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2021-01-12 福建省科技館

圖片/百度百科


——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17、18世紀之交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 


萊布尼茨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母親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萊布尼茨從小便廣泛接觸古希臘羅馬文化,閱讀了許多著作,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功底和學術目標。15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聽了教授講授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的課程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7歲時他在耶拿大學學習了短時期的數學,並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

20歲時,萊布尼茨轉入阿爾特道夫大學。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論組合的藝術》。這是一篇關於數理邏輯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於想把理論的真理性論證歸結於一種計算的結果。這篇論文雖不夠成熟,但卻閃耀著創新的智慧和數學才華。萊布尼茨在阿爾特道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便投身外交界。

從1671年開始,他利用外交活動開拓了與外界的廣泛聯繫,在出訪巴黎時,萊布尼茨深受帕斯卡事跡的鼓舞,決心鑽研高等數學,並研究了笛卡兒、費爾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

1673年,萊布尼茨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此時,他的興趣已明顯地朝向了數學和自然科學,開始了對無窮小算法的研究,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與算法,和牛頓並蒂雙輝共同奠定了微積分學。

1716年11月14日,萊布尼茨在漢諾瓦逝世,終年70歲。

圖片/百度百科

17世紀下半葉,經各國科學家的努力與歷史的積累,建立在函數與極限概念基礎上的微積分理論應運而生。

1665年牛頓創始了微積分,萊布尼茨在1673~1676年間也發表了微積分思想的論著。以前,微分和積分作為兩種數學運算、兩類數學問題,是分別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裡、巴羅、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積(積分)、求切線斜率(導數)的重要結果,但這些結果都是孤立的,不連貫的。只有萊布尼茨和牛頓將積分和微分真正溝通起來,明確地找到了兩者內在的直接聯繫。因此,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大體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們發明的」。  

然而關於微積分創立的優先權,數學史上曾掀起了激烈的爭論。實際上,牛頓在微積分方面的研究雖早於萊布尼茨,但萊布尼茲成果的發表則早於牛頓。萊布尼茨在1684年10月發表的《教師學報》上的論文,「一種求極大極小的奇妙類型的計算」,在數學史上被認為是最早發表的微積分文獻。

人們公認牛頓和萊布尼茨是各自獨立地創建微積分的。牛頓從物理學出發,運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積分,其應用上更多地結合了運動學,造詣高於萊布尼茲。萊布尼茨則從幾何問題出發,運用分析學方法引進微積分概念、得出運算法則,其數學的嚴密性與系統性是牛頓所不及的。萊布尼茨發明了一套適用的符號系統,如,引入dx 表示x的微分,∫表示積分,dnx表示n階微分等等。這些符號進一步促進了微積分學的發展。

1713年,萊布尼茨發表《微積分的歷史和起源》一文,總結了自己創立微積分學的思路,說明了自己成就的獨立性。

圖片/百度百科

萊布尼茨在數學方面的研究及成果滲透到高等數學的許多領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數學理論的提出,為後來的數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萊布尼茨曾討論過負數和複數的性質,得出複數的對數並不存在,共扼複數的和是實數的結論。在後來的研究中,萊布尼茨證明了自己結論是正確的。他還對線性方程組進行研究,對消元法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並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論。此外,萊布尼茨還創立了符號邏輯學的基本概念,發明了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及開方運算的計算機和二進位,為計算機的現代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片/百度百科

萊布尼茨的物理學成就也是非凡的。他發表了《物理學新假說》,提出具體運動原理和抽象運動原理,認為運動著的物體,不論多麼渺小,他將帶著處於完全靜止狀態的物體的部分一起運動。他還對笛卡兒提出的動量守恆原理進行了認真的探討,提出了能量守恆原理的雛型,第一次認為動能守恆是一個普通的物理原理。

在光學方面,萊布尼茨也有所建樹,他利用微積分中的求極值方法,推導出了折射定律,並嘗試用求極值的方法解釋光學基本定律。可以說萊布尼茨的物理學研究一直是朝著為物理學建立一個類似歐氏幾何的公理系統的目標前進的。

圖片/百度百科

萊布尼茨對中國、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十分關注,是最早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德國人。他向耶酥會來華傳教士格裡馬爾迪了解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包括養蠶紡織、造紙印染、冶金礦產、天文地理、數學文字等等,並將這些資料編輯成冊出版。他認為中西相互之間應建立一種交流認識的新型關係。在《中國近況》一書的緒論中,萊布尼茲寫道:「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仿佛今天匯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匯集在歐洲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萊布尼茨不僅顯示出了不帶「歐洲中心論」色彩的虛心好學精神,而且為中西文化雙向交流描繪了宏偉的藍圖,極力推動這種交流向縱深發展,是東西方人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進步。  

萊布尼茨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畢生的努力,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虛心好學、對中國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歐洲中心論」偏見的精神尤為難能可貴,值得後世永遠敬仰、效仿。

圖片/百度百科


文字來源:節選自百度百科等片段


❤️您的點讚,是小編運營的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那麼又有多少人知道,與牛頓在微積分學有著同等貢獻的萊布尼茨呢?究竟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的微積分?至今,仍是數學界最大的公案。萊布尼茨一生涉獵領域十分廣泛,包含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哲學、邏輯學、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等諸多方面。在他的每個研究領域裡,他取得了許多人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 牛頓不娶我也不娶,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
    現今在微積分領域使用的符號仍是萊布尼茨所提出的。在高等數學和數學分析領域,萊布尼茨判別法是用來判別交錯級數的收斂性的。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微積分的爭論是數學界至今最大的公案。萊布尼茨於1684年發表第一篇微分論文,定義了微分概念,採用了微分符號dx,dy。1686年他又發表了積分論文,討論了微分與積分,使用了積分符號∫。依據萊布尼茨的筆記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學。然而1695年英國學者宣稱:微積分的發明權屬於牛頓;1699年又說: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
  • 人文通識:萊布尼茨
    連載語音課堂萊布尼茨《單子論》
  • 萊布尼茨憑什麼是「黑桃A」
    作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牛頓和萊布尼茨是閃耀在17世紀夜空的雙子星。兩人熠熠生輝,一時瑜亮。但許多人對牛頓熟悉,卻不一定對他的對手萊布尼茨熟悉。這並非因為萊布尼茨真的不如牛頓,而是時代的錯位誤使他生不逢時,如今21世紀的我們可能更能理解這位二進位鼻祖。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
    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1716年11月14日,在因痛風和膽結石引發的腹絞痛臥床一周後,萊布尼茨孤獨離世,「只有他的秘書和揮舞鐵鏟的工人聽到泥土落在棺木上發出的聲音」。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萊布尼茨
    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1716年11月14日,在因痛風和膽結石引發的腹絞痛臥床一周後,萊布尼茨孤獨離世,「只有他的秘書和揮舞鐵鏟的工人聽到泥土落在棺木上發出的聲音」。作者攝於萊比錫大學據說萊布尼茨是在大學學習歐幾裡得《幾何原本》時,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的。不過,和前面談到的那三位法國人一樣,萊布尼茨也是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的。究其原因,17世紀的大學僅是教會的附庸,而哲學仍是神學的奴婢。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學家處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院哲學陰影的籠罩之下,數學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與學院相對抗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
  • 從萊布尼茨到馮諾依曼
    那麼萊布尼茨的逢二進一的算術法則和卦的讀法也不一樣。逢二進一是橫著讀的,而卦畫的陰陽爻是從下向上讀的。因此,從本質上說,陰陽爻並非二進位。那麼經過萊布尼茨的「誤讀」,竟然讀出了0和1,這是萊布尼茨的最大貢獻。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事實上,我們更應將其理解為思想的歷史,而且主要是源於數理邏輯的思想——數理邏輯是一門晦澀艱深、跡近邪教的學科,最初誕生於19世紀。 數理邏輯的先驅是一些哲學傾向濃厚的數學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喬治·布爾(George Boole)和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而啟發他們的,是萊布尼茨的通用「概念語言」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古老邏輯系統。
  • 萊布尼茨:一個領先當代人五千年的偉大數學家
    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1716年11月14日,在因痛風和膽結石引發的腹絞痛臥床一周後,萊布尼茨孤獨離世,「只有他的秘書和揮舞鐵鏟的工人聽到泥土落在棺木上發出的聲音」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
  • 萊布尼茨:中國觀察方面高一籌,應互取長短用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年)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年),德國偉大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舉世罕見的的科學天才。他博覽群書,涉獵百科,對豐富人類的科學知識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涉及的領域及力學、光學、邏輯學、地質學、植物學、語言學、法學、歷史學、神學等40多個範疇,甚至對古代中國的歷史和宗教也有著深刻的研究,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德國文化先賢出生年代圖萊布尼茨與英國的牛頓同時代,同為歐洲文藝復興末期偉人,也是當時歐洲與唯一個可與之比肩的牛人。
  • 科學神壇的大神們,組成了一副撲克,而萊布尼茨憑什麼是「黑桃A」?
    作為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一對對手,牛頓和萊布尼茨是閃耀在17世紀夜空的雙子星。兩人熠熠生輝,一時瑜亮。但許多人對牛頓熟悉,卻不一定對他的對手萊布尼茨熟悉。這並非因為萊布尼茨真的不如牛頓,而是時代的錯位誤使他生不逢時,如今21世紀的我們可能更能理解這位二進位鼻祖。
  • 343年前的今天 萊布尼茨提出了微積分裡的「∫」
    343年前的今天,萊布尼茨首次提出了積分符號的使用,成為當今微積分課本中的最常用的數學符號。他也是二進位的發現者,並確認中國人三千年前的《易經》64卦裡就藏匿了這個奧妙。他甚至改造了加法器,其中一臺被用作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即使生活於被成為「天才的世紀」的17世紀中,萊布尼茨依舊是最閃耀的那顆星星。
  •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 微積分大廈基石之一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通常也被稱為微積分基本定理。對於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是這樣定義的:用通俗的話講,打個比方:將牛頓-萊布尼茨公式看作母雞孵雞蛋。f(x)就是雞蛋,F(x)就是母雞,公式的前部分對f(x)進行定積分相當於母雞孵蛋,而後部分當作母雞孵蛋的開始時刻到結束時刻的間隔。用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求定積分,就是計算母雞孵蛋的時間。
  • 17世紀,萊布尼茨曾想造一臺「思想機器」
    當時的萊布尼茨只有20歲,但已經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思想家,他概述了一種通過基於規則的符號組合實現「自動生產知識」的理論。萊布尼茨《論組合的藝術》論文末尾的圖萊布尼茨的中心論點是,所有人類的思想,無論多麼複雜,都是基本概念的結合,就如同句子是單詞的結合、單詞是字母的結合。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
    而在300多年前的德國,就有這麼一位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他的名字叫萊布尼茨。他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茨1646年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他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哲學教授。從小開始,萊布尼茨就酷愛讀書,還自學了幾門外語,15歲的時候就進入了萊比錫大學,學習數學,同時還鑽研哲學和法學。僅僅20歲,他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和教授席位。
  • 萊布尼茨的「學術關係網」
    本書探討了以德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為代表的早期現代(17世紀)學者是如何通過語言研究來尋根的。誰都想弄清自己從哪裡來,歐洲早期的現代學者也想弄清自己從哪裡來、歐洲各民族是怎麼回事、它們相互之間是否有親緣關係。
  •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
    萊布尼茨的「中國情結」 2017年08月22日 10: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清海 字號 內容摘要:16、17世紀西方傳教士遠涉重洋到達中國時,中國繁榮穩定的政治格局和知書達禮的人文氣質讓他們讚嘆不已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萊布尼茨與邵雍的關係,穿越時空的交流
    萊布尼茨在德國的際遇與邵雍在中國的際遇,有天壤之別。這就是本人轉帖此文的初衷。同時也可以看到中、西文化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萊布尼茨是17世紀時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在其他諸多領域亦成就非凡。他所著如密碼般的《數學筆記》,體現了他的微積分思想、方法和符號,雖然這小冊子從未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