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2020-09-16 金融界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

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通過與這些新技術的融合,釋放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如何把握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在日前召開的2020 GIS軟體技術大會上,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隨著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地理信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當切實把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地理信息安全事關國家安全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軟體產業由於高度技術壁壘和壟斷特點,除了有帶來商業安全隱患外,還可能直接威脅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

徐冠華指出,隨著我國「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地理信息產業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快速發展,地理信息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衛星遙感、北鬥、萬物互聯等技術和成果在全球普及應用,我國的地理信息保密管理與共享應用之間出現了新的矛盾和挑戰。

「GIS(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已成為敏感領域的核心支撐軟體,管理著大量涉及國家地理安全的信息。」徐冠華直言,長期以來,對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重視不夠,也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尤其需要注意。

基礎研究是解決「卡脖子」的關鍵點

GIS基礎軟體由於研發專業性強、難度高,一直是地理信息產業的技術制高點。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教訓,我們在一些領域受制於人,關鍵就在於我們不掌握核心技術。」徐冠華說。

徐冠華指出,科學實踐證明,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約有90%源於基礎研究和其它原始性創新。基礎性研究的技術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原始性創新,必將對中國GIS未來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基礎性研究所形成的人才、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更是解決「卡脖子」的關鍵點。「『卡脖子』問題的出現,實質上是我們知識的儲備、技術的儲備和人才的儲備方面存在著差距。」徐冠華說。

在當前的國內外環境下,我們必須把GIS基礎軟體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放在首要位置。

「關鍵技術的研發必須腳踏實地。」徐冠華指出,要求一個國家掌握某項產品所有的核心技術是不可能的,不現實也做不到。在國際競爭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獨有的核心關鍵技術,在某些重要產品和裝備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制約局面。

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我們回顧這些年來科技體制改革的歷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歷史,無數事實證明,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徐冠華表示,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研發必須以企業為主體,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具體來說,首先要企業自身加大研發投入。根據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統計,2019年,50家地信上市企業的年研發投入總額同比增長19.2%;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收總額比例較3626家滬深上市公司整體比例高出8.2個百分點,「這一點值得讚賞。」

此外,政府主管部門也要解放思想。徐冠華建議,主管部門設立的應用類科技發展專項基金項目要真正面向市場的實際需求,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特別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地信企業參與申請政府科技項目;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鍊斷裂的問題。

本文源自人民網-科技頻道

相關焦點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通過與這些新技術的融合,釋放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四點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徐冠華:4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作者:文 心在日前舉行的2020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
  • 徐冠華:地理信息技術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這四點不可少
    多年來,地理信息產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這些都離不開在座各位以及全國廣大地理信息工作者的艱苦奮鬥和默默付出,在此也表示衷心地感謝!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擁有巨大潛力和空間,必將激發地理信息產業新的生命力,在我國信息化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 創新發展「把脈」
    本報訊 (記者 李爭粉) 近日,以「地理智慧 連結未來」為主題的2020 GIS 軟體技術大會主題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會上,眾多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把脈」。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表示,要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開發GIS軟體國際市場等方面發力,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徐冠華表示,我國GIS軟體在國外的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還不足,需要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國際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把優質的中國GIS產品和服務帶到國外。
  • 徐冠華:GIS基礎軟體自主創新發展,這四點不可少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會上發表講話, 他提出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同時,關鍵技術的研發不是單純追求國際領先或世界第一,而是以實用為最優原則,並在應用中不斷提高,這也是無比珍貴的財富;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地理信息標準體系。標準的競爭已經成為十分尖銳的競爭。我們的企事業單位要積極參與保護國家利益的國家、行業和團體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爭取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獲得更多的發言權。
  • 「地理智慧 連結未來」GTC 2020在北京舉辦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張國友、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會長孫玉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書記廖小罕,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主任蔣文彪
  • 清晰度遠勝谷歌地圖 地理信息技術正助力「數字長沙」邁向「智慧...
    時光長廊2009年長沙正式申報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2010年3月長沙獲批成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城市2012年12月長沙獲評「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2013年9月數字長沙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2014年2
  •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2019-11-20 22:09:44   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親歷中國數字地球20年發展的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主席郭華東院士表示,20年來,數字地球理論與技術在全球引起廣泛重視並取得長足進展,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2020中國數字政府建設大會成功召開
    數字政府新基建承載大量核心關鍵的數據和信息,自主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此他結合數字政府新基建作用點,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積極參與建設,打造數字政府新基建支撐產品;二是強化安全地基,著力構建網絡安全體系;三是重視數據驅動,加強新場景新應用拓展。
  • 專家齊聚中國電子政務論壇 「支招」數字政府建設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餘蕊)建設數字政府、發展電子政務,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20日召開的2020(第十五屆)中國電子政務論壇上,與會嘉賓就我國數字政府建設和電子政務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 觀察|地理信息賦能,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
    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和創新,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管理。在政府機構改革前,原國土資源部對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視,基本完成了國土資源雲的建設,在全國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完成了覆蓋全國的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並實現了不動產登記全國聯網。
  • 測繪地理信息系統推薦的4項科研成果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
    獲取精確的海島礁測繪地理信息,對海島礁開發利用、海洋經濟發展,推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在「十二五」期間的短短4年時間裡,先後建成了與陸地一致的海島礁測繪基準,精確獲取了我國海域海島礁的位置、形狀和面積等信息,繪製了重要海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產品,實現了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從陸地到陸海全覆蓋的歷史性跨越,所依靠的正是 「國家海島礁測繪重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徐冠華提出,這些不同觀點需要重視。在多數人取得共識的同時,要給不同的觀點一個空間,這就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只有研究各種不同的觀點,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深化認識,統一思想。  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  在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度,海平面升高了0.17米。
  • 西部測圖工程、1:5萬基礎地理信息
    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是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  基於上述背景,為了進一步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了西部測圖工程
  • 建設美麗中國應重視草原生態治理和保護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世界第一。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也是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具有地域分布廣、自然景觀美、人文景觀獨特等特點。我國的草原不僅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資源,而且也是廣大牧民群眾進行生產生活、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治理範圍。
  • 徐冠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
    在23日舉行的論壇開幕式上,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就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勢,如何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浦江創新論壇十年來在助力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等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    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目標一定能實現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
  • 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啟動地理氣象信息共建共享
    為促進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在氣象領域的應用,加快氣象觀測數據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中的有效利用,7月24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與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籤署 《關於加強地理氣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協議書》(如圖)。這標誌著基礎地理信息與氣象信息實現了更緊密的有機結合,能為公眾提供更加準確精細的氣象服務。
  • 以前沿遙感技術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孫錦)探討地理信息技術,助力智慧城市發展。首屆「InSAR測繪應用及產業化高峰論壇」昨天在深圳舉行,與會嘉賓就InSAR(幹擾合成孔徑雷達)數據處理策略及方法、地質災害監測及預警、測繪應用領域等相關議題展開研討。
  • 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在地理信息產業未來萬億產值規模中,數字城市總貢獻超過2000億元。數字城市將刺激設備、軟體和應用等子領域需求快速釋放,預計全國範圍內數字城市基礎平臺建設總投入約200億元,數字城市應用總投入約1800億元,建成後每年數據更新和系統維護投入約200億元。
  • 關於徵集「第四屆中國國際數字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論文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建委及有關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有關單位:「第四屆中國國際數字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將於今年10月在北京舉辦。大會將組織國內外專家及行業應用人士就國內外數字城市建設及產業化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國數字城市發展的政策導向等專題進行研討。論文徵集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建設領域信息資源規劃及電子政務頂層設計介紹在新的環境下,如何做好建設領域信息資源規劃及電子政務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