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華
學術成就:據百度百科顯示,徐冠華在衛星數字圖像處理研究方面,發展了邊界決策、訓練樣地分析、圖像分類、圖斑綜合、生物量估測等理論和技術,研製成功中國最早的遙感衛星數字圖像處理系統發展了遙感綜合調查和系列製圖的理論和方法,領導編制了第一部再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與系列製圖技術規程,在分類系統、製圖比例尺、技術流程、專題圖種類等方面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領導的「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課題在空間遙感應用規模、技術難度和時間要求上均取得突破。代表作有《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與監測》等。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
郝校長與本報記者交流
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評價規劃與管理、流域非點源汙染研究、水資源保護與規劃。先後承擔或參與國家「973」、「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省部委重點(大)項目和攻關課題等研究,發表專著及學術論文80餘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師範大學本科「最受歡迎十佳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等獎項。
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
9月27日上午,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衛星遙感大數據高端論壇在嘉善歸谷正式舉行。活動結束後,圍繞該研究中心的運作情況以及嘉興如何引進人才並留住人才等話題,國家科技部原部長,著名遙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和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接受了中央、省市各級媒體記者的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
兩位嘉賓接受記者專訪
【11時20分】
新華網:郝校長,您好!請問,是出於怎樣的角度考慮,選擇把這樣一個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放在嘉興?
郝文芳:事實上也證明,選擇嘉興是非常正確的。從無到有,我們從5月底決定做到9月底落成僅用了4個月時間,所以嘉興方面效率非常高。應該說嘉興的政府理念以及管理、創新包括體制方面的創新,這給研究中心的落成都有很大的幫助。
新華網:那麼,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會給嘉興、浙江乃至全國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郝文芳:我想這是一個大學服務於地方的基地,這個基地同時會推動相關產業的興起,帶動地方就業,特別是高端人才的集聚。此外,該研究中心也是北京師範大學人才培養的實驗基地,這是一種高等學府和地方科技高效融合的方式。
浙江日報:徐院士和郝校長好,我了解到,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成立後,將優先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來嘉善實施產業化,助推嘉善的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我們有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劃?
徐冠華:遙感中心今後還是要圍繞遙感應用、大數據應用,以其所擁有的數據資源,包括全球範圍內中心能獲得到的數據資源,以及我們立足於本地無人機、必要的航測和航空攝影,支持整個浙江省乃至於我們國家包括世界有關的研究和發展。剛才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程曉教授介紹了,他們要在北極建站,在南極建站,而且不是建一個站,是建多個站,這本來就是我們國家一個很薄弱的環節,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有效的、多時間的、連續性的數據。
而大家知道,不了解北極、不了解南極,我們怎麼能了解海洋,怎麼能了解全球氣候變化,怎麼能了解全球變化的機制,所以他們應當講是多方面開拓新的領域。當然,對於浙江省來講,涉及到我們的環保,比如對一些企業汙染排放的監管問題,有了遙感技術應用後,不管白天黑夜,都逃不過遙感各種傳感器的眼睛。另外,包括火災、違章建築等等,遙感就是最有力的手段。我們大飛機過去要申請一個空運飛一次,可能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拿到數據,但我們的無人機在天上一邊飛一邊就拿到數據。諸如此類,森林的調查、各個方面,我想為浙江省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應該說是嘉興市、嘉善縣為浙江,為國家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中國組織人事報:徐院士好,面對嘉興周邊上海和杭州的人才虹吸效應,在您看來,嘉善和嘉興如何把人才引進來留得住?
徐院士接受中組織人事報記者採訪
徐冠華:嘉興,有著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這個地方離上海很近,六七十公裡,坐高鐵,26分鐘可以從虹橋到嘉興南站,離杭州也大致如此。上海目前人才數量較大,在嘉興,依舊能享受到和上海這樣國際大都市類似的科技資源、基礎設施資源。另外,我感觸很深的是,這裡的環境比較好,有整潔的街道、很好的社會服務,這是一般的大城市總是不能媲美的。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房價優勢明顯,相比上海,嘉興的房價要合理的多。
毗鄰上海、杭州,在這裡依舊能享受到和上海這樣國際大都市類似的科技資源、基礎設施資源,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嘉興環境優美,整齊清潔的街道、優良的社會服務,都是其自身的優勢。在這裡,享受著大城市類似的科技資源、基礎設施資源,加上良好的環境與合理的工資待遇,為什麼不留在這裡呢?在這裡,我也將為嘉興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藉助各種機會宣傳嘉興,鼓勵北京的博士到嘉興來,讓他們在嘉興這片土地上成就自己的事業。在這個方面,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通過它的實踐,給我們以啟示,教會我們如何把當地最需要的人才引過來、留下來,讓他們在嘉興安家落戶、為國家做貢獻。
嘉興日報: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成立後,這會給嘉興、浙江帶來怎樣的變化?
徐冠華:這個中心成立以後,我們不僅僅是從事研究,藉助遙感的手段,我們還可以把精準農業搞起來,能讓一些企業無法偷排亂排,督促他們更好地按標準辦事,土地規劃利用也更加規範等等,這些對嘉興乃至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等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南湖晚報:對於嘉興來說,嘉興遙感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就像一個人才吸納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當地政府在配套建設和政策等方面提供哪些助力?
郝文芳:科學研究,包括一些產品的開發、研發。對當地的要求來說,我想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的話,他們普遍關心的還是衣食住行。我想未來政府在衣食出行上要加大保障和扶持力度。我想後面,教育可能也很重要的。年輕人到這裡創業以後,安家穩定下來以後,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關心,我了解到我們嘉善已經著手考慮這方面的事情,在提前布局了,未來嘉善一定會在這方面投入。在公共服務方面,如果能夠很好的給青年人以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我想政策留人、感情留人,這是非常現實的道理。
徐冠華:郝校長說的非常對,作為我們嘉興、嘉善來說,地方政府一定要把握好人才落地的硬性條件,千方百計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他們能住得下、留得住、幹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