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020-12-05 科學塢

上一章我跟小夥伴們介紹了玻爾的氫原子結構模型,指出了玻爾的理論雖然在解釋氫原子光譜的時候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這個理論應用到簡單程度僅次於氫原子的氦原子時,結果與實驗不符。即使是對於氫原子,這個理論也只能求出譜線的頻率,而不能求出譜線的強度。

這個情況就說明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是很迫切的。

1924年,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 跟粒子動量mv 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

1929年,德布羅意因為博士論文而直接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1927年Davsso和Germer首次實驗驗證了 De Broglie 關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假說,奠定了現代量子物理學的實驗基礎。本實驗主要用於多晶體的電子衍射現象,測量運動電子的波長;驗證德布羅意關係。

在這個實驗中,戴維孫和革末把電子注正入射到鎳單晶上,觀察散射電子束的強度和散射角之間的關係。

電子注由電子槍發出,在晶體表面上被散射;散射電子束由法拉第圓筒收集,法拉第圓筒可以轉動以調節散射角。散射電子束的強度由與法拉第圓筒相連節的電流表讀出。

戴維孫和革末通過實驗發現,散射電子束的強度隨著散射角的改變而改變。當散射角為某些特定值得時候,電子束有最大值。這種現象與X射線的衍射現象相同,充分說明電子具有波動性。戴維孫和革末還利用這個實驗的數據得到了德布羅意波的波長公式。

其實,電子的波動性也是可以用我們《五分鐘量子力學、(一)光的波粒二象性》中提到的光的雙狹縫衍射相當的實驗來顯示。詳細的推導過程,我在那一節裡已經寫了,在此處就不重複了。

另外,利用同樣的實驗方法,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原子、分子和中子等微觀粒子的衍射現象,實驗數據的分析都肯定衍射波波長和粒子動量間存在著德布羅意關係。

1927年,電子衍射實驗是曾榮獲諾貝爾獎的重大近代物理實驗之一(獲獎時間是1937年。在物理學飛速發展的那段時間裡,我們的祖國正在遭受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 也是現代分析測試技術中,分析物質結構,特別是分析表面結構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現代晶體生長過程中, 用電子衍射方法進行監控, 也十分普遍。

隨著戴維孫和革末的電子衍射實驗成功地證實了德布羅意關於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拉開了量子力學革命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玻色和愛因斯坦從理論上預言存在另外的一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即當溫度足夠低、原子的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它們將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態。此時,所有的原子就像一個原子一樣,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質。

根據量子力學中的德布洛意關係,λdb=h/p。粒子的運動速度越慢(溫度越低),其物質波的波長就越長。當溫度足夠低時,原子的德布洛意波長與原子之間的距離在同一量級上,此時,物質波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達到完全相同的狀態,其性質由一個原子的波函數即可描述; 當溫度為絕對零度時,熱運動現象就消失了,原子處於理想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

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態的狀態下,微觀粒子的特性會表現在宏觀物質上,此時的宏觀物質會呈現出很多神奇的狀態。這是我們今後要討論的話題。

我是郭哥論道,一個致力於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數學,讓深奧的科學理論通俗易懂起來、讓科學更有趣的科普搬運工。

相關焦點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
  • 從波粒二象性到量子力學
    隨著宏觀世界研究的深入,微觀世界的波動理論和粒子理論也在發展著。對於光波究竟是波動還是粒子爭論了很多年,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而光電效應實驗則證明了光是一種粒子,從而產生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原理。而費曼認為,電子實際上同時穿過了兩條縫,由此延伸,每一個從發射器到螢屏的電子其實都「同時經歷了所有可能路徑」,而這就是費曼著名的量子力學「路徑求和」方法。
  • 當代量子力學:最好少提「波粒二象性」
    在上篇文章裡,我們討論到,量子就是量子,不是所想像的是「波」是「粒」那樣簡單,波粒二象性並不代表量子的全部。這個觀點,確實對於經典量子力學來講,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觀點。所以,上篇文章得到一些反對的意見。為此,寫這篇文章,算是對於是上篇文章意見與評論的統一答覆,作為上一篇文章的續篇。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三),量子史話:原子結構的波爾理論
    之前寫了兩節課的五分鐘量子力學系列科普短文,其實說這麼多都一直是在鋪墊,為量子力學的誕生提供一個物理學發展的背景。這些背景知識一直都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比較缺乏的,雖然也有提及,但都是草草帶過。這裡面甚至包括一直讓我尊敬的量子力學老師,題外話,不浪費筆墨了。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量子力學誕生前夜,經典物理遭遇的又一個困境:原子結構。首先,經典理論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原子模型。根據當時的電動力學,電子運動軌道的曲率半徑必須不斷減小,電子最後將落入原子核,導致原子的「崩潰」,這也和日常經驗矛盾!。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在量子力學裡,微觀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這時粒子性較不顯著),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這時波動性較不顯著),在不同條件下分別表現出波動或粒子的性質。這種量子行為稱為波粒二象性。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而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在切入這個知識點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小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量子力學內容的列表,以下內容都是小編故意PASS的部分,(說明一下,這些內容僅僅是量子力學的入門部分)請各位小夥伴諒解:一、量子力學中的力學量
  • 電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但為何無體積,卻有半徑呢?
    量子講堂第十一期:電子是一種微觀粒子,電子具有明顯的波粒二象性,但為何物理學家稱電子是一種有半徑、卻無體積的粒子呢?看似熟悉的電子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我們從未了解的真相呢?電子是什麼?電子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名詞,證明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實驗有很多,例如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將電子連續不斷的向前方的雙縫發射,雙縫後面的感應屏幕顯示當電子通過雙縫後產生了幹涉行為,幹涉行為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將兩塊石子丟向湖面,兩塊石子落入水中的那一刻會在湖面產生兩個波浪
  • 由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看人身體與靈魂的二元性
    經典力學把波粒二象性被明確加以區分,把粒子分為我們常說的物質,把波動分為我們常說的光波。這種把波粒截然分開的做法,導致了科學與宗教、唯物與唯心的長期對立,導致人類對好多超自然現象無法解釋,甚至斷然否定。
  • 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其實並不神秘!
    量子力學是物理中的神學,上帝究竟是依靠大量的擲骰子來制定了人世準則,還是早就制定好了一切的宿命呢?想要了解量子力學就要知道三個最關鍵也是入門的概念,「雙縫實驗」「薛丁格的貓」「波粒二象性」,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波粒二象性」,用通俗簡單的語言給大家解釋下為什麼都說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呢傳統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確定」「不確定」,愛因斯坦不相信一切事情的規律都是按照概率來發生,這似乎改變我們對傳統科學的認知,讓物理變得不再嚴謹,「波粒二象性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然而,很多人也對玻爾的理論持懷疑態度,其中不乏物理和量子力學權威和大家。例如,愛因斯坦就曾以「上帝不會擲骰子」的觀點來反駁玻爾。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 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又神秘
    量子力學的gong'che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光的波粒二象性,歷史上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光到底是一種波還是一種粒子,那像光這樣的微觀事物,也應該用量子力學來描述,那麼光也是一種處在半波半粒子形態的物質,光具體表現成波還是粒子就看觀測者用什麼實驗去測量它。
  • 波粒二象性:無法像理解宏觀規律的那樣直觀的「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並不是比較本質的描述,所以被即有粒子的性質又有波的性質這種迷惑是很正常的的事。倒不如說波粒二不像性,這樣至少能明白即不是經典意義上的波也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粒子。比如你有一個電子,在你不做任何觀測的時候它是一個波函數,按照薛丁格方程快樂地演化。當你測量它的位置的時候,這個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位置吧!」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在宏觀世界,事物要麼表現為粒子的形態,要麼表現為波的形態,不可能表現出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形態。就像一個物體,不可能既是圓形又是方形。但在微觀世界,兩種看起相互矛盾的東西,卻可以同時呈現在一起。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2019-09-09 中國科學報 唐鳳 溫才妃 【字體:大 中 小】 這個問題對於有量子力學基礎的人並不難回答,但難以回答的是人們能否對這種疊加性質進行操控。日前,《自然—光子學》報導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馬小松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該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
  •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
    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在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動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後,為了解釋一些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於1923年提出了物質波這一概念。認為一切微觀粒子均伴隨著一個波,這就是所謂的德布羅意波。
  • 周世勳版《量子力學》分析及考試說明
    Ⅱ 考查目標考研對量子力學要求包括:量子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並以波動力學為主要表現形式,具體有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力學量、微擾理論和自旋等。要求考生:(1)掌握和準確認識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掌握用波函數來描述微觀粒子狀態以及波函數的意義。
  • 波粒二象性
    1、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典型例題】在驗證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使光子一個一個地通過單縫,如果時間足夠長,底片上會出現衍射圖樣B.單個光子通過單縫後,底片上會出現完整的衍射圖樣C.光子通過單縫的運動路線像水波一樣起伏D.單個光子通過單縫後打在底片的情況呈現出隨機性,大量光子通過單縫後打在底片上的情況呈現出規律性
  • 波粒二象性的啟示
    大學時代量子力學中的種種高深莫測的定理和公式,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噩夢,以至於我每次想到它們都會眉頭緊蹙。但,常常,當我仰望星空的時候,又難以割捨對未知宏觀與微觀世界那種隱隱的情愫。 所以,當我終於遇到這麼一本書,能夠繞開那晦澀不堪的公式,直接剖析深層的物理意義和哲學思考時,我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悔恨。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