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競技場 珠海如何再引「孔雀東南飛」
不久前,在匯聚400餘名海內外人才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珠海首度公布「十大英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湯濤,知名企業家董明珠等均榜上有名。
如此高規格的褒獎,不禁讓人聯想到1992年珠海推出的「百萬重獎科技人才」。這一聲平地驚雷,讓珠海這座南海之濱的新興城市名揚全國,也為珠海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項目,「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至今為人稱道。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珠海漸漸失去人才環境昔日的競爭力,曾紛湧而至的人才和企業陸續出走。如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通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機遇疊加,珠海提振起「二次創業」的雄心,再度拿出了凝聚天下英才的誠意。
站在經濟特區建設40年的新起點上,奔向「十四五」,素有愛才、惜才傳統的珠海,如何抓住機遇提升城市吸引力?如何打破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瓶頸?又能否再度讓群賢畢至、引得「孔雀東南飛」?
●南方日報記者 胡鈺衎
栽好梧桐 珠海能否再引新「雷軍」們
今年的珠澳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有些不同。除了珠澳人才創新創業挑戰賽、「澳珠極點」科技創新合作峰會、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極點」跨境科技創新合作成果展等活動之外,還首次推出「珠海十大英才」,以營造重賢愛才的人才氛圍。
從頂尖科研院士、知名企業家,到優秀科學家、產業技能型人才……「珠海十大英才」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珠海為各領域優秀人才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最優服務、營造最佳環境的決心。
這讓人聯想起上世紀90年代,珠海「百萬重獎科技人才」之舉。
1992年3月,基於改變薄弱經濟基礎和人才缺乏狀況的需求,珠海在全國首開重獎科技人員先河,猶如向中國科技界投下一枚「重榜炸彈」。
當時的珠海,人才紛湧、群賢畢至。求伯君、雷軍、史玉柱、董明珠等一批後來響噹噹的人物,正是在當時來到珠海,開啟了南海之濱逐夢之路。
然而,隨後的幾十年,珠三角城市群崛起壯大,但珠海沒有選擇「三來一補」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經濟總量偏小、產業集群沒有形成規模,成為長期制約珠海進一步發展的短板。
發展中有曲折,不少人才來了又走,一批成長起來的優秀企業因產業配套、經營成本、運輸成本等多方面原因紛紛外遷。彼時,人才高地的優勢,漸不如往昔。
時移世易,機遇再度垂青。如今,珠海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通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疊加機遇。當前,珠海正舉全市之力積極探索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對海內外優秀人才再次求賢若渴。
載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近年來,珠海連續高規格舉辦了一系列人才品牌活動。其中,作為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展示窗口,珠海已經連續三年舉辦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大會。
2018年,珠海重磅推出「英才計劃」,圍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留學回國人才、博士和博士後等重點人才群體實施九大人才工程,陸續制定出臺20多項配套辦法,在人才培養、流動、評價、激勵、安居保障等方面實現突破創新。
不久前,珠海再度出臺新政,進一步放寬學歷、年齡等人才引進及落戶條件。
秉持對標「最優最好」的人才新政,珠海還能不能再吸引新一代的「雷軍」「史玉柱」們?
難招難留 招才引才的短板在哪裡
大力度引才的成效是看得見的。數據顯示,自「珠海英才計劃」人才政策推出以來,珠海的人才流入率走在了廣東前列。
2019年,珠海市引進各類人才4.2萬名,人才淨流入率位居全省首位。今年1—10月,珠海新引進各類人才超過5萬名,在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下同比逆勢增長超過15%。
不過,就目前來看,增速的高企尚未能掩蓋總量的短板。
以同為經濟特區的深圳為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深圳高層次人才總數超過1.7萬,留學回國人員超14萬,全職院士50人,全市科技大軍人數超過200萬。
相較珠海,目前,全市人才總量約60萬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150多個,留學回國人員9000餘名。而珠海的常住人口到2019年方才突破200萬人。
在市場主體層面,人才「難招、難留」,也成為不少珠海企業叫苦不迭的「老大難」問題。
億智電子創始人兼CEO陳峰,在珠海集成電路行業打拼多年,創辦了一家人工智慧晶片企業。據他透露,人才問題曾一度成為創業初期的瓶頸,最終通過在北京設立分公司,才組建起基礎人工智慧算法團隊。
同樣投身半導體行業的李傑,公司研發中心去年落戶橫琴後,他依然把總部留在了深圳。「選擇深圳的理由很簡單,一是好招人,方便儘快擴充研發團隊;二是航班多,方便應付隨時可能的出差。」李傑毫不諱言。
「為什麼說深圳比珠海有吸引力,除了就業機會豐富,發展機會也非常多,上升空間很大。」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王磊看來,缺乏產業環境、公共服務配套水平不足、就業空間較小,正是珠海缺乏吸引力的關鍵原因。
「10所高校,可以說是珠海在教育領域的亮眼成績。但是本地高校畢業生留珠就業的僅佔三成。」王磊介紹,以他們的學院為例,畢業生一般首選「北上廣深杭」,留在廣東省內的話,除了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就業的比例也較高。
王磊認為,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是願意留在珠海的,如果珠海能有相應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的話。另外,珠海較高的房價從某種程度上也把年輕人才給「推」走了。
久久為功 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
打造人才高地絕非一日之功,要「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並不容易。
多名觀察人士認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珠海要打贏人才爭奪戰,還需跳出具體人才工作本身,在全社會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營造健康可持續的人才發展生態。
「相對而言,珠海當前的人才政策相比此前更加完善,但在品牌知名度、競爭力上仍有待提升。」北理工珠海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院長葉龍森認為,放眼全國,從近年來興起的城市「搶人大戰」可以看出,各地對激勵廣聚英才、激發競爭活力的期冀很高。珠海面臨的競爭十分激烈,產業、交通、教育、醫療等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比如金融科技人才,往往更願意前往金融市場更加成熟的地區發展。」葉龍森說,不能只通過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優秀人才更看重的是城市產業環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套。
此外,葉龍森還認為,珠海民營經濟佔比相對偏低,與廣東民營經濟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吻合。而民營經濟是創造崗位的主要力量。「珠海應注重塑造公平的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為人才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葉龍森表示。
不少聲音提到,由於環境的宜居,珠海此前吸引了不少「養老群體」,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並不高。觀察人士認為,這樣的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的吸引形成了影響和制約。
「珠海一直給人的感覺是生活比較悠閒,適宜養老,我覺得應該要把這種印象給糾正過來。」中共珠海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殷旭東建議,要注重加強珠海的印象文化建設,「一個前沿現代的城市文化氛圍,對於提升珠海對年輕一代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是至關重要的。」
「與北上廣深相比,珠海在吸引人才、人口聚集方面最大的優勢就是與澳門有良好的互動。」殷旭東認為,如何發揮好毗鄰港澳的優勢,打造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通過「澳珠極點」建設形成吸引人才的「強磁場」,是珠海應當思考的課題。
專家聲音 珠海招才引智須避免「三大誤區」
「珠海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維,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以安居樂業的氛圍吸引人才。」在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看來,如今的珠海要大量吸引優秀人才聚集,須避免三大誤區。
首先,不能僅通過高薪、優惠政策吸引人才。
梁海明認為,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管理經驗或專業技術底子的高端人才,更多考慮的是政府和企業能不能提供足夠大的舞臺,能不能提供足夠好的軟環境,能不能給人才足夠多的尊重和信任。
無論是國內外的高端科創人才,還是天使和風投基金專業人才,都是各地亟須爭取的一群人,要吸引他們,憑藉的不僅是珠海優厚的政策或待遇,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更多發展空間和商業機遇。
「對於國內外的天使和風投基金人員而言,哪裡有生意,哪裡能賺錢,就去哪裡。對於高等科創人才而言,哪裡有天使和風投基金人員聚集,他們就跟隨去哪裡發展,如果再加上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寬鬆的工作環境,就更如同磁石般吸引著高端人才。」梁海明表示,因此,珠海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維,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以安居樂業的氛圍吸引人才,而非僅僅以優厚政策吸引人才。
其次,珠海不應忽略本身已經具備一定業務能力和經驗的人才。
梁海明認為,之所以重視這些人才,重點不僅僅在於他們的技術能力,而是他們那顆渴望再往上一步、渴望做出成績的心。珠海必須懂得利用此類人才的彈性和適應力,利用他們的優勢以融合新舊人才,才能建設起最有效率和行動力的團隊。這也越來越成為眾多國家、地區和企業的共識了。
第三,不能忽略培養本土人才。
「我們必須意識到,培養人才永遠比尋找人才更重要。」梁海明指出,世界的變化非常快,大部分人其實並不容易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優秀的外來人才,也有相當大的比例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而本土人才可塑性更高,進步也會更大更快。
除了要避免上述吸引人才的三大誤區之外,梁海明建議,珠海若要吸引更多人才以及留住人才,可考慮採取以下三個策略。
其一,儘量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水準的工作、居住環境和文化,以及避免出現全球化和本土化衝突的情況。在這方面,杜拜可作為珠海的榜樣,當時杜拜大量從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臺灣招收人才,並建立一個適宜上述三地人才工作、居住的環境和文化,讓外地人才可以安居樂業。畢竟,只有符合國際人才生存和發展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才能夠不斷吸引人才,形成一個以強大文化為支撐的、良性的、不斷循環的生態系統。
其二,進一步提升珠海的國際形象。一個城市的美好形象,對國際人才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傳播中也要避免傳統的「講道理」的生硬方法,靈活調動各種媒介手段,讓城市的形象與民眾和諧、幸福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
其三,充分調研和聽取珠海本地居民的意見建議,處處考慮到維護本地民眾、本地人才的利益,避免讓本地人才感到被外來人才蠶食了利益。在物價、房價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讓本地人切身受益。同時,官方加強對珠海本地民眾、本地人才的有關吸引國內外人才的政策解讀與政策宣傳,確保民眾正確理解政策,減少對政策的猜疑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