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自1927年清華學校算學系創建至今,其經歷了1927~1952年從初創到輝煌發展的階段,1952年院系調整至1979年重建數學、建立應用數學系的特殊發展階段,以及1979年至今的蓬勃發展階段。

自1927年清華學校算學系創建至今,其經歷了1927~1952年從初創到輝煌發展的階段,1952年院系調整至1979年重建數學、建立應用數學系的特殊發展階段,以及1979年至今的蓬勃發展階段。

從1927年創建至1952年院系調整之前,清華大學數學系湧現出了蜚聲中外的世界級數學大師華羅庚、陳省身,以及統計學大師許寶。先後擔任過清華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有鄭之番、熊慶來、楊武之、江澤涵、趙訪熊、段學復等。他們不僅積極引進和採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教學體系,而且力倡學術研究、廣泛羅致人才,在短短25年裡就使清華數學從創建走向輝煌。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數學系併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以及其它院校。由於工程教育的需要,清華大學設立了高等數學教研室,主要擔負全校數學基礎課的教學任務。1979年,清華大學數學系重建並更名為應用數學系。從此,清華數學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系名更改為數學科學系。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清華數學系已成為國內幾個最具實力的數學系之一。2000年,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獲得了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得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應用統計」專業碩士授予權。

清華大學數學學科的教師在應用數學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許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應用數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弦理論和廣義相對論、數學物理中的幾何問題、非線性可積系統理論、應用偏微分方程及其數值解、計算方法與高頻波理論、運籌與優化、計算地球物理、現代幾何成像和計算成像以及生物信息學和生物統計等。

清華大學非常重視數學科學的發展,並遠見卓識地認識到數學在科學學科裡的基礎和戰略性作用和地位。2009年12月17日,清華大學成立數學科學中心,邀請到菲爾茲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擔任中心主任。2015年,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更名為「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

近五年來,在清華大學大力支持和丘成桐卓有成效的領導以及數學系和中心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在高端人才引進、優秀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和數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就。

截止目前,中心已引進全職國際知名數學大師、一流數學家及極具發展潛質的青年學術骨幹32人,長期聘請海外頂尖領軍人才任中心兼職教授7人、訪問教授130餘人,樹立了穩固的國際學術地位和權威影響力。

清華大學的高水平數學人才的培養計劃也在積極推進,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和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致力於高水平數學研究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通過自主招生、數學夏令營、丘成桐中學生數學競賽、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招生方法,吸引了優秀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來清華數學科學系學習和深造。■

(由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提供)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世紀清華 再續「地」緣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記者錢成)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今天成立,知名地理學者宮鵬教授成為首位系主任。  清華大學地學系的前身是成立於2009年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自成立以來發表超過500篇SCI論文,包括《自然》及其子刊、《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報》及《柳葉刀》等頂級刊物文章21篇。
  • 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
    原標題:清華大學復建地球系統科學系   本報訊(記者 雷嘉)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昨天宣布成立。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遷出清華的地學學科經過7年復建,如今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各一個。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系統結構方向在計算機專業基礎之上,強化諸如處理器設計等計算機硬軟體基礎技術的訓練和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超級計算方向將結合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依託擁有世界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強化並行計算思維的訓練,加強高性能工業計算軟體等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 中山大學1979年成立計算機科學系,已有40餘年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歷史。
  • 雷錦志:從計算數學的角度研究癌症—新聞—科學網
    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看似一門基礎學科的數學,其實對研究癌症的機理大有幫助。早在2007年,美國知名癌症學家羅伯特·溫伯格就提出了「用數學處理癌症問題」。在他看來,癌症的發生發展過程太過複雜,藉助數學模型可以幫助生物學家更好地了解影響癌症演變過程的各種調控作用之間的關係,並對複雜的生物現象提出更加合理的解釋。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記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地學系」)成立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薛其坤,地球系統科學系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副主席陳左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陳宜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曾慶存等16位院士及兄弟院校、科研機構的代表出席。會議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主持。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為地球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為地球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清華新聞網10月16日電 10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地球聯盟(Earth League)籤署合作備忘錄,成為該聯盟第一批單位會員。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氣候-水-能源研究組招聘章作者助理
    工作地點 為北京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 應聘條件 1、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工作積極主動,嚴謹認真,踏實肯幹, 做事幹練,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服務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性格開朗,交際溝通
  • 清華大學數學學科成立90周年大會 丘成桐作賦
    2017年4月22日,清華大學數學學科建立九十周年大會在清華大禮堂舉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教授、校友集聚一堂。  清華數學始建於1927年,1937年抗戰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數學系組建西南聯大數學系,1946年返回清華園,直至1952年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撤銷。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數學要走向應用,真正顯示出它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應用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必須設法在實際問題與數學之間架設一個橋梁。這個全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第一步,就稱為數學建模,即為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顧險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教授 ) 在科學網,我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來解釋代數拓撲、微分幾何、共形幾何在計算機圖形學、視覺、幾何造型和醫學圖像領域的直接應用,特別是用最優傳輸理論的幾何觀點來解釋深度學習。科學網為我提供了優越的平臺,在這裡結識了人才,切磋了技藝,傳播了思想,找到了知音。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
  • 2018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團隊和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團隊依託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總理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招收博士後1-2名,合同制研究人員1-2名,科研助理2名。
  • 清華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清華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01-03 陳彬2016年12月30,清華大學舉行了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立大會,標誌著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目前,清華大學地學系每年招收生態學、大氣科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各20餘名。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美國德拉瓦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的Joshua Neunuebel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DeepSqueak的機器學習軟體,在一個專門的錄音室裡,將超過11.1萬隻老鼠的叫聲,與超過3.2萬隻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各種行為進行了比較。雄鼠傾向於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它們是在戰鬥、逃跑、追逐還是從事其他活動。
  • 清華大學數學學科建立90周年大會舉行
    清華大學數學學科建立90周年大會舉行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記者 徐靜)4月22日,清華大學數學學科建立90周年大會在大禮堂舉行。1979年復建後,數學系40年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2009年,根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學校決定成立數學科學中心,致力於加強清華大學數學學科在國際前沿水平的競爭力,培養數學學科的下一代領軍人才,清華大學的數學學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目前,清華數學學科已成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
  • 未來7-22年,全球可能升高1.5度—新聞—科學網
    比如迄今為止,由於各個模型對氣候變化的預測結果範圍過大,人們很難根據這些結果確定統一的行動方案。比如,假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按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通用循環模型(GCMs)預測,結果會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範圍在1.9-4.5攝氏度,而對地球來說,這一結論過於寬泛——對低緯度地區而言,這種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較小,而在其他地區,這種氣候變化的幅度是致命的。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分享了關於全球碳排放實時監測技術的主題演講。圖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的挑戰,就好像地球生病。在過去百萬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和氣溫有著非常明顯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