子)同時擁有粒子性與波動性。
  • 使用骰子理解量子力學最基本的假設:時間維度上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量子力學難,很難。不光是我們理解起來難,甚至連一些科學家們也覺得很難,尤其是那些讓人覺得反常識的實驗現象,所以現在很多學量子力學的學生們都不去深究本質,而是使用它,因為它真的很實用。量子態演變和時間的關係——使用骰子類比量子力學最神奇的也最基本的地方正是它與時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正是「波函數」。我們使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波函數。我們假設一個骰子就是一個量子,而骰子的六個面分別對應一種量子狀態。
  • 量子力學顛覆你的思維!舉個例子讓你明白什麼是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為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關於它產生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我們暫時能做的也只是認識它,接受它!而這些現象背後的原理,我們卻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