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認為,能否推動高校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是基礎學科「拔尖計劃」的「隱性目標」。為此,學校在十多年的實踐中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對本校人才培養體系施加了積極影響。
文章重點
我們給您劃出來了~
在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方面,吉大經過10餘年改革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
在如何招到好學生方面,如何引導學生對基礎科學產生興趣,並樹立投身於科學研究的遠大志向,是吉大挖掘具有巨大創新潛質人才時關注的焦點。基於這樣的考慮,吉大主要實施了面向高中生的「英才計劃」,以及面向本省部分高中的數百名高中生開展了「高中生進大學」的探索性培養。
學生招進來也要留得住、學得好。如何從培養機制上引導和鼓勵更多學生發現探索學科領域的樂趣,是高校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中普遍要解決的問題。吉大除了加強基礎教育、鼓勵學科交叉、注重團隊協作教學等常規手段外,還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包括:塑造積極心理、滲透學術思維、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激勵機制、改革運行機制。
吉大表示,能否推動高校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是拔尖計劃的「隱性目標」。
以下為正文——
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但近年來受考生、家長對專業認知偏差,學生個人未來選擇,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等因素影響,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對優質生源吸引力不足,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意願不強,科研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日益凸顯。
2009年,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等共同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目的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作為早期試點的17 所高校之一,吉林大學(以下簡稱「吉大」)成立了「唐敖慶班」,旨在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後備人才。
2019年,教育部又在「拔尖計劃」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正式啟動實施了「拔尖計劃」2.0 版,並在2020年9月公布了首批入選的 33 所高校的104個基地名單。吉大的數學、物理、化學等3個基地獲批。在「強基計劃」首推、「拔尖計劃」升級、基礎研究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背景下,吉大經過10餘年拔尖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在基礎學科生源選拔、學科探索以及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積累的經驗,或可供其他高校基礎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參考借鑑。基礎學科怎麼招到好學生?
如何引導學生對基礎科學產生興趣,並樹立投身於科學研究的遠大志向,是吉大挖掘具有巨大創新潛質人才時關注的焦點。
據悉,在唐敖慶班設立之初,學校就強調要統籌規劃大學、中學銜接的成長教育。一方面,學校積極響應中國科協、教育部號召,實施了面向高中生的「英才計劃」。在計劃實施初期,由於條件和政策所限,全國高校每校獲批不超過30個名額。隨著計劃的深入實施,吉大主動提出申請將名額擴大至60人,並從學校自有經費中提供支持。一大批「英才計劃」學員通過升學進入了「拔尖計劃」,使頂層設計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姊妹篇」實現了無縫銜接。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發現「英才」,培育「英才」,吉大還主動出擊,擴大範圍,投入資源,面向本省部分高中的數百名高中生開展了「高中生進大學」的探索性培養。利用周末、寒暑假等碎片化時間,採取見面指導+網絡指導等方式,讓大學的教授指導高中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以求早期發現,早期保護,早期培養,使一批具有創新潛質和科學素養的優秀學生「冒出來」。
探索學科樂趣需要 課堂內外鼓勵引導
學生招進來也要留得住、學得好。以專業和學科知識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偏學術性的基礎學科,經常給人留下難度大並且學習過程枯燥的印象。如何從培養機制上引導和鼓勵更多學生發現探索學科領域的樂趣,是高校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中普遍要解決的問題。
在此方面,吉大除了加強基礎教育、鼓勵學科交叉、注重團隊協作教學等常規手段外,還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是塑造積極心理。初入大學的新生較快融入集體、融入環境,較快深入基礎學科領域開展學習,唐敖慶班為新生開設了「積極心理品質」課程,一入學就開課,課程內容融合了理論學習、野外拓展、團隊實踐等豐富內容,使「積極心理」成為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成長的第一課,讓他們感受真誠、勇敢、堅持、協作等未來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必備品質,為今後的學術探索做好儲備。
二是滲透學術思維。基礎學科的特點決定其更加強調學術性。除了常規的科研訓練以外,吉大更加強調用學術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譬如,面對學生對基礎學科宏觀架構和大學教育認知的不足,唐敖慶班每年在新生年級開設「微課題」研究項目,將唐敖慶班各學科的培養方案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以科學嚴謹的方式,對其進行系統化研究,並最終形成一篇教育學論文。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大學教育的理解,既使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客觀地分析培養方案中的優缺點,又能加深學生對基礎學科體系結構的理解。
三是創新激勵機制。基礎學科的研究常給人「坐冷板凳」的印象,為鼓勵學生樹立「把板凳坐熱」的信心,學校主動設計符合基礎學科學生特點的激勵機制。例如鼓勵學生自主開設討論班和學術研討會,並引導教師參與平等交流和討論。再如,為唐敖慶班學生特別設立科研實踐獎學金,引導學生從緊張的課業學習中跳出來,實現「做中學」。科研實踐獎學金的評審還創新性地採用了公開答辯、師生共同評審的制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是改革運行機制。基礎學科的研究更強調著眼於原創性和獨立性,為此,學校鼓勵教師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重大科學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前沿學術講座和報告,激發其探索未知的興趣。為確保上述手段的運行效果,學校設立了靈活的學分置換制度和免聽免修制度,降低「剛性管理」,增加「柔性約束」,以此使學生在保持適度的壓力下,能夠主動探索前沿未知領域。
用好的培養機制推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在「拔尖計劃」設計之初教育部就指出,要讓該計劃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上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吉大也表示,如果說培養出一批具有特殊潛質的「拔尖學生」是拔尖計劃的「顯性目標」,那麼能否推動高校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則是拔尖計劃的「隱性目標」。為此,學校在十多年的實踐中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對本校人才培養體系施加了積極影響。
在橫向上,學校陸續啟動了一系列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將以「導師制和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一制三化)為代表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以推廣示範,引領全校多個專業和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019 年,為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出臺了《吉大關於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意見》(本科教改 60 條),作為今後指導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在「創新學術型拔尖人才培養機制」工作開展中就明確提出,要將唐敖慶班的模式和經驗,在文學、史學、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基礎醫學等專業拓展,建設匡亞明班、李四光班、白求恩班。按照「一制三化」要求,創新學術型人才成長和培養機制,為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儲備後備力量。
在縱向上,吉大則通過唐敖慶班的改革試點將改革的理念運用到其他各項工作中,對學校的招生、教學組織與管理、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合作等領域都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例如以唐敖慶、黃大年等先進事跡為指引,學校設立的「洄遊計劃」,鼓勵拔尖計劃學生本科赴國外交流,畢業後在外求學,引導他們主動從海外引入教育資源,甚至直接吸引高層次人才反哺母校,造福吉大和相關兄弟高校的師生。2018 年,就有一名物理方向的同學,協助學校將在日本的導師全職引入吉大工作。
近幾年學校持續與麥可思合作,從升學、就業質量、教學培養質量、校友評價及院系分析等方面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評價。數據顯示,近四屆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的滿意度評價(分別為 88%、87%、90%、90%)整體呈上升趨勢。
學校表示,未來還將繼續深入開展教育理念的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從「拔尖計劃」的經驗中選擇適合推廣的內容,加大力度做好輻射和示範,讓更多師生關注教育教學改革前沿,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師生觀念,克服社會認知的局限,形成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