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軍:成熟時期萊布尼茨哲學中的個體化原則及其困難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and Problems of Leibnizian Philosophy

  作者簡介:王成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Email:wang_cj_whu@hotmail.com,湖北 武漢 430073。

  內容提要:個體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基石,個體化問題因此也是萊布尼茨哲學的重要問題。在其成熟時期的哲學中,「個別化的知覺+個別化的欲望」,即「整個實體」被萊布尼茨視為單子個體化的原則。然而,儘管這一主張並不是一個「空的陳述」,但它不僅不具備萊布尼茨自己所要求的普遍的解釋力,而且,作為一個內在的原則,它對單子的個體化解釋也是不充足的,仍然需要一個外在的原則即上帝來進行說明。在這個意義上,萊布尼茨對個體化原則的探求整體上是不夠成功的。

  "Individual" is a central concept for Leibnizian Philosophy,and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tion is therefore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Leibniz.In his mature philosophy,Leibniz tends to see "the whole entity",i.e.,individuated perception plus individuated appetition as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for Monads which are seen as the true individuals in his mature philosophy.Although we could acknowledge that this claim is not a null statement,this Leibnizian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has to be facing with some theoretical troubles.That is,by appealing to "the whole entity",Leibniz can not provide an universal explanation which he himself has sought for all substances,but an ad hoc explanation for immaterial substances alone; and,even though it signifies an internal principle of being,the principle "the whole entity" can not provide a sufficient reason even for a Monad's individuation and therefore an external principle,i.e.,God is still needed to be a part of this solution.In this sense,Leibniz has never been totally successful in seeking a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 in his mature philosophy.

  關鍵詞:萊布尼茨/個體化原則/單子/整個實體/Leibniz/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Monad/entitas tota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720025)

  原發信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0172期

 

  一般認為,個體(individual)是萊布尼茨哲學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不管是他的形上學、認識論還是道德哲學,「凡實存的都是個體的」這一點都是他在討論所有這些領域的問題時所持有的一個基本預設,也是他與同時代的其他一些歐陸唯心主義哲學家(比如笛卡爾與斯賓諾莎)之間的一個顯著分歧。可以說,對個體的強調正是萊布尼茨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①,是其整個哲學的基石和關注的核心②。既然如此,個體化原則(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問題,即「是什麼令一個東西成為這一個東西而不是另一個東西」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成為萊布尼茨哲學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甚至可以說,鑑於個體之於其哲學的基石作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前提性工作。事實上,從1663年他的學士論文《關於個體化原則的形上學論辯》(Disputatio Metaphysica de Principio Individui,以下簡稱《論辯》)開始直至1716年他逝世,萊布尼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是貫穿其整個思想生涯的。

  但遺憾的是,萊布尼茨研究者們對萊布尼茨哲學中的這個重要問題,還缺乏充分的關注和討論③,儘管他們都承認個體在萊布尼茨哲學中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儘管個體化原則問題是萊布尼茨始終關注的一個問題,但除了最早的、具有哲學習作性質的《論辯》,他在後來幾乎沒有對之進行過專門的探討。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雖散見於其紛繁的文本之中,但並不集中,而且常常只是在討論「實體」「完全的個體概念」(the complete individual concept)「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原則」(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這些觀念時才被順帶提及。在文本上的這種希微和分散,很可能造成了研究者們對這個問題的忽視。另外,這一忽視也很可能是因為,在絕大多數研究者看來,個體是萊布尼茨哲學中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對整個萊布尼茨哲學來說,它本身就是原初性的、基礎性的一個預設,因此便也不需要做進一步的考察和分析。在他們看來,相比較於個體化原則這個帶有濃厚的中世紀哲學色彩的問題,曾經被萊布尼茨在他的作品當中更為集中討論過的、更具現代哲學意義的「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原則」恐怕才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④。但是,考慮到個體在萊布尼茨哲學中的極端重要性,如果我們不在其個體化原則問題上做深入的考察,那麼,我們不僅難以充分理解萊布尼茨基於個體建立起來的整個哲學體系,而且也是一種理智上的懶惰。

  從現有的對萊布尼茨哲學中這一重大問題的有限討論來看,研究者們一個大致的共識是:如果說萊布尼茨哲學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個體化原則的話,那麼,這就是他自專門討論個體化問題的哲學習作《論辯》就開始持有並一直堅持的entitas tota,也即「整個實體」(the whole entity)或「整個存在者」(the whole being)⑤。並且,他們大都辯護說,這一方案滿足萊布尼茨對個體化原則的兩個基本要求,即它不僅是一個個體之內在的原則,而且是一個能夠給萊布尼茨哲學中所有實體的個體性提供充分解釋的普遍的原則⑥。在這個意義上,萊布尼茨這一個體化方案乃是一個能夠給予個體的個體化問題以充分解釋的成功方案。

  本文所討論的就是成熟時期的萊布尼茨哲學⑦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本文將指出,儘管如研究者們認為的那樣,萊布尼茨在思想的成熟期也的確持有與其早期相同的一個個體化方案,即整個實體,但是這個方案卻並非如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樣,或者如研究者們所辯護的那樣,能夠完全滿足他對個體化原則的兩個要求並給予個體的個體化以充分解釋。為此,本文將首先討論萊布尼茨對個體以及個體化原則的界定;然後指出,在其成熟時期的哲學當中,被他視為個體化原則的乃是整個實體;最後,本文將論證,在他的這一解答中,存在著一些理論難題,有的是可以辯護的,有些則是難以辯護的,而這也致使他的個體化原則理論在整體上是不夠成功的,並且因此仍然有待研究者們作進一步的探討。

相關焦點

  •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1682年,萊布尼茨與門克創辦了近代科學史上卓有影響的拉丁文科學雜誌《學術紀事》(又稱《教師學報》),他的數學、哲學文章大都刊登在該雜誌上;這時,他的哲學思想也逐漸走向成熟。1679年12月,布倫茲維克公爵約翰·弗裡德裡卻突然去世,其弟奧古斯特繼任爵位,萊布尼茨仍保留原職。新公爵夫人蘇菲是他的哲學學說的崇拜者,「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一句名言,就出自他與蘇菲的談話。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萊布尼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他曾經對中西哲學的特點做過這樣的比較。他說:「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辨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實踐哲學方面,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
    在這部幾乎無所不包的自然哲學論著中,懷特海把17世紀稱為「天才的世紀」,並以此來為其中的第三章命名。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萊布尼茨
    在這部幾乎無所不包的自然哲學論著中,懷特海把17世紀稱為「天才的世紀」,並以此來為其中的第三章命名。作者攝於萊比錫大學據說萊布尼茨是在大學學習歐幾裡得《幾何原本》時,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的。不過,和前面談到的那三位法國人一樣,萊布尼茨也是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的。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從歷史的角度看,研究者們一般認為,萊布尼茨1785-1786年的《形上學論》標誌著他哲學思想的成熟,然而,在此之前萊布尼茨對中國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字、歷史等方面,對中國思想、宗教知之甚少。即使在其晚年討論中國思想的專著《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171)一書中,他談論朱熹理學與其他中國思想時所用的資料基本轉引自龍華民和利安當的著作,可見即使此時萊布尼茨對朱熹理學的熟悉程度仍相當有限。
  • 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哲學家庫薩的尼古拉深受艾克哈特的影響,他的一些思想,如矛盾雙方的共存原理,被萊布尼茨和黑格爾吸收進了他們的學說。雖然萊布尼茨仍主要用拉丁文和法語寫作,但他是第一位無可置疑的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他沒做過哲學教授,在世時出版的著作很少,但對後來德國哲學的進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德國觀念論的奠基者。
  • 萊布尼茨:一個領先當代人五千年的偉大數學家
    在這部幾乎無所不包的自然哲學論著中,懷特海把17世紀稱為「天才的世紀」,並以此來為其中的第三章命名。作者攝於萊比錫大學據說萊布尼茨是在大學學習歐幾裡得《幾何原本》時,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的。不過,和前面談到的那三位法國人一樣,萊布尼茨也是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的。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343年前的今天 萊布尼茨提出了微積分裡的「∫」
    不過,和前面談到的那三位法國人一樣,萊布尼茨也是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的。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母親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萊布尼茨從小便廣泛接觸古希臘羅馬文化,閱讀了許多著作,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功底和學術目標。15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聽了教授講授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的課程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7歲時他在耶拿大學學習了短時期的數學,並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
  •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
    助推歐洲思想界關注中國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嚮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歐洲思想界,真正開啟了歐洲知識界意圖了解中國及東方文明的大門。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又名《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曾經評價說,「當愛因斯坦時代到來時,人們發現一長串的哲學思想家已經為之準備好了道路——從懷海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爾,又從黑格爾到萊布尼茨——那時候的靈感也許就完全不是歐洲的了。
  • 單子論與漢字:萊布尼茨與中國
    萊布尼茨也不例外,這位與牛頓並稱為微積分的發明者,不只是數學家,還有一個更著名的身份,哲學家,他的單子論一直在哲學認識論上佔有重要地位。萊布尼茨對中國的興趣產生於耶穌會士白晉神父。高等級的單子有自我意識,可以與神聯繫,這種聯繫遵循著理性原則,而不受其他因素而改變,「單子沒有窗戶」(Monads have no Windows),單子之間的聯繫是上帝創造的「預定和諧」(Harmony pre-established)。由此出發,萊布尼茨自然對朱熹的「理」非常感興趣。
  • 書摘|衝破迷霧: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偉力
    數學方法在17世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哲學領域也有其印記,不僅因為這時數學尚未與哲學徹底分開,而且因為數學方法(根據固定不變的規則與「不證自明的」公理進行演繹,檢驗內在一致性,先驗方法,以及數學特有的清晰性與嚴密性標準)也被用於哲學;這種模式不僅主宰了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而且主宰了這個時期的哲學。
  • 萊布尼茨憑什麼是「黑桃A」
    作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牛頓和萊布尼茨是閃耀在17世紀夜空的雙子星。兩人熠熠生輝,一時瑜亮。但許多人對牛頓熟悉,卻不一定對他的對手萊布尼茨熟悉。這並非因為萊布尼茨真的不如牛頓,而是時代的錯位誤使他生不逢時,如今21世紀的我們可能更能理解這位二進位鼻祖。
  • 萊布尼茨與邵雍的關係,穿越時空的交流
    再比方說下圖中對微積分的一點總結,幾乎能夠列入現代的教科書: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的一點總結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萊布尼茨的工作及思想的宏觀圖景又是怎樣的?我一直都覺得萊布尼茨的形象有些令人難以捉摸。他做了很多看似迥然不同且毫不相關的事情——涉及了哲學、數學、神學、法學、物理學、歷史學,不一而足。
  • 世界名人史:天賦異稟的德國柏林科學院的創辦人萊布尼茨
    將微分、積分合二為一的萊布尼茨:萊布尼茨對哲學、法律、歷史、地質、邏輯力學、光學、數學、政治都有貢獻。他參與政治,建立了德國科學院、柏林科學院等同時,萊布尼茨也是著名的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8歲時,萊布尼茨進入尼古拉學校,學習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算術、邏輯、音樂以及《聖經》路德教義等。14歲時對邏輯學產生興趣,並能提出自己的見解。15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663年5月,他以221《論個體原則方面的形上學爭論》一文獲學士學位。他對人文學科極有興趣,廣泛閱讀了培根、克卜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評價。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他與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並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普遍認為更綜合,適用範圍更廣泛。現今在微積分領域使用的符號仍是萊布尼茨所提出的。除了是一位出眾的天才數學家之外,萊布尼茨亦是歐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高峰。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
    而在300多年前的德國,就有這麼一位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他的名字叫萊布尼茨。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1646年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他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哲學教授。從小開始,萊布尼茨就酷愛讀書,還自學了幾門外語,15歲的時候就進入了萊比錫大學,學習數學,同時還鑽研哲學和法學。僅僅20歲,他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和教授席位。
  •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這位大智者,為何如此推崇中華文化?
    中國的實踐哲學與倫理道德遠勝歐洲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針對歐洲文化中的道德缺陷,萊布尼茨說:然而誰人過去曾經想到,地球上還存在著這麼一個民族,它比我們這個自以為在所有方面都教養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養?自從我們認識中國人之後,便在他們身上發現了這點。
  • 教育學創立時期人物及其思想(上)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學創立時期人物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是一個比較龐雜的體系,很多學生對人物的學習不夠系統,常常一知半解。今天就跟隨中公老師一起學習整理一下關於「教育學創立階段的人物及其思想」的那些知識。首先,教育學的創立階段的人物有哪些呢?
  • 為什麼米歇爾·塞爾說,網際網路其實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
    法國當代哲學家米歇爾·塞爾在 2011 年接受《哲學雜誌》的採訪時說:「網際網路,它其實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01 萊布尼茨的夢想萊布尼茨於1646年出生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