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4月25-26日,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京舉行,以下為關於特級教師李慶明關於「教育如何培養思辨力」所做的發言。
我是做哲學的,也在上哲學課,哲學啟蒙跟思辨力的事情是一樣的事情,包括批判思維力是一種追根溯源的事情,更多是來自哲學的學習,因為哲學在思辨上有優勢,儘管有它私心的一面,浪漫的一面,但是哲學形而上的思辨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哲學的理性思辨在現在公民教育的理性啟蒙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通過人自由獨立意識的培養,尊重平等意識的培養,公共公益服務中博愛與互助意識的培養,我覺得都可以。兒童的思辨天性如何?這個是有爭議的,皮亞傑在他的《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中批評傳統哲學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開始注意對兒童的哲學研究,這一點被美國的哲學家馬修斯提出了嚴肅的批評,馬修斯認為皮亞傑低估了兒童的天性,因此有了兒童哲學的一些討論。兒童哲學有兩個含義,第一是關於兒童的,一個就是兒童自身的,前者不一定認為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而後者認為兒童是有自己的哲學思維,而且是天生的哲學家。比如說義大利哲學家費魯奇有本著作叫《孩子是個哲學家》,研究了兒童的哲學思考,我認為這樣來看,兒童的求知慾,自由遊戲的心態是非常符合哲學產生的情景的,而且在我看來,兒童本原性思維,靈性思維、直覺思維和純粹思維更像一種非二元對峙或者分離的現象學哲學思維。為兒童進行哲學啟蒙教育並非不可思議,因為這恰恰是植根於兒童的哲學天性的。馬修斯說過這樣的話,我不是說兒童就一定比大人來的強大,但是兒童的哲學所擁有的迫切、自然天成值得我們喝採,也有助於領略成人哲學和哲學本身的逸韻。
人類在哲學方面具有內在的稟賦。這是我的女兒的故事,她小的時候總是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個是什麼意思,那個是什麼意思。有一次她突然問我,意思是什麼意思?我真的是張口結舌,孩子一旦把他的思維場景開放之後,她真的會對本原的問題發生迷戀。所以總體看來,我認為必須堅定的承認,並驚嘆兒童的哲學思辨天性,使我們在哲學思辨前人的意義上,承認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並且挖掘這種潛能和資源。但是我們也反對,過於浪漫的將兒童哲學天性誇大其詞,認為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我覺得人文學科是扮演著扼殺孩子的哲學天性的角色的,兒童的哲學天性只有通過教育或者訓練才能得到釋放和實現。
兒童哲學啟蒙的特點,不是成人化,灌輸式的教訓式的來指導兒童學習的思考哲學問題,哲學教育的策略仍然應該植根兒童的天性,我這些年一直在做兒童哲學的探索,我基本上就是從下面這麼四個方面來,也是植根於兒童的天性來進行哲學啟蒙的。哲學的問題是無處不在的,小學生談愛情問題,多有意思啊,談民俗問題和遊戲問題等等。
四個策略是哲學的啟蒙應該設置成一個悠然的場景,第二,激發好奇心,第三,開展自由對話,包括辯論,爭吵,反思都可以。第四,要通過詩意幫助孩子洞悉人性,洞悉世界,洞悉自然。第一個悠然閒適,有了閒情逸緻,才可能自由的思考一些哲學問題,哲學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由自私,我記得第一次我上哲學課,我問孩子們哲學是什麼,還有背的,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我說誰告訴你的?他說我爸告訴我的,誰告訴你爸的?他說書上說的。我說這都是錯的!有一個孩子說,我老爸老讓我講哲學,他講我不懂的東西我不懂,他給我講我懂的東西,我更不懂了,所以他說哲學就是吃飽了撐的!我說你很棒啊!亞里斯多德說,哲學作為「愛智慧」產生於詫異或好奇,從明顯的疑難中感受到詫異。感到困惑和詫異的人想到自己的無知,為了擺脫無知,他們就愛智慧,於是就產生了哲學。我問孩子,你們一天到晚都幹什麼?吃飯、上學、睡覺啊,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我說你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嗎?有一個小朋友悄悄告訴我「小便」!一個男生說還有「大便」,一下子問題就來了,我說好,我們就來談論大小便開始好不好?然後給他們看了一個繪本,這個小孩是不怎麼文明的,引出這個話題來,開始討論哲學,很有意思的。他們更好奇了。
我有一次講愛情也是這樣,老師告訴我,你偷看過愛情的書沒有?孩子們說老師我們都沒看過,我說這個看過嗎?我看過的!我說你們撒什麼謊啊!你們都聊聊這個話題,我說好,你們有沒有思考過愛情是什麼?小孩一本正經的站起來說,愛情是心心相映。還有人說愛情就是一劑毒藥!
第三個是自由對話,自由對話是哲學啟蒙最重要的一種策略,其實,我們的哲學柏拉圖也好,蘇格拉底也好,《論語》翻譯成孔子對話論是非常準確的,就是和學生的對話。我跟學生講語言問題,始終在對話,這個很難的,開始一個問題,狗能不能說人話,結論出來了,還看了這麼一個故事,最後出來了,狗是不能說人話的,然後第二個問題,動物的名字是哪來的?孩子們爭論得非常厲害?我說先有狗還是先有狗這個名字?給你們討論去,討論一年!學生爭的昏天黑地,只有一個孩子說,你們吵什麼,怎麼可能先有狗啊?先有狗就等於給這個動物命名了!這個對話真的是非常意思的。最後大家都以很崇敬的心情朗讀這個印度的哲學詩。
兒童的天性是詩意審美的,李澤厚說哲學是科學加詩,沒錯,它是審美的、藝術的,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情理交融的策略,我上個這堂課我認為已經把哲學上幾個策略,特別是詩意策略融化在自由這節課裡了。然後對自由的理解孩子們都理解了。然後我說這就是一個成語,這個話講的這個故事,揭示了這個特點,下面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說自由要限制的,如果把這個限制推到極端,這個限制成了人肉身和心靈枷鎖的時候你能告訴我自由是什麼嗎?然後朗誦了這首詩,然後看了這個視頻,那些猶太小孩子留下的畫!這些孩子1.5萬名孩子只有100多個倖存者,讓孩子們在靜靜的思考中感悟,自由意味著什麼?孩子們很厲害,這種藝術詩意的伴隨,孩子們真的能夠想出兩種自由的含義,美國的戰爭紀念牆上這句話的含義,再通過電影的片斷,《勇敢的心》,最後喊出來的話是「自由」!最後朗誦「是什麼是自由」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