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米歇爾·塞爾說,網際網路其實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

2021-01-11 袁宇在思考

法國當代哲學家米歇爾·塞爾在 2011 年接受《哲學雜誌》的採訪時說:「網際網路,它其實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

01 萊布尼茨的夢想

萊布尼茨於1646年出生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德國。

對於不喜歡學物理的學生,可能會抱怨為什麼牛頓創立了牛頓力學;而對於不喜歡學數學的學生,則可能會抱怨為什麼萊布尼茨發明了微積分。

他們可能不知道,牛頓也獨立發明了微積分,只是牛頓的微積分符號系統太難用。雖然在英國被推崇了一個多世紀,但最後還是被本國人放棄,而來自歐洲大陸,也就是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符號系統,開始受到推崇,一直沿用至今。而且,現在的微積分課本裡,有一條基本定理,就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對於一些小時候會幻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人來說,萊布尼茨可以是他們極好的偶像人選。他被人認為「或許是世界上最後一位真正的思想家——他想要知曉一切,了解一切行業,學會所有語言」。

萊布尼茨以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自從在 20 歲那年離開了大學,他前進的腳步開始涉足極其廣泛的領域:生物學、法律、音樂、地質學、政治學、物理、神學、歷史,甚至鐘錶業。當然,萊布尼茨尤其熱愛數學和哲學。

萊布尼茨認為,一切都是有聯繫的,而哲學讓他在所有學科之間建立了聯繫。他說,從沙粒到整個宇宙,沒有任何一個元素可以被獨立地考慮。

他因此提出「單子論」,試圖解釋科學和哲學的內在聯繫。他認為,世界是由無數單子組成,然後,每一個單子又代表著整個世界。這和佛教裡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各種微觀粒子組成的。

萊布尼茨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語言——也有著極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人類的不幸和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全部來自語言。所以,他夢想通過邏輯創建一種通用語言,這種通用語言會讓所有的爭議都消失。

「通用語言」的想法,代表了萊布尼茨最大的夢想。世界是廣泛地相互聯繫的,而我們也需要一種和客觀世界完全兼容的語言。或者可以說,萊布尼茨試圖統一人類的主觀世界和外在的客觀世界。

讓我們沿著萊布尼茨的夢想,再做進一步的推論。

如果說,我們通過語言來思考,那麼我們也通過語言來認識我們的世界。3歲的小孩沒法懂「我思故我在」這樣抽象的句子,是因為他掌握的語言系統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

而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意識到我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的差別的過程。用感性一點的語言來說,這中間就是一條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而這個過程,也是我們的語言系統不斷升級的過程。

如果存在萊布尼茨這樣的「通用語言」,那麼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就可能從小通過掌握這種通用語言,來快速地了解真實客觀的世界,完成我們需要磕磕碰碰幾十年才能獲得的成長呢?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不久就是思想上的哪吒,能說出「我思故我在」,通曉人情世故,也知道世界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

當然,不管是身體的成長,還是思想的成熟,必然都需要時間。過去的無數事實證明,過度使用幹預的手段來試圖加快兒童的成長,都是不明智的。但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足夠有效的知識和方法?

而且我們知道,萊布尼茨所謂的「通用語言」,發展到現在,更多地是指數學和邏輯中的語言。而這些語言,是很多學生不喜歡的,也是絕大多數成年人抗拒去使用的。

02 萊布尼茨和中國文化

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晚年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據說萊布尼茨曾經給當時的康熙皇帝寫過信,還建議康熙成立國家科學院。當然這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發生過,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更願意相信的故事,是萊布尼茨發明的二進位,是受到中國的周易和八卦系統的啟發。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被萊布尼茨用數學語言,描述成了0和1的組合。

但實際上,萊布尼茲是先發明了二進位,後來才看到傳教士帶回的宋代學者重新編排的《周易》八卦,並發現八卦可以用他的二進位來解釋。

萊布尼茨曾斷言:「二進位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他更是附會地認為,上帝用7天的時間創造了世界,而7在二進位中是111,全都由1構成,由此可以證明上帝的完美性。

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地方,可能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道、地道、人道的統一。這和他所信仰的,一切都是普遍聯繫的觀念暗暗相合。

但不管怎麼樣,最終康熙沒有成立國家科學院,基於二進位的現代計算機也沒有首先在中國誕生。

03 網際網路的前世

信仰上帝的萊布尼茨,他的想法看起來總是有點形上學。但實際上他比任何人都現實,他想建設歐洲,希望看到世界演化成一個網絡。

他早年參與政治遊說,希望法國能放棄入侵荷蘭,也積極獻計法國攻打埃及。他還發明了一種帶有突齒的圓柱形轉輪,來改進前人發明的計算器。當然,本質上這樣的計算器還只是一種算盤。

正是有了萊布尼茲的堅實理論基礎,100多年後的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將二進位和邏輯對應了起來,完成了算術和邏輯的統一,也正式奠定了基於二進位和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

又過了100年,香農看到了用製造燈具的繼電器,來實現布爾的二進位系統的可能性。基於同樣的想法,在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下,現代計算機也應運而生。此後的幾十年,網絡時代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至此,世界已經基本演化成了一個網絡,這大概正是萊布尼茨想要看到的。而他發明的二進位,或許就是當前網絡世界的「通用語言」。

結語

所以,米歇爾·塞爾說,網際網路來自不談論上帝的萊布尼茨,是因為網際網路基於二進位。

萊布尼茨可能會認為,簡單又完美的二進位是上帝的語言。而在上帝式微的當代,二進位成了我們消費、閒聊、貿易、開會等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語言,儘管大部分人都可能意識不到這種底層語言的存在。

由這樣的底層語言構成的網絡依然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正如米歇爾·塞爾所認為的:「新技術已經有效地創造出了一種新型人類,也勢必要推動一場深刻的政治、社會和心理學變革」。

這種新型人類,也就是我們說的數字原住民。對他們來說,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就像房子的牆壁、房間裡的桌椅一樣,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說不定,他們中間很快就會誕生出思想上的哪吒呢?

參考資料

《極簡算法史:從數學到機器的故事》《信息簡史》百度百科: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相關焦點

  • 萊布尼茨、李約瑟與朱熹
    這樣一來,上帝的命令與客觀的秩序、宗教與科學就統一起來。單子就表現為能動的力,依照內在的法則而活動。由於上帝創世之初的決定,單子之間以及單子與物質之間就表現出互不幹涉卻又相互協調的「前定和諧"。由上可知,萊布尼茨哲學思想完全是在西方文化的框架之內發展出來的,並無朱熹理學等中國思想的影響。他獨特的單子論哲學固然如李約瑟所說,與朱熹理學有著內在的契合,但這兩者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
  •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
    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獲禽獸,單純的經驗主義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錯誤,便是這個緣故。」萊布尼茨從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與個別偶然的感覺經驗的區分的角度對經驗論作了批判,這一批判是深刻的。  作為一個唯理論者,萊布尼茨企圖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企圖找出一條介於笛卡爾與洛克理論之間的中間道路。
  •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
    助推歐洲思想界關注中國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嚮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歐洲思想界,真正開啟了歐洲知識界意圖了解中國及東方文明的大門。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又名《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曾經評價說,「當愛因斯坦時代到來時,人們發現一長串的哲學思想家已經為之準備好了道路——從懷海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爾,又從黑格爾到萊布尼茨——那時候的靈感也許就完全不是歐洲的了。
  • 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哲學家庫薩的尼古拉深受艾克哈特的影響,他的一些思想,如矛盾雙方的共存原理,被萊布尼茨和黑格爾吸收進了他們的學說。雖然萊布尼茨仍主要用拉丁文和法語寫作,但他是第一位無可置疑的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他沒做過哲學教授,在世時出版的著作很少,但對後來德國哲學的進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德國觀念論的奠基者。
  • 單子論與漢字:萊布尼茨與中國
    高等級的單子有自我意識,可以與神聯繫,這種聯繫遵循著理性原則,而不受其他因素而改變,「單子沒有窗戶」(Monads have no Windows),單子之間的聯繫是上帝創造的「預定和諧」(Harmony pre-established)。由此出發,萊布尼茨自然對朱熹的「理」非常感興趣。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
    也就是說,我已經談論了17世紀的四位科學天才——三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現在我必須要說到的是哥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那個世紀裡最為博學的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羅素語,《西方哲學史》),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國人。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在德意志東部名城萊比錫,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身為教授千金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妻子。
  • 「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萊布尼茨
    也就是說,我已經談論了17世紀的四位科學天才——三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現在我必須要說到的是哥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那個世紀裡最為博學的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羅素語,《西方哲學史》),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國人。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在德意志東部名城萊比錫,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身為教授千金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妻子。
  • 17世紀,萊布尼茨曾想造一臺「思想機器」
    萊布尼茨的這個想法,來自於對13世紀馬略卡島的神秘主義者拉曼·魯爾(Ramon Lull)的研究。拉曼·魯爾曾致力於設計一個神學論證系統,向無信仰者證明基督教的「普適真理」。更進一步的是,魯爾發明了一種他稱之為「volvelle」的帶有逐漸變小的同心圓形紙機械裝置,上面寫著代表上帝屬性的符號。魯爾相信,通過以各種方式不停旋轉,將符號彼此結合成新穎的組合,他可以揭示上帝的所有方面。
  • 無神論者是如何證明上帝不存在的?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想要「幹掉上帝」的人。幾個世紀以前,羅馬教皇出版了一本論證「上帝是全能」的書,有智者反問道:「上帝可以製造出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嗎?」和顯然的邏輯,如果上帝可以製造出這麼一塊石頭,必然的結果就是自己搬不動;如果上帝能搬動所有的石頭,並造不出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那麼上帝就不可能是全能的。這是著名的「上帝悖論」。
  • 上帝說,聰明人的眼睛裡都有光,你相信嗎?
    上帝說,聰明人的眼睛裡都有光,你相信嗎?反正我不相信,我的眼睛裡面還有眼屎呢。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戶,心理狀態好,有自信,有目標,人開朗了眼睛自然亮了。其實心裡狀態好思維就敏捷,想問題聯想的多且快。為什麼聰明人眼睛裡都有光?
  • 上帝說要有光,為什麼?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人類就有了光,就有了白天和黑暗。這是聖經上的第一句話。為什麼上帝不首先說「要有空氣」?不說「要有水」?這說明,光是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比空氣和水還重要。佛教裡,光也是很奇怪的一樣東西。沒有光,就沒有相,就無法見境。境由心生,無境,心也無所生,當然也無所住。
  • 萊布尼茨:一個領先當代人五千年的偉大數學家
    也就是說,我已經談論了17世紀的四位科學天才——三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現在我必須要說到的是哥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那個世紀裡最為博學的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羅素語,《西方哲學史》),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國人。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在德意志東部名城萊比錫,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身為教授千金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妻子。
  • 343年前的今天 萊布尼茨提出了微積分裡的「∫」
    也就是說,我已經談論了17世紀的四位科學天才——三個法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現在我必須要說到的是哥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那個世紀裡最為博學的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羅素語,《西方哲學史》),一個地地道道的德國人。  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在德意志東部名城萊比錫,他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身為教授千金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三個妻子。
  • 萊布尼茨憑什麼是「黑桃A」
    作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牛頓和萊布尼茨是閃耀在17世紀夜空的雙子星。兩人熠熠生輝,一時瑜亮。但許多人對牛頓熟悉,卻不一定對他的對手萊布尼茨熟悉。這並非因為萊布尼茨真的不如牛頓,而是時代的錯位誤使他生不逢時,如今21世紀的我們可能更能理解這位二進位鼻祖。
  •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這位大智者,為何如此推崇中華文化?
    他說:「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範,因為一切無非都來自上帝。」1698年,萊布尼茨首次讀到了《易經》的翻譯本,這讓他十分著迷。在他看來,「陽爻」就是1,「陰爻」就是0。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對《易經》有較深的研究,他認為萊氏數表與中國易卦配列相同。
  • 微積分發明權之爭: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巔峰對決
    可是,非常令人費解的是爵爺只是說了物理學,卻並沒有說明他使用的這種新數學方法,為什麼呢?誰知道啊,爵爺一生行事神鬼莫測,例如當年他發現了牛頓環現象,這其實就是光的幹涉現象,而幹涉是波的特性,就是說他已經知道了光是一種波,可是他偏偏支持光的微粒說,他怎麼想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或許爵爺覺得這種數學方法特別高深,別人根本看不懂,說了也白說,這是我瞎猜的,至於他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清楚。
  • 萊布尼茨與邵雍的關係,穿越時空的交流
    萊布尼茨研究易經手稿,此圖補下汶萊布尼茨手稿之不足。同椿子按:萊布尼茨的思想,《易經》中聖人之四道或者邵雍的易學思想已經基本包括了。萊布尼茨發現他的二進位與中國古老的易經圖像不謀而合的時候,他嘆服、傾倒於中華文化,萊布尼茨說:「這張圖乃是現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豐碑之一……已有幾千年時間不為人們所理解。」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所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成為了「一本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書」。我們今天對這本書的介紹僅限於第一部的《序言》,作為入門的開始。尼採與叔本華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老人其實是個聖徒,他藐視人類,敬愛上帝,不屑於跟人群為伍,不肯傳授他們智慧。所以他勸查拉圖斯特拉不要到人群中去,不要把智慧的火把傳遞給他們,因為覺醒者在沉睡的人們那裡是得不到任何東西。以其還俗拖累身體,不如繼續在山裡修行。但是查拉圖斯特拉拒絕了,他說:「我愛人類啊!
  • 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而安息日的上帝,也就是萊布尼茨描繪的上帝,則是在完成了創世的工作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讓世界自己運行下去。因為萊布尼茨的世界是一架完美的機械鐘,被賦予了恆定的能量,它一旦被創造出來,就可以自己永恆地運行下去。萊布尼茨對上帝的描繪與他所提出的充足理由律有著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