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易豔剛
最近,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媒體報導稱,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名校畢業生,留京率近幾年持續下跌。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從71.79%跌至16.07%,清華則從30.7%跌至18.20%——清北畢業生留京率已不足兩成。
有人將這種現象歸因於不斷飆高的房價,有人覺得這是北京對年輕人吸引下降的表現,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以前清華、北大畢業生大量留京其實並非人才的最優配置,如今他們帶著在北京積累的學識奔赴祖國各地,給其他城市帶去新觀念、新思維、新動能,顯然更有助於區域平衡發展。
北京60多所本科高校中有30多所「雙一流」,數量在全國排第一。作為標杆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優質生源。它們不是北京市的清華、北大,而是全中國的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也必須服務於全中國,而不是局限於北京。以此來看,清華北大畢業生留京率降低,呈現「孔雀四處飛」之勢,恰恰是對過去人才流動不盡合理的一種糾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清華北大畢業生留京率降低,折射了全國其他地方人才觀念的可喜變化,對人才建設的進一步重視,以及招賢納士的力度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例如,為引進人才,廣州、南京、武漢、長沙等城市,紛紛推出了放寬落戶限制、提供政策性住房、給予創業扶持等引才政策,極大地改善了年輕人成長成才環境。栽下「梧桐樹」後,從清華、北大引來不少「金鳳凰」,說明政策起到了應有作用。
以廣州市為例,報告顯示廣東已連續三年成為清華、北大畢業生除北京外首選的就業地,復旦、上交大、武大、哈工大等高校的畢業生也對廣東頗為青睞。這種集聚效應,就與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開放氣質、硬科技產業基礎、合理的生活成本等因素密切相關。
不僅是大城市,不少清北畢業生甚至選擇到基層或者西部偏遠地方工作。國家給年輕人搭建越來越多展示本領的舞臺,給他們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而他們也為地方發展帶去新的可能性。
另外,清華北大畢業生留京率降低,也可以視為中國有活力的一個佐證。習慣快節奏的人去北京、上海,喜歡安逸生活的人去成都、長沙,有文化情結的人選擇南京、西安,心安處即是家鄉,人和城市也會變得更多姿多彩。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個目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久久為功。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發展的強勁動力,各地擺開招賢納士的擂臺,吸引包括清北畢業生在內的青年英俊就業創業;年輕人不拘一格,更靈活地擇地擇城擇業,讓人才資源更充分地流動,在更多地方建功立業,有利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彌合區域之間的發展鴻溝,讓五中全會擘畫的藍圖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