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的啟示

2021-01-13 書友咖啡

【寫在前面】

昨天晚上看書一直到深夜,並不是我多麼刻苦努力,而是書中的內容讓我實在欲罷不能。大學時代量子力學中的種種高深莫測的定理和公式,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噩夢,以至於我每次想到它們都會眉頭緊蹙。但,常常,當我仰望星空的時候,又難以割捨對未知宏觀與微觀世界那種隱隱的情愫。

所以,當我終於遇到這麼一本書,能夠繞開那晦澀不堪的公式,直接剖析深層的物理意義和哲學思考時,我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悔恨。如果在量子力學開講之前,有哪位教師能夠先用半個學期給我們講一講量子力學發展的史話,讓學生哪怕稍微理解一下那些著名公式和定理背後的原始思考,我想這門課將是一門無比吸引人的課程。可惜,我們的青春,卻在一堆毫無意義的公式中迷惑並耗盡了。

作為一個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分享其中的某些篇章,是我起碼應盡的責任。雖然我們的青春一去不復返,但是哪怕能夠讓一位在讀的學生讀到這本書,讓他對物理學多一份的興趣甚至痴迷,對物理學背後所展示的終極哲學思考多一些感慨,或許,也就夠了。

波粒二象性的啟示

摘自《量子力學史話》

這次,玻爾也終於讓他意識到,不確定性確實是建立在波和粒子的雙重基礎上的,它其實是電子在波和粒子間的一種搖擺:對于波的屬性了解得越多,關於粒子的屬性就了解得越少。海森堡最後終於接受了玻爾的批評,給他的論文加了一個附註,聲明不確定性其實同時建築在連續性和不連續性兩者之上,並感謝玻爾指出了這一點。

玻爾也在這場爭論中有所收穫,他發現不確定性原理的普遍意義原來比他想像中的要大。他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局部的原理,但現在他領悟到這個原理是量子論中最核心的基石之一。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玻爾稱讚了海森堡的理論,說他「用一種極為漂亮的手法」顯示了不確定如何被應用在量子論中。復活節長假後,雙方各退一步,局面終於海闊天空起來。海森堡寫給泡利的信中又恢復了良好的心情,說是「又可以單純地討論物理問題,忘記別的一切」了。的確,兄弟鬩於牆,也要外御其侮,哥本哈根派現在又團結得像一塊堅石了,他們很快就要共同面對更大的挑戰,並把哥本哈根這個名字深深鐫刻在物理學的光輝歷史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波動性,微粒性,從我們史話的一開始,這兩個詞已經深深困擾我們,一直到現在。好吧,不確定性同時建立在波動性和微粒性上……可這不是白說嗎?我們的耐心是有限的,不如攤開天窗說亮話吧,這個該死的電子到底是個粒子還是波?

粒子還是波,真是令人感慨萬千的話題啊。這是一出300年來的傳奇故事,其中悲歡起落,穿插著物理史上最偉大的那些名字:牛頓、胡克、惠更斯、楊、菲涅爾、傅科、麥克斯韋、赫茲、湯姆遜、愛因斯坦、康普頓、德布羅意……恩恩怨怨,誰又能說得明白?我們處在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中,一方面雙縫實驗和麥氏理論毫不含糊地揭示出光的波動性,另一方面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又同樣清晰地表明它是粒子。就電子來說,玻爾的躍遷,原子裡的光譜,海森堡的矩陣都強調了它不連續的一面,似乎粒子性佔了上風,但薛丁格的方程卻又大肆渲染它的連續性,甚至把波動的標籤都貼到了它臉上。怎麼看,電子都沒法不是個粒子;怎麼看,電子都沒法不是個波。

這該如何是好呢?

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最好的辦法還是問問咱們的偶像,無所不能的歇洛克•福爾摩斯先生。這位全世界最富傳奇色彩的私人偵探和量子論也算是同時代人。1887年,當赫茲以實驗證實電磁波時,他還剛剛在《血字的研究》中嶄露頭角。到了普朗克發現量子後一年,他已經憑藉巴斯克維爾獵犬案中的出色表現名揚天下。從莫裡亞蒂教授那裡死裡逃生後,福爾摩斯剛好來得及看見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而現在,1927年,他終於圓滿地完成了最後一系列探案,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2]。讓我們聽聽這位偉大的人物會發表什麼意見!

福爾摩斯是這樣說的:「我的方法,就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上面:當你把一切不可能的結論都排除之後,那剩下的,不管多麼離奇,也必然是事實[3]。」

真是至理名言啊。那麼,電子不可能不是個粒子,它也不可能不是波。那剩下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

它既是個粒子,同時又是個波!

可是,等等,這太過分了吧?完全沒法叫人接受嘛。什麼叫「既是個粒子,同時又是波」?這兩種圖像分明是互相排斥的呀。一個人可能既是男的,又是女的嗎(太監之類的不算)?這種說法難道不自相矛盾嗎?

不過,要相信福爾摩斯,更要相信玻爾,因為玻爾就是這樣想的。毫無疑問,一個電子必須由粒子和波兩種角度去作出詮釋,任何單方面的描述都是不完全的。只有粒子和波兩種概念有機結合起來,電子才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電子,才真正成為一種完備的圖像。沒有粒子性的電子是盲目的,沒有波動性的電子是跛足的。

這還是不能讓我們信服啊,既是粒子又是波?難以想像,難道電子像一個幽靈,在粒子的周圍同時散發出一種奇怪的波,使得它本身成為這兩種狀態的疊加?誰曾經親眼目睹這種噩夢般的場景嗎?出來作個證?
「不,你理解得不對。」玻爾搖頭說,「任何時候我們觀察電子,它當然只能表現出一種屬性,要麼是粒子要麼是波。聲稱看到粒子-波混合疊加的人要麼是老花眼,要麼是純粹在胡說八道。但是,作為電子這個整體概念來說,它卻表現出一種波-粒的二象性來:它可以展現出粒子的一面,也可以展現出波的一面,這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觀察它。我們想看到一個粒子?那好,讓它打到螢光屏上變成一個小點。看,粒子!我們想看到一個波?也行,讓它通過雙縫組成幹涉圖樣。看,波!」

奇怪,似乎有哪裡不對,卻說不出來……好吧,電子有時候變成電子的模樣,有時候變成波的模樣,嗯,不錯的變臉把戲。可是,撕下它的面具,它本來的真身究竟是個什麼呢?

「這就是關鍵!這就是你我的分歧所在了。」玻爾意味深長地說,「電子的『真身』?或者換幾個詞,電子的原型?電子的本來面目?電子的終極理念?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單詞,對於我們來說,唯一知道的只是每次我們看到的電子是什麼。我們看到電子呈現出粒子性,又看到電子呈現出波動性,那麼當然我們就假設它是粒子和波的混合體。我一點都不關心電子『本來』是什麼,我覺得那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我也不關心大自然『本來』是什麼,我只關心我們能夠『觀測』到大自然是什麼。電子又是個粒子又是個波,但每次我們觀察它,它只展現出其中的一面,這裡的關鍵是我們『如何』觀察它,而不是它『究竟』是什麼。」

玻爾的話也許太玄妙了,我們來通俗地理解一下。現在流行手機換彩殼,我昨天心情好,就配一個shining(閃亮)的亮銀色,今天心情不好,換一個比較有憂鬱感的藍色。咦!奇怪了,為什麼我的手機昨天是銀色的,今天變成藍色了呢?這兩種顏色不是互相排斥的嗎?我的手機怎麼可能又是銀色,又是藍色呢?很顯然,這並不是說我的手機同時展現出銀色和藍色,變成某種稀奇的「銀藍」色,它是銀色還是藍色,完全取決於我如何搭配它的外殼。我昨天決定這樣裝配它,它就呈現出銀色,而今天改一種方式,它就變成藍色。它是什麼顏色,取決於我如何裝配它!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鍋地問:我的手機「本來」是什麼顏色?那可就糊塗了。假如你指的是它原裝出廠時配著什麼外殼,我倒可以告訴你。不過要是你強調是哲學意義上的「本來」,「實際上」,或者「本質上的顏色」到底是什麼,我會覺得你不可理喻。真要我說,我覺得它「本來」沒什麼顏色,只有我們給它裝上某種外殼並觀察它,它才展現出某種顏色來。它是什麼顏色,取決於我們如何觀察它,而不是取決於它「本來」是什麼顏色。我覺得,討論它「本來的顏色」是痴人說夢。

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白馬非馬」的詭辯,不過我們不討論這個。我們問:這匹馬到底是什麼顏色呢?你當然會說:白色啊。可是,也許你身邊有個色盲,他會爭辯說:不對,是紅色!大家指的是同一匹馬,它怎麼可能又是白色又是紅色呢?你當然要說,那個人在感覺顏色上有缺陷,他說的不是馬本來的顏色,可是,誰又知道你看到的就一定是「本來」的顏色呢?假如世上有一半色盲,誰來分辨哪一半說的是「真相」呢?不說色盲,我們戴上一副紅色眼鏡,這下看出去的馬也變成了紅色吧?它怎麼剛剛是白色,現在是紅色呢?哦,因為你改變了觀察方式,戴上了眼鏡。那麼哪一種方式看到的是真實呢?天曉得,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你戴上眼鏡看到的是真實還是取下眼鏡看到的是真實?

我們的結論是,討論哪個是「真實」毫無意義。我們唯一能說的,是在某種觀察方式確定的前提下,它呈現出什麼樣子來。我們可以說,在我們運用肉眼的觀察方式下,馬呈現出白色。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在戴上眼鏡的觀察方式下,馬呈現出紅色。色盲也可以聲稱,在他那種特殊構造的感光方式觀察下,馬是紅色。至於馬「本來」是什麼色,完全沒有意義。甚至我們可以說,馬「本來的顏色」是子虛烏有的。我們大多數人說馬是白色,只不過我們大多數人採用了一種類似的觀察方式罷了,這並不指向一種終極真理。

電子也是一樣。電子是粒子還是波?那要看你怎麼觀察它。如果採用康普頓效應的觀察方式,那麼它無疑是個粒子;要是用雙縫來觀察,那麼它無疑是個波。它本來到底是個粒子還是波呢?又來了,沒有什麼「本來」,所有的屬性都是同觀察聯繫在一起的,讓「本來」見鬼去吧。

但是,一旦觀察方式確定了,電子就要選擇一種表現形式,它得作為一個波或者粒子出現,而不能再曖昧地混雜在一起。這就像我們可憐的馬,不管誰用什麼方式觀察,它只能在某一時刻展現出一種顏色。從來沒有人有過這樣奇妙的體驗:這匹馬同時又是白色,又是紅色。波和粒子在同一時刻是互斥的,但它們卻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統一在一起,作為電子的兩面被納入一個整體概念中。這就是玻爾的「互補原理」(The Complementary Principle),它連同波恩的概率解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三者共同構成了量子論「哥本哈根解釋」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終極認識。

「第三次波粒戰爭」便以這樣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收場。而量子世界的這種奇妙結合,就是大名鼎鼎的「波粒二象性」。

相關焦點

  • 波粒二象性
    本號一直專注做高中物理知識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分享您的知識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 《自然數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4泛存
    二、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一)、非生命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物理上很長時間一直對光的存在狀態,是粒子還是波的形態,發生著爭論。持粒子態證據是光的反射,符合彈性小球碰撞規律;持波的形態證據是,光能夠發生幹涉。
  • 《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5精神
    文字可以看成,從語言中直接繼承了波粒二象性,文字在以後發展中,又豐富了語言的發展。中國文學中唐詩,具有詩歌頂峰的標誌,學習漢語言是無法繞開的,談中國文學是必談的,生活中不僅引用廣泛,歷來擁有眾多學習和研習者,都為唐詩魅力所折服。唐詩正是它具有極致的波粒二象性,才成為歷來被推崇的文學典範。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本次內容來自系列視頻課程「一說萬物:現代物理學百年漫談」第二講:現代物理學之光2.4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高中物理選修3-5: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識點一、黑體輻射規律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太極初開,陰陽合抱,陰中含陽,陽中含陰,陰陽和諧,相輔相成,這就是世界的本原,也是波粒二象性的本質。原來,世界的本原與波粒二象性的本質是相通的。光,能量,生命的產生,都是息息相關,光合作用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非常關鍵,極其重要的。
  • 遲到的科普: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之前講光速的測量的時候冷言曾經講到過光的波動性與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主要講的是光速的測量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具體講,所以今天具體講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怎麼一回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的講就是:光具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光的波特性主要是從光的幹涉和衍射上反映的。
  • 《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
    一、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一)自然數波粒二象性人們認為自然數中主要問題是質數,它無規律,沒有統一表達。偶數列可以表達為2n(n=1,2,3,……),奇數列可表達為2n+1,即簡單又明了,人們已充分了解了奇偶數列;奇數列表達式可以看成偶數列為基礎改造形成,託身於偶數列表達式的正確。
  • 《黃帝內經》中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大概知道物理學上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是什麼樣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
  • 當代量子力學:最好少提「波粒二象性」
    在上篇文章裡,我們討論到,量子就是量子,不是所想像的是「波」是「粒」那樣簡單,波粒二象性並不代表量子的全部。這個觀點,確實對於經典量子力學來講,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觀點。所以,上篇文章得到一些反對的意見。為此,寫這篇文章,算是對於是上篇文章意見與評論的統一答覆,作為上一篇文章的續篇。
  • 凝聚態物質中準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如電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隨著測量條件的改變,它可能表現出粒子或者波的行為。那麼,用於描述凝聚態物質的準粒子是否也同樣具有波粒二象性?這絕不是一個自明的問題,需要理論探討和實驗驗證。
  • 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是電磁輻射的載體,而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子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它的靜止質量為零,卻具有能量、動量、質量,並且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運動,另外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子具有一粒一粒的粒子特性,又有像聲波一樣的波動性。當時間為瞬時值時光子以粒子的形式傳播,當時間為平均時值時,光子以波的形式傳播。
  • 波粒二象性:無法像理解宏觀規律的那樣直觀的「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並不是比較本質的描述,所以被即有粒子的性質又有波的性質這種迷惑是很正常的的事。倒不如說波粒二不像性,這樣至少能明白即不是經典意義上的波也不是經典意義上的粒子。比如你有一個電子,在你不做任何觀測的時候它是一個波函數,按照薛丁格方程快樂地演化。當你測量它的位置的時候,這個過程差不多是這樣的:你:「波函數啊波函數,請告訴我你的位置吧!」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所有的微觀粒子或量子系統,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大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微觀世界,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波也具有粒子的特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在非觀察的情況下,微觀量子系統處於粒子態和波態的疊加態。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原子、和它們組成我們的物質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你會不會感到背脊發涼?我們的身體難道也是一種波?真是鄙夷所思!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不是科學家們的憑空臆想,而是通過無數次的科學推理和實驗去證明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幹涉、衍射和偏振表明光是一種波;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又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粒子;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生命的波粒二象性——生與死
    1924年,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人是物質構成的,那麼人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當然,也有人就簡單放過了這個問題,說,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你看,有的時候像粒子(展示光電效應的時候),有的時候像波(幹涉效應的時候)。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光既是粒子,也是波,任何時候都是!光子就是那個可以用波的數學來描述的粒子。其任何行為都可以「用波的數學來描述這個光的粒子」這個數學模型來計算出來。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而要證明光的粒子性,那麼就要依靠光電效應實驗了,讓光照射到一塊金屬板上,金屬板上的電子會被光子撞擊而出,這就體現出了光明顯的粒子性,而且實驗效果與光的動量和能量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的動量越大,那麼粒子性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為人類對光的認知掃清了迷霧,而且憑藉這一理論,愛因斯坦斬獲了他科學生涯之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