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中國經濟大講堂》)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的方針,現在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為什麼要提出來自主創新?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指出,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現如今,我們需要通過自主創新來解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的問題。9月5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為您深度解讀《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嘉賓簡介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他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投身科研工作後,他堅持「科技報國」的信念,始終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經濟、社會進步緊密相連。他走上科技部部長的崗位伊始,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讓科技惠及每一個百姓」。他主持、組織了2000多名來自科技界、經濟界、教育界的專家,開始了空前規模的戰略研究,用三年時間,制定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准,確立了我國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戰略目標,並積極推動這個綱要的具體實施。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的方針,現在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是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為什麼提出來自主創新?因為大家分析,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還存在三個薄弱環節,什麼薄弱環節呢?原始創新薄弱、集成創新薄弱、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薄弱。第一,原始創新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具有深刻科學內容的表達,也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也是我們現在最突出的薄弱環節。第二,集成創新,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技術含義,它是經濟和科技結合的含義,甚至它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為什麼這樣呢?一個是我們檢討過去我們發展科學技術,有的時候是比較傾向於發展單向技術,但是單向技術往往研究成功以後,就放到保險箱裡。為什麼?它只有和其它的技術集合在一起,才真正能夠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否則是不可以的。因此集成創新同樣也很重要,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發展近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新興的產業不可逾越的、不可以替代的辦法。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集成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包括購買技術。第三,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再創新能力,所以這三個方面的含義,整體上就構成了自主創新的一個完整概念。我特別想提出來的,就是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嚴重脫節,我們看一看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比值,引進技術花了多少錢,消化吸收花了多少錢,我們中國2002年是1:0.08,什麼意思?投入了一塊錢買技術,買產品、買裝備,消化吸收花了8分錢;2006年到2014年我們提高了,買一塊錢的技術和設備,再投入4角錢來做消化吸收。韓國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引進消化投入之比達到1:7,就是花一塊錢買技術和裝備,要投入7塊錢去消化和吸收。2006年到2014年日本最高達到了1:10,韓國最高達到了1:8,相比之下,我們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嚴重不足。比如購買光刻機,買了一代,人家的光刻機技術提升了,我們這臺機器再生產的產品就會沒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就得再購買設備。引進技術和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是有本質的區別,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了技術創新能力,因為眾多的實踐都表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是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實現。我們的產業,要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並且能夠轉化成為自有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科技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都強調要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靠我們的努力做事情。最後大家得到一個意見,就是我們用自主創新這四個字把三個方面的問題集成起來,作為一個集中的表述。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