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錦志:從計算數學的角度研究癌症—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彭科峰

如果能通過我們的深入研究建立起對癌症演變過程更加完善的模型,我覺得對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還是會有幫助的。

談到治療和研究癌症,你會想到什麼?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還是醫藥學家研發的特效藥?

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看似一門基礎學科的數學,其實對研究癌症的機理大有幫助。早在2007年,美國知名癌症學家羅伯特·溫伯格就提出了「用數學處理癌症問題」。在他看來,癌症的發生發展過程太過複雜,藉助數學模型可以幫助生物學家更好地了解影響癌症演變過程的各種調控作用之間的關係,並對複雜的生物現象提出更加合理的解釋。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雷錦志副研究員,就是國內少有的沿著羅伯特·溫伯格的思路,從事計算系統生物學研究,用數學研究癌症的學者。在他看來,「國外的計算系統生物學研究已經如火如荼,國內亟待在這方面加強研究。」

從數學到生物

數學,科學研究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它是很多學科的基礎,是描述科學的語言,也和諸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最開始,雷錦志是一名純粹的數學工作者。彼時,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應用數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在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做博士後。隨著研究的深入,他開始感覺有些困惑,「純數學的研究強調內在的邏輯關係,這種對邏輯的嚴格要求有時會阻礙數學作為科學語言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而且也限制了純數學的研究範圍。我希望能把數學應用到更加具體的學科研究中。」

選擇系統生物學,與著名應用數學大家林家翹先生有關。系統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組成成分的構成與相互關係的結構、動態與發生,以系統論、建模、實驗和計算方法等的整合研究來對生命科學問題進行研究的新興綜合學科。

2002年,林家翹回到母校清華大學,為了推進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林先生在清華主持創立了「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倡導蛋白質結構摺疊問題的理論研究。

「林先生說,二十世紀的應用數學研究物理,二十一世紀的應用數學應該研究生物。」雷錦志說,正是由於林家翹先生的號召,他決定走上數學和生物學相結合的道路。

數學研究癌症大有可為

那麼,數學到底和治療癌症有哪些關係呢?

「系統生物學的核心是生物學的系統論與計算生物學模型的建立。」雷錦志介紹,以往對癌症發生機制的研究主要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發現一些現象,缺乏對現象的總結和背後機理的研究。系統生物學就是要從癌症發生的機制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我們不但要能發現癌症在諸多階段的一些現象,還要解釋現象背後的原因,根據我們所觀察到的離散的現象建立起動態的演變過程。這就需要定量和動態的思路來思考,需要很強的邏輯能力。」而邏輯和模型正是數學的特長。

「數學是一門非常強調邏輯和理論的學科,我們就是試圖建立各種計算模型,通過模型並結合實驗數據來研究和預測癌症發生發展的過程。」雷錦志說,癌症的發生原因很複雜,過去有很多發現從表面看上去很矛盾,但「如果用數學的思維,從更加深層次的角度去建立模型,或許就能獲得統一的解釋。」

「對我個人而言,我試圖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癌症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癌症研究的論文和對數據進行綜合提煉,從中尋找其共性,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雷錦志指出,他的工作也往往遭遇別人的誤解。

「數學怎麼研究癌症?大家關注的是,你能不能幫助我治療癌症。我認為,癌症有其特異性,我畢竟不是醫生,現在還不能將自己的成果用於直接治療癌症。但是,如果能通過我們的深入研究建立起對癌症演變過程更加完善的模型,我覺得對於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還是會有幫助的。」雷錦志說。

亟待更多支持

從數學轉到生物學,雷錦志已經在這條路上進行了七八年的深入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他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比如,2014年,他在成體幹細胞再生的基因與表觀遺傳調控交叉作用的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成體幹細胞存在於人體內各種可以自我更新的組織器官中,通過自我增生、死亡和分化維持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其調控機制還不清楚。

雷錦志和合作者提出,組織幹細胞在自我更新和分化調控中不僅要維持細胞數量的穩定,還要保證組織中不同幹細胞類型(表觀遺傳態)所佔比例(即表觀遺傳態的分布)的恆定。此外,雷錦志還提出局部最優假設,即假設經過進化過程的選擇所形成的機體調控機制使得對細胞的分裂、死亡和分化的調控可以保證組織的整體生理功能達到局部最優。根據這一觀點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體現了幹細胞再生調控中基因型與表觀遺傳型調控之間的交叉耦合,體現了生物過程中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相互關聯。此外,通過這個數學模型的研究也體現了表觀遺傳調控對於維持體內微環境組分平衡的重要性。

這一理論框架為研究具體類型的幹細胞增殖與分化調控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馬克·蒙哥教授認為,這一工作為應用數學家提出了新的生物系統的建模方向,並可能為生物學家對群體動力學和幹細胞的研究開創新的研究思路。

對於計算系統生物學未來的發展,雷錦志表示充滿信心。但他也指出,系統生物學在國外發展很熱,在國內發展還是相對滯後的。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認可度不夠、交叉學科的研究難度大、研究者過於分散、對學生的培養周期長等。」

他進一步指出,計算系統生物學的重點不在計算,而在於定量模型的建立。只有對生物問題進行合理定量化和建立模型,才知道要算什麼,才能很好地回答生物學問題。而為了建立好的數學模型,只有數學物理知識或者只有生物學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掌握生物學和定量科學的知識,通過跨學科的合作來進行科學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提出生物學的問題,並且很好地把生物學問題轉化成定量的計算(或者分析)的問題。因此,國內需要加大在該領域人才的培養,「在精準醫療的時代,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和更多的支持。」

《中國科學報》 (2017-02-27 第6版 基金)

相關焦點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年前的6月12日下午4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大潛為課程撰寫了1.1萬字的課程導言—《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 李大潛在導言中指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數和形這兩個側面,數學就是撇開了事物其他方面的狀態和屬性,單純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的科學。它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有著極為廣泛且重要的應用。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班計劃設置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超級計算兩個專業方向。系統結構方向在計算機專業基礎之上,強化諸如處理器設計等計算機硬軟體基礎技術的訓練和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超級計算方向將結合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依託擁有世界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強化並行計算思維的訓練,加強高性能工業計算軟體等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
  • 中國計算數學會—新聞—科學網
    簡言之,計算數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求解各類數學模型的算法及其基礎理論與應用。因而,計算數學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理論性,是聯繫數學與實際應用的重要紐帶。正因如此,計算數學得到了多方面的關注,並在短期內迅猛發展。 計算數學在中國 我國數學家很早就意識到計算數學的重要性。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發展計算數學。
  • 19位華人學者獲2019年斯隆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綜合消息 日前,美國艾爾弗·斯隆基金會(Alfred P.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新聞—科學網
    ,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產生了矛盾的信息。 但在此次的兩項新重複性實驗中,仍有一個重要小鼠實驗未能重複,《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項目負責人之一表示,這表明動物研究可重複性當前面臨的問題。
  • 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在合肥揭牌—新聞—科學網
    >   12月12日,我國首個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本源量子計算產業聯盟(OQIA)在合肥市高新區正式揭牌。   張輝表示,聯盟將共同致力於量子計算在各類場景的應用開發,加速研製實用性量子計算機,推動量子計算產業化發展。目前,聯盟已同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在量子計算的科研教育方面展開合作。
  • 癌症類型與性別有關—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 對近2000個腫瘤和28種癌症進行的基因組分析顯示,一個人的性別能影響其發展出的致癌突變類型。 該研究從生物學角度展示了男性和女性在致癌突變方面的巨大差異——不只是潛伏在腫瘤中的突變數量,突變類型也不相同。
  • 有多少彗星來自外星系—新聞—科學網
    瑞士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Tom Hands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合作者Walter Dehnen,使用數學模型估計了有多少長周期彗星——那些繞太陽運行200年或更長時間的彗星——可能是星際訪客。相關研究日前刊登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假設彗星來自奧爾特雲。
  •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他們不僅積極引進和採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教學體系,而且力倡學術研究、廣泛羅致人才,在短短25年裡就使清華數學從創建走向輝煌。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數學系併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以及其它院校。由於工程教育的需要,清華大學設立了高等數學教研室,主要擔負全校數學基礎課的教學任務。1979年,清華大學數學系重建並更名為應用數學系。從此,清華數學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 據悉,光熱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型療法,對於化療或放療失敗以及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是一種潛在的替代療法。光免疫療法指光熱材料可以引起腫瘤組織局部溫度升高,導致腫瘤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釋放出內源性危險信號,從而提高腫瘤免疫原性。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該方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使用光學頻率梳作為樣品的激發光。一個光學頻率梳本質上是一個光信號,是許多離散的光學頻率的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是恆定的。在這裡,「梳子」指的是信號與光頻率的關係:從光頻率軸上升起密集且等距「尖刺」,類似於梳子。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是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勵建書把他引入了這樣一個數學世界,勵建書是孫斌勇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生導師。 「導師給了我『最合適』的研究問題。」孫斌勇說,博士期間,導師相繼給了他幾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包括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對偶猜想、L-函數等朗蘭茲綱領的關鍵問題。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地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設置了屏障。為了更好地調控染色質狀態,真核細胞也發展出一系列調控機制,染色質重塑就是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的一種。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些年來,該校粒子物理團隊在超對稱唯象學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團隊在相關超對稱模型上,系統研究了希格斯物理、夸克物理、中微子物理、暗物質及輕子味道破壞等粒子物理唯象學。 在新的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研究中,該團隊計算了標量中微子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千萬核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針對大尺度數萬原子分子固體體系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而且,酶的催化活性異常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如癌症、細胞衰老等)。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