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粒子世界-量子的智慧選擇

2020-12-05 初中化學大師

微觀世界的粒子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用來描述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雙重屬性,以及粒子的產生和消滅過程的基本理論是量子場論。量子場論和規範理論十分成功地描述了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量子實驗本身證明了光子、電子或者60個碳分子組成的巴基球的一些不可思議的一面,比如在雙縫實驗中,一個光子或者電子能夠同時穿越兩條縫隙,而歷史求和表明:量子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千萬個路徑。在分光延遲實驗中,光子在傳播中表現出了智慧性,光子似乎看見有人或者物質擋在光子分光的另一條路徑上,於是提前就沒有通過該路徑。而在電子雙縫實驗中,當有人在一邊放上一個攝像機,試圖記錄電子傳播路徑的時候,電子似乎知道有人在看,於是選擇了另一種傳播方式。攝像機的觀察影響了電子的選擇,這也正是人類對量子不可了解性之一。讓我們看看這幾個經典實驗,並了解量子的神奇性。

雙縫實驗

託馬斯·楊的光實驗的現代版被稱為雙縫實驗。

此實驗顯示,從一個波源發出一列波,這一列波通過開有一對相距很近的狹縫擋板,通過擋板後兩條波發生衍射,在擋板後遠端區域內擴散開來投射到屏幕上,有的點波峰遇波峰,波谷遇波谷產生幹涉相長。有的點在這裡波谷將與波峰相遇,從而產生幹涉相消。全部的結果就是屏上出現的明暗相間的條紋,這是波動性強有力的證據。如果用電子,60個碳原子組成的巴基球富勒烯(C60)代替光,那麼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

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

如果採取控制手段,單獨的一個個發射電子,或者使用弱光源,每次只讓一個光子或者電子等(粒子)通過裝置。

實驗裝置用微小粒子探測器代替屏幕,可對到達的單電子或者光子進行標記。這種單粒子雙縫實驗效果如圖所示。

(單粒子實驗以福特著的《量子世界》為基礎資料整理)這種單粒子雙縫實驗揭示了量子物理奇異性。在此實驗實現之前,玻爾與愛因斯曾經為此爭論了幾十年。後來隨著電子技術和探測器技術的發展,這一實驗得以實現,並震驚了所有人,無論他是否是科學家。

這一實驗過程是,將電子或者光子一個個向雙縫發射,電子(光子)也將在探測器陣列中某一隨機點顯示。一直持續下去,一個電子(光子)接一個電子(光子)地發射。一開始看起來是隨機的,但是發射幾十個上百個電子(光子)之後,將開始出現新的現象,大部分電子(光子)的著陸點正是波動理論所預言的幹涉加強處(這些著陸點大部分處在擋板的「陰影」處)。

少數電子(光子)出現在波動理論預言的幹涉部分相消處,波動理論預言的幹涉完全相消處則沒有光子到達。隨著持續不斷,成千上萬的光子通過裝置後,探測器陣列上將會出現清晰的明暗條紋,與波動理論預設的完全一致。

非常奇怪,人們產生了質疑: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這個看起來是隨機且無法預測的電子或者光子實驗,一個個單獨發射,但是結果卻出現了清晰簡單的與光波一樣的圖樣。人們想問:單獨的量子(電子或光子)到底是通過哪個狹縫?量子如何「知道」哪裡適合著陸,哪裡不適合著陸?是什麼決定著量子最後選擇哪個著陸點呢?為什麼就兩個量子來說,在理論上是全部相同,但是行為上卻並不完全相同,不能同時著陸一點呢?

與觀測結果和量子理論以及一系列實驗相符合的唯一解釋是,每個單獨的量子從粒子源出發到探測器的過程像波一樣運動,每個量子同時通過兩個縫,量子產生於一點,探測時也是一點,從量子產生到被探測到之間,它的行為像波,這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質。此外,概率在這一圖像中出現了,量子並不知道在哪裡著陸,它只知道在不同點著陸的概率,波動理論預言的幹涉相長處概率大,波動理論預言的幹涉相消處概率小。在這裡單個量子同時通過兩個縫會發生衍射並且會發生幹涉,觀測者無論什麼時候看一個量子(也就是說探測器,或者你眼睛的視網膜實際記錄的光子),它都是一個點。你不看的時候,它就會鬼使神差地像經典理論中的電磁波一樣成為波在空間中傳播。

當然有條件者,完全可以控制一下節奏,用變化的節奏一個個單獨發射這些粒子,看他們的幹涉條紋是否與上述結果一樣。

歷史求和

在宏觀物理學領域每個物質都有一個明確的痕跡,但是在量子世界裡每個粒子沒有明確的路徑,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恩曼於是退出歷史求和的概念。微觀量子世界,從粒子源到屏幕不是沒有路徑,而是意味著每條路徑。

這就是量子世界與宏觀牛頓物理世界的區別。這意味著粒子在雙縫實驗中,可能通過第一道縫隙,然後又穿過第二道縫隙;或者只通過其中一條路徑;或者粒子去了廣東的一個飯店,回來之前然後又去了南極;或者從地球A穿越B火星、宇宙、再返回。這就解釋了如何知道粒子穿越了哪條縫隙。如果只開放一條路徑,粒子就穿越這條縫隙,如果開放兩條路徑,粒子就會兩條路徑都穿越,然後產生幹涉。同時地球A到火星B的粒子路徑也是多樣的。這聽起來非常奇怪,但是目前來看這就是最合理的解釋。

延遲選擇

提出黑洞、量子泡沫、真子等很多重要概念的著名物理學惠勒為了檢測到量子世界裡不可思議的特性,通過一個戲劇化的思維實驗指出:我們可以「延遲」光子的這一決定,使得它在已經實際通過了雙縫屏幕之後,再來選擇究竟是通過了一條縫還是兩條!

以上種種詭異的量子行為確實是個奇怪的現象。用愛因斯坦的話說,這太詭異了,但這卻是事實。所以物理學家費恩曼說:「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人能夠理解量子力學。」

有些物理學家認為雙縫實驗太令人混亂了(你越思考,頭腦就越混亂——尼爾斯·玻爾語),以至於他們認為儘管量子力學取得了無數成功,且從未失敗,但仍舊是不完備的,他們相信在二十一世紀的某個時候——無論是下一年還是從現在起五十年以後——將會出現新的理論(一種能夠包含量子理論,並且能對量子理論的成功進行解釋的理論),但是新理論必須更具「遠見卓識」。即便是不被雙縫實驗表現出的古怪所困惑的物理學家,也都傾向於認為量子力學的某種內在因素尚待出現。

愛因斯坦一直相信自己的判斷,就是說如果量子力學如果是完備的,那麼就可以通過量子力學及其方程解讀出「真實圖景」,擁有因果關係。哥本哈根派玻爾卻認為,如果我們是透過一塊黑色玻璃觀察的世界,那麼我們觀測的就是世界的「真實」。這體現了當時有局限的實驗條件下,兩大學派對於物理的哲學態度。前者要繼續深挖探索,後者認為夠了。

玻姆的理論其實更像是愛因斯坦觀點的繼承與延續,他認為:目前量子力學之所以是一個統計理論,是因為存在還未發現不被人所探索到的隱變量,這種隱秘關係也涉及到生命意識問題。如果能找出決定個別體系定律的隱變量,就可以準確地預測微觀現象每一次測量的結果,而不只是出現的機率。

也就是說,如果發現隱變量,那麼因果律還是存在的。

總結:愛因斯坦為了尋找因果關係,把後半生精力都用在尋找大統一理論中來,現代物理學實驗證明,電子能夠再次分裂,也能夠同時測到量子的兩種狀態,而按著新宇宙模型——圓轉聚合的物理模型,量子世界必然存在更深層的粒子關係,沒有絕對的真空,影響量子的因素就在更深層量子中。電子、光、夸克等可能有其他更深層粒子組成的,也可能有其他機理。量子世界必然存在著更深層的背景關係,這種背景關係與宏觀宇宙也是關聯的,只是現代科學由於工具有限很難實驗發現。

而量子求和認為,因為測不準機率問題,量子軌跡無所不在,其軌跡漫步於宇宙空間,這種認識也許存在著問題,量子能夠激發更深層、微觀、快速的粒子做出反應,但是單個量子本身影響範圍應該是有限的。也許這會在以後的實驗中發現,當電子射向中間有縫隙的屏幕的時候,電子就開始激發深層粒子的反應,這會影響其途徑,量子能夠激發運動過程中的周圍更微觀粒子環境及其反應。

相關焦點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量子世界中,粒子是如何穿「牆」而過的?
    且莫要沮喪,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穿牆而過」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並不發生在我們宏觀世界,而是在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裡。「天賦異稟」:是波也是粒子在經典物理中,一個粒子如果想要去「山」那頭,只能是翻山越嶺。而在量子物理中,它完全可以從山腳下打個隧道穿越過去,這個過程稱之為「量子隧穿」。為什麼微觀粒子可以「穿牆而過」?
  • 微觀世界的秘密,解讀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學!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物理學研究中有兩個極端:極小微觀的粒子物理和極大宇觀的宇宙學
  • 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這個情況就說明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是很迫切的。1924年,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尚仁成:微觀粒子的自旋及其應用
    高速運動的質子、中子或電子具有很高的能量,這些高能量粒子在相互碰撞時,還會產生許多新的短壽命的微觀粒子。質子和中子以及這些碰撞產生的短壽命粒子又是由更小的單元——夸克組成的。從分子到夸克,構成微觀世界的這些粒子統稱為微觀粒子。這些微觀粒子是否也會高速旋轉呢?從分子到夸克,雖然大小相差7~8個數量級,但是都在做高速轉動運動。分子中的原子繞他們的質量中心作振動和轉動運動。
  • 量子科技是研究如何讓微觀粒子擁有不同的狀態
    為何量子科技如此重要?量子科技是研究如何讓微觀粒子擁有不同的狀態,好讓量子計算機的量子態不受兩個粒子的影響。量子科技由德國量子力學學者霍爾曼·斯坦曼(hormannsteinmann)於1954年在其著作《量子力學基礎》(quantummechanics)中提出,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後,最有可能解釋當今世界基本物理現象的量子力學理論。馮·諾依曼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正確嗎?
  • 微觀世界是另一個宇宙,粒子形態顛覆認知,宛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如果以微觀粒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周圍會變得大不相同,因為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以原子、中子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一般我們把電子和電子以下的中子、質子和離子都認為是微觀粒子。這樣說可能表述更清楚一些:我們把物質世界分為兩個尺度,被人熟知的太陽系、銀河系等天體存在於一個空間的叫做大宇宙;而將粒子、電子或中微子這些無法被人類肉眼觀察到的更小的微觀世界稱之為小宇宙。
  • 延遲選擇實驗將愛因斯坦絕對論否定,難道量子世界沒有因果關係?
    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23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十分詭異的延遲選擇實驗。如果說世界上存在一種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難理解的物理理論的話,那麼多數物理學家會為量子力學投上一票,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領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不為量子力學而感到困惑,那麼你一定不懂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所研究的微觀量子領域中存在著大量與宏觀世界截然相反、甚至無法用常識理解的現象,最令人無法理解的就是微觀量子世界中:人的觀測行為決定了微觀粒子的最終狀態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逕到達點B [1] 。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像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
  • 微觀世界的粒子又是咋回事?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我們都知道,20世紀由兩大物理學理論誕生,一個是相對論,一個是量子力學。相對論在大尺度上(也就是速度快,引力大的尺度)解決了很多牛頓力學解決不了的物理學現象。而量子力學則是在小尺度上(小於納米級的尺度)解決了很多牛頓力學解釋不了的物理學現象。
  • 關於量子力學幾大問題的解答: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
    答:量子力學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理論,研究對象(微觀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光子、夸克、電子、中微子等),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一,經典力學是主要解釋宏觀低速物質的運動規律,相對論是主要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物質的運動規律,量子力學主要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運動規律。
  • 微觀宇宙:量子物理學將顛覆時空的定義
    一個看不見但是卻在控制著我們看見的一切的地方: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物質的表現非常不同,所以科學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規則對其加以描述,並稱之為「量子論」。,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也不會發生改變,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將信息傳輸給這個量子粒子,那麼即使在數百萬光年之外的另一個相對應的粒子也會同時受到這個信息,遠遠超過了光速,正如愛因斯坦所言這是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
  • 趣學單詞|物理學中的微觀粒子,你知道多少?
    圖片 | 來自網絡英文釋義 | Online Etymology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在物理世界中,任何物質在微觀視角下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組成的。03 質子 proton電子攜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與之相對,在原子中攜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微觀粒子是質子,proton。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概括地說,量子物理學衍生出的哲學範式如下:物質世界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的波粒二象性。微觀世界的粒子被稱為量子,粒子性的主要含義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不是連續性的,而是量子化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量子構成的微觀世界中,當在同一個微觀事件中涉及兩個粒子時,它們的場之間是相干的,即一個粒子的變化將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行為,一個事件的結果影響到另一個事件結果的出現的概率。在微觀世界,我們不能把一個微觀體系看成是由可以分開的部分構成,當電子的運行環境發生變化,其本性就會改變。正如玻爾所言,微觀粒子的屬性並不屬於這個粒子本身,而是存在於「整個測量環境」之中。
  • 想要學好量子力學就必須明白此概念:量子不是粒子,而是一種概念
    量子講堂第一期:量子力學中的量子並不是一種實在粒子,而是一種物理概念量子力學的誕生絕非是一種偶然,而是物理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在19世紀末期,由伽利略、牛頓構建的經典力學物理體系趨於完善,物理學家一度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使用經典力學去解釋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
    在我們人類的眼中,穿牆而過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在神話故事中才可以,但是在微觀世界中這就不是一個絕對了哦!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
  • 由一塵可窺大千世界,漫談微觀世界中的量子
    這兩個生活中的小事卻啟發人們去思考,自然界裡那些在一定條件下看起來是連續的物質,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可能是間斷的粒子。事情正是這樣,微觀世界中的物質運動狀況都呈現出某種「粒子性」。量子力學就是研究微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的。其中「量子」一詞,就是微觀世界中間斷性質的一個寫照,是人類的認識從宏觀向微觀深化的一個裡程碑。
  • 量子的本質特徵--微觀粒子間能量交換是不連續的
    (一)量子是什麼。量子力學是什麼?百度上指出: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一種物理學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那麼什麼是&34;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們認為:&34;的本質反映的是微觀粒子間能量交換是不連續的、微觀粒子具有的動量能量是可量化的。
  • 還能不能靠點譜——微觀粒子的波動性
    前幾章我們聊了一下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公設,今天我們來聊聊量子力學,其實量子力學真心不太好聊,因為這中間有很多還沒找到產生原因的理論,搞科普的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雷。量子力學中有很多概念看起來比我們前幾章中提到的相對論還不靠譜,所以在我們開始之前,也請務必放下你正確的世界觀。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那麼,質子和中子又是由什麼樣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呢?原子核裡的微觀世界的奧妙是怎麼樣的呢?這裡,我們儘量用最通常的語言,對當代科學技術所揭示的原子核裡的微觀粒子世界,作一個通俗而簡單的解釋。基本粒子,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物質的基礎。質子和中子由名叫夸克(quark)的基本粒子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