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2020-07-31 科學人文在線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當前我國地球科學分支學科發展很不平衡,國家戰略需求不可或缺的若干學科日趨薄弱,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加大,學科生態環境堪憂。根據調研,地球科學中薄弱學科主要包括:大氣科學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海洋科學的極地海洋科學、地質科學的礦物學、水文地質學和沉積學、地理科學的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等。

一、薄弱學科在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學科地位亟待提高

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關乎國家防災減災。我國每年因災害性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 GDP 的 3%,其中近 75%的經濟損失是由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造成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關乎國家防災減災,為國家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目前我國對災害性複雜天氣的監測、預警和預報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亟待提高。

極地海洋科學保障我國戰略空間安全和資源開發利用。極地海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生物、漁業、油氣等自然資源,北極區域開通新航路產生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效益不可估量。極地海洋科學在保障我國戰略空間安全、戰略資源開發利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全球環境保護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礦物學為我國戰略資源開發和環境汙染防治提供基礎理論。礦物是固體地球最基本的組成單元,也是我國目前超過 80%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料的來源,稀散稀有稀土等戰略資源勘探開發和高效利用離不開礦物學理論的發展。對礦物結構的認知是持續推進先進材料進步的知識源頭,礦物環境屬性發掘為防治水體和土壤重金屬汙染提供新的原理、方法和技術。

沉積學為石油煤炭能源開發提供理論支持。沉積學理論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石油、煤炭、砂巖型鈾礦等能源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曾經為陸相生油理論的提出和普光、塔中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做出了重大貢獻。沉積學的發展也為各大煤田的發現以及煤炭資源勘查提供了理論支持。

水文地質學關乎我國水資源供給安全。我國是全球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地下水佔全國總供水量的 20%,全國近 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長期超採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局部地區面臨地下水資源枯竭,誘發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環境和地質問題。同時,地下水正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汙染,嚴重危及人體健康、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保障清潔地下水的可持續供給將是水文地質學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人文與經濟地理學在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沿海沿江「T」 字形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提升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綜合規劃、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等各級各類規劃編制和評估中發揮主體作用。在國土綜合整治、工業布局、農業區劃、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諮詢作用。

二、與相鄰的良勢學科相比,薄弱學科在人才結構、平臺建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人才結構和科研隊伍狀況堪憂。與相鄰的良勢學科相比,薄弱學科人才隊伍已嚴重弱化,傑出人才極為匱乏。截至 2017 年底,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只有 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 名「傑青」和 1 名「優青」,而氣候變化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傑青」、「優青」分別為 9 名、20 名和 9 名;極地海洋科學只有 1 名「優青」,而熱帶海洋動力學有 4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 名「傑青」和 5名「優青」;礦物學只有 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 名「傑青」和 4 名「優青」,而巖石學有 10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8 名「傑青」和 11 名「優青」;沉積學只有 5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 5 名「傑青」,而構造地質學有 17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0 名「傑青」和 5 名「優青」;水文地質學只有 6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 名「傑青」和 3 名「優青」,而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有 9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4 名「傑青」和 15 名「優青」;人文與經濟地理學只有 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且即將成為資深院士,「傑青」和「優青」出現後繼無人的狀況。

項目資助和平臺建設嚴重不足。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與氣候變化學相比較,近十年 973 計劃分別為 2 項和 6 項,近五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受資助項目比和金額比均約為 3∶10。水文地質學學科相比於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存在明顯差距,近十年來後者獲批基金重大項目 9 項,而前者至今尚無該類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領域項目申請指南中,以前者為主題的只有 2 項,而以後者為主題的多達 44 項。目前我國仍然缺乏針對極地海洋問題的國家級大項目,近十年極地海洋科學僅獲得 4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而熱帶海洋動力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有 11 項。同樣地,礦物學獲得 6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而巖石學有 15 項;沉積學獲得 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而構造學有 32 項。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在很多大科學計劃和項目中扮演了配角甚至是可有可無的角色。6 個薄弱學科僅有 1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低緯海洋研究具有多艘科考船,而極地海洋科學目前僅有 1 艘以供給為主的科考船。

簡單的「一刀切」學術期刊分區使薄弱學科雪上加霜。在不合理的期刊分區中,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學和礦物學國際一流期刊僅為 3 區,沉積學和水文地質學國際一流期刊僅為 2 區,人文與經濟地理學 SCI 期刊很少,大多屬於 SSCI 期刊且影響因子普遍不高。其結果是嚴重矮化了相關薄弱學科的學術地位。

三、以 SCI 論文為主導的評價體系、人才結構、學科管理機制是造成學科薄弱的重要原因

自然科學的各學科興衰有其本身的規律,但是上述薄弱學科的形成卻是我國目前科技評價體系嚴重不合理造成的,特別是唯論文數量與影響因子評價成果導致薄弱學科處於極端劣勢。我國目前對研究成果的學術水平和貢獻的評價幾乎完全依賴於論文數量與影響因子,忽視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在這種指揮棒下,SCI 論文已經被嚴重泛化甚至異化,導致高影響因子期刊較少的薄弱學科處於劣勢。

期刊分區的評價體系阻礙了對薄弱學科優秀人才的選拔。忽略了學科之間的差異性,簡單按影響因子高低進行分區的期刊評價體系嚴重低估了薄弱學科優秀人才的學術水平和貢獻,阻礙了對這些薄弱學科優秀人才的選拔。1978 年後,美國氣象學會首位華人會士幾乎沒有 1 區的文章,如果按照中國目前的評價體系,是不可思議的。礦物學領域公認的頂級期刊為 3 區,創刊百餘年來,40%的論文被引用不到 5 次,按現行期刊分區方式大部分國際著名礦物學家都難以獲得認可。

評價體系和人才結構影響到薄弱學科科研經費的投入。在現有體制下,一部分學科發展模式是「高影響因子和高分區文章的產出→各種人才計劃的入選→更多研究項目和研究經費的投入」。相反,國家戰略需求不可或缺的若干薄弱學科,受現有評價體系制約,所謂高層次人才偏少,在科研項目競爭中處於劣勢,科研經費嚴重不足,削弱了對國家需求的服務能力。

學科管理機制不利於薄弱學科健康發展。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僅強調一級學科的建設、評估和激勵,在現有評價體系中成果顯示度相對較低的薄弱學科將進一步被忽視。如極地海洋科學、礦物學、沉積學沒有被列入二級學科。水文地質學學科的定位始終處於變動當中,學科隸屬關係混亂,學科地位被弱化。人文與經濟地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得不到重視與發展。其後果是,薄弱學科的發展後繼無人。

四、深化改革人才和成果評價體系、扶持薄弱學科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特別支持計劃是促進薄弱學科良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地球科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直接面對我國資源能源、環境生態、減災防災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多年來若干不可或缺的薄弱學科長期處於下滑的態勢,嚴重影響了地球科學的學科生態和良性發展,與國際先進國家差距拉大,亟待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給予大力扶持。

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才和成果評價體系。建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專業人才和學術成果的評價體系。摒棄以論文數量為主要指標的評價機制,取消論文期刊分區的評價辦法,逐步實施和完善同行評議和代表作評價制度。在合理評價學術水平的同時,突出對社會服務和國家發展的貢獻。改善對交叉學科「兩不管」的現狀,加強交叉學科評價標準建設。

扶持薄弱學科人才梯隊建設和傑出人才培養。針對現有評價體制下薄弱學科傑出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的實際問題,在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傑出人才的遴選中給予薄弱學科應有的指標。在高校「雙一流」建設和評估中,調整一級學科評估原則和指標體系,加強學科生態建設,保障二級學科均衡發展,促進薄弱學科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

設立國家戰略需求薄弱學科發展特別支持計劃。建議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地球科學領域為試點,設立國家戰略需求不可或缺的薄弱學科發展特別支持計劃。建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著力支持薄弱學科的平臺建設和科學裝置研製。建議教育部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薄弱學科師資建設和人才培養規模。


本文摘編自《地球科學中薄弱學科的現狀分析與應對戰略》(穆穆 符淙斌 等 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6)一書的附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扶持國家戰略需求不可或缺的地球科學薄弱學科的建議》,該建議由穆穆、符淙斌等 32 位院士專家於2019年4月提出。本文標題為編輯所加。

地球科學中有哪些薄弱學科?如何扶持?

本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關於重視扶持國家戰略需求不可缺失的地球科學中薄弱學科發展的建議」諮詢項目研究成果,由穆穆、符淙斌、陳大可、葉大年、林學鈺、陸大道和王成善等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本書剖析了國家對地球科學中有關薄弱學科的戰略需求,凝練出相關薄弱學科適合國際發展趨勢、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我國地域特色的亟待這些薄弱學科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戰略研究方向;系統梳理各薄弱學科發展歷史,總結各學科歷史地位和發展規律,分析各學科現狀與適應國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學科發展的主要瓶頸及其薄弱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我國地球科學中薄弱學科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書適合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相關決策部門的工作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

相關焦點

  • 學術學位有哪些學科分類
    中國碩士研究生學術學位 專業按照 13 大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研究方向)的層級來定位, 那麼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這 13 大學科門類。(以下一級學科統計信息來源於中國 研究生招生信息網「2019 年碩士專業目錄查詢」查詢頁)。一、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基本和普遍之問題。
  • 有哪些連科學都無法解釋的事情?
    種花家曾經混跡於多個群,熱衷討論科學的朋友中有兩撥人很可愛,其一是認為現代科學體系處處都是毒瘤,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其二則認為科學是萬能的,試圖用科學去解釋任何現象!其實作為現代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科學之所以是科學,是因為它不是萬能的!否則它就可能成了神學,但神肯定得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神是怎麼誕生的?也許科學也將面臨窘境!
  • 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探索獎研究者,高中生如何選擇自己選課的學科
    生命科學,作為一個學科,成為科學探索獎獎勵的一個領域,給廣大高中生學科選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高中開設的課程來開,發現自己能否喜歡這個領域,只能從高中開設的課程中找到對口的銜接。如今的高中高考改革,每一種組合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也發現學生們選課的取捨,很大程度上帶著盲目性,取捨考慮的主要因素,是是否難學,根本不是根據興趣選學科。那作為中學生,在將來想在生命科學領域有成績,學生時代做哪些奠基,大學時應該選擇哪個專業?請讀者和老師一道來琢磨琢磨。
  • 學科與專業有哪些區別?
    學科和專業的概念經常被混淆,考生把專業等同於二級學科或子學科。那麼,學科和專業到底有哪些區別?又有哪些聯繫呢?一起來看! 01 關於學科 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
  • 林家翹:「應用數學」薄弱對整個科學發展非常不利
    他歸國八年以來絕少面對媒體,但幾乎每一次出現在鏡頭前他都會強調這一點——應用數學的意義在於揭示自然界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規律,在中國,它應該成為一門與純數學有重大區別的獨立學科,有自己研究問題的態度和模式,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國內的應用數學現狀堪憂。 林家翹2002年回到清華,成為繼楊振寧之後第二位受邀回國的世界級學者。
  •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科教融合部/教育處今天,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兩周年紀念。2018年2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正式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他強調,聯盟在推進行星科學建設過程中要有四個堅持:一是要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學科建設的中心;二是要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四是要堅持聯盟成員間交流合作與互學互鑑。
  • STEM來了,學科之間如何「拆牆」
    這的確讓臺下的中國校長和老師們吃了一驚,因為在他們的印象裡,STEM多多少少像是一張名校俱樂部的「邀請函」,一所薄弱校能玩得轉嗎?   不僅玩得轉,STEM甚至成為他們絕地逢生的殺手鐧。臺上的茲皮科斯來回踱著步,雙手自信地比出各種手勢,STEM像是他手中的一根魔法棒,讓這個原本「學術不達標」的學校脫胎換骨,現在84%的學生都能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 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學科交叉成為主角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學術會議要少些官氣,要讓學術交流在平等自由的氛圍中開展。」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是不是各門地球科學加起來,就成為地球系統科學?「這是對地球系統科學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地球系統科學不能光靠做加法。」汪品先說,「還有一種誤解是把遙感科學或者把數值模擬當作地球系統科學。
  • 冷門985有哪些,都有什麼優勢,應該如何報考?
    那麼,冷門985院校到底有哪些呢?這些冷門985在「雙一流」的評選中表現如何,都有什麼優勢學科?普通學生應該如何選擇和報考呢?在今天的文章中,小玥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這幾個問題,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看看,認真看完有收穫!
  • 最高獲100萬資金扶持 嘉定又一批"高精尖"項目擬獲扶持
    最高能獲得100萬資金扶持!嘉定筒子們看過來!嘉定又一批「高精尖」項目擬獲得政府資金扶持!正在公示中!快來看看都有哪些項目~  2018年嘉定區產學研合作項目擬扶持項目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序號  1、智能農機自動駕駛高精度算法研究  上海宏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健康狀態監測的雲中智能鏡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上海祉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3、基於IP協議的LEO空間路由器研究
  • 理學學科(特設專業):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介紹
    理學學科(特設專業):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海洋科學類、地質學類   地質學類: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古生物學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統計信息(數據統計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 浙江大學有哪些優勢學科?
    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內地高校排名中,浙江大學位居第3位。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浙江大學A類學科總數39個,A類學科數量超越清華北大,位居全國高校第一。浙江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排名前1%,其中5個學科進入前50位,7 個學科進入前100位。
  • 科學家是如何算出宇宙中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有哪些方法?
    科學家是如何算出宇宙中各星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的?有哪些方法?在我們不知道光速這一概念的時候,我們不會想我們看到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時候的光景,而正常情況下都認為是什麼時候看到的就是什麼時候的星星,認為是即時的。
  • 如何破解中國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加強自主...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指出,技術可以引進,但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可能引進。現如今,我們需要通過自主創新來解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三個薄弱環節的問題。9月5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為您深度解讀《科技強國夢,我們該如何實現?》。
  • 智庫研究:加大扶持科學題材作品創作生產,塑造中國特色科學文化
    美國科學界和文化界非常重視通過影視等文化內容傳播科學文化。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創建了科學與娛樂交流計劃,將科學與好萊塢創作的角色連接起來,以為電影和電視帶來更多更好的內容。同時為了向女性在科學界中發揮的作用表示致敬,女性科學家角色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 深淵科學如何保持領跑?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崔維成:需破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信任危機」
    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國家給予了哪些重點扶持?近10 年,中國海洋科考的發展情況如何?「蛟龍號」及同期的一系列深海潛水器如「海龍」和「海馬」遙控潛水器、「潛龍」系列自治潛水器、「海燕」水下滑翔機等,使中國在大洋地球系統科學、深海極端生命科學和深海大洋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有了先進的裝備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級學科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大王牌學科
    重點學科一般是指高校或學術性科研機構,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某些學科,以實現人才和技術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競爭中佔領專科建設與發展的一席之地,這些專科被稱為「重點學科」,從1986年到2007年為止,我國共評選出全國28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你知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講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主持。在講座中,韓啟德指出科學源於不分科,分科後的學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碩果,他還從親身經歷出發,充分闡述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巨大價值。同時,韓啟德認為,作為文理交叉的典型學科——科學史,它的學習與研究,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必經的道路,他呼籲,科學史理應成為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
  •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科學元素是真實存在的?
    自《星際穿越》、《回到未來》等多個以科技為主題的電影熱映以來,人們對電影中的科學的探討就從未停止,這些科學元素是真實存在的嗎?是電影先於科學還是科學先於電影?也許這都不重要,至少,我們一直走在前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