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
近日,吉林省委一位領導在一場學習黃大年精神座談會上感嘆,「各地上演的人才爭奪戰正層層加碼,當吉林省做出非常大努力給出200萬的時候,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已經出臺了1000萬的政策,這是不是一種導向?除了房子、補貼和編制外,還有什麼辦法讓人留得好,留得下?」這樣的感嘆背後,透露出幾分擔憂和無奈,更值得引起各方深思。
在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近段時間以來,各地加大了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重視和引進力度。一些地方陸續出臺有含金量的引進人才政策,一些地方直接「給錢」,一些地方慷慨地拿出「編制」,一些地方還配套住房和實行零門檻落戶,為的就是讓人才能夠光顧當地、紮根成長、幹事創業。
然而,愈演愈烈的人才爭奪戰正在被金錢待遇「綁架」。一些地方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過於強調金錢和待遇,片面將引進人才與金錢待遇掛鈎,對一些境內外高端人才開出少則百萬多達千萬之多的承諾。這不僅偏離了人才引進的初衷,還間接導致少數人才迷失了方向,以追求身價和金錢待遇為榮,以追求安逸的工作環境為目標。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尤其需要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視。
為人才提供一定的待遇和經費保障,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學習生活,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對於高端人才而言,他們看重的絕不止金錢和待遇,更看重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單位能否提供幹事創業的平臺。
尤其是對那些真正的海內外高端人才而言,他們心中不僅有自己的事業,還有把自己所思所學貢獻給民族復興事業的願望,那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任何金錢和待遇無法衡量的。
黃大年放棄國外優渥待遇回到經濟欠發達的東北地區艱苦奮鬥,靠的就是科技報國的雄心壯志,看中的就是母校吉林大學為他提供了一個幹事創業的平臺。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成為社會各界學習的楷模。
從錢學森到黃大年,我國一代代科學家體現出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崇高追求。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引才的資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有關部門花這些錢有沒有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論證?實際上,與其光在引才上花錢,不如多在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上下功夫;不如把服務保障措施和幹事創業的環境建設好;不如多給人才創造一些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
試想,如果一個地方用重金和待遇把一位人才引到了該地。該地卻三天兩頭鬧霧霾,交通擁堵是常事,馬路拉鏈天天有,停電停水總發生,營商服務環境老不好,事業發展無人問——沒有人會在這個地方長期待下去,人才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近年來,一些城市正是憑藉優美的生態環境、良好的人文環境、優質的營商服務環境吸引了無數高端人才紛至沓來,這是任何金錢和待遇都買不來的。
不可否認的是,與過去相比,各地能夠重視人才待遇問題是好事,至少說明各級領導幹部愛才、引才、惜才的觀念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如何用好人才還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僅僅以市場經濟那一套來評價人才,更不能讓金錢和待遇成為吸引人才的唯一手段。在通過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同時,適當讓金錢因素降降溫,及時糾正當前引才過程中出現的政策導向問題,多措並舉綜合施策,讓引進和留住人才政策回到正常的軌道,最大限度地避免惡性的引才競爭。
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欠發達地區要堅定用理想信念留人的理念,不去跟風拿著本就不多的資金隨意揮霍,而是要大力倡導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奉獻精神,努力創造良好環境、平臺讓那些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讓人才因信仰而執著,因熱愛而眷戀,進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強支撐。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