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但為何無體積,卻有半徑呢?

2020-12-05 量子探索

量子講堂第十一期:電子是一種微觀粒子,電子具有明顯的波粒二象性,但為何物理學家稱電子是一種有半徑、卻無體積的粒子呢?看似熟悉的電子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我們從未了解的真相呢?

電子是什麼?

有過初中物理常識的讀者肯定對於電子並不陌生,在我們學習原子模型的時候就了解過這種粒子,電子是一種帶負電的粒子,電子本身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被原子核所束縛在原子內,一個電子的電量是1.602189×10-19庫侖,這也是電量的最小單位,電子的質量很輕,是9.10956×10-31kg,相當於質子的1840分之一,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通常計算原子質量時會選擇忽略電子那點可憐的質量,電流的產生就是源於電子在原子間的獨立運動,好了,關於電子一些基本的物理特性就介紹到這裡,下面使用量子力學的角度給大家講一講電子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電子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名詞,證明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實驗有很多,例如著名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簡單來說就是將電子連續不斷的向前方的雙縫發射,雙縫後面的感應屏幕顯示當電子通過雙縫後產生了幹涉行為,幹涉行為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將兩塊石子丟向湖面,兩塊石子落入水中的那一刻會在湖面產生兩個波浪,當兩個波浪相遇後會重疊並且形成新的波浪,這就是幹涉行為,幹涉行為是只有波才能產生的行為,而被物理學家視為粒子的電子在通過雙縫後竟然也產生了波的幹涉行為,這說明電子不但具有粒子的特性,也具有波的特性,也就是說電子既是一種粒子,也是一種波,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使用粒子的特性去描述電子,而有些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波的特性去描述電子,電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對於宏觀物理學絕對觀點的一次重大挑戰,後來物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不僅僅是電子,一切微觀粒子、量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電子有半徑,卻無體積

首先來說為何電子沒有體積呢?說起體積,我們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去想像電子是什麼形狀的,這是在宏觀世界中的慣用思維,但這種思維在微觀世界卻不適用了,電子實際上一種是沒有形狀、但有質量、半徑的點粒子,點粒子即零維度、且不佔據空間的粒子,我們理解點粒子可以用物理概念中的質點去理解,質點是物理中的一個理想化模型,質點的概念是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但質點本質上是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電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電子是不可再分的,至少目前的物理理論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如果我們在不探討電子內部結構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將電子這種點粒子等同於質點。

沒有體積的電子是如何測量半徑的?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會產生疑惑:電子是一個沒有體積的點粒子,那麼何談電子的半徑呢?而且大家肯定會更加好奇對於如此微小的粒子,物理學家是如何測量電子的半徑呢?

電子是微觀粒子的一種,所以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對于波,我們是無法測量波的半徑的,所以這裡講到的電子半徑主要是針對電子的粒子性,當電子的波長很短的時,那麼電子波中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就很近,當電子的波長短到一個程度時,一個、一個的波峰就可以看做是連成一個整體而形成了波包,這個波包就可以看成是一個粒子。

測量原子、質子這種微觀粒子的半徑,我們通常是使用電子轟擊的辦法,只要測量電子轟擊後所佔據的空間,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其半徑,但要測量電子的半徑,因為我們無法找到可以使用的比電子更好的轟擊粒子,所以我們只能使用電子轟擊電子的辦法去測量電子的半徑,但使用電子去測量電子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當我們使用電子去轟擊電子的時候,由於轟擊電子會把能量傳遞給測量電子,這就會改變測量電子的頻率,電子頻率的改變就會改變電子半徑的大小,發射轟擊電子的能量越大,測量電子由於吸收能量的原因,其半徑就會變更小,如果我們想要測量更加精準的電子半徑,就需要使用能量更大的電子去轟擊,這就導致測量電子的半徑不斷被縮小,由於這種測量手段的限制,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選取一個電子半徑的下限值,即10∧-15m,但事實上電子的半徑肯定要比這個數值還要小,因為由於康普頓波長的限制,如果再加大電子的能量的話,那麼電子的半徑就會失去實際意義,但電子應該是有一個可實際測量的半徑。

參考文獻:(美)霍羅威茨 等著,吳利民 等譯.電子學(第二版)

相關焦點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光能源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1924 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之後, 科學家為驗證波粒二象性, 通過光的幹涉、 衍射、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以及湯姆孫的電子通過金的多晶薄膜的衍射和約恩遜的電子通過夾縫的衍射等實驗,證實光和電子存在波粒二象性。
  • 既然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何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
    既然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粒子來構建原子模型呢?我們也可以用電磁波來構建原子模型。根據E=HV=MC^2,我們很容易算出質子(中子)能量與γ射線相對,電子能量與X射線相對,電子外面還存在大量的電磁波,否則失去電子的原子核不就會「裸奔」了。
  • 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這個情況就說明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是很迫切的。1924年,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波粒二象性
    1、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能量ε和動量p是描述物質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長λ和頻率ν是描述物質的波動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ν和p=h/λ揭示了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之間的密切關係。二、粒子的波動性德布羅意假說: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性。任何一個現實中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相對應,這種波叫做物質波,也稱為德布羅意波。物質波的波長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原子、和它們組成我們的物質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你會不會感到背脊發涼?我們的身體難道也是一種波?真是鄙夷所思!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不是科學家們的憑空臆想,而是通過無數次的科學推理和實驗去證明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
  • 《自然數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4泛存
    但科學是不走尋常路的,很快就用電子做出了幹涉試驗,大家不得不懷著好奇心承認了物質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今天我們都承認,物體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只是微觀粒子波動性大到不可忽視,宏觀物體波動性雖小但不能否認其存在,不承認是原則性錯誤。我們常用自然界代表生命之外世界,但又很多時候又將植物和昆出也歸為自然界,所以嚴格講應是:非生命世界是個泛波粒二象性存在狀態。
  • 核外電子的形狀,半徑,自旋是什麼?為什麼說電子有半徑無體積?
    所以0維度不具有長度,因為具有長度了,就不是0維了。這就像物理學中質點的概念,質點是存在的,但是質點有大小嗎? 當然沒有,質點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有人可能會質疑我:你剛才不是都說了,電子是0維的點,怎麼現在又討論電子的大小呢?其實你已經陷入到宏觀世界的誤區中了。電子是微觀粒子,其波粒二象性很顯著。電子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這裡說的電子半徑,指的是電子粒子性的一面。其實波粒二象性可以這樣理解。電子在不被測量時,既是波又是粒子。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
  • 顛覆認知:靈魂具有波粒二象性嗎
    波粒二象性理論這樣說:微觀物質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這兩種象性是同一物質的特性,而不是兩種物質的各自特性,比如,有水才有水波。水好比粒子,水波就是它的波動形態,水波要依賴於水而存在,所以水與水波是同一物質的特性,不能將水看作是一種物質,而將水波看作是另一種物質。同理,有傳導聲音的物質,才有聲波,有電子,才有電波,有磁性物質才有磁波,有光子才有光波,不能將後者與前者割裂開來。
  • 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而要證明光的粒子性,那麼就要依靠光電效應實驗了,讓光照射到一塊金屬板上,金屬板上的電子會被光子撞擊而出,這就體現出了光明顯的粒子性,而且實驗效果與光的動量和能量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的動量越大,那麼粒子性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為人類對光的認知掃清了迷霧,而且憑藉這一理論,愛因斯坦斬獲了他科學生涯之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粒子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南方人一日三餐碗中的大米飯是粒子形狀,粘在麵包表面的芝麻是粒子形狀,很多水果的種子都是粒子形狀……我們習慣借用宏觀世界的粒子形狀來理解微觀世界的物質。例如,光、電子、原子之類物質,我們喜歡將他們想像成粒子形狀的東西。雖然人類的大腦雖然具有抽象能力,但要描述或理解事物,必須得藉助日常經驗到的物體形象。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又神秘
    量子力學的gong'che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光的波粒二象性,歷史上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光到底是一種波還是一種粒子,都想給它定個性,可波動性和粒子性都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誰也沒辦法說對方是錯的。他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就是所謂的物質波,簡單來說,德布羅意這個傢伙認為著世上沒有絕對的波也沒有絕對的粒子,粒子具有波動性,波也具有粒子性,任何物質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當一個物體波動性強的時候,它的粒子性就弱,當一個物體波動性弱的時候,它的粒子性就強。
  • 解讀科學史上對「光本質」的探索之路,波粒二象性已成為微觀世界的基石!
    相位波在這個博士論文中,德布羅意首次正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他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 p=h/λ 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 h 跟粒子動量 mv 的比,即 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而且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
  •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引力波呢?科學家給出解釋!
    引力波是否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呢?圖源:NASA目前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已經探測到了第一個引力波信號,正如愛因斯坦理論中的預測,構成太空的本身應當有波紋和波的部分已經得到了證實。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有趣的問題,包括從讀者(以及Patreon的支持者)來的問題,Joe Latone問:「引力波是否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呢,如果有的話,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物理學家們是否也有方法證實呢,就像雙縫幹涉實驗那樣?」波粒二象性是我們從未揭開的量子力學中最奇怪的結果之一。
  • 迄今最宏觀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獲得成功
    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所有對象都可以被看作同時具備波的特質及粒子的特質。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黃帝內經》中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大概知道物理學上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是什麼樣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