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人才大量外流:國內怎麼就留不住人才?
近日,國家司法部就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公開徵求意見,瞬間在國內引起一場輿論風波。儘管司法部的初衷是吸引大量優秀外國人才在華發展,但是過低的通行門檻和模糊不清的條例細則才是引起民眾爭論最大的地方。
有人說:與其花費如此大的代價從國外吸納人才,何不將同樣的金錢和精力放在留住國內高精尖人才的身上,效果可能也差不到哪去!
高精尖人才大量外流
儘管學歷代替不了能力,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出身清北、985、211的學生專業素質大多要強於普通本、專科學生,可謂是學子精英,高精尖領域發展的中流砥柱。被譽為「科技英才的搖籃的中科大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離北京很遠,但是離紐約很近。
據統計,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生出國深造率高達30%,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前往美國求學深造。而我國著名的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每年也都有超過20%以上的本科畢業生出國留學。但這些高端的留學人才,在學成之後,大部分還是選擇留在國外發展。如此以來就造成了國內高端人才的嚴重流失。而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這一屆的清華本科畢業生有2251人,大概有一千六七百人選擇到美國留學。大部分人現在都還待在美國,具體數字有沒有統計。這批學生留在美國,我感到非常的遺憾。我從普林斯頓,到清華,再到現在的西湖大學,這樣的例子並不多。」
我們沒有權利去評價高精尖人才的就業觀,也不能因為他們選擇在國外工作就諷刺他們「沒有愛國情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道德綁架行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我們無權幹涉。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人才外流確實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國家辛苦培育的高精尖人才,到頭來卻無法留在國內發光發熱,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遺憾。
為何國內留不住人才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於1943年提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系統地闡述了人類的五層需求,它們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層需求呈遞進關係,人在不同時期會由不同的需求來佔據主導地位,並在實現低層次需求後逐漸向高層次需求過度。對於能夠前往美國頂尖學府深造的中國學子而言,他們已經處在了精英階層的環境中,最低級的生理、安全需求早已能夠得到滿足,他們需要追求的是更高級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實現需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個不擅交際,一心專研的赴美留學生,在同等薪資水平下,不考慮社會其他因素,你會選擇在美國就業還是回國工作?在中國,我們不得不承認功利化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遠沒有美國的人際關係來的單純,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好,只不過對於真心鑽研科學的人來說,一個簡單、清淨的工作環境可以免去人際交往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再加上國內仍然存在一些不合規的暗箱操作,更容易讓人寒心,而這些弊端這就可能引起他們打消回國就業的念頭。
結語
從全球角度來看,其實世界各國的人才都存在外流的現象,只不過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才流失現象才顯得比較明顯。每個人都有追求精進、深造的權力,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用道德綁架強行將回國與愛國捆綁起來,而是應該反思該如何改善國內吸納人才的相關政策以及待遇條件。
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強有勁的動力來源,其在推動科技進步,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號召以人為本,就是要重視人才,重視人民,不斷提升優秀人才的生活待遇和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相信在良好的大環境下,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精尖人才選擇返回祖國,到那時,我們可能就無須放低門檻招納外國人才,我們自家的華夏同胞的就足以填補人才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