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國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加強自主...

2021-01-14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 《中國經濟大講堂》)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的方針,現在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為什麼要提出來自主創新?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指出,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現如今,我們需要通過自主創新來解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的問題。9月5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為您深度解讀《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嘉賓簡介

徐冠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他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投身科研工作後,他堅持「科技報國」的信念,始終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經濟、社會進步緊密相連。他走上科技部部長的崗位伊始,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制定國家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讓科技惠及每一個百姓」。他主持、組織了2000多名來自科技界、經濟界、教育界的專家,開始了空前規模的戰略研究,用三年時間,制定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准,確立了我國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要戰略目標,並積極推動這個綱要的具體實施。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的方針,現在看來還是經得起考驗的,也是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為什麼提出來自主創新?因為大家分析,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還存在三個薄弱環節,什麼薄弱環節呢?原始創新薄弱、集成創新薄弱、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薄弱。第一,原始創新非常重要,它是一個具有深刻科學內容的表達,也就是通過基礎研究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這也是我們現在最突出的薄弱環節。第二,集成創新,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技術含義,它是經濟和科技結合的含義,甚至它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為什麼這樣呢?一個是我們檢討過去我們發展科學技術,有的時候是比較傾向於發展單向技術,但是單向技術往往研究成功以後,就放到保險箱裡。為什麼?它只有和其它的技術集合在一起,才真正能夠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否則是不可以的。因此集成創新同樣也很重要,而且也是一個國家發展近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新興的產業不可逾越的、不可以替代的辦法。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集成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包括購買技術。第三,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和吸收形成屬於自己的再創新能力,所以這三個方面的含義,整體上就構成了自主創新的一個完整概念。我特別想提出來的,就是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嚴重脫節,我們看一看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投入比值,引進技術花了多少錢,消化吸收花了多少錢,我們中國2002年是1:0.08,什麼意思?投入了一塊錢買技術,買產品、買裝備,消化吸收花了8分錢;2006年到2014年我們提高了,買一塊錢的技術和設備,再投入4角錢來做消化吸收。韓國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引進消化投入之比達到1:7,就是花一塊錢買技術和裝備,要投入7塊錢去消化和吸收。2006年到2014年日本最高達到了1:10,韓國最高達到了1:8,相比之下,我們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嚴重不足。比如購買光刻機,買了一代,人家的光刻機技術提升了,我們這臺機器再生產的產品就會沒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就得再購買設備。引進技術和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是有本質的區別,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引進技術,不等於引進了技術創新能力,因為眾多的實踐都表明,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是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實踐才能實現。我們的產業,要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並且能夠轉化成為自有的知識資產,就必須建立自主的開發平臺,培養鍛鍊自己的科技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都強調要調動自身的積極性,靠我們的努力做事情。最後大家得到一個意見,就是我們用自主創新這四個字把三個方面的問題集成起來,作為一個集中的表述。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四點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徐冠華:4建議促搶佔GIS制高點作者:文 心在日前舉行的2020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
  • 徐冠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
    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上海9月24日電(凌紀偉)9月22-25日,2017年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23日舉行的論壇開幕式上,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就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優勢,如何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浦江創新論壇十年來在助力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等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    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目標一定能實現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
  • 讓人才在嘉興留得住幹得好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
    徐冠華  學術成就:據百度百科顯示,徐冠華在衛星數字圖像處理研究方面,發展了邊界決策、訓練樣地分析、圖像分類、圖斑綜合、生物量估測等理論和技術,研製成功中國最早的遙感衛星數字圖像處理系統發展了遙感綜合調查和系列製圖的理論和方法,領導編制了第一部再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與系列製圖技術規程,在分類系統、製圖比例尺、技術流程、專題圖種類等方面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領導的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通過與這些新技術的融合,釋放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如何把握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
  • 徐冠華:「數字中國」建設應重視地理信息安全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當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通過與這些新技術的融合,釋放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空間。
  • 徐冠華:GIS基礎軟體自主創新發展,這四點不可少
    >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會上發表講話, 他提出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把GIS基礎軟體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放在首要位置。一是核心關鍵技術,通常都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身的創造性努力解決所面臨的核心技術問題。要通過基礎研究和其它原始性創新,形成人才、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一旦需要可以迅速解決「卡脖子」問題;二是關鍵技術的研究要面向應用、突出重點。
  • 徐冠華:世界科學中心正向東方轉移 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標誌
    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 徐冠華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在主旨論壇上表示:世界科學中心正有向東方轉移的趨勢。未來20-30年內北美、東亞、歐盟三個世界科技中心將鼎足而立,主導全球創新格局。
  • 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專家呼籲加強海洋科技原始創新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 陳小慧 張妍「要痛下決心切實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的原始性創新!」9月25日,國家科技部原部長、院士徐冠華在大鵬舉行的2020深海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海洋核心技術裝備80%以上依賴進口,基礎研究的突破所帶來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產業將對中國海洋科學未來取得優勢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 徐冠華:面對未來 更需聽取青年聲音、凝聚青年力量
    圖為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新華網上海5月24日電(凌紀偉)2019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5月24日在上海召開。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致辭中說,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是浦江創新論壇專門為青年打造的論壇,是體現科技青年價值追求的重要窗口。徐冠華說,推動創新夢想,實現科學精神是青年最鮮明的特色。青年人身上更需要閃爍出金子般的光芒,堅持客觀真實,追求真理;堅持勤於學習,不斷求知;堅持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堅持科學誠信,科研道德。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2014年6月9日,我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圍繞這些重點任務,這些年來,我們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已經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浦江創新論壇主席徐冠華:青年的力量將塑造未來的無限可能
    圖為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新華網發)  新華網上海10月29日電(馮孔)10月29日,2018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召開。會上,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青年的聲音是時代的最強音,青年的力量將塑造未來的無限可能。他呼籲青年人要在時代的巨變中牢記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堅定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立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改變中國的志向。  徐冠華表示,浦江創新論壇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經經歷了十年曆程。
  • 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舉行 院士大咖共話新材料發展前景
    中國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曹鏞院士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著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發展量子科技如何把握大...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這次特殊的講解,到底講了哪些內容?
  • 他身兼4個院士,自學北大課程,是原國家科技部部長,卻在陝西做了8年普通教師!
    從站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到衛星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中科院院士,再到為推動國家科技改革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長,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就是徐冠華。在最艱難的歲月,他曾在長安大學的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用8載春秋培養了大批棟梁。
  • 陳凱先:科技抗疫亟待加強
    在大會對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前主席陳凱先表示,科技在此次抗疫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看到科技支撐抗疫鬥爭仍有一些薄弱和短板。  「我覺得在藥物研究領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上海的科技工作者在抗新冠藥物研究當中發現一些新藥,推動臨床前研究,正在進入臨床,這些研究成果在Nature上也發表了很多篇論文;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長期以來我們在藥物研究領域,針對重大突發傳染病,我們的技術儲備、成果儲備還顯得比較薄弱。
  •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截至 2017 年底,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只有 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 名「傑青」和 1 名「優青」,而氣候變化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傑青」、「優青」分別為 9 名、20 名和 9 名;極地海洋科學只有 1 名「優青」,而熱帶海洋動力學有 4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 名「傑青」和 5名「優青」;礦物學只有 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 名「傑青」和 4 名「優青」,而巖石學有 10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8
  •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飛入尋常百姓家
    徐冠華、戚發韌、李建成等11位院士出席年會,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就衛星導航定位和北鬥應用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供圖「2019年,以北鬥應用發展為核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3450億元,與2012年北鬥正式提供服務時相比,總體產值增長了4倍。」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在致辭中說。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90年代以來,學部更加重視院士隊伍自身建設以及發揮院士群體在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表率作用,於1996年11月率先成立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加強學部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1994年以來,學部組織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院士畫冊》、《院士風採》、《院士思維》、《院士故事》、《中國女院士》等系列出版物,對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部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芯」屢屢見諸報端,在美國的打壓和封鎖之下,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步伐穩步加快,中國企業已經在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通訊等領域佔據前沿位置,與美國老牌晶片巨頭分庭抗禮。中國芯崛起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們的默默付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納電子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陽元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