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誕生不了牛頓、愛因斯坦式頂級科學家?查證後發現,原來是吃得太飽惹的禍!
喜歡科學的小夥伴應該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在中國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過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看到,在同時期,東亞國家都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非洲國家也沒有出現頂級科學家,這個時期科學家多的國家就是西方國家。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一:歷史的角度
我們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和西方國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當時已經進入了封建王朝,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大家都不把它當回事,統治階級更加注農業,因為我國當年經常吃不飽肚子,大家的精力都花在了這個方面。這個時期的西方,正是聯邦民主,大家都非常自由,而且商業化的生活方式讓科學的土壤更加肥沃,大家也都喜歡談論科學,這個就有非常好的氛圍。
二:文化的角度
中國的文化是有點唯心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大而化之的,沒有一個確定的範圍,大家都是似是而非,只要自己覺得合適就行,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思想是比較保守的。西方人追求邏輯性,追求真理,思想是批判的,開放的,沒有一個永遠的真理,大家是追求正確的路的。
三:經濟的角度
中國古代是農業經濟,大家都在一起,非常穩定,沒有什麼適合科學發展的土壤,同時期的西方國家是商業國家,經濟非常自由,也影響到科學發展。
我國的因為一直在解決吃飯問題,一直特別穩定,這樣也壓抑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不被重視,缺乏深入研究的條件。歐洲後來的文藝復興使資產階級發展的同時,一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和國家力量相結合,可以創造巨大的財富,這個也是很多科學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還有一個因素是中國的科學沒有一個合適的載體,科學技術在四書五經面前一文不值,西方的數學,哲學就是為了讓科學發展的。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數學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橋梁。
還有一個原因是全世界都不太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頂級科學家了,這是因為典型的基礎定律就那麼多,你發現了,第一個就是你,別的人起碼的發現的比你厲害才有可能成功。所以這個就特別無奈了。
現在的科學發展是需要沉澱的,牛頓,愛因斯坦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這樣的成就,如果我們想要自己有這樣的科學家,我們的思想就要開放,經濟更加發達。
相信隨著時間發展,我們中國也會有自己的頂級科學家的。